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針經》~ 卷三 (11)
卷三 (11)
1. 唇口病
唇屬手足陽明,(上唇屬手陽明大腸,下唇屬足陽明胃。)上腸下胃須別。熱則裂而燥則干,風則瞤而寒則揭。若乃唇腫起皮,皺裂如繭,(病名繭唇。)肝脾心腎攸關,養血滋陰為善。(以上唇病。《治法匯》。)口甘謂之脾癉,(本《內經》。)佐蘭草以瀉心湯;谷少則屬胃虛,補中宮而非舛。
口苦專責少陽膽,口淡或由胃熱。(病後則屬胃虛。)年高(水弱)味厚(及服補陽藥太過)而口臭,清胃散甘露飲俱佳;膀胱移熱(於小腸)而口糜,(本《內經》。)導赤散五苓散可合。(易老法。)若投以涼劑而反增,或參乎從治而自帖。(附子理中湯。以上幾病,並《治法匯》。
)
按:新病口淡舌燥者,胃熱也;久病口淡多津者,胃虛也。
白話文:
[脣部疾病]
脣部歸屬手足陽明經絡,上脣屬於手陽明大腸經,下脣則屬於足陽明胃經。處理時要區分是上腸還是下胃的問題。若受熱會使脣部乾裂,受寒則會使脣部乾燥,風邪影響會使脣部顫動,寒氣影響則會使脣部緊縮。如果脣部腫脹起皮,皺紋裂開像蠶繭一樣,這被稱作「蠶脣」,與肝、脾、心、腎有密切關係,治療上應注重滋養血液和滋陰。
對於口部疾病,《治法匯》中有記載。口中常有甜味被稱為脾癉,可輔以蘭草配合瀉心湯治療;消化食物量少則表示胃虛,需補充中宮但不要誤解。
口苦通常是少陽膽的問題,口淡可能由於胃熱引起,尤其在病後更可能是胃虛的表現。年長者(腎水不足)、口味重(或是服用過量補陽藥物)而有口臭,清胃散和甘露飲都是很好的選擇;膀胱熱毒轉移到小腸導致口腔潰瘍,可用導赤散和五苓散治療。
若使用寒涼藥物反而病情加重,可以考慮使用從治法,如附子理中湯。
另外,新發病症出現口淡舌燥,通常是胃熱;若是長期疾病患者口淡且口中有大量唾液,則是胃虛的表現。
2. 舌病
舌通手少陰心,腎胃肝脾亦屬。(詳《內經》。)氣虛則舌縱而麻、陰火則舌點如黑。濕痰腫脹兮脾熱乾澀,肝熱卷而且縮兮,胃熱而舌本強直。舌燥聲啞兮肺熱何疑,舌心乾焦兮腎陰已竭。(《證治匯補》。)舌生瘡久蝕以成穴,(累服涼劑不效。)黑錫丹善鎮浮陽;舌無故而自痹,(由心血不足。
)理中湯(加當歸)亦培心血。舌腫脹而形強脈實,(由積熱內盛,上焦痰熱。防風)通聖放涼膈散堪投;(《治法匯》。)舌本強而木盛土虛,柴胡芍藥六君湯可啜。(此症善怒,臂麻。《薛氏醫案》。)
附:《醫級》摘要
上唇燥而或飲(肺熱)或否(大腸熱),熱別肺腸;下唇焦而為漱(漱水不欲飲為脾熱)為消,(消渴為胃熱。)熱分脾胃。上論唇。)黃轉黑枯,真陰欲竭;苔偏旁出,肝膽邪深。(胎生舌之兩旁,少陽膽病,若偏結一邊,肝臟之邪。)苔隨食化者虛候,惟補中而兼運;(朝起未食則舌苔,食後苔退,皆虛候也。
)偏苔半截者臟病,非補養而莫除。紅潤黑紋,厥陰寒候;苔中小舌,傳變危機。(上論舌。)
又云:潤滑薑黃,太陰寒化;舌紅點黑,斑疹先推。焦紅且紫,補水為先;淡白而光,溫經為急。舌木舌長皆火候,如菌如荔總虛邪。硃紅喜熱者龍雷,燥焦不渴者陰槁。
