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承昊

《折肱漫錄》~ 卷之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

1. 醫藥篇二

"遺糟"

"痿痹"

"感冒"

"郁"

"瘧"

"雜治"

夢遺之症,其因不同,治亦罕效。此病患之者甚多,非必盡因於色欲過度,以致滑泄。大半起於心腎不交。凡人用心太過,則火亢而上,火亢則水不升,而心腎不交矣。士子讀書過勞,功名心急者,多有此病。其心一散,則火降水升既濟,而病將自愈。凡病起於心,大都非藥石之所能療。

先大夫少年極苦此病,蓋用功過苦,名心太急所致。每臨場則愈頻,陽事少著物即遺,苦無可奈,將床蓆俱穿一大孔,以臥使其無著。是科發解,武林居停,邀其親戚女客飲喜酒,相率觀解元公書室,則床蓆有大孔,皆莫解其故,以為笑談。一自發解後,夢泄便希,及登第後,則愈稀矣,予少年亦苦此,迨登第後頓稀,漸老愈減。

白話文:

我父親年輕時深受此病之苦,可能是因為學習過於努力、對功名的急切追求所導致。每次考試前病情加重,性行為稍有接觸就夢中射精,感到非常困擾,無計可施,甚至將牀蓆打一個大洞,以便在睡覺時沒有壓力。在一次考試發榜後,他邀請武林的旅館主人和他的親戚、女兒客人喝慶功酒,眾人都來參觀舉人公的書房,發現牀蓆上有一個大洞,都無法理解原因,只是作為談話的笑料。從那以後,夢中射精的情況變得稀少,等到中舉後,這種情況變得更少了,我年少時也深受此病之苦,等到中舉後,這種情況頓時減少,隨著年齡的增長,病情逐漸減輕。]

於是益信此病關心,不可獨責於腎。心病非藥石所能療,故治遺少良方也。

不夢而遺,謂之遺精。予年三十二曾患之,龜頭時有精微微流出,晝夜常然。予初時驚懼特甚,人身中幾許精血,而堪此涓涓不絕乎。醫之高明者,慰予無害,但毋服澀藥。予病以誤服附子得之,知是火症,勸予涼補而勿熱補,仍服六味丸加沙苑蒺藜、菟絲子及炒黃柏少許等藥,將此病付之度外,莫置諸懷,如常將理,凡兩年而始全愈。龍骨、牡蠣等藥,從未入口。

白話文:

因此,對此疾病產生了更深的信任,不能單純地歸咎於腎。心理上的疾病不是藥物可以治療的,所以這是治療遺精的好方法。

沒有夢境就自行排出精液,稱為遺精。我三十二歲的時候曾經遭受這種病痛,龜頭時有微小的精液流出,日日夜夜都這樣。我最初非常驚恐,人體中有多少精血,竟能這樣涓涓不斷嗎?醫術高明的人安慰我說,這無害,只是不要服用收斂的藥物。我因為誤服了附子而得了這種病,知道這是火症,勸我用涼補的方法而非熱補,並服用了六味丸加上沙苑蒺藜、菟絲子以及少量炒黃柏的藥物,將這個病視為過去的事情,不要放在心上,像平常一樣處理,兩年後才完全痊癒。龍骨和牡蠣等藥物,我從來沒有使用過。

蓋人身中惟氣血周流斯快暢,豈可澀之使滯,雖得暫效,貽害實深,患者審之。予初有懼心,及兩年間應酬如常,絕無倦態,豈此精與交媾之元精不同,故無大害耶。

肌肉蠕動,方書亦指為風。薛立齋獨主氣血虛熱,不作風治,此論高出等夷。予向患指麻時,亦見此症,但補氣血,不治其風,故不受其害。

予四十七歲,忽患小指麻軟,時作時止,每夏愈而冬甚。素聞指麻當防中風,固講求予防之法。有言宜法風化痰者,其說大謬。有言宜順氣活血者,謂氣行則痰自消,血活則風自滅,其言近是。及讀薛氏醫案治蔣州判,中滿、吐痰、頭暈、指麻,先生云:「中滿者,脾氣虧損也;痰盛者,脾氣不能運也;頭暈者,脾氣不能升也;指麻者,脾氣不能周也。遂以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以補脾土,用八味地黃丸以補土母而愈。

白話文:

人體的氣血運行必須順暢,阻塞不通會造成危害,即使短期內有效,也會帶來長遠的損傷,病人應該明白這個道理。我一開始也有些擔心,但兩年間正常生活,沒有任何疲倦,難道這種精氣與房事中的精氣不同,所以沒有大礙嗎?

肌肉顫抖,古書中也歸因於風。薛立齋獨排眾議,認為是氣血虛熱,不以風來治療,這種觀點高人一等。我以前也患過手指麻木,也遇到了這種情況,但只補氣血,不治風,所以沒有受到傷害。

我四十七歲時,突然患上小指麻軟,時有時無,夏天好轉,冬天加重。我常聽說手指麻木要預防中風,所以一直尋找預防方法。有人說要化痰祛風,這種說法很錯誤。也有人說要順氣活血,認為氣血流通,痰就會自然消失,風也會自然消滅,這種說法比較接近。後來我讀到薛氏醫案中治療蔣州判的案例,患者有腹脹、吐痰、頭暈、手指麻木等症狀,先生說:「腹脹是脾氣虧損,痰多是脾氣運化失常,頭暈是脾氣不能上揚,手指麻木是脾氣不能周流。」於是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來補脾土,用八味地黃丸來補腎土,患者最終痊癒。

後惑於《乾坤生意》方云:凡人手指麻軟,三年後有中風之疾,可服搜風、天麻二丸以預防之。乃朝餌暮服,以致大使不禁,飲食不進而歿。」夫預防之理,當養氣血,節飲食,戒七情,遠幃幕可也。若服前丸以預防,適所以招風取中也。予讀之快然,確守先生之法,蓋於今十有三年矣。

