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針經》~ 卷三 (11)
卷三 (11)
1. 唇口病
唇屬手足陽明,(上唇屬手陽明大腸,下唇屬足陽明胃。)上腸下胃須別。熱則裂而燥則干,風則瞤而寒則揭。若乃唇腫起皮,皺裂如繭,(病名繭唇。)肝脾心腎攸關,養血滋陰為善。(以上唇病。《治法匯》。)口甘謂之脾癉,(本《內經》。)佐蘭草以瀉心湯;谷少則屬胃虛,補中宮而非舛。
口苦專責少陽膽,口淡或由胃熱。(病後則屬胃虛。)年高(水弱)味厚(及服補陽藥太過)而口臭,清胃散甘露飲俱佳;膀胱移熱(於小腸)而口糜,(本《內經》。)導赤散五苓散可合。(易老法。)若投以涼劑而反增,或參乎從治而自帖。(附子理中湯。以上幾病,並《治法匯》。
)
按:新病口淡舌燥者,胃熱也;久病口淡多津者,胃虛也。
白話文:
嘴唇屬於手足陽明經,上嘴唇屬於手陽明大腸經,下嘴唇屬於足陽明胃經,要區分開來。嘴唇發熱就會裂開,乾燥就會乾裂,受風就會抽搐,寒冷就會脫落。如果嘴唇腫起、脫皮、皺裂像繭子一樣,這種病叫做繭唇,跟肝、脾、心、腎都有關係,要以滋陰養血為治療原則。
嘴巴感到甜味叫做脾癉,可以用蘭草配伍瀉心湯治療;谷氣不足就屬於胃虛,要補益中焦脾胃。
嘴巴苦味專門屬於少陽膽經,嘴巴淡味可能是胃熱,病後則屬於胃虛。年紀大了(腎水不足)味道厚重(或是服用補陽藥過度)就會口臭,可以使用清胃散和甘露飲治療;膀胱熱氣移到小腸就會出現口糜,可以使用導赤散和五苓散合用治療。如果使用涼藥反而加重病情,或者加入其他藥物反而自發性痊癒,可以用附子理中湯治療。
以上幾種口唇疾病,都出自《治法匯》。
新發生的疾病,嘴巴淡而舌頭乾燥,是胃熱;久病嘴巴淡而唾液多,是胃虛。
2. 舌病
舌通手少陰心,腎胃肝脾亦屬。(詳《內經》。)氣虛則舌縱而麻、陰火則舌點如黑。濕痰腫脹兮脾熱乾澀,肝熱卷而且縮兮,胃熱而舌本強直。舌燥聲啞兮肺熱何疑,舌心乾焦兮腎陰已竭。(《證治匯補》。)舌生瘡久蝕以成穴,(累服涼劑不效。)黑錫丹善鎮浮陽;舌無故而自痹,(由心血不足。
)理中湯(加當歸)亦培心血。舌腫脹而形強脈實,(由積熱內盛,上焦痰熱。防風)通聖放涼膈散堪投;(《治法匯》。)舌本強而木盛土虛,柴胡芍藥六君湯可啜。(此症善怒,臂麻。《薛氏醫案》。)
白話文:
舌頭與手少陰心經相通,腎、胃、肝、脾也與舌頭有密切關係。氣虛時舌頭會伸長且麻木,陰虛火旺時舌頭上會有黑色斑點。舌頭腫脹是濕痰阻滯,舌頭乾澀是脾熱,舌頭捲縮是肝熱,舌根強直是胃熱。舌頭乾燥且聲音嘶啞是肺熱,舌頭中央乾枯是腎陰不足。舌頭上長瘡久久不癒形成潰瘍,可以用黑錫丹來治療。舌頭莫名麻痺,是心血不足,可以用理中湯加當歸來調理。舌頭腫脹且脈象有力,是積熱內盛,上焦痰熱,可以用防風通聖散或涼膈散來治療。舌頭根部強直,木氣盛而土氣虛,可以用柴胡芍藥六君湯來治療。這種病人容易生氣,手臂也會麻木。
附:《醫級》摘要
上唇燥而或飲(肺熱)或否(大腸熱),熱別肺腸;下唇焦而為漱(漱水不欲飲為脾熱)為消,(消渴為胃熱。)熱分脾胃。上論唇。)黃轉黑枯,真陰欲竭;苔偏旁出,肝膽邪深。(胎生舌之兩旁,少陽膽病,若偏結一邊,肝臟之邪。)苔隨食化者虛候,惟補中而兼運;(朝起未食則舌苔,食後苔退,皆虛候也。
