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中

《明醫指掌》~ 卷二 (16)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6)

1. 火證七

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條。)

四物湯(方見血虛。)

大補丸

治陰火。

黃柏炒褐色,為末,粥丸(一法水丸)。

實火

實火可瀉。若臟腑積熱,為陽強之病。如口舌生瘡,痰實不利,煩躁多渴,腸胃秘澀,便溺不利等證,涼膈散。人壯氣實,火盛癲狂,大便秘結者,黑奴丸。陽明火熾甚,煩渴熱燥者,白虎湯。火盛者,寒涼藥稍加溫劑,或酒炒,則邪易伏。

涼膈散

治火鬱上焦,大熱面赤者主之。

大黃,朴硝,甘草(各二兩),連翹(四兩),梔子,黃芩,薄荷(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加竹葉七片,蜜些少,煎服。

按:經曰: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苦甘。故以芒硝為君,大黃為臣,黃芩、梔子、連翹、薄荷、甘草為佐。不作湯液而作散者,取其泥膈而成功於上也。

黑奴丸

治陽毒發斑,煩躁,大渴倍常。時行熱病,六、七日未得汗,脈洪大或數,面赤目脹,身痛大熱,煩躁,狂言欲走,渴甚。又五、六日以上不解,熱在胸中,口噤不能言,為壞傷寒,醫所不治,棄為死人,精魂已竭,心下才暖,撥開其口,灌藥下咽即活。

黃芩,釜底煤,芒硝,麻黃,灶突墨,梁上塵,小麥奴(各一兩),大黃(一兩二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新汲水化下。飲水盡,足當發寒,寒已,汗出乃瘥。若時傾不汗,再服一丸,須見微利。若不大渴,不可與此藥。

白虎湯

石膏(四錢,煅,研),知母(一錢半),甘草(炙,一錢),粳米(一撮)

上,水煎,溫服,不拘時。

白話文:

火證七

補中益氣湯(方劑詳見內傷篇)。

四物湯(方劑詳見血虛篇)。

大補丸(治療陰虛火旺)。

用黃柏炒至褐色,研磨成粉,製成粥丸或水丸。

實火

實火需瀉火。若臟腑積熱,為陽氣過盛所致疾病。症狀例如口舌生瘡、痰多不易咳出、煩躁多渴、便秘、大小便不利等,可服用涼膈散。若體格強壯,氣盛火旺,出現癲狂、便秘等症狀,則服用黑奴丸。若屬陽明經火盛,煩渴、乾燥,則服用白虎湯。火盛時,寒涼藥可略加溫性藥物,或用酒炒藥,使邪氣更容易消除。

涼膈散

主治火邪鬱結上焦,面紅發熱。

藥方:大黃、朴硝、甘草(各二兩),連翹(四兩),梔子、黃芩、薄荷(各一兩)。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加竹葉七片,少許蜂蜜,煎服。

註解:經書記載:體內熱邪過盛,應以鹹寒之物治療,並佐以苦甘之味。因此以芒硝為主藥,大黃為輔藥,黃芩、梔子、連翹、薄荷、甘草為佐藥。不用湯劑而用散劑,目的是使藥力迅速到達上焦,以達到治療效果。

黑奴丸

主治陽毒引起的發斑、煩躁、口渴加劇。適用於流行性熱病,發病六七天未出汗,脈搏洪大或脈數加快,面紅目赤,全身疼痛發熱,煩躁,胡言亂語,想走動,口渴嚴重。若五、六天以上症狀未解,熱邪在胸中,口不能言,屬於危重的傷寒,一般醫生都治不好,常被認為是必死無疑,精氣神已耗盡,但只要心下稍有溫熱,撥開其口,灌藥下咽就能活過來。

藥方:黃芩、釜底煤、芒硝、麻黃、灶突墨、梁上塵、小麥奴(各一兩),大黃(一兩二錢)。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蜂蜜製成彈子大小的丸藥,用新汲取的水送服。服藥後,全身發冷屬正常現象,待發冷結束,出汗後即可痊癒。如果服藥後長時間不出汗,可再服用一丸,需觀察是否有輕微腹瀉。若無嚴重口渴,不可服用此藥。

白虎湯

藥方:石膏(四錢,煅燒研磨),知母(一錢半),甘草(炙烤,一錢),粳米(少許)。

用法:加水煎煮,溫服,不拘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