予既信服立齋之書,又遇海昌名醫陳月坡,診予指麻之症,議與薛合,將補中益氣湯加減,令予作丸服之。醫家守古方皆謂湯不可丸,丸不可湯,獨月坡以湯為丸,殊是創見。予遵而服之,其力大勝於湯。予病後弗能勝勞,服前湯未效,自服此丸,遂覺勞而不病。然則古人所立湯丸之方,亦不必守膠柱之見也。

白話文:

以前我曾受「乾坤生意」一書影響,書中說凡人手指麻軟,三年後就會中風,可以服用搜風、天麻二丸預防。我便日夜服用,結果導致腹瀉不止,飲食不進而死。其實預防之道,應該養氣血,節制飲食,戒除七情,遠離濕氣才是。而服用那些藥丸反而容易招致中風。我讀到這裡茅塞頓開,堅守先生的教誨,至今已有十三年了。

我既相信立齋的著作,又遇上了海昌名醫陳月坡,他診斷我的手指麻痺,認為與薛氏說法一致,便將補中益氣湯加減後製成丸藥讓我服用。醫生們通常都認為湯藥不可製成丸藥,丸藥不可製成湯藥,但月坡將湯藥製成丸藥,實屬創新之舉。我遵照他的方法服用,藥效比湯藥更強。我病後體弱,服用之前的湯藥沒有效果,自從服用此丸之後,即使勞累也不生病了。由此可見,古人所立的湯藥、丸藥方劑,也不必拘泥於舊規,可以靈活變通。

立齋謂指麻是脾氣不能周,真確論。惟脾氣不周,又不加意調攝,以致虛而愈虛,故忽有中風之症。若認指因風而得麻,而預餌祛風之藥,以防之,真所謂招風取中矣。蓋搜風等丸,多戕賊脾胃之藥,斷不可輕服。凡人脾氣不傷,雖病可療,若脾元一敗,盧扁卻走。《乾坤生意》等書,誤人不淺,故非明理之儒,醫書不可亂讀。

凡臂痛指麻等症,粗工無不以風治,至於口斜、語澀、痰湧,更無不確信以為風者,薛立齋治法獨推本於脾,而必以補脾肺之藥奏效,斯真元元本本之論,不可為粗工道者。

立齋治高金憲兩腿倭軟無力,勞則作痛如刺,人皆以為風。立齋曰:此肝腎陰虛火盛所致。痿軟者,真病之形,作痛者,邪火之象。用壯水益腎之藥而愈。前症往往認為風,輒用發散,而促其死者多矣。

白話文:

薛立齋認為手指麻木是脾氣虛弱所致,而不是單純的風邪入侵。脾氣虛弱的人如果沒有注意調養,就會越來越虛弱,最終可能導致中風。如果誤以為是風邪引起的麻木,而服用祛風藥,反而會加重病情,因為這些祛風藥大多會傷脾胃。只有脾氣健全,才能治好病,一旦脾氣受損,即使名醫也無力回天。很多醫書誤導人,認為所有病都是風引起的,只有真正了解醫理的人,才能明白醫書的真正含義。

手臂疼痛、手指麻木等症狀,很多人都認為是風邪引起的,甚至口歪、言語不清、痰多也歸咎於風。薛立齋則獨樹一幟,認為這些症狀的根本原因是脾虛,所以他用補脾肺的藥物治療,取得了顯著的療效。這種從根本上治療疾病的理念,是粗淺的醫者無法理解的。

薛立齋曾經治療一位名叫高金憲的病人,他的雙腿軟弱無力,勞累後疼痛如刺,大家都認為是風邪入侵。薛立齋卻診斷為肝腎陰虛火盛,導致痿軟無力,疼痛是邪火的表现。他用滋陰補腎的藥物治療,病人最終康复。很多類似病症都被誤認為是風邪,而用發散藥物治療,反而導致病人死亡。

予己酉夏,應試南都,與姊丈吳公甫聯社課藝,見公甫步履微有不便,云苦腿痛,精神固無恙也。聽庸醫之言,以為風濕,遂專服祛風燥濕之劑。形容日槁,八月間,見咯血之症,肌肉盡削,至冬而歿。即此驗之,則腿足痠疼,不可概作風治,也益明矣。腿足皆足三陰部位,多系肝腎陰虛,法宜滋補,顧反服風藥以耗之,寧不速其死!

王節齋云:凡中風偏枯麻木症之痰,必用南星、半夏。立齋云:先用前藥清其痰,即用六君子之類扶胃氣,痰自不生。若概用風藥,耗其陽氣,而絕陰血之源,適足以成其風,益其病耳。

時師治人感冒,不論形氣虛實,輒忌人參。不知古人論虛人感冒,不任發表者,服補中益氣湯,夫參且忌之,而令服耆、術,有不驚而咋舌者乎。予初病外感,憚不敢服參,名醫朱心園始教我助正疏邪,不妨並劑。及覽方書,亦有觸發,遂取補散兼施,頗覺相宜。後至黃耆與防風並用,亦未見壅閉外邪。

白話文:

我是在己酉年的夏天,到南方參加科舉考試,與姐夫吳公甫一起學習應試文章,看到他走路有點不方便,他說腿痛,但精神還算好。他聽信庸醫的話,認為是風濕,就一直服用祛風燥濕的藥物。他的臉色一天天變得枯槁,到了八月就出現咯血的症狀,身體消瘦得只剩下骨頭,到了冬天就去世了。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腿腳酸痛不能一概而論都是風寒引起的,也更加證明了這個道理。腿腳都是足三陰經所經過的部位,大多是肝腎陰虛引起的,應該滋補,卻反而服用祛風藥物,損耗了身體,難怪會加速死亡!

