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虛老人

《古方彙精》~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

1. 解毒丸(七)

西牛黃(三分),乳香(燈草炒),沒藥(燈草炒各五分),山慈菇(一錢),硃砂,雄黃(各七分)麝香(一分取當門子佳)

上共研勻。煉蜜為丸。每丸約重三分。每日以金銀花煎湯。調服一丸。如欲稀痘。候瘡好後。每逢節氣日。調服一二丸。出痘必稀。

凡治胎㾩。須過周歲之外。方可搽此藥。周歲之內。神氣未足。適遇變病。反歸咎也。

白話文:

牛黃三分,乳香、沒藥各五分(燈草炒),山慈菇一錢,硃砂、雄黃各七分,麝香一分(取當門子佳),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丸藥,每丸約三分重。每日用金銀花煎湯,調服一丸。若想讓痘疹稀疏,待瘡好後,每逢節氣日調服一至兩丸,出痘必稀。

治療胎毒,須過周歲之後才能使用此藥。周歲之內,神氣未足,遇病反易加重病情。

2. 胎癩(八)

先用豬膽煎湯。浴淨。再用宮粉。水調。塗於碗內。曬乾。用艾熏至老黃色。取下為末。絹袋撲之。絕妙。

白話文:

先使用「豬膽煎」湯。沐浴乾淨。然後使用宮粉,加水調和,塗抹在碗內,待其乾燥。接著用艾草燻烤至呈現老黃色,取出研磨成粉末,用絹布撒上。這方法極為精妙。

3. 胎毒害眼(九)

凡新產小兒。兩目紅赤。澀閉腫爛不開。以蛐蟮泥搗塗囟門。干則再換。不過三次。即愈。或以生南星生大黃等分為末。用醋調塗兩足心亦愈。

白話文:

對於剛出生的小兒,如果出現雙眼紅腫、乾澀閉合的情況,可以使用蛐蟮的泥土,將其搗碎後塗在額頭上,等乾了之後再換新的,一般不需要超過三次,情況就會得到改善。或者也可以將生南星和生大黃按照等份研磨成粉末,然後用醋調和後塗抹在兩腳心,這樣也能夠達到治療的效果。

4. 鉤藤飲(十)

(治小兒臟寒夜啼。陰極發燥。)

鉤藤鉤,茯神,茯苓,當歸,川芎(各一錢),木香(煨四分),甘草(五分)姜一片。棗二枚。水煎服。若心經有熱。臉紅便赤。去木香加硃砂(一分)、木通(五分)、赤芍(一錢)。

白話文:

治療小兒內臟寒冷導致夜啼,是因為陰氣極盛而導致乾燥。用鉤藤、茯神、茯苓、當歸、川芎各一錢,木香煨四分,甘草五分,姜一片,棗二枚,水煎服。若心經有熱,臉色發紅,則去掉木香,加入硃砂一分、木通五分、赤芍一錢。

5. 當歸散(十一)

(治夜啼不乳。)

黨參(五分),當歸(四分),白芍(三分),炙甘草,桔梗,陳皮(各二分)白水煎服。

白話文:

這個方子用於治療小孩夜啼不乳。

配方如下:

  • 黨參 五分
  • 當歸 四分
  • 白芍 三分
  • 炙甘草、桔梗、陳皮 各二分

將以上藥材用清水煎煮,服用湯藥。

6. 燈花散(十二)

(治小兒夜啼。)

燈草不拘多少。燒灰存性。用燈草湯調下。或塗兒上齶。

白話文:

【治療小孩晚上哭鬧。】

取不計數量的燈草,燒成灰,保留其本質。然後用燈草的湯來調和這種灰塵,或者將它塗在小孩的鼻子上。

7. 止汗散(十三)

(治小兒睡而自汗。)

舊蒲扇燒灰存性。為末。每服三錢。溫酒調下。

白話文:

【治療小孩睡覺時自行出汗的情況。】

使用舊蒲扇燒成的灰,保留其原有性質。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溫熱的酒調和後服用。

8. 嬰兒胎疝方(十四)

凡小兒初生髮疝。只見啼哭。不見病形。延至一周兩歲始知是疝。諸醫不效。用麻櫪樹上之鴛鴦果一對、(其果連樹枝取下。可辨真假。一對果。可治三人。)荔枝核、(七枚杵碎)平地木、(即多年老樹椿根也。三錢。)同煎飲。即瘥。亦不再發。

一方於午日午時。以腳盆盛熱水。安於中堂。隨抱小兒。將卵放水內一浸。再將小兒在於中門檻上中間。一擱。其卵上之水。印痕於檻。將艾圓在檻上濕印處。炙三壯。其卵遂漸收小如故。

白話文:

嬰兒剛出生時如果有疝氣,只會啼哭,看不出來病症,等到一週到兩歲才發現是疝氣,其他醫生都治不好。可以用麻櫪樹上的一對鴛鴦果(要連樹枝一起摘下來才能辨別真假,一對果可以治三個病人)、七枚荔枝核(搗碎)、三錢平地木(就是多年老樹椿的根)一起煎水喝,就能痊癒,也不會再復發。

另一個方法是在午日午時,用腳盆盛滿熱水放在廳堂中央,抱著孩子將雞蛋放進熱水裡浸泡,然後將孩子放在大門門檻中央,雞蛋上的水會留下印記在門檻上,用艾草團在印記處灸三下,雞蛋就會逐漸恢復原狀。

9. 惺惺散(十五)

(治小兒傷寒時氣。風熱頭痛。目眵多睡。痰壅咳嗽喘急。或痘疹已出未出。疑似之間。)

黨參,茯苓,白朮(炒),甘草,北細辛,川芎,桔梗(炒)

各等分為末。每服二錢。入薄荷葉五分。水煎服。

白話文: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小孩的傷寒、風熱引起的頭痛、眼屎多、嗜睡、痰多咳嗽、喘息、或者痘疹剛開始出現或還沒有出現、讓人疑惑的狀況。

主要成分如下:

  • 黨參:補中益氣
  • 茯苓:利水消腫,健脾
  • 白朮(炒):燥濕健脾,止汗
  • 甘草:調和諸藥,解毒
  • 北細辛:發散風寒,通脈活血
  • 川芎:活血行氣,止痛
  • 桔梗(炒):宣肺利咽,止咳

各藥材按比例磨成粉末。每次服用量約為六公克,加入五分之一公克的荷葉,用熱水煎煮後服用。

10. 異功散(十六)

(止渴消暑。生津補胃。)

豬苓,澤瀉(各三錢),黨參,白朮,茯苓(各五錢),陳皮(二錢半),硃砂(一錢)

上為末。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丸。燈心竹葉湯化下。

白話文:

功效:

此方具有止渴消暑、生津補胃的功效。

藥材:

  • 豬苓、澤瀉(各三錢)
  • 黨參、白朮、茯苓(各五錢)
  • 陳皮(二錢半)
  • 硃砂(一錢)

製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蜜做成丸子,芡實大。

用法:

每次服用一丸,用燈心竹葉湯送服。

11. 七味安神丸(十七)

(治心經蘊熱驚悸。)

黃連,當歸身,麥冬(去心炒),白茯苓,甘草(各五錢),硃砂(飛一兩),冰片(二分半)

上為末。白湯浸蒸餅。和獖豬心血。搗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燈心湯下。

白話文:

用黃連、當歸、麥冬(去心炒)、白茯苓、甘草(各五錢)、硃砂(飛一兩)、冰片(二分半),研磨成粉末。用白湯浸泡蒸餅,加入豬心血,混合搗成丸子,大小如黍米。每次服用十丸,用燈心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