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誠勳

《證治針經》~ 卷三 (1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2)

1. 脫症

若乃陰陽偏勝,脫症多因。目瞑口開遺尿具,人參附子童便續元真。旋救陰而以生脈散,去剛燥而轉甘柔。鼾聲呵欠而躁煩,地黃飲子急固根蒂;亡陽(由於汗多)寒痙而(煩)渴嘔(逆),救逆湯冀挽彌留。(上約《指南案》論。)

白話文:

若要說陰陽失衡,導致脫症的原因,大多是因以下情况:

如果患者出現眼睛閉合、嘴巴張開、遺尿等症狀,可以考慮使用人參、附子,以及童便來補充元氣。接着,可使用生脈散來補充陰液,再使用甘涼之品來去除燥熱。

若患者出現鼾聲、打哈欠、心煩躁等症狀,則可用地黃飲子來滋陰固本。如果患者因大量出汗而出現亡陽、寒戰、發熱、口渴、嘔吐等症狀,則應使用救逆湯來挽回生命。

(以上内容参考《指南案》。)

2.

驚則傷膽,心肝俱戕。氣逆汗淋,重鎮參救逆之法;(桂枝、黃耆、人參、龍骨、牡蠣。)肢寒(冷汗)神怯(欲速),寧心協甘緩之方。(人參、茯神、棗仁、龍骨、菖蒲、炙草、南棗、小麥。)暴厥兮心怔陽動,則肝腎同固;(生地、萸肉、龍骨、牡蠣、五味、金箔。)神傷兮不語竅阻,則痰火宜攘。(建蘭根、薑汁、金汁。上約《指南醫案》。)

白話文:

受驚嚇會傷及膽,心肝也會受到損害。氣逆汗出不止,可用桂枝、黃耆、人參、龍骨、牡蠣等藥物重鎮補氣逆之法;肢體冰冷、冒冷汗、精神怯弱,可用人參、茯神、棗仁、龍骨、菖蒲、炙草、南棗、小麥等藥物寧心安神、補益心脾;突然昏厥、心神不寧、陽氣躁動,則需要滋陰固腎,可用生地、萸肉、龍骨、牡蠣、五味、金箔等藥物;神志受損、不語、竅道閉塞,則需要化痰清火,可用建蘭根、薑汁、金汁等藥物。

3. 脫肛

脫肛之故良多,例用補中益氣湯,腎虛不攝(肛墜尻痛,痢多傷陰)禹糧(石脂丸,熟地、五味、茯神、山藥、楂肉、菟絲煎送。又)左歸(飲)除枸杞加五味菟絲遠志。(便後少腹痛肛墜,溺則便滑。)老人(下元)陽憊(肛墜,氣泄如風,)陽起石(三分調入)配人參鹿茸;(又補骨脂、大茴、茯苓,此症非升柴能舉其陷。)久下血(脫肛,遇勞即發,背脊痛,病經十六年)奇(脈)傷,斑龍丸加五味。

白話文:

脫肛的原因很多,一般使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如果是由於腎虛導致的肛門下垂和臀部疼痛,可以服用「石脂丸」、「熟地」、「五味子」、「茯神」、「山藥」、「楂肉」以及「菟絲煎」一起送服。「左歸飲」也可以使用,但要除去枸杞並加入五味子和菟絲子,另外再添加一些遠志。如果有在排便後出現小腹部疼痛和肛門下垂的情況,並且尿液會使大便變得光滑,這可能是老年人因為下元陽氣衰弱所引起的,可以用「陽起石」配合人參和鹿茸進行治療。此外,還可用「補骨脂」、「大茴香」和「茯苓」等草藥來提升下降的臟器。如果是長期出血引致的脫肛,在遇到疲勞時就會發生,同時伴有背部疼痛,已經持續了十六年的時間,這種情況可能與奇脈受損有關,可以考慮服用「斑龍丸」加上五味子。

