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折衷》~ 上卷 (12)
上卷 (12)
1. 傷積
(附:傷食)
總括,頭痛身熱腹微脹,足冷神昏只愛眠;因食所傷脾氣弱,下宜遲緩表為先。
白話文:
總結來說,頭痛、身體發熱、腹部微微脹滿,腳冷、精神不清醒、只想睡覺;這是因為食物傷害了脾臟,導致脾氣虛弱,治療時應該先從表症開始,再慢慢處理裡症。
脈法,右手氣口脈大於人迎一二倍為傷食,宿食不消,則右關脈沉而滑,虎口脈紋而黃色為脾家有積,小兒脈沉者為乳不消。
白話文:
脈象診斷方法:右手氣口脈的脈搏比人迎脈大一到兩倍,是因消化不良,宿食未消所致。如果右關脈沉且滑,虎口脈細而黃色,則是脾胃有積食。小兒的脈象沉伏,是因乳食未消化所致。
《內經》曰:飲食自倍,脾胃乃傷。小兒所患積症皆因乳哺不節,過食生冷堅硬之物,脾胃不能克化,停積中脘,外為風寒所傷,或因夜臥失蓋,致頭疼面黃身熱,眼胞微腫,腹痛膨脹,足冷肚熱,喜睡神昏,不思飲食,或嘔或噦,口噫酸氣,大便酸臭,此皆為積所傷。有食飽傷脾,脾氣稍虛,拘留難化,停而不去,遂成其積,積敗為痢。
白話文:
《內經》中記載:飲食沒有節制,脾胃就會受損。小兒患的積症都因為哺乳不節制,過量吃生冷堅硬的食物,脾胃無法消化,停留在中脘,外在受到風寒侵襲,或者因為晚上睡覺沒蓋好被子,導致頭痛、面色發黃、發燒,眼皮微腫,腹痛腹脹,足部冰冷但腹部發熱,喜歡睡覺、精神萎靡,不思飲食,或嘔吐或呃逆,口裡發出酸味,大便呈酸臭味,這些都是因為積症導致的。有的人因為吃得過飽而損傷了脾臟,脾氣虛弱,食物難以消化,停留在體內無法排出,於是形成了積症,積症加重就會變成痢疾。
仁齋曰:小兒有積,面目黃腫,肚熱脹滿,覆睡多困,叫啼不食或大腸閉澀,小便如油,或便利不噤,糞白而酸臭,皆積症也,然有乳積、食積、氣積、驚積,須當辨明。吐乳、瀉乳,其氣酸臭,此由啼叫未已,以乳與兒,停積不化,是為乳積。肚皮帶熱,渴瀉或嘔,此由飲食無度,多餐過飽,飽後即睡得之,是為食積。
白話文:
仁齋說:小孩子因消化不良而引起的積食,會出現面色黃蠟,肚子燥熱脹滿,喜歡趴著睡且睡不安穩,一直哭鬧及不想吃東西等症狀;或大便不通暢,小便顏色如油,或大便次數多且不受控制,大便呈現白色且有酸臭,這些都是消化不良的症狀,然而消化不良可分為乳積、食積、氣積、驚積,必須仔細辨別。吐出乳汁,腹瀉乳汁,乳汁有酸臭味,這是因為孩子哭鬧後,餵乳太多,乳食停積不消化所致,這是乳食積積。腹部發熱,口渴、腹瀉或嘔吐,這是因為飲食沒有節制,吃太多,吃飽後立即睡覺所致,這就是飲食積積。
腹痛叫啼,痢如蠏渤,此因觸忤其氣,營衛不和,淹涎日久得之,是為氣積。有時時瀉下清水,如生草汁,是受驚而後有積,煩悶啾唧,常似生嗔,名為驚積,因受病日久而積成之。或額上有汗,喘息煩渴,潮熱往來,肚腹有熱,睡中覺腹內有物跳動者是也。然積有虛有實,虛則渾身微熱,不思飲食,昏昧神緩,抱起如睡;實則吐熱糞閉,囟腫喉塞,痰壅涎鳴,熱毒發瘡,推此可見矣。其傷乳傷食而身熱者,惟肚腹之熱為甚。
白話文:
腹部疼痛且大聲啼哭,大便像泥鰍一樣,黏糊滑膩。發生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為正邪相爭、營衛失衡,唾液積存太久而導致,這種症狀稱為「氣積」。有時候腹瀉的糞便像清水一樣,顏色淡黃或綠色,像生草汁一樣,這種症狀可能是受驚嚇後產生的,會讓人感到煩悶,心裡不舒服,常常像是對什麼生氣,這種症狀稱為「驚積」,是因生病時間太久而積累而成。還有一種情況,額頭上有汗,感到喘息、煩渴,時常有發熱的感覺,並且腹部發熱,睡覺時感覺腹部有東西在跳動。這些都是氣積的症狀。