王節齋說:凡是中風偏癱麻木症引起的痰,一定要用南星、半夏。立齋也說:先用南星、半夏等藥物清理痰液,然後用六君子湯之類的藥物來扶持胃氣,痰就不會再產生。如果一味地服用祛風藥物,耗損陽氣,阻斷陰血的來源,反而會加重風寒,加重病情。

我曾經遇到一位醫生,治療病人感冒,不論病人是氣虛還是血虛,都忌諱使用人參。他不知道古人論述虛弱的人感冒,不能單純使用發散藥物,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而人參都忌諱,卻要病人服用黃耆、蒼朮,真是令人匪夷所思!我剛開始生病時,因為害怕而不敢服用人參,名醫朱心園教導我,應該扶正祛邪,可以同時使用補藥和散藥。後來我翻閱醫書,也發現了這個道理,就開始採取補散兼施的方法,感覺效果不錯。後來我發現黃耆和防風一起使用,也沒有出現阻礙外邪的情況。

大概醫家立論不同,止有二說,一則謂外感之候,必須先散而後補;停食之候,必須先消而後補。一則謂攻補可以兼行。兩說每致枘鑿。予初亦不能無惑,乃後屢以身試,始悟。氣體壯實者,可以散之、消之而後補。若氣體虛弱之人,必先扶其正,而後可以攻其邪,一補一攻,邪氣乃去。

倘泥於先攻後補之言,則邪氣未即去,而元氣已先傷矣,可不戒哉!

凡人感風寒,醫家必云,不治邪將入內,須及其在表而散之。殊不其然。予遇體中不快,或時發熱,未審是外感,是勞傷,將補藥、表藥一概停止,惟避風靜養、禁葷、啖粥以守之,恆得漸愈。蓋外感勞傷病形相似,誤藥有大害。即曾誤服紫蘇湯數口,體便狼狽,每至夜分後,即自汗,大費調理,不可不慎。

白話文:

古代醫家對於治療疾病的觀點不盡相同,主要分為兩種:一種認為外感疾病需要先散寒解表,再補益元氣;食滯停積則需要先消食導滯,再補益脾胃。另一種則認為攻邪和補虛可以同時進行。這兩種說法往往互相矛盾,我一開始也感到困惑,後來多次親身嘗試,才有所領悟。體質強壯的人,可以先散寒解表或消食導滯,再補益元氣。但對於體質虛弱的人,必須先補益正氣,才能抵抗外邪,攻邪和補虛要交替進行,才能驅除病邪。

如果一味追求先攻後補,可能還沒趕走病邪,元氣就先受損了,必須要小心謹慎!

人們感染風寒,醫生通常會說如果不治療外邪就會入侵內部,必須在表邪未入時就散寒解表。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我曾經身體不適,有時發燒,無法確定是外感還是勞傷,就暫停服用補藥和表藥,只避風靜養、戒葷食、喝粥,慢慢就恢復了健康。因為外感和勞傷的症狀很相似,誤服藥物會造成很大的傷害。有一次我誤服了紫蘇湯,身體就變得非常糟糕,每到深夜就會出汗,需要花費很大的精力調養,不得不慎重。

外感肩背拘急,勞傷亦然,不可誤認。其餘方書辨之甚詳。

人感風寒,兩背必覺拘束不快。及服表散藥汗之,而拘束猶故,此榮衛傷而血氣不充故也。若外邪猶未盡,而再表之,則受虛虛之禍矣。

立齋云:凡感冒咳嗽,若誤行發汗過多,喘促呼吸不利,吐痰不止,必患肺癰。今人但遇傷風咳嗽,即服疏散之劑,請以此語為鑑。

凡惡風寒流清涕及寒噤噴嚏等症,只宜茹素避風,好自調理,不可輕服散風之藥。《薛氏醫案》中,載誤服疏風藥致體麻、痰壅,壯類中風,治以益氣湯加門冬、五味而愈。可不慎歟。予腠理素虛,自幼畏風,風寒一襲,涕嚏隨至,甚則發熱,汗津津不止。少時不知醫理,謂必先散其風,而後服參耆以實之。

白話文:

外感引起的肩背緊繃或勞累也會有相似的情況,切記不要誤診。在其他古籍中,對於這種情況的辨別非常詳細。

當人受到風寒侵襲時,雙肩背部會感到緊繃不舒適。服用發汗藥物後,即使出了汗,仍然感到緊繃,這是因為榮衛(體內的正氣)受到傷害,血液和氣血流通不足所導致的。如果外來的邪氣還未完全排出,再次使用發汗藥物,則會導致虛虛的危機。

立齋說:凡感冒伴有咳嗽,如果誤用了過量的發汗藥物,導致呼吸困難,喘息不止,咳嗽不斷,就會發展成肺癰(一種嚴重的肺部疾病)。現在的人遇到風寒咳嗽,就隨便服用發汗藥物,請務必以此為警戒。

對於畏風、流清鼻水、寒噤、噴嚏等症狀,只適合避免風寒,自行調理,不宜輕易服用發汗的藥物。薛氏醫案中提到,誤用發汗藥物導致全身麻木、痰液阻塞,類似中風的症狀,經過補氣湯加上門冬、五味的治療後痊癒。能不謹慎嗎?我本來腠理(皮膚下的組織)就比較虛弱,從小就怕風,一旦風寒入侵,鼻涕噴嚏隨之而來,嚴重時甚至會發熱,汗水不斷。

年輕時不懂醫理,以為必須先發散風寒,然後再服用人參、黃芪等補藥。

豈知愈散愈虛,外感益易。四十歲以後,方悟此理。遂以補中益氣湯丸為常服之藥。若值外感,但守服益氣湯,而疏散之藥禁不入口,茹素避風以守之,數日自愈,而元氣不傷。要知腠理疏豁之人,即感冒亦不可輕易發表,慎之!慎之!

