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中

《明醫指掌》~ 卷二 (1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5)

1. 火證七

按:是方知母、黃柏性味苦寒,水之屬也,故能滋益腎水。肉桂辛熱,火之屬也,故能假之反佐,正所謂坎離交,而為既濟也。

鬱火

鬱火可發,當看何經。四肢發熱,肌痹熱,骨髓中發熱如燎,捫之烙手,此血虛而得之也。或胃虛多食冷物,抑遏陽氣於脾土,升陽散火湯。手心熱,屬熱鬱,用火鬱湯,或用梔子、香附、白芷、半夏、川芎,曲糊丸服。若因醇酒厚味,膏粱積熱者,清胃散主之。

升陽散火湯

治過食冷物,抑遏少陽之火,鬱於脾部者。

升麻,乾葛,獨活,羌活(各五錢),防風(二錢半),柴胡(三錢),人參,白芍藥(五錢),甘草(半生半炙,六分)

每服五錢,水煎,熱服。

按:前方升、柴、羌、獨、乾葛、防風,皆辛溫上行之物也,用之以升少陽之氣。清陽既出上竅,濁陰自歸下竅,而食物傳化,自無抑遏之患。芍藥味酸,能瀉土中之木。人參味甘,能補中州之氣。生甘草能瀉鬱火於脾,從而炙之,則健胃而和中矣。

火鬱湯

即升陽散火湯去獨活,加蔥白是也。

清胃散

治醇酒厚味,致唇齒作痛,或齒齦潰爛,或連頭面、頸項作痛。

升麻(二錢),生地,丹皮,當歸(各一錢),黃連(炒,一錢半)

上,水煎服。加犀角、連翹、甘草,名加味清胃散。

五志之火

諸氣膹郁,屬於肺火之升也。又,悲哀動中,則火起於肺。經云: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黃芩、葶藶、苦酒之類是也,瀉白散、清金丸主之。

諸風掉眩,屬於肝火之升也。又,大怒,火起於肝。柴胡、黃連、龍膽草瀉之,或回令丸。

諸濕腫滿,屬於脾火之動也。醉飽火起於脾,宜芍藥、黃芩、石膏瀉之。

諸痛癢瘡瘍,屬於心火之動也。又,怵惕思慮,則火起於心。瀉心湯、導赤散瀉之。

諸逆衝上,屬於腎火之升也。又,房勞則火起於腎。惟黃柏、知母順其性而伏之。

瀉白散

治肺火為患,喘滿氣急者主之。

桑白皮(一兩),地骨皮(一兩),甘草(五錢)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六分,食前溫服。

清金丸

治肺火。

黃芩不拘多少,炒,為末,水丸如綠豆,每服一錢。

瀉青丸

治肝經風熱實火。

羌活,防風,山梔(酒炒),龍膽草(酒拌,蒸,曬),當歸,川芎,大黃(酒拌,蒸,曬)

上等分,為末,蜜丸如彈子大,竹葉湯入砂糖調服。

回令丸

一名左金丸,治肝火。

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湯煮少時)

上為末,粥丸,白朮、陳皮湯下,每服一錢。

瀉心湯

治心熱。

黃連為末,水調服。

三黃瀉心湯

即前方加大黃、黃芩,等分,煎服。

導赤散

治小腸實熱。

生地,木通,甘草(等分)

入竹葉煎,溫服。

虛火

虛火可補。若飲食勞倦,內傷元氣,火與元氣不兩立,為陽虛之病,宜補中益氣湯甘溫之劑除之,經云:溫能除大熱是也。若陰微陽強,相火熾甚,以乘陰位,日漸煎熬,為血虛之病,以甘寒之劑降之,宜四物湯加黃柏、知母,用藥須稍加薑汁製之,此從治之法也。若房勞內傷,真陰失守,無根之火泛上,氣從足上而起,為陰虛之病,或從足底心起者,又虛之極也,難治,須大補氣血,兼溫散藥,宜丹溪大補陰丸、大補丸。以附子末貼湧泉穴,引火伏下。

白話文:

