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虛老人

《古方彙精》~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玉液散(九)

(治大便下血。)

柞樹皮,白芍,當歸(各二錢),地榆,丹參(各一錢五分),熟地(五錢),葛根(八分),甘草(一錢),黃連(一錢五分用吳萸四分同炒去吳萸)

共為末。和勻。每服五錢。烏梅湯調下。

一方。

槐花(炒黑),扁柏葉(炒黑),陳棕灰(各等分)

共為末。每服一錢。鮮生地五錢。搗汁沖湯和服。

白話文:

治療大便下血,可以用柞樹皮、白芍、當歸各兩錢,地榆、丹參各一錢五分,熟地五錢,葛根八分,甘草一錢,黃連一錢五分(用吳萸四分同炒去吳萸),共研為末,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五錢,用烏梅湯調服。

另一方是用槐花(炒黑)、扁柏葉(炒黑)、陳棕灰各等份研為末,每次服用一錢,加鮮生地五錢搗汁沖湯服用。

2. 補中益氣湯(十)

(治勞倦傷脾。中氣不足。清陽不升。外感不解。體倦食少。寒熱瘧痢。氣虛不攝血等症。)

當歸(一錢),甘草(炙),陳皮(各五分),升麻,柴胡(各四分),黨參(蜜水炙),黃耆(蜜水炙各三錢),白朮(一錢五分炒)

引加姜一片。棗三枚。

白話文:

這是一帖中藥方,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 勞倦傷脾: 指因過度勞累導致脾臟功能受損。
  • 中氣不足: 指脾胃虛弱,氣血不足。
  • 清陽不升: 指陽氣不足,無法上升到頭部,導致頭昏腦脹等症狀。
  • 外感不解: 指受外邪侵襲,體內正氣不足,無法抵抗外邪。
  • 體倦食少: 指身體疲乏,食慾不振。
  • 寒熱瘧痢: 指因寒熱交替而引起的瘧疾和痢疾。
  • 氣虛不攝血: 指氣虛無法收攝血液,導致出血等症狀。

藥方組成:

  • 當歸(一錢)
  • 甘草(炙,五分)
  • 陳皮(五分)
  • 升麻(四分)
  • 柴胡(四分)
  • 黨參(蜜水炙,三錢)
  • 黃耆(蜜水炙,三錢)
  • 白朮(一錢五分炒)

輔料:

  • 生薑一片
  • 紅棗三枚

注:

  • 此藥方僅供參考,請勿自行服用。
  • 藥材的用量需根據個人體質和病情進行調整。

3. 調理益氣湯(十一)

(治濕熱所傷。體重煩悶。口失滋味。或痰嗽稠黏。寒熱不調。體倦少食。脾虛泄瀉等症。兼治虛人瘧痢。)

黃耆(蜜水炙),黨參(各一錢五分焙),蒼朮(一錢炒),橘紅(五分),木香(煨),柴胡,升麻(各四分),白蔻肉,炙甘草(各三分)

引加姜皮一分。小紅棗三枚。空心服。

白話文:

這方藥用於治療濕熱所導致的各種症狀,例如:

  • 體重煩悶: 覺得身體沉重,呼吸不暢。
  • 口失滋味: 口腔無味,味覺減退。
  • 痰嗽稠黏: 咳嗽痰多且稠黏。
  • 寒熱不調: 時冷時熱,體溫不穩定。
  • 體倦少食: 容易疲倦,食慾不振。
  • 脾虛泄瀉: 脾胃虛弱,容易腹瀉。

另外,這方藥也適合治療虛弱體質的人,包括瘧疾和痢疾。

藥材配方:

  • 黃耆(蜜水炙):1.5錢
  • 黨參(焙):1.5錢
  • 蒼朮(炒):1錢
  • 橘紅:0.5錢
  • 木香(煨):適量
  • 柴胡:0.4錢
  • 升麻:0.4錢
  • 白蔻肉:0.3錢
  • 甘草(炙):0.3錢

輔料:

  • 姜皮:0.1錢
  • 小紅棗:3枚

用法:

空腹服用。

註解:

  • 「錢」是古代重量單位,約為 3.75 公克。
  • 「炙」是指用火烤,可以增强藥性。
  • 「焙」是指用文火烘烤,可以去除藥材中的水分。
  • 「炒」是指用油或鹽炒,可以去除藥材中的寒性或濕性。
  • 「煨」是指用土或泥封住藥材,再用火烤,可以增强藥性。

注意:

4. 歸脾湯(十二)

(治思慮傷脾。不能攝血。致血妄行。或健忘怔忡。驚悸盜汗。嗜臥少食。或大便溏泄。心脾疼痛。瘧痢鬱結。或因病用藥失宜。克伐傷脾。以致變症者。俱宜服之。)

黨參(焙),黃耆(蜜炙),炒白朮(各一錢五分),當歸,茯苓(各一錢),炒棗仁(一錢二分),遠志(八分),木香(四分煨),炙甘草(五分)

白話文:

治療思慮過度傷脾,導致不能攝血,血妄行,或健忘、心神不寧、驚悸盜汗、嗜睡少食,或大便溏泄、心脾疼痛、瘧疾痢疾鬱結,或因病用藥失宜,損傷脾胃,導致病情變化者,都適合服用以下藥物:黨參(焙)、黃耆(蜜炙)、炒白朮(各一錢五分)、當歸、茯苓(各一錢)、炒棗仁(一錢二分)、遠志(八分)、木香(四分煨)、炙甘草(五分)。