立齋論咳嗽云:肺氣虛則腠理不密,風邪易入,治法當解表兼實肺氣。肺有火則腠理不閉,風邪外乘,治法當解表兼清肺火,邪退即止。若數行解散,則重亡津液,邪蘊而為肺疽、肺痿矣。

又云夏月尤當服六味丸壯水以鎮陽光。

凡痰火症時,師必禁用熟地,以其膩也。多用橘紅、貝母、天花粉等藥,以消痰,及涼藥以降火。常觀先賢用六味丸稍加別藥以治痰而奏效。蓋痰因火動,補其陰則火降,而痰自消,若專治其痰,脾胃先傷,而痰終難治矣。況又有腎虛而水泛為痰者,尤宜服六味丸。予常患痰症,不輟六味丸未見膩膈、助痰,而屢以得效。

白話文:

以前不知道,病越治越虛弱,更容易感冒。四十歲之後才明白這個道理,於是就常年服用補中益氣湯丸。如果遇到感冒,就只服用益氣湯,不服用疏散的藥物,吃素食、避風寒,靜靜地養著,幾天就會自己好,而且元氣不會受損。要知道,腠理疏鬆的人,即使感冒了,也不能輕易用發散的方法治療,要謹慎!要謹慎!

《立齋論咳嗽》說:肺氣虛就會腠理不密,風邪容易入侵,治療方法應該是解表同時補肺氣。肺有火就會腠理不閉,風邪乘虛而入,治療方法應該是解表同時清肺火,邪氣退去就停止治療。如果一味地服用發散的藥物,就會損傷津液,邪氣積聚,導致肺疽、肺痿。

書中又說,夏季尤其應該服用六味丸,滋補腎陰,鎮壓陽氣。

凡是痰火症,醫生一定不用熟地,因為它太滋膩了。多用橘紅、貝母、天花粉等藥物,來消痰,以及涼藥來降火。經常看到古代名醫用六味丸加一些其他藥物治療痰症,效果很好。因為痰是火動引起的,補益陰氣就能降火,痰自然會消,如果專門治療痰,脾胃就會受傷,痰就更難治好了。況且,還有些人是腎虛導致水氣上泛形成痰,更應該服用六味丸。我經常患有痰症,一直服用六味丸,沒有出現膩膈、助痰的現象,而且屢次見效。

立齋治痰,每言腎虛水泛為痰,法當補腎。予壬申秋,咳嗽多痰,自知因於色,遵先生法恪服六味丸,更不治痰嗽,月餘竟愈。時師治痰,最忌熟地,以為膩膈,是烏知箇中妙理哉?

歸脾湯治脾而開鬱,逍遙散治肝而疏郁,治郁此為妙劑。他藥恐耗散元氣,宜慎用之。

立齋云:大凡久瘧乃屬元氣虛寒。蓋氣虛則寒,血虛則熱,胃虛則惡寒,脾虛則發熱,陰火下流,則寒熱交作,或吐涎、不食、泄濁、腹痛、手足厥冷,寒戰如慄。若誤投以清脾截瘧二飲,多致不起。按山瘧久不止者,多成壞症。想不遵此治法,而醫藥亂投之故。予表兄沈鴻生孝廉,精神素旺,自閩遊歸,患山瘧幾一載,元氣都耗,後瘧雖止,而面黑眼黃,見者驚異,如是又二載,卒以鼓脹亡。先生指久瘧為元氣虛寒,信為確論。

白話文:

立齋先生治療痰症,經常說腎虛導致水氣上泛而形成痰,因此應該補腎。我壬申年秋天,咳嗽痰多,自己知道是因為過度勞累,便遵照先生的治療方法,認真服用六味丸,不再單獨治療痰咳,一個多月後就痊癒了。當時很多醫生治療痰症,最忌諱用熟地,認為它會阻塞脾胃,他們不知道其中的奧妙啊!

歸脾湯治療脾臟,可以開解鬱結;逍遙散治療肝臟,可以疏解鬱結。治療鬱結,這兩種藥方是最有效的。其他藥物可能會耗損元氣,應該謹慎使用。

立齋先生說:一般來說,久瘧(瘧疾)都是因為元氣虛寒。因為氣虛則寒,血虛則熱,胃虛則怕冷,脾虛則發熱,陰火下降,就會出現寒熱交替,或者吐口水、食慾不振、泄瀉、腹痛、手腳冰冷,寒顫不已。如果誤用清脾截瘧的藥物,往往會導致病情加重。山瘧(瘧疾)如果長期不治,就會變成頑固的疾病。想來是因為沒有遵照這種治療方法,而胡亂用藥造成的。我的表兄沈鴻生孝廉,精神本來很旺盛,從福建旅遊回來後,就患了山瘧,將近一年,元氣都耗盡了,後來瘧疾雖然止住了,但是面色發黑,眼珠發黃,看到的人都感到驚訝。就這樣過了兩年,最終因為腹脹而死。先生說久瘧是因為元氣虛寒,的確是正確的論斷。

立齋截瘧,法以參、術各一兩,生薑四兩,煨熟煎服,即止。或以大劑補中益氣湯加煨姜尤效。生薑一味亦效。

立齋治瘧,與時師迥異。時師大都用黃芩、柴胡之類,謂必先散其邪,而後用補劑。予少時曾患此,雖不敢服清脾截瘧等藥,而所服皆柴胡、黃芩之劑。十四、五發方得止,亦甚狼狽矣。此病最忌生冷葷腥,使滋味淡泊,邪氣自衰。予病時守戒甚嚴,瘧止後,茹素者半月,饞極乃葷,以是脾胃頓開,飲食較未病前倍增,精神始旺。

立齋治好飲酒而致脾虛濕熱者,用六君子加葛根、神麯、山梔。蓋葛根、葛花能解散酒,神麯能消酒積,山梔能瀉火。然葛根、葛花解肌疏腠理,神麯伐脾、敗血,山梔性寒,體弱人亦宜審用。

白話文:

治療瘧疾,可以選用人參、術各一兩,生薑四兩,煨熟後煎服,就能止住瘧疾。或者使用大劑量的補中益氣湯加入煨姜,效果更佳。單用生薑也有效。

立齋法治瘧疾,與當時醫家大相徑庭。當時醫家多用黃芩、柴胡等藥,認為必須先散去邪氣,才能使用補藥。我年輕時曾患瘧疾,雖然不敢服用清脾截瘧等藥,但所服用的都是柴胡、黃芩類藥物。發病十四、五次才止住,十分狼狽。這種病最忌生冷葷腥,飲食要清淡,邪氣自然會衰弱。我生病時,嚴格遵守戒律,瘧疾止住後,茹素半個月,實在忍不住才吃葷,於是脾胃頓開,食慾比生病前翻倍,精神也開始旺盛。

