《古方彙精》~ 卷二 (2)
卷二 (2)
1. 金銀花酒(七)
(治癰疽。發背。疔瘡。等患。不論生在何處。初起服之。重者減輕。輕者消散。)
鮮忍冬花(連藤一兩即金銀花),大甘草節(五錢)
用白水二碗。文武火慢煎。至一碗。入無灰酒一大碗。再煎十數沸。去渣。分為三服。一日夜服盡。病勢重者。一日二劑。服至大小便通利。則藥力到。如無鮮者。即干亦可。然終不及鮮者之妙。外用葉。入砂盆研爛。和蔥汁。加酒少許。稀稠得宜。塗於患處四圍。中留一口泄氣。內服外敷。三日取效。
白話文:
治癰疽、發背、疔瘡等患,不論生在何處,初起服之,重者減輕,輕者消散。
方劑:
- 鮮忍冬花(連藤一兩,即金銀花),大甘草節(五錢)
用法:
- 以白水兩碗,文武火慢煎至一碗。
- 加入無灰酒一大碗,再煎十數沸。
- 去渣,分為三服,一日夜服盡。
- 病勢重者,一日二劑。
- 服至大小便通利,則藥力到。
- 如無鮮忍冬花,可用乾的,但效力不及鮮者。
- 外用忍冬花葉,入砂盆研爛,和蔥汁,加酒少許,稀稠得宜,塗於患處四圍,中留一口泄氣。
- 內服外敷,三日取效。
2. 一味濟陰散(八)
(治癰疽。發背。一切瘡毒。紅色高腫。屬陽者。)
槐花(淨米一升炒焦為末)
分作二服。將一服。每日好酒服四五錢。一服。老酒煎。調敷患處。四五日即愈。
白話文:
【治療癰疽、發背以及各種膿毒症,紅腫高起,屬於陽性的病症。】
槐花(淨米一升炒焦後研成粉末)
分成兩份服用。取一份,每天用好酒服用四五錢。另一份,則用老酒煮沸,調和後敷於患處。四到五天即可痊癒。
3. 一味升陽散(九)
(治癰疽。發背。一切瘡毒。白色漫腫。屬陰者。)
遠志肉(四兩)
將二兩。用陳酒二碗。煎至一碗。又投好酒半碗。臨睡時溫服。將渣。同下存遠志肉二兩。入大酒臘糟少許。共搗如泥。患處周圍敷上裹好。輕者一服全愈。重者二服。穿爛者五七服全好。不用膏藥。真神方也。
白話文:
治療癰疽、發背以及一切瘡毒,症狀為白色漫腫,屬陰性的,可以用遠志肉四兩,取二兩用陳酒兩碗煎至一碗,再加入好酒半碗,睡前溫服。將藥渣和剩下的遠志肉二兩,加入少許酒糟搗成泥狀,敷在患處周圍並包好。輕症患者一服即可痊癒,重症患者服用兩次,潰爛者服用五到七次即可痊癒,不用膏藥,此方藥效奇佳。
4. 消毒神效散(十)
(治發背。癰疽。乳癰。一切外患。初起即散。已成者。搽三次。收小出毒隨愈。)
鮮山嶽(五兩不見水),土朱,松香,白洋糖(各一兩),全蠍(十個)
上共搗爛圍之。留頂。藥上蓋紙。周時一換。
白話文:
治療發背、癰疽、乳癰以及其他外傷,初期就可散腫消炎,已經成形者,塗抹三次即可收縮膿腫,毒素隨之排出,疾病自然痊癒。將鮮山嶽(五兩,不要沾水)、土朱、松香、白洋糖(各一兩)、全蠍(十個)搗爛敷在患處,留一個頂,藥上蓋紙,每隔一段時間換一次藥。
5. 一味消毒散(十一)
(治癰疽腫毒。)
陳小粉。不拘分兩。年久者佳。炒黃黑色。研以陳米醋。調熬如黑漆狀。瓦罐收用。紙攤。剪孔。貼之。冷如冰。痛即止。少頃覺癢。幹不可動。毒消。藥脫。神驗。
白話文:
【治療癰疽腫毒】
使用陳小粉,無需特定重量,年份長的更佳。炒至黃黑,研磨後加入陳年的米醋,調和至類似黑漆的狀態,然後放入陶罐保存並覆蓋紙張,打孔後貼在患處。貼上後會感覺如冰般寒冷,疼痛馬上停止。不久後會有癢感,若藥物乾掉則不可動搖,待毒素消散,藥物自然脫落。此方神效。
6. 解凝散(十二)
(治氣凝血滯。癰疽初起。堅硬可散。)
遠志,真菊葉(各三錢),荊芥,全當歸,丹參(各五分)
上藥各取淨末。和勻研細。蜜酒蔥汁調敷。每藥末一錢。加入真川貝二分。芒硝四釐。敷痰凝結核。並效。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種中藥方劑,用於治療氣血凝滯導致的癰疽初起、堅硬難消的症狀。
方劑組成:
- 遠志、真菊葉(各三錢)
- 荊芥、全當歸、丹參(各五分)
用法用量:
- 將以上藥材洗淨,研磨成細末,混合均勻。
- 用蜜酒和蔥汁調和藥末,製成膏狀。
- 每次取藥末一錢,加入真川貝二分,芒硝四釐,敷於痰凝結核處。
功效:
- 散結消腫,活血化瘀。
適用症狀:
- 氣血凝滯導致的癰疽初起,症狀表現為局部腫塊堅硬,難以消散。
注意事項:
- 此方劑僅供參考,具體用藥請遵醫囑。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等特殊人群慎用。
- 如使用過程中出現不良反應,請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7. 腫毒熱癤方(十三)
(治一切癰癤紅腫。疼痛難忍者。)
陳京墨(醋磨汁)每墨汁半小杯。和入豬膽汁一小匙。生薑蘸。頻塗患處。定痛消腫神驗。
白話文:
【治療各種膿腫紅腫、疼痛難耐的情況。】
陳京墨(與醋混合成汁)每次取半小杯。加入豬膽汁一小匙。使用生薑蘸取。頻繁塗抹於患處。定能止痛消腫,神效驗證。
8. 赤小豆散(十四)
(治癰疽初起。敷之即消。)
遠志(八錢),首烏皮(一兩),赤小豆(一兩五錢),紅花(八分),荊芥(三錢)
各取末和勻。每藥末一兩。加真麝香四分。蔥酒汁調敷。
白話文:
將遠志八錢、首烏皮一兩、赤小豆一兩五錢、紅花八分、荊芥三錢研成細末混合,取一兩藥末,加入麝香四分,用蔥酒汁調勻敷在患處,可以治療癰疽初期,敷藥後腫痛就會消退。
9. 星辛散(十五)
(治一切外症初起。色淡浮腫。)
生南星,生大黃,北細辛
上藥等分。蔥汁醋滷熬稠。調敷。
白話文:
這個方子用於治療各種初期外傷或症狀,特徵是皮膚呈現淡色且浮腫。
- 生南星
- 生大黃
- 北細辛
以上三種草藥按照等量比例混合。然後用蔥汁和醋一起煮沸至稠厚,製成膏狀,用來調敷患處。
10. 錦蓉散(十六)
(治一切外症初起。紅熱火症。)
錦紋大黃(十六兩),白芷(四兩),芙蓉葉(三兩),元參(二兩)
各取淨末。研至無聲為度。用蔥汁黃蜜調敷。
白話文:
治療各種外傷初期,以及紅熱火症。
將大黃十六兩、白芷四兩、芙蓉葉三兩、元參二兩,分別取淨,研磨成細末,直到研磨無聲為止。用蔥汁和黃蜜調和,敷在患處。
11. 蓉豆散(十七)
(治一切外症初起。)
芙蓉葉。或根或花。鮮者搗爛。乾者研末。赤小豆研末。等分。用蜜調塗四圍。中間留頂。干則頻換。已成未成俱效。
白話文:
【治療各種初期外傷】
-
木芙蓉葉:可以用葉子的新鮮部分或是根部與花朵,新鮮的要搗成泥狀,乾燥的可以研磨成粉末。
-
紅小豆:同樣研磨成粉末。
將木芙蓉葉的粉末與紅小豆的粉末等量混合,然後調和蜂蜜,塗抹在四周患處,中央保留不塗,當藥膏乾了後就要及時更換新的,無論傷口是否已經形成,這種方法都能有效治療。
12. 沖和膏(十八)
(治外症初起。堅腫色淡。)
赤芍(二兩),白芷,防風(各一兩),獨活(三兩),龍腦(三錢),石菖蒲(一兩五錢)
各取淨末。以瓷瓶收貯。不可泄氣。臨用時。薑汁滷醋調敷。一日一換。
白話文:
治療外傷初期,腫塊堅硬顏色淡白的症狀。
用赤芍(兩錢)、白芷、防風(各一錢)、獨活(三錢)、龍腦(三錢)、石菖蒲(一錢五分)。
將這些藥材各自研磨成細粉,用瓷瓶裝好密封保存,不可讓藥粉散失。使用時,用薑汁和醋調和成糊狀,敷在患處,一天換一次。
13. 沖和散(十九)
(凡人環跳穴處。及兩膝附骨等處。感受風寒濕氣。面上不熱。漫腫無頭。皮色不變。微覺痠痛攣拘。若不即治。變生貼骨等癰。難以收功。急用此藥。祛寒逐濕透出外絡。提移他處出毒。即有成管成漏。亦能逐漸收功。屢用皆效。)
紫荊皮(五兩炒),赤芍藥(二兩炒),香白芷(一兩曬燥忌火炒),獨活(一兩五錢炒),石菖蒲(一兩五錢曬乾忌火)
上依法。共為末。篩細。以好酒和蔥五莖。煎滾調搽。不必留頂。一日一換。以腫消不痛為度。
白話文:
凡是人體環跳穴以及兩膝附近骨頭周圍,受到風寒濕氣侵襲,面上沒有發熱,患處腫脹無明顯突起,皮膚顏色也沒有改變,只是輕微感到酸痛、僵硬。若不及時治療,可能會發展成貼骨的癰疽,難以治癒。此時急需使用以下藥物,驅寒祛濕,讓寒濕之氣從體表排出,並將毒素引流到其他地方。即使患處已經形成管道或滲漏,也能逐漸治癒。此法屢試皆有效。
藥方:
- 紫荊皮(五兩,炒製)
- 赤芍藥(二兩,炒製)
- 香白芷(一兩,曬乾,忌火炒)
- 獨活(一兩五錢,炒製)
- 石菖蒲(一兩五錢,曬乾,忌火)
將以上藥材依法研磨成粉末,過篩使粉末細膩。用好酒與五根蔥煎煮至沸騰,調和藥粉,外敷患處,不必包扎。每天換藥一次,直到腫消疼痛消失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