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針經》~ 卷三 (12)
卷三 (12)
1. 脫症
若乃陰陽偏勝,脫症多因。目瞑口開遺尿具,人參附子童便續元真。旋救陰而以生脈散,去剛燥而轉甘柔。鼾聲呵欠而躁煩,地黃飲子急固根蒂;亡陽(由於汗多)寒痙而(煩)渴嘔(逆),救逆湯冀挽彌留。(上約《指南案》論。)
白話文:
[脫症] 若是因為陰陽失衡導致的病情加重,多數是因為脫症引起。患者眼睛閉著,嘴巴張開,甚至會有失禁的情況,這時可用人參、附子和童便來補充元氣。接著用生脈散來調整陰氣,去除過於燥熱的狀態,轉向溫和滋潤。如果出現打呼或頻繁的呵欠及煩躁,應立即使用地黃飲子來鞏固身體的根本;若是因為大量出汗導致的陽氣喪失,出現寒冷抽搐和煩渴嘔吐的現象,這時候就要用救逆湯來試圖挽救瀕危的生命。
以上大約是根據《指南案》的討論。
2. 驚
驚則傷膽,心肝俱戕。氣逆汗淋,重鎮參救逆之法;(桂枝、黃耆、人參、龍骨、牡蠣。)肢寒(冷汗)神怯(欲速),寧心協甘緩之方。(人參、茯神、棗仁、龍骨、菖蒲、炙草、南棗、小麥。)暴厥兮心怔陽動,則肝腎同固;(生地、萸肉、龍骨、牡蠣、五味、金箔。)神傷兮不語竅阻,則痰火宜攘。(建蘭根、薑汁、金汁。上約《指南醫案》。)
白話文:
驚嚇會損傷膽,同時也會傷害心和肝。當氣血逆亂,大量出汗時,應使用強力的鎮靜方法來治療,如使用桂枝、黃耆、人參、龍骨、牡蠣等藥物。
四肢冰冷且冒冷汗,精神怯弱想求快效時,應安撫心神,使用甘草調和的療法,如人參、茯神、酸棗仁、龍骨、菖蒲、炙甘草、南棗、小麥等藥物。
突然昏厥,心跳加速,陽氣過旺,需使肝腎一同固本培元,如用生地、萸肉、龍骨、牡蠣、五味子、金箔等藥物。
精神受創,無法言語,經絡阻塞,應該清除痰火,如使用建蘭根、薑汁、金汁等藥物。以上是根據《指南醫案》所記載的治療原則。
請注意,這只是古人的醫療經驗,具體病情應由專業醫生診斷治療。
3. 脫肛
脫肛之故良多,例用補中益氣湯,腎虛不攝(肛墜尻痛,痢多傷陰)禹糧(石脂丸,熟地、五味、茯神、山藥、楂肉、菟絲煎送。又)左歸(飲)除枸杞加五味菟絲遠志。(便後少腹痛肛墜,溺則便滑。)老人(下元)陽憊(肛墜,氣泄如風,)陽起石(三分調入)配人參鹿茸;(又補骨脂、大茴、茯苓,此症非升柴能舉其陷。)久下血(脫肛,遇勞即發,背脊痛,病經十六年)奇(脈)傷,斑龍丸加五味。
(上約《指南醫案》,)若濕熱之下淫,(下痢十二日,腹痛,脫肛後重,服補中益甚,脈右關滑大搏指,此積滯固結也。)投苦寒而何忌。(用檳榔、枳殼、木香、山楂、芩、連、芎、芍等藥而愈。《生生子案》。又葉案亦有下痢濕溫脫肛,用五苓散者,見痢疾門。)
《醫級》云:虛而挾火,補中加連;利而過捫,六物升舉。元虛不攝,參茸亟進;火盛常脫,升連必投。
白話文:
關於脫肛的情況,原因眾多,一般會使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對於腎虛導致的肛墜尻痛以及痢疾所引起的陰傷,我們會使用石脂丸,成分包括熟地、五味、茯神、山藥、楂肉、菟絲,煎煮後服用。另外,左歸飲也是選擇之一,除了枸杞外,還會加入五味、菟絲和遠志。對於便後少腹痛和肛墜,排尿時便滑的情況,我們會使用這種方法。
對於老年人的下元陽氣疲弱,導致肛墜和氣泄如風,我們會使用陽起石,人參和鹿茸進行調理。此外,補骨脂、大茴和茯苓也是常用的治療方式,但需注意,這類病症並不是單純使用升麻和柴胡就能改善的。對於長期出血,脫肛情況,遇勞即發,背脊痛,病程長達十六年的患者,可能是奇脈受傷,我們會使用斑龍丸,並加入五味。
根據《指南醫案》,如果是由濕熱下注引起的情況,例如下痢十二天,腹痛,脫肛且病情加重,即使服用補中益氣湯情況更糟,且脈象顯示右關滑大搏指,這可能代表有積滯固結的情況,我們會使用苦寒藥物,如檳榔、枳殼、木香、山楂、黃芩、黃連、川芎、白芍等藥物治療。
根據《醫級》所述,對於虛弱伴有火旺的患者,我們會在補中益氣湯中加入黃連;對於痢疾過度摸肛的患者,我們會使用六物升舉。對於元氣虛弱不能控制的情況,我們會盡快使用人參和鹿茸;對於火氣旺盛常脫肛的患者,我們會使用升麻和黃連。
4. 雜證補遺(本《醫級》雜病原文摘要)
5. 傷風
風邪傷肺,氣合皮毛,衛氣受傷,邪干腠理。亦見三陽表症,則化斑化疹,同傷寒傳症之條;其或傳伏息留,(義詳《內經》。)則為脹為疼,成風勞積聚之候。寒風兮指尖微冷,溫風兮汗咳痰稀。暑風兮煩渴多言熱汗,風濕兮甕聲(聲如從甕中出)首重(如裹)身(多汗如)濡。
精血虛而湊邪,血風勞風必辨;(注詳虛勞。)留舍久而息伏,變傳感召須知。干臟氣則五風發現,(即《內經》五臟之風。)襲腸胃則泄澼相隨。(即胃風、腸風。)五臟感發,就症推尋。肝風搐搦兮,鉤蠍歸芎星半;腎風黑龐兮,大營(煎、熟地、當歸、枸杞、肉桂、杜仲、牛膝、甘草)金水(六君丸)羌辛。肺風宜如聖(湯,防風、荊芥、連翹、桔梗、甘草。
)挾火飲,麻杏石甘(湯)葶藶(瀉肺湯);脾風需苓朮(煎,二陳湯加白朮、豬苓、茯苓、澤瀉、乾薑。)木乘土,理中(湯)薑桂六君子湯。心風火動兮,犀角(散)菖連導赤(散);胃風腸風兮,葛根黃芩湯胃風湯。
白話文:
[感冒]
當風邪侵襲肺部,影響到皮膚和毛髮的正常運作,身體的防禦系統受損,邪氣進入肌膚。這也可能呈現出三陽表徵,導致身體出現斑疹,類似於傷寒傳染病的症狀;如果邪氣在體內潛伏,可能會造成脹痛,發展成為風勞積聚的疾病。遇到寒冷的風,手指可能感到微微的冷;暖和的風則可能引發咳嗽且痰稀。炎熱的風會讓人感到煩躁口渴,多言且汗多;若是風濕,說話聲音會像從壇子裡發出,頭部有沉重感,身體多汗。
當體內精血不足,邪氣便容易侵入,對於血風和勞風必須明確區分;邪氣長時間停留在體內,轉化為其他疾病,這些變化需要了解。當邪氣影響臟腑功能,就會產生各種風邪病症;影響腸胃,則會伴隨著腹瀉。對於五臟受風影響的病症,需要根據症狀來判斷和治療。