又:《醫級》舌苔條云:青灰多瘧候,柴胡酌加梔蔻;灰滯多寒食,蔻姜參入平陳。色如朱紫者火升,芩連是用;稜赤枯燥者陰爍,都炁能平。旁苔膽候,正柴葫小柴胡;光枯液亡,生脈都氣。剝換由尖及內,症可漸平,四圍旁退中留,胃敗變至。
面赤條云:拇赤入窺庭,症多陡變;腫紅胞碧暗,瘟毒難當。
附:王晉三白苔論並薑桂湯方
傷寒臟結症,舌上白苔滑者難治,戒之不可攻。而《舌鑑》論白苔十九症,皆用汗下辛熱之法。余閱歷多年,未有能治之者。戊午歲少陰君火,太乙天符,自春徂秋,民病無論三因,舌苔白者居多,有白滑、白屑、白粉之異,原其義,即《至真要論》熱勝寒復,火勝水復,熱極反見勝己之化也。用炮薑、附子,則白苔厚而液燥;用芩、連,則手足冷而陽脫。
余尋思舌為心之外候,其色當赤,白為肺之色,反加心火之上,是侮其所勝,顯系寒邪入肺,鬱蒸見於舌,是衛實營虛,乃以大劑生薑汁泄衛,肉桂通營,人參、南棗、當歸助營衛之正氣,服之皆應手而愈,名之曰薑桂湯,宗仲景心營肺衛立方也。
老生薑汁(三錢沖),肉桂(二錢四分),人參(三錢),當歸(二錢四分),南棗(三枚)。上水二鍾煎八分,沖薑汁,分三服,隨時服。
按:溫熱症初起舌白,瘟疫證舌白如粉而滑,四邊色紫絳者,乃疫邪初入募原,未歸胃腑,當亟與透解,此方俱不可誤投。《治法匯》亦曰:脾熱則舌滑而苔,脾閉則白苔如雪。陳准齋云:二句不論外感內傷,皆從脾熱閉論。上二條與王氏之論相反。大抵當以症象合色脈參互斷之,庶無謬誤,不可專執舌苔。
《金匱》云:,病人胸滿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為有瘀血。
白話文:
舌頭與手少陰心脈相通,也與腎、胃、肝、脾等臟器相關。(詳細說明請參考《內經》)。如果氣虛,舌頭可能會變得鬆弛且麻木;若是陰火旺盛,舌頭上可能出現黑色的點狀物。濕痰導致舌頭腫脹,脾熱則會讓舌頭乾燥而缺乏濕潤;肝熱使舌頭捲曲縮小,胃熱則讓舌根僵硬直挺。舌頭乾燥且聲音沙啞,這通常是肺熱的表現;舌心乾焦,代表腎陰已經耗盡。(《證治匯補》)
舌頭長瘡且長期侵蝕形成洞穴,(即使多次服用清涼藥物也無效),黑錫丹能夠鎮定過度的陽氣;舌頭無故失去知覺,(這是因為心血不足)。理中湯(可加入當歸)能滋補心血。舌頭腫脹且脈搏實硬,(這是因為積聚的熱氣在體內過盛,上焦的痰熱所致。防風)通聖放涼膈散可以投用;(《治法匯》)舌根僵硬且肝氣過盛、脾氣虛弱,可以嘗試柴胡芍藥六君子湯。(這種情況常伴隨著易怒和手臂麻木,《薛氏醫案》)
接下來是《醫級》的摘要:
上脣乾燥可能是因為肺熱,也可能不是(大腸熱),需分別診斷肺部和大腸的熱象;下脣焦乾,如果只是漱口水而不願飲水,則表示脾熱;如果渴求飲水,則代表胃熱。(討論的是脣部的情況)舌苔由黃轉黑且枯萎,顯示真陰即將耗盡;舌苔偏向一側生長,表明肝膽部位有嚴重問題。(舌苔生於舌頭兩側,表示少陽膽病,如果偏向一側,則肝臟有問題)舌苔隨著食物消化而變化是虛弱的徵兆,應該補中兼調;(早上起牀未進食時舌苔存在,進食後舌苔消失,都表示虛弱)舌苔只生長在舌頭的一半是臟腑疾病,除非滋補養護,否則無法去除。紅潤的舌頭帶有黑色紋路,是厥陰寒象;舌苔中出現小舌,是危急病情的信號。(討論的是舌頭)