引加圓眼肉七枚。煎成。食遠服。如無痛郁等症。去木香。如燥熱多汗。並去遠志。加柴胡八分。炒山梔一錢。

白話文:

在古代的中醫配方中,提到的內容如下:

  1. 將七枚圓眼肉(即龍眼肉)加入藥材中煮沸,然後食用。這種方法通常在空腹時服用,以獲得最佳效果。

  2. 如果沒有疼痛或鬱悶等症狀,則可以去掉木香這味藥材。

  3. 若出現燥熱和多汗的情況,應同時去掉遠志這味藥材。

  4. 在上述情況下,可增加柴胡的用量至八分(約為現今的0.8克),並加入一錢(約為現今的3克)炒過的山梔。

請注意,這些是古代的中醫方劑,現代應用時可能需要根據個體情況進行調整,且最好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

5. 八珍湯(十三)

(治氣血兩虛。肌熱火嗽。皮寒骨痛。病後失調。飲食不香。兼治婦人經水不調。赤白帶等症。)

黨參(蜜水炙),熟地(各三錢),當歸,白朮(各一錢五分),炙甘草(五分),川芎(八分),白芍(一錢),茯苓(一錢五分)

引加姜一片。棗二枚。或粳米百粒。白水煎服。

白話文:

這是一張中藥方,適合治療氣血兩虛、肌膚發熱咳嗽、皮膚冰冷骨頭痠痛、病後身體失調、食慾不振等症狀,也適用於女性經期不調、白帶異常等問題。

藥材:

  • 黨參(蜜水炙):三錢
  • 熟地黃:三錢
  • 當歸:一錢五分
  • 白朮:一錢五分
  • 甘草(炙):五分
  • 川芎:八分
  • 白芍:一錢
  • 茯苓:一錢五分

輔料:

  • 生薑:一片
  • 紅棗:兩枚
  • 或粳米:一百粒

使用方法:

將以上藥材用清水煎煮服用。

註:

  • 藥材的劑量以錢為單位,一錢大約等於3.75公克。

6. 當歸補血湯(十四)

(治血氣損傷。或因攻伐致虛、肌熱口渴。目赤面紅。脈大而虛。重按全無。及病因飢飽勞役者。)

炙黃耆(一兩),當歸(三錢)

白水煎。食遠服。

白話文:

【治療血液和氣力損傷。可能因攻擊和消滅導致虛弱、肌膚發熱、口渴、眼紅、臉色紅潤、脈搏大且虛弱、重按時全無感覺,以及因飲食過量、勞累工作等病因導致的情況。】

炙黃耆(一兩),當歸(三錢)

用白開水煎煮。飯後服用。

7. 黃耆六一湯(十五)

(治陰陽俱虛。盜汗等症。)

炙黃耆(六錢),炙甘草(一錢)

白水煎。食遠服。

白話文:

【治療陰陽雙虛、盜汗等症狀】

炙黃耆(六錢),炙甘草(一錢)

用水煮沸後,飲用。飯後服用。

8. 斂氣歸源飲(十六)

(治盜汗不止。)

黃耆(蜜炙),黑豆,浮麥

各等分。煎服。

白話文:

【治療盜汗不休】

材料:

  • 黃耆(蜜炙):取等份
  • 黑豆:取等份
  • 浮麥:取等份

做法:將以上三種材料一起煎煮後服用。

9. 五福飲(十七)

(治五臟氣血虧損。日晡潮熱。陰虛盜汗。脾胃不香。瘧痢反復。經久不愈。怔忡心悸。遺精滑脫等症。)

黨參(蜜炙五錢),熟地(三錢),當歸,炒白朮(各一錢五分),炙甘草(一錢)

引加生薑一片。水煎。食遠溫服。

白話文:

針對五臟氣血虧損、午後發熱、陰虛盜汗、脾胃不振、瘧疾痢疾反覆難癒、心神不寧、心悸、遺精滑脫等症狀,可用黨參(蜜炙五錢)、熟地(三錢)、當歸、炒白朮(各一錢五分)、炙甘草(一錢),加入生薑一片,水煎服,飯後溫服。

10. 六味回陽飲(十八)

(治陰陽離脫。或中風不語。或胃口冷痛肢寒汗溢。諸凡危症。)

黨參(桂圓肉拌煮),大熟地(各一兩),製附子,炮姜(各一錢),炙甘草(八分),當歸身(四錢如泄瀉或血動者以白朮代之)

白水。用武火煎。溫服。如肉振汗多者。加炙黃耆五錢。或一兩。泄瀉加烏梅二個。或北五味二十粒。虛陽上浮者。加赤茯苓一錢。肝經鬱滯者。加上桂一錢。

白話文:

這方藥用於治療陰陽失調導致的各種危症,例如中風不語、胃寒痛、肢體冰冷、汗出不止等。主要成分包括黨參、桂圓肉、熟地、附子、炮姜、炙甘草、當歸。其中,如果患者有腹瀉或出血傾向,則用白朮代替當歸。煎藥時用武火,溫服。如果病人出汗過多,可以加炙黃芪;如果腹瀉,可以加烏梅或北五味子;如果虛陽上浮,可以加赤茯苓;如果肝經鬱滯,可以加桂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