(上約《指南醫案》,)若濕熱之下淫,(下痢十二日,腹痛,脫肛後重,服補中益甚,脈右關滑大搏指,此積滯固結也。)投苦寒而何忌。(用檳榔、枳殼、木香、山楂、芩、連、芎、芍等藥而愈。《生生子案》。又葉案亦有下痢濕溫脫肛,用五苓散者,見痢疾門。)

《醫級》云:虛而挾火,補中加連;利而過捫,六物升舉。元虛不攝,參茸亟進;火盛常脫,升連必投。

白話文:

在《指南醫案》中,如果溼熱向下侵襲,患者出現腹瀉持續十二天,腹部疼痛,肛門下垂並有沈重感。服用補中益氣的藥物後症狀加重,脈象顯示右關部滑大搏指,這是積滯堵塞的表現。因此,使用苦寒的藥物是適宜的。例如,使用檳榔、枳殼、木香、山楂、黃芩、黃連、川芎、白芍等藥物治療後症狀得到緩解。

《生生子案》中也有類似的案例,患者出現下痢溼溫並伴有脫肛的情況,使用五苓散治療,可見於痢疾門。《醫級》一書指出,對於虛而伴有火氣的患者,應該在補中益氣的基礎上加入黃連;對於腹瀉過度的患者,則需要使用六物來提升脾胃功能。如果元氣虛損無法攝納,需要儘快使用參茸等補品;對於經常容易脫肛的患者,應該投用黃連和升舉之藥。

4. 傷風

風邪傷肺,氣合皮毛,衛氣受傷,邪干腠理。亦見三陽表症,則化斑化疹,同傷寒傳症之條;其或傳伏息留,(義詳《內經》。)則為脹為疼,成風勞積聚之候。寒風兮指尖微冷,溫風兮汗咳痰稀。暑風兮煩渴多言熱汗,風濕兮甕聲(聲如從甕中出)首重(如裹)身(多汗如)濡。

精血虛而湊邪,血風勞風必辨;(注詳虛勞。)留舍久而息伏,變傳感召須知。干臟氣則五風發現,(即《內經》五臟之風。)襲腸胃則泄澼相隨。(即胃風、腸風。)五臟感發,就症推尋。肝風搐搦兮,鉤蠍歸芎星半;腎風黑龐兮,大營(煎、熟地、當歸、枸杞、肉桂、杜仲、牛膝、甘草)金水(六君丸)羌辛。肺風宜如聖(湯,防風、荊芥、連翹、桔梗、甘草。

白話文:

風寒入侵肺部,使氣機閉塞,表面的衛氣受損,邪氣侵犯腠理。也會出現三陽經的表證,進而轉化為斑疹,與傷寒傳染的症狀相似。如果邪氣潛伏留滯,就會導致脹痛,形成風勞積聚的症狀。

寒風來襲,指尖會感到微涼,溫風則會讓人汗咳痰稀。暑風會讓人感到煩渴多言,並伴隨大量汗液;風濕則會讓人發出甕聲,頭重身濕。

精血不足容易招致邪氣入侵,要區分血風和勞風。(詳見虛勞部分)邪氣留滯時間久了會潛伏下來,轉變傳染的過程需要了解。邪氣侵犯臟腑氣機就會出現五風,也就是《內經》中所說的五臟之風。如果襲擊腸胃,則會導致泄瀉。五臟受風,要根據症狀推斷病因。

肝風導致抽搐,用鉤吻、全蠍、川芎、半夏治療;腎風導致黑眼圈,用熟地、當歸、枸杞、肉桂、杜仲、牛膝、甘草等藥物,也就是六君丸,加入羌活、辛夷治療;肺風則用防風、荊芥、連翹、桔梗、甘草等藥物,也就是聖湯治療。

)挾火飲,麻杏石甘(湯)葶藶(瀉肺湯);脾風需苓朮(煎,二陳湯加白朮、豬苓、茯苓、澤瀉、乾薑。)木乘土,理中(湯)薑桂六君子湯。心風火動兮,犀角(散)菖連導赤(散);胃風腸風兮,葛根黃芩湯胃風湯。