立齋法治療因過度飲酒導致脾虛濕熱者,可以用六君子湯加上葛根、神麯、山梔。因為葛根、葛花能解散酒,神麯能消酒積,山梔能瀉火。但是葛根、葛花解肌疏通腠理,神麯會傷脾敗血,山梔性寒,體弱者也要謹慎使用。

王宇泰先生《準繩》中,載有飲酒發熱人,治以補劑加乾葛,猶不禁其散,而極言治酒病者無如枝矩子之妙,此物一名枳椇,一名木密,俗乎癩漢指頭,北人名曰爛瓜,江南謂之白石樹。杭州貨賣名密屈立,詩所謂南山有拘是也,樹形似白楊,其子著枝端,如小指長數寸,屈曲相連,春生秋熟,經霜後取食如抬美。以此木作屋柱,令一室之酒味皆淡薄。

趙以德治酒人發熱,用枝矩子而愈,即此也。又曰此物蘇州亦有呼為密六曲,徽州最多,呼為金鉤子。九月有之,予留意遍訪,尚未得見也。

立齋云:凡傷酒泄瀉之症,若濕熱壅滯,當用葛花解醒湯分消其濕。濕既去而瀉未已,須用六君子加神麯,實脾土化酒積,此雖為酒而作,實因脾土虛弱,不可專主濕熱。

白話文:

王宇泰先生的《準繩》一書中記載,對於因喝酒而發熱的人,可以用補劑加入乾葛來治療,但如果仍然無法抑制散發的熱氣,就應該使用枝矩子。枝矩子又名枳椇,又名木密,俗稱癩漢指頭,北方人稱之為爛瓜,江南地區則稱之為白石樹。杭州的商人將它叫做密屈立,詩經中所說的「南山有拘」就是指它。這種樹的形狀像白楊樹,果實長在枝頭,大小如小指,長數寸,彎彎曲曲地連在一起。春天開花,秋天結果,經霜後可以食用,味道甘甜。用這種樹的木材做房子的柱子,可以使整間房子的酒味都變得淡薄。

趙以德醫生治療因喝酒而發熱的人,就用枝矩子治好了,這就是書中記載的事情。又說這種植物在蘇州也有人稱之為密六曲,徽州地區則最多,稱之為金鉤子。九月的時候有這種植物,我留意尋找過,但還沒有見過。

立齋說:凡是因喝酒而導致的泄瀉症狀,如果濕熱壅滯,應該用葛花解醒湯來消除濕氣。濕氣去除後,如果泄瀉仍然沒有停止,就要用六君子湯加上神麴來調理脾土,化解酒積。雖然這看起來是因喝酒而引起的疾病,但實際上是因為脾土虛弱造成的,不能單純地歸咎於濕熱。

古方治目赤,多用疏散寒涼之藥,本體虛弱人不宜服此。予乙亥春,患目竟不服藥,俟其勢梢殺,即服四物湯加甘菊、決明等養血之藥,三七方愈,雖無速效,而氣血不傷。

予少時神氣不足,患目每用目稍過,輒酸澀無光者累日,博考方書多雲六味地黃丸可治目。予連服二、三料,目疾轉甚,改服別方,補腎養氣血之藥,始得稍愈,後讀《醫學鉤玄》,有目病不宜服六味丸辨,謂澤瀉、茯苓滲水,山茱萸不宜於目,言之甚詳。以予驗之,此論良是。

白話文:

古代治療眼睛紅腫的藥方,大多使用散寒涼性的藥物,體質虛弱的人不適合服用。我在乙亥年春天患了眼疾,並沒有服藥,等到病情稍微減輕,才服用四物湯,加入甘菊、決明等養血的藥物,加上三七,病就痊癒了。雖然沒有快速見效,但卻沒有傷到氣血。

我年輕時精神不足,患有眼疾,只要稍微用眼過度,就會酸澀無光,持續好幾天。我廣泛參考醫書,許多書都說六味地黃丸可以治眼疾。我連續服用兩三副,眼疾反而更加嚴重,改服其他補腎養氣血的藥物,才略微好轉。後來我讀了《醫學鉤玄》,裡面有關於眼疾不宜服用六味丸的論述,說澤瀉、茯苓會滲水,山茱萸不利於眼睛,講得非常詳細。我根據自己的經驗驗證,這個論點十分正確。

予從今思之,目病有屬血虛,亦有屬氣虛者,予血固不足,氣則尤虛。薛立齋治兩目緊澀,不能瞻視,以為元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倍加參耆而愈。予悔往時不多服前湯,而專事於補腎養血,以致久不痊。治四十後以指麻,多服前湯,原無意於治目而目光漸亮,始信往時之誤,予幼時患風弦爛眼,甚受其累,百藥罔效。

遇一陳姓醫士,於長安邸授予白未藥,令敷於眼眥患處,隨敷隨愈,取效如神,不肯傳方,予略訪之,云有吐蛔在內。吐蛔者,小兒口中吐出蛔蟲,收干候用,其中想更有制就蘆甘石配之者,真奇方也。

白話文:

我從現在開始思考,眼疾有的屬於血虛,也有屬於氣虛的,我本身血氣就不足,氣虛更是嚴重。薛立齋治療雙眼緊澀,無法視物,認為是元氣下陷,便用補中益氣湯,加倍參鬚、黃耆,病人就治好了。我後悔以前沒有多服用補中益氣湯,反而專注於補腎養血,導致病久不愈。到了四十歲以後,手指麻木,我常服用補中益氣湯,原本沒有想過要治眼睛,結果視力卻慢慢變亮了,才相信以前的錯誤。我幼年時患過風弦爛眼,非常痛苦,吃過很多藥都沒有效。

遇到一位姓陳的醫生,在長安邸教我一種用白未藥敷在眼角患處的藥方,敷上就馬上痊癒,效果神奇,他卻不願意傳授。我稍微打聽了一下,他說裡面有吐蛔。吐蛔就是小孩嘴巴吐出來的蛔蟲,曬乾備用。我想裡面應該還有一些制過的蘆甘石配合使用,真是奇方啊。