火證七

運用知母、黃柏苦寒的特性,能滋養腎水;肉桂辛熱,則能反佐,達到陰陽調和的平衡狀態。

鬱火

鬱火發作,需觀察涉及何經。四肢發熱、肌肉酸痛發熱、骨髓灼熱,觸摸時感覺像烙鐵一樣燙手,這是血虛所致。或是胃虛,多食寒涼食物,抑制陽氣於脾土,可用升陽散火湯。手心發熱,屬熱鬱,可用火鬱湯,或用梔子、香附、白芷、半夏、川芎,製成糊丸服用。若是因飲酒過度、飲食過於肥甘厚膩導致積熱,則用清胃散。

升陽散火湯

主治過食寒涼食物,導致少陽之火被抑制,鬱積於脾部。

藥方:升麻、乾葛、獨活、羌活(各五錢)、防風(二錢半)、柴胡(三錢)、人參、白芍藥(各五錢)、甘草(半生半炙,六分)

用法:每次服用五錢,水煎服,熱服。

藥理:方中升麻、柴胡、羌活、獨活、乾葛、防風等藥性辛溫,能上行提升少陽之氣。陽氣上升,陰氣自然下降,食物就能正常消化吸收,不再鬱結。芍藥味酸,能瀉脾土之木氣;人參味甘,能補益脾胃之氣;生甘草能瀉脾鬱之火,炙甘草則能健胃和中。

火鬱湯

即升陽散火湯去獨活,加蔥白。

清胃散

主治飲酒過度、飲食肥甘厚膩,導致唇齒疼痛,或齒齦潰爛,甚至蔓延至頭面、頸項疼痛。

藥方:升麻(二錢)、生地、丹皮、當歸(各一錢)、黃連(炒,一錢半)

用法:水煎服。加犀角、連翹、甘草,則為加味清胃散。

五志之火

七情鬱結,導致肺火上升。悲傷則肺火上升。肺氣上逆,宜服用苦味藥物瀉火,如黃芩、葶藶、苦酒等,或用瀉白散、清金丸。

風眩,屬於肝火上升。大怒則肝火上升,可用柴胡、黃連、龍膽草瀉火,或用回令丸。

濕腫,屬於脾火妄動。醉酒飽食則脾火上升,宜用芍藥、黃芩、石膏瀉火。

疼痛、瘙癢、瘡瘍,屬於心火妄動。思慮過度則心火上升,可用瀉心湯、導赤散瀉火。

逆衝上逆,屬於腎火上升。房事過度則腎火上升,可用黃柏、知母降火。

瀉白散

主治肺火導致喘滿氣急。

藥方:桑白皮(一兩)、地骨皮(一兩)、甘草(五錢)

用法:藥物研成粗末,每次服用二錢,水煎服,飯前溫服。

清金丸

主治肺火。

藥方:黃芩適量,炒後研末,製成綠豆大小的水丸,每次服用一錢。

瀉青丸

主治肝經風熱實火。

藥方:羌活、防風、山梔(酒炒)、龍膽草(酒拌,蒸,曬)、當歸、川芎、大黃(酒拌,蒸,曬),諸藥等分,研末,製成彈子大小的蜜丸,用竹葉湯加砂糖調服。

回令丸

又名左金丸,主治肝火。

藥方: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湯煮少時)

用法:研末,製成粥丸,用白朮、陳皮湯送服,每次服用一錢。

瀉心湯

主治心熱。

藥方:黃連研末,水調服。

三黃瀉心湯

即瀉心湯加大黃、黃芩,等分,水煎服。

導赤散

主治小腸實熱。

藥方:生地、木通、甘草(等分)

用法:加竹葉煎服,溫服。

虛火

虛火需補益。飲食勞倦,損傷元氣,火與元氣不能共存,屬於陽虛,宜用補中益氣湯等甘溫藥物治療。陰虛陽盛,相火旺盛,耗傷陰液,屬於血虛,宜用甘寒藥物,如四物湯加黃柏、知母,並可加少量薑汁,以溫陽。房事過度,真陰虧損,虛火上升,氣從足部上升,屬於陰虛,甚至從足底涌上,極度虛弱,難以治療,需大補氣血,並溫散藥物,如丹溪大補陰丸、大補丸。可將附子末貼於湧泉穴,引火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