白話文:

若患者有熱邪入肺,伴隨咳嗽喘息,可用麻黃、杏仁、石膏、甘草煎成湯,加入葶藶,治療肺熱咳喘;若患者脾胃虛弱,伴隨水腫或腹瀉,可用苓、朮煎湯,再加入白朮、豬苓、茯苓、澤瀉、乾薑,治療脾虛水腫或腹瀉;若患者肝氣犯脾,導致脾胃不和,可用理中湯,或加入薑、桂、六君子,治療脾胃氣虛;若患者心火妄動,導致心神不寧,可用犀角散、菖蒲、連翹、導赤散治療心火亢盛;若患者胃腸風氣上擾,可用葛根黃芩湯或胃風湯治療胃腸風氣。

5. 心悸怔忡

驚悸悉心胸跳躍,悸來非自下上衝。忡由役慮勞精,致五火之內動;悸本邪干心主,為暴鼓而猝昏。是皆火盛而見,同由陰爍而形。水停心下,漉漉脅鳴,過汗亡陽,振振瞤惕。除傳經熱之悸,菖連導赤散犀角;療怔忡之恙,六黃湯七福飲人參。悸由過汗者,參附湯建中湯生脈飲;悸由停飲者,夏姜五苓散陳平湯。

白話文:

心慌害怕,心臟劇烈跳動,跳動感由內而外,並非從下往上衝。忡忡不安則是因為思慮過度、勞心傷神,導致心火內熾而引起;心悸則是外邪侵犯心臟,造成心跳急速而突然昏厥。這些症狀都是由於心火旺盛而導致,皆因陰虛而外顯。如果心下積水,則會出現漉漉作響的脅痛,過度出汗則會耗損陽氣,導致身體震顫、驚恐不安。針對因經絡熱引起的悸動,可以用菖蒲、連翹、導赤散、犀角治療;針對怔忡不安,則可用六黃湯、七福飲、人參治療。如果心悸是因為過度出汗導致,可以用參附湯、建中湯、生脈飲治療;如果是因為心下積水導致的,則可用夏枯草、五苓散、陳平湯治療。

下氣奔逆怔忡,六味丸左歸飲,或佐參連噙咽;飲聚痞堅鳴悸,夏苓湯枳朮丸,或參小胃丹,(芫花、甘遂、大黃、大戟、黃柏)胰楞丸。(瓦楞子、海石、紅曲、酒麴、半夏曲、雞內金、延胡、豬胰、蒸搗糯米濃汁丸。)勞心脾而神志昏惶,酸棗(仁湯)歸脾七福;竭精氣而旋沖眩汗,補元八味養營。

白話文:

呼吸不順、心慌不安,可以服用六味丸或佐以參連服用;喝水積聚在胸腹,伴隨腹部脹痛、發出響聲、心悸,可以服用夏苓湯或參以小胃丹,也可以服用胰楞丸;勞心傷脾導致神志昏迷,可以服用酸棗仁湯或歸脾湯;耗損精氣導致頭昏眼花、出汗,可以服用補元八味湯來滋補。

《證治發微》云:悸即怔忡,如有物撞謂之忡,忽然跳躍謂之怔,此血虛也。健忘心中了了,口欲言而忽然中止,此平素失意,抑鬱而涎飲滲於心竅也。

又云:治此症及健忘,養心滋腎,而兼開導其痰,然亦須補其脾,蓋心腎不交,由脾之失養也。

白話文:

《證治發微》中說道:悸就是怔忡,感覺好像有東西撞擊胸口叫做忡,突然跳躍叫做怔,這是因為血虛造成的。健忘,心中明明知道卻說不出口,想要說話卻突然停止,這是因為平時心情失意,鬱鬱寡歡,導致涎液滲入心竅所致。

書中又說:治療這種症狀以及健忘,要以養心滋腎為主,同時也要疏通痰濁,然而也要補益脾臟,因為心腎不交,是因脾臟失養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