立齋引東垣先生之言,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稟受於脾,上貫於目,脾者,諸陰之首也,目者,血脈之宗也。故脾虛則五臟之精氣皆失其所司,不能歸明於目矣。心者,君火也。主人之神宜靜而安,相火代行其令。相火者,包絡也,主百脈皆榮於目,若勞役過動,熱乃妄行,又因邪氣所並,而損血脈,故目病生焉。凡醫者不理脾胃及養血安神,治標而不治本,是不明正理也。

若概用辛涼苦寒之劑,損傷真氣,將促成內障矣。

予中年患痔,點洗都不效。惟白蘿蔔煎湯,頻洗差佳。近讀《琅嬛集》中載經霜冬瓜皮同朴硝煎洗翻花痔,立愈。又法以白蘿蔔代冬瓜亦效。冬瓜未之試,蘿蔔已驗矣。

白話文:

古人認為,五臟六腑的精氣都源於脾臟,並向上傳輸到眼睛,脾臟是陰氣的根本,而眼睛是血脈的中心。所以脾臟虛弱,就會導致五臟精氣失調,無法滋養眼睛,導致視力下降。心臟是君火,主導精神,應該保持安靜平和。相火負責輔助君火,滋養百脈,並最終傳輸到眼睛。如果勞累過度,或者邪氣入侵,就會損傷血脈,導致眼病。醫生如果只治標不治本,不注重脾胃調養和養血安神,就沒有掌握正確的治療方法。

如果一味使用辛涼苦寒的藥物,會損傷正氣,反而加重眼疾。

我中年患痔瘡,點藥洗藥都無效,只有用白蘿蔔煎湯頻頻洗滌,效果較好。後來讀到《琅嬛集》記載,用霜降後的冬瓜皮和朴硝煎湯洗滌,可以治療痔瘡。書中也提到可以用白蘿蔔代替冬瓜,效果一樣。我還沒試過冬瓜,但白蘿蔔已經驗證有效了。

予座師茅五芝先生長公茅子京,偶於臀間患一毒,地非要害,直易視之,子京素知醫,恐痛傷元氣,輒服人參,其毒愈甚,發寒熱,乃始延醫,又遇粗工,潰後胸滿,應服參耆,反不能多服,竟致不能收口而沒。蓋癰疽初起,先宜瀉毒,而後議補,若補之太早,遂有此禍可鑑也。

凡臃腫、結核等症,世人多視為外科之症,而付之瘍醫。立齋以為此屬腎水虧損,肝火血燥筋攣,法當滋腎水生肝血,用六味丸益氣湯治之,其有胸脅等處,大如升斗,或破而如菌如榴,不問大小,具治以前法。

立齋論瘰癧,乃脾經血燥,當清肝火滋腎水,不宜令外科竟作痰治,多成懷症。

白話文:

茅五芝先生的兒子茅子京,屁股上長了個毒瘡,位置不算要害,本以為不礙事。但子京懂得醫術,擔心疼痛傷及元氣,就服用人參,結果毒瘡更嚴重,還發燒。後來他找醫生看,又遇上了粗心的大夫,毒瘡潰爛後,胸口悶脹,應該服用人參和黃芪,卻反而不能多服,最終無法痊癒而亡。這是因為癰疽剛開始時,應該先清熱解毒,之後再補益元氣,如果過早補益,就會導致這種悲劇。

許多人認為腫塊、結核等疾病是外科疾病,就交给外科医生治疗。立齋認為,这些病症其实是肾水亏损、肝火旺盛、血液干燥筋脉挛缩造成的,应该滋补肾水、生血养肝,用六味丸和益氣湯治疗。无论胸肋部位的肿块多大,或是破裂后像菌菇或石榴一样,都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治疗。

立齋認為,瘰癧是脾經血燥引起的,應該清肝火、滋肾水,不能让外科医生把它当痰症治疗,否则很容易變成难治之症。

予年三十時,臀生一小瘤,根細如線,而頭如豆大,越十年而漸大如荔,有妨跨馬。予有鑑於決瘤之說,不敢醫。常嘆曰:吾年若六、七十,此瘤當如碗大,必妨行坐矣,奈何?既而嘆曰:吾若得至六、七十,即礙行坐亦何妨。遂安意養之,及四十七歲時,偶擦傷瘤皮,水滲出不止,予懼其成漏,乃延潘慧峰商之。

潘云:欲去此瘤甚易,塞此漏甚難,瘤去則漏自滿矣。予不得已聽其泊。潘以藥塗瘤,甚痛,其肉盡黑,少頃血出津津,予甚懼且悔,不復求治,但求止血之藥,越宿則黑肉已堅如石片,數日脫去,其根尚存如豆,水出仍不止。予復商之。潘云:不去其根,漏仍不可塞也。

白話文:

我三十歲的時候,屁股上長了一個小腫瘤,根部細如線,而頭部卻像豆子一樣大。過了十年,腫瘤逐漸長大,變得像荔枝一樣,已經影響到騎馬了。我曾經聽說過關於切除腫瘤的說法,所以一直不敢去看醫生。常常感嘆說:如果我到了六七十歲,這個腫瘤就會像碗一樣大,一定會影響到走路和坐下了,該怎麼辦呢?接著又感嘆道:如果我能活到六七十歲,就算走路和坐著有困難,又何妨呢?於是就安心養著它。

等到我四十七歲的時候,不小心擦傷了腫瘤的表皮,水不斷地滲出來,我害怕它變成漏瘡,就請潘慧峰醫生來看。

潘醫生說:「想要去除這個腫瘤很容易,但要止住這個漏瘡就非常困難了。如果腫瘤被切除,漏瘡自然就會癒合了。」我沒有辦法,只好聽他的建議。潘醫生用藥塗抹腫瘤,非常疼痛,腫瘤的肉全部變黑,一會兒就流出津津的血液,我非常害怕和後悔,不想再治療了,只求止血的藥物。過了晚上,黑肉已經硬如石片,幾天后就脫落了,根部仍然像豆子一樣存在,水仍然止不住。我又去詢問潘醫生。潘醫生說:「如果不去除根部,漏瘡還是無法止住的。」