)偏苔半截者臟病,非補養而莫除。紅潤黑紋,厥陰寒候;苔中小舌,傳變危機。(上論舌。)
又云:潤滑薑黃,太陰寒化;舌紅點黑,斑疹先推。焦紅且紫,補水為先;淡白而光,溫經為急。舌木舌長皆火候,如菌如荔總虛邪。硃紅喜熱者龍雷,燥焦不渴者陰槁。
白話文:
嘴唇乾燥,經常想喝水可能是肺熱,或者是大腸熱,熱氣分別在肺和腸;嘴唇焦裂,漱口時不願喝水是脾熱,口渴是胃熱,熱氣分別在脾和胃。嘴唇顏色由黃轉黑枯,代表真陰快要耗盡;舌苔偏向兩側生長,代表肝膽有邪氣。舌苔隨著飲食變化而改變,屬於虛弱的徵兆,需要補中氣並促進運化。如果舌苔只長了一半,代表臟腑有病,必須要補養才能消除。舌頭紅潤帶黑色紋路,是厥陰寒的徵兆;舌苔中出現小舌頭,代表病情有變化,危機四伏。
此外,舌頭潤滑且帶薑黃色,代表太陰寒化;舌頭紅點伴隨黑色斑點,預示可能出現斑疹。舌頭焦紅且帶紫色,需要先補水;舌頭淡白且光亮,需要溫經治療。舌頭木質化或過長都是熱證,舌苔像菌類或荔枝一樣,都代表虛邪。舌頭鮮紅色且喜熱,可能是龍雷之象;舌頭乾燥焦裂卻不渴,代表陰氣枯竭。
又:《醫級》舌苔條云:青灰多瘧候,柴胡酌加梔蔻;灰滯多寒食,蔻姜參入平陳。色如朱紫者火升,芩連是用;稜赤枯燥者陰爍,都炁能平。旁苔膽候,正柴葫小柴胡;光枯液亡,生脈都氣。剝換由尖及內,症可漸平,四圍旁退中留,胃敗變至。
面赤條云:拇赤入窺庭,症多陡變;腫紅胞碧暗,瘟毒難當。
附:王晉三白苔論並薑桂湯方
傷寒臟結症,舌上白苔滑者難治,戒之不可攻。而《舌鑑》論白苔十九症,皆用汗下辛熱之法。余閱歷多年,未有能治之者。戊午歲少陰君火,太乙天符,自春徂秋,民病無論三因,舌苔白者居多,有白滑、白屑、白粉之異,原其義,即《至真要論》熱勝寒復,火勝水復,熱極反見勝己之化也。用炮薑、附子,則白苔厚而液燥;用芩、連,則手足冷而陽脫。
白話文:
《醫級》中關於舌苔的記載說:舌苔呈青灰色,多半是瘧疾的徵兆,可以用柴胡並佐以梔子、蔻仁來治療;如果舌苔呈灰白色且停滯不消,多半是寒食過多,可以用蔻仁、生薑、人參來調整脾胃,以化解陳寒。舌苔呈朱紅色,表示體內火氣上升,可以用黃芩、黃連來清熱降火;舌苔呈紅色且乾枯,表示陰虛火旺,可以用六味地黃丸來滋陰補腎,恢復陰陽平衡。
舌苔周圍的變化反映著膽囊的狀況,如果舌苔周圍有變化,可以用柴胡、小柴胡來治療;如果舌苔光亮且乾枯,並伴隨口渴無津液,可以用生脈散來益氣生津。舌苔剝落,從舌尖逐漸往裡退,代表病情逐漸好轉;如果舌苔從四周往中間退,而中間仍然留著,則代表胃氣虛弱,病情可能會加重。
《面赤條》中說:嘴唇發紅,並且觀察到患者的眼睛發紅,多半是病情突然加重的徵兆;臉部腫脹發紅,並伴隨嘴唇發黑,則可能是瘟疫中毒,難以應付。
王晉三在《白苔論》中指出,傷寒導致臟腑結聚,舌苔呈現白色且滑潤的患者,難以治療,不可使用攻邪的方法。然而,很多醫書中記載關於白色舌苔的治療方法,都偏向於使用汗下辛熱之法,但我多年行醫經驗,卻沒有見過此法能有效治療。戊午年,少陰君火當令,天符星照臨,從春天到秋天,人們患病大多是舌苔發白,有白滑、白屑、白粉等不同的形態。根據《至真要論》的觀點,這些都是熱極生寒、火勝則水復,熱氣過盛反過來抑制陽氣的表現。如果使用炮薑和附子,雖然可以去除白苔,但容易導致津液枯燥;如果使用黃芩、黃連,則容易導致手腳冰冷,陽氣虛脫。
