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二 (1)
卷之十二 (1)
1. 藥方
(《和劑》)防風通聖散,去硝黃,加生薑、蔥白、豆豉煎服,取汗。(方見風門。)
治面目皆腫,風火炎上者,一服立愈。大便結者,不去硝黃。
木香檳榔丸,治氣喘,面浮腫,胸膈飽悶。(方見氣門。)
升麻黃連湯,治面熱。
升麻,葛根(各錢半),黃連(酒炒),黃芩(酒炒。各六分),炙甘草,白芷(各五分),芍藥(七分),生犀角,川芎(各四分半),荊芥穗,薄荷葉(各三分)
上咀,作一服。水一盞煎八分,食後服。
升麻附子湯,治面寒。
升麻,葛根(各一錢四分),白芷,黃耆(酒炒),附子(炮。各九分半),草豆蔻,人參(各七分),益智,甘草(炙。各四分)
水二盞,蔥白五莖,煎八分,食後服。
胃風湯,治虛風證,能食麻木,牙關緊搐,目瞤動,胃中風熱,故面獨腫,宜用此方。
升麻,白芷(各一錢),乾葛,蒼朮(制。各五分),柴胡,藁本(各二分),羌活,黃柏,蔓荊子,甘草(炙。各分半),草豆蔻,白姜(各二分),當歸(七分),麻黃(三分)
水二盞,棗二枚,煎八分,食遠服。
梔子荊芥湯,治頭面生瘡。
梔子,荊芥,黃芩,川芎,白芷,白芍藥,桔梗,生地黃,升麻,枳殼(麩炒),大黃(各一錢),甘草(五分)
上水二盞,煎八分,食後服。
玉容散,治面生黑䵟雀斑。
甘松,三奈,茅香(各半兩),白芷,白芨,白蘞,白殭蠶,白附子,天花粉,綠豆粉(各一兩),防風,零陵香,藁本(各二錢),肥皂(二定,去皮弦)
為細末,每早洗面。
白附丹,治男子婦人面生黑斑點。
白附子,白芨,白蘞,白茯苓,密陀僧(研),白石脂(研),定粉(研。各等分)
上為末,人乳汁和丸,圓眼大,陰乾。用時,先用洗面洗淨,次用濕漿水磨化敷之。或為末,乳汁調敷亦可。
胡粉丹,治前證。
胡粉,密陀僧,白芷,白附子,白茯苓(各等分)
上為末,先用蘿蔔煎湯洗面。淨後,用羊乳調藥,至夜敷息處,次早洗去。
黃連散,治面部熱毒惡瘡。
黃連,黃柏(炙),胡粉(炒)
上為末,香油調敷,豬油亦可。
礬硫散,治風熱上攻陽明經,面鼻紫色,風刺癮疹。
枯礬,硫黃(各半兩)
上為末,入丹染與色同,用津調塗敷。內服防風通聖散。
硫黃膏,治面部生瘡,或鼻赤、風刺、粉刺。
生硫黃,白芷,天花粉,膩粉(各五分),芫青(七個,去翅足),全竭(一枚),蟬蛻(五個)
上為細末,用麻油、黃蠟約如合面油多少,熬溶離火,方入前末藥和勻。每用臨臥時洗面淨,以少許塗面,近眼處勿塗。數日間腫處自平,赤鼻亦消,退風刺一夕見效。
白話文:
藥方
(出自《和劑局方》)防風通聖散:去掉芒硝和黃,加入生薑、蔥白、豆豉煎煮服用,以發汗為目的。(此方在風門篇有詳細記載。)
這個方子可以治療臉部和眼睛都腫脹,風火上炎的情況,服用一劑就能見效。如果大便乾燥,就不需要去掉芒硝和黃。
木香檳榔丸:治療氣喘、臉部浮腫、胸部感到飽脹鬱悶。(此方在氣門篇有詳細記載。)
升麻黃連湯:治療臉部發熱。
藥材組成:升麻、葛根(各半錢),黃連(用酒炒過),黃芩(用酒炒過,各六分),炙甘草、白芷(各五分),芍藥(七分),生犀角、川芎(各四分半),荊芥穗、薄荷葉(各三分)。
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作為一劑。用水一杯煎煮至剩八分,飯後服用。
升麻附子湯:治療臉部發冷。
藥材組成:升麻、葛根(各一錢四分),白芷、黃耆(用酒炒過),附子(炮製過,各九分半),草豆蔻、人參(各七分),益智、甘草(炙,各四分)。
用水二杯,加入蔥白五根,煎煮至剩八分,飯後服用。
胃風湯:治療虛風證,症狀包括能吃東西但身體麻木、牙關緊咬、眼皮跳動。因為胃中有風熱,導致臉部單獨腫脹,適合使用此方。
藥材組成:升麻、白芷(各一錢),乾葛、蒼朮(製過,各五分),柴胡、藁本(各二分),羌活、黃柏、蔓荊子、甘草(炙,各一分半),草豆蔻、白薑(各二分),當歸(七分),麻黃(三分)。
用水二杯,加入紅棗二枚,煎煮至剩八分,空腹時服用。
梔子荊芥湯:治療頭面部生瘡。
藥材組成:梔子、荊芥、黃芩、川芎、白芷、白芍藥、桔梗、生地黃、升麻、枳殼(用麩炒過),大黃(各一錢),甘草(五分)。
用水二杯煎煮至剩八分,飯後服用。
玉容散:治療臉上長黑斑、雀斑。
藥材組成:甘松、三奈、茅香(各半兩),白芷、白芨、白蘞、白殭蠶、白附子、天花粉、綠豆粉(各一兩),防風、零陵香、藁本(各二錢),肥皂(二塊,去皮)。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天早上用來洗臉。
白附丹:治療男女臉上長黑斑。
藥材組成:白附子、白芨、白蘞、白茯苓、密陀僧(研磨過)、白石脂(研磨過)、定粉(研磨過,各等份)。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人乳汁調和成丸,大小如圓眼,陰乾。使用時,先用洗臉水洗淨臉,再用濕漿水磨開藥丸敷在臉上。也可以將藥末用乳汁調和後敷在臉上。
胡粉丹:治療和白附丹相同的症狀。
藥材組成:胡粉、密陀僧、白芷、白附子、白茯苓(各等份)。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先用蘿蔔煎湯洗臉。洗淨後,用羊乳調和藥末,晚上敷在患處,第二天早上洗去。
黃連散:治療臉部熱毒引起的惡瘡。
藥材組成:黃連、黃柏(炙過)、胡粉(炒過)。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香油調和後敷在患處,也可以用豬油調和。
礬硫散:治療風熱侵襲陽明經,導致臉部和鼻子發紫,出現風刺和蕁麻疹。
藥材組成:枯礬、硫黃(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丹砂調和成與膚色相同的顏色,用唾液調和後塗敷在患處。內服防風通聖散。
硫黃膏:治療臉部生瘡,或鼻子發紅、風刺、粉刺。
藥材組成:生硫黃、白芷、天花粉、膩粉(各五分),芫青(七個,去除翅膀和腳),全蠍(一枚),蟬蛻(五個)。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麻油、黃蠟熬煮成面油狀,離火後加入藥末攪拌均勻。每次臨睡前洗淨臉,塗抹少量在臉上,不要塗到眼睛附近。幾天後腫脹會消退,紅鼻子也會消退,退風刺的效果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