又以前藥點之,痛甚,肉黑如初,次日復點,凡三次,內服托裡散,每劑用黃耆五錢,旬日堅肉脫去,則根已平,仍服托裡散,外用長肌收口藥,絕欲息勞,以漸收滿,肌肉完好。予之服藥守禁,固勤且慎,而潘君亦可謂妙手矣。

予窗友賀立庵方伯常言其伯父賀岳精於醫,刻有《醫經大旨》。曾治一孕婦,蔣坐草,患小便不通,百藥不效,愈飲愈飽,束手待斃。賀君診之曰:此乃脾氣虛弱,不能勝胞,故胞下墜,壓塞膀胱以致水道不通。大健其脾,則胞舉而小便自通矣。以白朮二兩,土炒,加炒砂仁數錢,別加一、二輔佐之藥,服一劑小便立通,其神如此。

白話文:

以前用藥點在傷處,疼痛加劇,肉色黑如初,隔天再點一次,共點三次,內服托裡散,每劑用黃耆五錢,十天後傷處堅硬的肉脫落,傷口已平復,繼續服用托裡散,外敷長肌收口藥,忌房事、休息勞累,慢慢讓傷口癒合,肌肉恢復完好。病人服藥守規矩,十分勤快謹慎,而潘大夫醫術也真是高明。

我的窗友賀立庵方伯經常說起他的伯父賀岳醫術精湛,還刻了一本《醫經大旨》。他曾治一位孕婦,坐草(坐月子)期間患小便不通,各種藥物都無效,喝水越多反而越飽,眼看就要不行了。賀岳診斷說:這是脾氣虛弱,無法承載胎兒,導致胎兒下墜,壓迫膀胱,造成水道不通。只要健脾,胎兒就會上升,小便自然就通了。他用白朮二兩土炒,加入炒砂仁數錢,再加一兩輔佐藥,服下一劑後小便立刻通了,藥效如此神奇。

予常記此言於懷中。壬寅歲,內人有妊,臨月意同此症,醫藥無功,危甚。予以此法告於醫者,喜醫者虛心。如賀法治之,立效。遂舉長子寅錫,予若不聞言,母子均殆矣。

予家有女流,患便癰,兩拗腫痛不能起,瘍醫用散毒藥十餘劑,以圍藥逼之出膿,腫痛愈甚。予查薛立齋《外科樞要》,此症皆因鬱怒傷肝得之,治用加味歸脾湯、加味逍遙散間服,遂遵而服之,不三劑而腫痛減半,六劑而起,藥能中病神效有如此者。予孫孟溥,出痘,起發貫漿,俱如法,惟回漿太早,九朝左臂發一痘毒,醫家通用清熱解毒之藥,不四劑而寒戰咬牙之症作矣。醫家泥於豆毒,不敢用參朮,止用歸耆,而尚欲兼解毒。

白話文:

我常把这句话记在心中。壬寅年,我的妻子怀孕,临近生产时症状和这相似,药物无效,情况危急。我用这个方法告诉医生,幸好医生虚心学习。按照贺法治疗,很快就见效。因此我的长子寅锡才能平安降生,如果我没有听到这句话,母子俩都可能会有危险。

我家里有个女眷,患了肛门脓肿,两边肿痛,无法起身,外科医生用散毒药十多剂,用药物围住它逼出脓,肿痛反而更加严重。我查阅薛立斋的《外科枢要》,得知这种病症都是因为郁怒伤肝导致的,治疗要服用加味归脾汤和加味逍遥散,交替服用。我便遵照方子给她服药,不到三剂,肿痛就减轻了一半,六剂之后就能起身。药物能对症下药,神效如此,真是令人称奇。我的孙子孟溥出痘,发病、起疹、出脓都按照法子进行,只是回浆太早,九天后左臂又长出一个痘毒。医生们都用清热解毒的药物,不到四剂,就出现了寒战、咬牙的症状。医生们执迷于痘毒,不敢用人参、白术,只用黄芪、党参,还想要兼顾解毒。

予謂痘後氣血俱虛,復以塞藥傷脾,故見斯症。陽氣已虛甚,即有歸耆,亦何能濟,而況尚兼清解乎,必無幸矣。於是詳考立齋《保嬰撮要》寒戰咬牙門,用十全大補湯,即痘毒門初發時只用仙方活命飲一、二劑,旋用托裡散,助其元氣,則未成可消,已成可潰,設使氣血不充,則不膿不潰,難以收拾。

予於是斷以已意,服十全湯三劑,而寒戰止,再數劑而咬牙定,乃延瘍醫妙手,外治其毒,內服參耆歸術不輟,凡匝月而全愈。當寒戰症作,臂腫方掀,用藥頗多疑慮。人參且不敢多用,而況白朮,至於桂更不敢用至三分者,予嘆曰:予生平服立齋之書。立齋不誤我,豈獨誤此孩乎。

白話文:

我認為這孩子痘疹後氣血雙虛,又因為服用塞藥傷了脾胃,所以才出現這種症狀。陽氣已經非常虛弱,即使服用人參、黃耆,也無濟於事,更何況還要兼顧清熱解毒呢?情況十分危急。

於是,我仔細研讀了《保嬰撮要》中關於寒戰咬牙的記載,書中提到,在痘毒初發時,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然而,這孩子已經到了痘毒門初發的階段,我只給他服用了一兩劑仙方活命飲,接著就用托裡散來幫助他恢復元氣,希望能讓痘疹消退或潰瘍。如果氣血不足,痘疹便無法化膿或潰瘍,就難以治療了。

因此,我根據自己的判斷,給他服用了三劑十全大補湯,寒戰的症狀就停止了。再服用了幾劑後,咬牙的現象也消失了。接著,我請來了精通痘疹治療的醫生,用外治法來處理毒素,同時持續內服人參、黃耆、當歸、白朮,一個月後孩子就痊癒了。