余尋思舌為心之外候,其色當赤,白為肺之色,反加心火之上,是侮其所勝,顯系寒邪入肺,鬱蒸見於舌,是衛實營虛,乃以大劑生薑汁泄衛,肉桂通營,人參、南棗、當歸助營衛之正氣,服之皆應手而愈,名之曰薑桂湯,宗仲景心營肺衛立方也。
老生薑汁(三錢沖),肉桂(二錢四分),人參(三錢),當歸(二錢四分),南棗(三枚)。上水二鍾煎八分,沖薑汁,分三服,隨時服。
按:溫熱症初起舌白,瘟疫證舌白如粉而滑,四邊色紫絳者,乃疫邪初入募原,未歸胃腑,當亟與透解,此方俱不可誤投。《治法匯》亦曰:脾熱則舌滑而苔,脾閉則白苔如雪。陳准齋云:二句不論外感內傷,皆從脾熱閉論。上二條與王氏之論相反。大抵當以症象合色脈參互斷之,庶無謬誤,不可專執舌苔。
《金匱》云:,病人胸滿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為有瘀血。
白話文:
我思考著舌頭是心臟的外在表現,舌頭顏色應該要紅潤,白色是肺的顏色,如果舌頭反而是白色且伴隨著心火,就表示寒邪入侵肺臟,鬱結在舌頭上,這是衛氣實而營氣虛的狀態。因此,應該使用大量的生薑汁來疏泄衛氣,用肉桂通暢營氣,並用人參、南棗、當歸來幫助營衛正氣。服用後就能迅速見效,我將此方命名為薑桂湯,是參考仲景的心營肺衛理論而創立的。
方劑:老生薑汁三錢沖,肉桂二錢四分,人參三錢,當歸二錢四分,南棗三枚。將藥材用水二鍾煎煮至八分,沖入薑汁,分三次服用,隨時服用。
需要注意的是,溫熱病初期舌頭發白,瘟疫患者舌頭發白如粉且光滑,周圍呈紫紅色,這表示疫邪剛進入募原,尚未歸於胃腑,應該立即用藥疏解,不可誤用薑桂湯。
《治法匯》也提到,脾熱則舌頭光滑且有苔,脾閉則舌苔像雪一樣白。陳准齋說,這兩句話無論是外感內傷,都從脾熱閉論,與王氏的理論相反。總之,要根據症狀、舌苔、脈象綜合判斷,才能避免錯誤,不可過於執著於舌苔。
《金匱》說,病人胸悶、嘴唇乾枯、舌頭發青、口乾,但只想要漱口不想吞咽,這是因為有瘀血。
3. 陽痿
陽萎之因,肝腎攸責,必峻補乎真元,血肉之功毋缺。(斑龍、聚精、茸珠合方。又雄羊腎、鹿筋膠之屬。)因恐懼則宜固腎而升陽,因思慮則合三陰以兼攝。(心脾腎同治。)郁損生陽,逍遙散參乎越鞠湯;濕熱為患,(宗筋必弛縱而不堅舉。)淡滲更佐(苦味)堅陰。若其宗筋縱弛,治惟通補陽明。(上仿《指南案》論。)
白話文:
陽痿的原因,主要在於肝腎功能失調,必須要大力補益精氣,讓血肉的功能完整無缺。(可以使用斑龍、聚精、茸珠等藥材組方。也可以使用雄羊腎、鹿筋膠等藥材。)
如果陽痿是因為恐懼導致的,則要固腎升陽;如果是因為思慮過度導致的,則要同時調理心、脾、腎三臟,兼顧陰陽。
如果陽痿是由於鬱結損傷陽氣所導致的,可以用逍遙散配合越鞠湯來治療;如果是因為濕熱導致的,(宗筋會變得鬆弛無力,無法堅挺。)則要以淡滲藥物配合苦味藥物來堅固陰氣。
如果陽痿是因為宗筋鬆弛無力造成的,則要以通補陽明經的方法來治療。(以上治療方法參考《指南案》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