積症分為虛積和實積兩種,虛積的症狀為全身微微發熱、不想吃東西、精神不振、動作緩慢,提到小孩時,就像是他睡著了。實積的症狀為熱性的嘔吐、大便不通,前囟門腫大、喉嚨阻塞,痰多口水響,熱毒發作長瘡。因此,根據這些症狀可以判斷積症的類型。
另外,因哺乳或飲食不當而導致身體發熱的人,通常腹部會感到特別熱。
人知傷積足冷肚熱,糞酸極臭,而夜間有熱,傷積之明驗,人所不知也。其或變症,面黑,瀉黑,久瀉未已,肚腹脹滿,氣出粗大,手心生瘡,瘦弱柔軟,皆不可療。小兒消積多用青皮,然青皮最能發汗,有汗者切勿多與之。小兒諸疾皆乳食無度,過於傷飽,以致不能克化,留而成積。
白話文:
人們都知道脾胃虛弱的人,常常容易腳部冰冷,腹部燥熱,大便酸臭,而且在晚上容易發熱,這是脾胃虛弱的明顯症狀,但是人們卻不知道。如果發生了變症,臉色發黑、大便發黑、腹瀉時間很久沒有好轉,腹部脹滿、呼出的氣體粗大、手心裡生瘡、身體瘦弱柔軟,這些都是無法治療的。小兒消化不良多半使用青皮來治療,但是青皮最容易發汗,有汗的人絕對不能吃太多青皮。小兒的各種疾病都是因為飲食無度,過度傷飽,導致無法消化,進而形成積食。
初得之時,不問乳積、食積、氣積,進以消積丸,其驚以辰砂膏或青龍丸,量輕重而疏導之,仍以調氣和脾胃取愈。蓋脾胃已傷,又以藥傷之,使營運之氣減削,食愈難消,故致深劇。《五常政大論》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小毒治病,十去其七;常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穀肉果瓜菜食養之,物必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白話文:
一開始的時候,不管造成驚風的原因是乳積、食積、氣積,都使用消積丸來治療,驚風則用辰砂膏或青龍丸,並且依照輕重程度來疏導,再用調節氣血、調和脾胃的方法來治癒。因為脾胃已經受傷,又用藥物來傷害它,使得運作的氣血減少,食物更難消化,所以導致病情加重。《五常政大論》說:大毒的藥物用來治病,十分之六的人會去世;小毒的藥物用來治病,十分之七的人會去世;普通的藥物用來治病,十分之八的人會去世;無毒的藥物用來治病,十分之九的人會去世。穀物、肉類、水果、蔬菜等食物是養生的,但物盡其用,不要過度,以免損傷正氣。
凡人以胃氣為本,惟治病亦然。小兒脾胃有虛有實,虛則嘔吐不食之症,實則痞滿內實之症。虛者益之,實者損之,欲得其平則可矣。胃虛用木香丁皮厚朴肉豆蔻之類,胃實用桔梗枳殼柴胡大黃等劑。若夫胃中停寒則停,薑官桂丁香,又不可缺,貴在酌量。但以大小分劑與之,夫是謂之平。
白話文:
一般人以胃氣作為根本,治療疾病也是如此。小孩子的脾胃有虛有實,虛弱就會出現嘔吐、不吃的症狀,實滿則會出現痞滿內實的症狀。虛弱就要補益,實滿就要瀉下,以達到平衡即可。胃虛可以用木香、丁皮、厚朴、肉豆蔻之類的藥物,胃實可以用桔梗、枳殼、柴胡、大黃等藥物。如果胃裡有寒氣,就要用薑、官桂、丁香等藥物,但要適量。根據小孩子的年齡大小分別給予劑量,這樣才能達到平衡。
蓋心者脾之母,進食不止於和脾,益火能生土,當以心藥入於脾胃中,庶幾得之,古人進食方劑多用益智者此也。
白話文:
心臟是脾臟的母親,飲食不止滋養脾臟,益火能生土,應當用養心的藥物進入脾胃中,這樣才能得到好處,古人進補的方劑多用益智的藥物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