當時孩子出現寒戰,手臂腫脹,用藥實在令人猶豫。我也不敢多用人參,更別說白朮了,至於桂枝更是不敢用超過三分。我不禁感嘆道:「我這一生都信賴《保嬰撮要》這本書,立齋先生從未誤導我,怎麼會單單在這個孩子身上失誤呢?」

即誤寧誤於立齋,遂決意用大劑參朮加桂至五、六分,不惟寒戰、咬牙之症得痊,而臂毒亦旋愈。立齋之治幼科,其妙亦如此。

余媳申氏多鬱怒,忽患不月,腹漸大,疑有妊。醫者視之,亦以為妊也。十餘月而弗產,諸症動見,乃始疑之。醫者亦以為蓄血之症,時有欲下之者,眾議以為體弱不能勝,止可暗消,於是久用行血、調血之藥,而不敢用下血之藥,竟弗效。厥後醫藥雜投,遂至不起。

餘一日偶閱《震澤紀聞》載盛啟東治東宮妃一案,大為悔悼,永樂中東宮妃張氏,經不通者十閱月,眾醫以為胎也,而脹愈甚,上命太醫院盛啟東診之,一一如見,妃喜甚,及出而疏方,皆破血之劑,東宮大怒曰:早晚望誕育,而用此方其可乎,置之,數日病益劇。乃復召診,啟東仍疏前方,東宮用其藥而禁其人,家人惶怖以為不免。

白話文:

醫生原本想用溫和的藥方,卻誤判病情,最終決定使用大量人蔘、白朮和桂枝,結果不僅寒戰、咬牙的症狀很快消失,手臂上的毒素也迅速痊癒。立齋善於治療小兒疾病,其醫術之精妙也由此可見。

我的兒媳申氏性格容易鬱悶生氣,突然患上月經不調,肚子逐漸變大,懷疑懷孕了。醫生診斷後也認為是懷孕,但十個月過去仍未生產,各種症狀紛紛出現,大家才開始懷疑。醫生也認為是血瘀積聚,想要用藥排出,但大家又擔心她體弱不堪,只能用溫和的藥慢慢化解,於是長期服用活血化瘀的藥,卻不敢用破血的藥,最終無效。後來亂投醫藥,最終病重不治。

我偶然翻閱《震澤紀聞》,看到盛啟東治療東宮妃的案例,心中十分悔恨。永樂年間,東宮妃張氏經血不通十個月,眾醫都以為是懷孕,而她的肚子反而越來越腫。皇帝命太醫院的盛啟東診治,盛啟東診斷後,認為是血瘀,讓妃子十分高興。但他開的藥方都是破血的藥劑,東宮大怒,說:”我們盼望早日誕育子嗣,你卻開這種藥,怎麼可以?”就把藥方放下,結果幾天後病情加重。於是再次召盛啟東診治,盛啟東依然開了相同的藥方。東宮服用藥物後就把盛啟東禁錮起來,家人十分害怕,以為東宮妃凶多吉少。

越三日歸,紅棍前呼,賞賜甚盛。蓋妃服藥,下血數斗而疾平也。予媳病正與此符,當十月外,既確知非妊,即宜大膽下之,當可得生。惜醫家無此膽,不亦傷乎!予倩孫培之得胡與辰金鉛丸,有一比邱患山瘧久不止,與一丸服之,減半,再與一丸,頓止。蓋山瘧屬元氣虛寒,金鉛丸能助陽氣,故兩丸而竟愈也。

予家有庖丁王姓者,生平多欲,年四十患腳痛,往針於茗上。予謂此足三陰虛,針無益也。數年後,患痰喘胸中痛,晝夜不能眠。予謂此腎虛,氣不歸源,峻補其下,則氣自降。適名醫陳月坡來診,其持論與予略同。奈病者服陳藥嫌其作悶,別尋粗工治之,大服降氣寬中之劑,服後覺寬,寬後復發。

白話文:

三天后就回来了,前面有红棍开路,赏赐非常丰厚。这是因为妃子服药后,流了数斗血,病就好了。我的儿媳的病症和这个很像,应该在十月之后,确定不是怀孕,就应该大胆用药,就能痊愈。可惜医家没有这个胆量,真是可惜!我托孙培之从胡与辰那里拿到了金铅丸,有一个病人患山疟很久,服了一丸后病减半,再服一丸,病就完全好了。因为山疟是元气虚寒导致的,金铅丸能助阳气,所以两丸就彻底治愈了。

我家有个姓王的厨子,一生好色,四十岁患脚痛,去茗上针灸。我认为这是足三阴虚,针灸没有用。几年后,他患痰喘,胸痛,昼夜不能眠。我认为这是肾虚,气不归源,要峻补下焦,气就能下降。恰好名医陈月坡来诊,他的观点和我差不多。无奈病人服用陈月坡开的药觉得闷,就另寻庸医治疗,大量服用降气宽中的药,服后感觉舒服,舒服后又复发。

病者尚以暫寬為效,信服之,以至於死,良可嘆也。大凡此等病服藥,初覺悶,久當漸寬漸愈。愚者嫌悶而別求寬藥,死者比比而是。如脾虛者亦然,初服術必作悶,久則自寬。破氣消導之藥,服之覺寬,久乃愈悶,至不可救,病者不可不知。

白話文:

患者最初對治療有暫時的緩解感,但因信賴和接受治療,最終卻因此離世,實在令人遺憾。通常來說,這樣的病症在服藥初期會感到不適,但長期下去會逐漸舒緩並痊癒。然而,有些人因無法忍受初期的不適而尋找其他療法,結果導致病情加重,這種情況很常見。對於脾虛的情況也是這樣,初期服用某些藥物可能會感到不適,但長時間後就會逐漸舒緩。破氣消導的藥物,在服用時可能讓人感覺舒緩,但久了反而會加重不適,甚至到了無法輓回的地步,患者必須瞭解這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