另外,濕潤的薑黃色舌苔,表示太陰寒化;舌頭紅點伴隨黑色,首先考慮斑疹。舌頭焦紅且紫色,應先補水;舌頭淡白色且光滑,急需溫經。舌頭像木頭般堅硬或伸長,都是火氣的象徵;舌苔像菌類或荔枝皮,通常是由虛邪所引起。朱紅色舌頭喜愛熱性,可能是龍雷之氣;舌頭乾燥焦黑但不渴,代表陰虛。
再來,根據《醫級》對舌苔的描述:青灰色舌苔多表示瘧疾,柴胡可酌情加入梔子和豆蔻;灰濁舌苔多表示寒食,可在平陳湯中加入豆蔻、生薑和人參。舌苔呈朱紅或紫色,表示火氣上升,可用黃芩和黃連;舌苔紅色且乾燥,表示陰虛,都氣湯能平衡。舌苔偏在一側,表示膽囊問題,可用正柴胡或小柴胡湯;舌苔乾燥無光澤,表示津液流失,可用生脈散或都氣湯。舌苔從舌尖開始剝落,病情可能逐漸好轉;舌苔四周退去但中間仍留有舌苔,表示胃氣衰敗,病情可能惡化。
對於面色紅潤,拇指紅色深入鼻孔,病情可能迅速變化;眼瞼腫脹且泛紅,伴有綠色或藍色,瘟疫或毒素可能難以承受。
接下來是王晉三關於白苔的理論和薑桂湯的配方:
對於傷寒引發的臟結症,如果舌苔呈現白且滑的狀態,治療起來非常困難,必須小心不要過度攻擊。然而,《舌鑑》中提到十九種白苔症狀,大多使用發汗、攻下和辛辣熱性藥物的方法。經過多年的經驗,我發現這些方法並沒有成功的案例。在1586年,少陰君火和太乙天符,自春天到秋天,無論病因如何,舌苔呈現白色的患者很多,包括白滑、白屑和白粉的不同類型。根據《至真要論》的理論,熱氣過盛會導致寒冷反應,火氣過盛會導致水氣反應,熱氣極端時會出現抑制自身力量的現象。使用炮薑和附子,舌苔會變得更厚且乾燥;使用黃芩和黃連,手腳會變得冰冷且陽氣喪失。
我思考舌頭是心臟的外部表現,正常的顏色應為紅色,白色是肺臟的顏色,卻出現在心火之上,這是對勝利者的侮辱,明顯表示寒邪進入肺部,在舌頭上產生鬱蒸。這是衛氣實而營氣虛的現象,因此我使用大量生薑汁來調節衛氣,肉桂來通達營氣,人參、南棗和當歸來增強營衛的正氣。服用後,患者都能迅速康復,我將此方命名為薑桂湯,遵循張仲景心營肺衛的理論。
配方為:老薑汁(三錢沖)、肉桂(二錢四分)、人參(三錢)、當歸(二錢四分)、南棗(三枚)。將兩杯水煎煮至剩八分,沖入薑汁,分成三次服用,隨時服用。
需要注意的是,溫熱症初期舌苔呈白色,瘟疫的舌苔像粉一樣且滑,四邊呈紫色或深紅色,這是瘟疫邪氣剛剛進入募原,尚未進入胃腑,應立即進行透解,此方不可隨意使用。《治法匯》也提到:脾熱會讓舌苔滑膩,脾閉則舌苔像雪一樣白。陳準齋指出:這兩句話不論是外感還是內傷,都從脾熱閉塞的角度來看。以上兩段描述與王氏的理論相悖。大致上,應綜合症狀、顏色和脈象來判斷,才能避免誤診,不能單純依賴舌苔。
《金匱》中提到:患者胸部滿悶,嘴脣萎縮,舌頭發青,口腔乾燥,只想漱水但不想吞嚥,這是瘀血的表現。
3. 陽痿
陽萎之因,肝腎攸責,必峻補乎真元,血肉之功毋缺。(斑龍、聚精、茸珠合方。又雄羊腎、鹿筋膠之屬。)因恐懼則宜固腎而升陽,因思慮則合三陰以兼攝。(心脾腎同治。)郁損生陽,逍遙散參乎越鞠湯;濕熱為患,(宗筋必弛縱而不堅舉。)淡滲更佐(苦味)堅陰。若其宗筋縱弛,治惟通補陽明。(上仿《指南案》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