肝風發作,可能有抽搐的現象,治療上可用天麻、蠍子、川芎、半夏等藥物;腎風影響下顔色變暗,治療上可使用補腎藥物。肺風適合用防風、荊芥、連翹、桔梗、甘草等藥物;若伴有火熱和水飲,可用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或葶藶。脾風則需用茯苓、白朮等藥物,若肝氣過盛,可用理中湯或薑桂六君子湯。心風火旺,可用犀角、菖蒲、黃連等藥物;胃風和腸風,可用葛根、黃芩等藥物。
6. 心悸怔忡
驚悸悉心胸跳躍,悸來非自下上衝。忡由役慮勞精,致五火之內動;悸本邪干心主,為暴鼓而猝昏。是皆火盛而見,同由陰爍而形。水停心下,漉漉脅鳴,過汗亡陽,振振瞤惕。除傳經熱之悸,菖連導赤散犀角;療怔忡之恙,六黃湯七福飲人參。悸由過汗者,參附湯建中湯生脈飲;悸由停飲者,夏姜五苓散陳平湯。
下氣奔逆怔忡,六味丸左歸飲,或佐參連噙咽;飲聚痞堅鳴悸,夏苓湯枳朮丸,或參小胃丹,(芫花、甘遂、大黃、大戟、黃柏)胰楞丸。(瓦楞子、海石、紅曲、酒麴、半夏曲、雞內金、延胡、豬胰、蒸搗糯米濃汁丸。)勞心脾而神志昏惶,酸棗(仁湯)歸脾七福;竭精氣而旋沖眩汗,補元八味養營。
《證治發微》云:悸即怔忡,如有物撞謂之忡,忽然跳躍謂之怔,此血虛也。健忘心中了了,口欲言而忽然中止,此平素失意,抑鬱而涎飲滲於心竅也。
又云:治此症及健忘,養心滋腎,而兼開導其痰,然亦須補其脾,蓋心腎不交,由脾之失養也。
白話文:
[心悸怔忡]
驚悸時感到心臟在胸膛裡劇烈跳動,悸動並不是從下往上衝擊的感覺。怔忡是因為精神過度勞累,導致體內五臟之火內動;悸動是因外邪幹擾心臟,使心跳突然加速,甚至會突然頭昏眼花。這些都是火氣旺盛的表現,同樣是由於陰氣衰弱所形成。
心臟下方有水液停留,會聽到漉漉的聲音,這是因為過度出汗,導致陽氣流失,身體會出現震顫和驚懼感。對於傳經熱引起的悸動,可用菖蒲、黃連等草藥製成的導赤散或犀角來治療;對於怔忡的病狀,可用六黃湯、七福飲或是人參來治療。如果是因過度出汗導致的悸動,可用參附湯、建中湯或是生脈飲;若是因水液停滯導致的悸動,則可使用夏姜五苓散或是陳平湯。
對於氣息急促、心悸怔忡,可用六味丸、左歸飲,或是輔以人參和黃連含服;若水液聚積形成堅硬的痞塊,伴有心悸,可用夏苓湯、枳朮丸,或是人參小胃丹來治療。
因過度勞累心脾,導致精神恍惚,可用酸棗仁湯、歸脾湯或是七福飲;若精氣耗盡,出現頭暈和出汗,可用補元八味或是養營湯。
根據《證治發微》所述,悸動就是怔忡,如果感覺有東西撞擊心臟稱為忡,突然的心跳加速稱為怔,這都是血虛的表現。若健忘但心裡清楚,想說話卻突然停止,這可能是平時心情壓抑,導致心竅滲入了口水。
文中還提到,治療這種病症及健忘,應滋養心臟和腎臟,同時清除體內的痰濕,但同時也要補充脾胃,因為心腎不能協調,往往是因為脾胃養護不足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