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針經》~ 卷三 (10)
卷三 (10)
1. 鼻症
蓋聞膽熱移腦,令人辛頞鼻淵。(本《內經》。)開上宣郁,頞塞方痊,則有川芎菊花茶調散,蒼耳散、防風通聖散。佐以荷葉邊、苦丁茶連翹蔓荊子,外因辛散為宜;再加夏枯草滑石梔子、石膏,內熱清涼更勝。若日久而不愈,當咸降以滋填,虎潛丸減去辛味當歸、陳皮,更襄鎮攝之品斯安。
白話文:
古籍記載,膽熱上移至腦部,會讓人感到頭昏腦脹、鼻塞不通。
治療方法是:開通上焦,宣散郁氣,鼻塞才能痊癒。因此可用川芎、菊花茶調散、蒼耳散、防風通聖散等方劑。輔以荷葉、苦丁茶、連翹、蔓荊子等藥物,辛散外因。
再加入夏枯草、滑石、梔子、石膏,清涼內熱更有效。
如果久治不愈,則應以鹹降滋補之法,用虎潛丸減去辛味當歸、陳皮,並加入滋補鎮攝之藥,才能安然康復。
其有陰精久虧,腦髓不固,淋下不腥,虛勞先路,急宜常服天真丸,冀獲免於危痼。(上仿《指南案》論。)抑夫九竅不和,腸胃所生,(謂鼻塞。)補中益氣湯,服不厭頻,兼用化痰開竅,久之清氣自升。(治耳聾目昏亦然。)鼻紫黑由血熱而結,(嗜酒人多患此。)涕多或黃或白(或帶血如膿)屬腎氣之虛。
(並《治法匯》。)鼻內痠疼,有寒熱相包者、有肺虛有火者;鼻梁作痛,風邪入鼻痰火沖肺胃火上攻病之魔。瀉白散涼膈散合二陳湯,化鼻生瘜肉法兼外治;(白礬末和硇砂少許,吹上。)滋水生肝還養肺,療鼻淵愈者甚多。(魏玉璜案。)
白話文:
如果有人陰精長期虧損,腦髓不堅固,小便淋漓不斷但沒有腥味,虛勞先兆,就應該經常服用天真丸,希望能免除危重疾病。
此外,九竅不和,是由於腸胃所生,也就是鼻子堵塞。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服藥次數不需限制,同時還要配合化痰開竅的藥物,久而久之清氣就會自然上升。治療耳聾眼花也是同樣的道理。
鼻子發紫發黑是血熱凝結所致,嗜酒的人容易患此病。鼻涕很多,顏色或黃或白,甚至帶血像膿一樣,都屬於腎氣虛弱。
鼻子內酸痛,有寒熱交替的,屬於肺虛有火;鼻樑疼痛,是風邪入侵鼻腔,痰火上衝,肺胃之火上攻所致。可以服用瀉白散、涼膈散和二陳湯,配合外治的方法,化解鼻息肉。外治的方法是將白礬末和少許硇砂一起吹入鼻中。滋養水液,生發肝氣,也滋養肺氣,治療鼻淵痊癒者很多。
2. 牙症
齒牙何以為病,蟲虛風火宜詳。(此言齒痛。)酒客牙宣,清虛熱以石斛旱蓮草牡蠣、澤瀉;(又人中白。)頰車穴閉,(口不能張。)宣絡脈以天麻桂枝、殭蠶羚羊角。(又山梔、丹皮、鉤藤。)玉女煎治溫熱上蒸而齒痛,(連及頭巔,陰弱體質。上約《指南醫案》。)滋腎飲(黃柏、升麻、青鹽三味)主腎火盛而牙長。
白話文:
牙齒為何會生病呢?蟲蛀、虛火、風火都要仔細辨別。酒客牙疼,是因為虛熱,可以用石斛、旱蓮草、牡蠣、澤瀉來清熱。頰車穴閉塞,就會張不開嘴,可以用天麻、桂枝、僵蠶、羚羊角來疏通經絡。玉女煎可以治療溫熱上蒸導致的牙痛,滋腎飲則可以治療腎火旺盛導致的牙長。
)《易氏醫案》。濕熱蘊牙床而痛,輕者清胃散,重者承氣湯當酌用;酒人齒蝕,硝黃桃桂可為丸。(即桃仁承氣湯。)腦犯大寒,(腦齒連痛,名曰腦風。)非羌活附子湯,(方詳原集)而莫救;(並《證治準繩》。)脹偏齒縫,分陰虛(或腸中)風熱以同參。(《治法匯》。
)黑緣蟲蝕之故,腫由風熱之干;濕熱疼而齒木,火鬱痛而齦干。腎虛(牙疼其齒)浮而血虛(牙疼其齒)癢,腸欲熱(飲,脈入下齒)而胃欲寒(飲,脈入上齒。)風熱(相搏)交壅兮,吸風即痛;血搏齒間兮,掣痛如鑽刺。(又痰熱毒氣,則注痛咳嗽。《證治匯補》。)
白話文:
牙床疼痛,可能是濕熱蘊積所致,輕者用清胃散,重者用承氣湯。經常飲酒的人牙齒容易腐蝕,可以用硝黃桃和桂枝製成丸藥服用。腦部受寒引起牙齒疼痛,稱為腦風,必須用羌活附子湯治療。牙縫脹痛,可能是陰虛或腸中風熱引起的,可以用參類藥物治療。牙齒邊緣出現蟲蝕,牙齦腫脹,可能是風熱所致;濕熱引起牙齒疼痛,牙齒變得鬆動;火氣郁結引起牙齒疼痛,牙齦乾燥。腎虛引起的牙痛表現為牙齒浮動,血虛引起的牙痛表現為牙齒癢。腸熱引起的牙痛,脈象在下齒,胃寒引起的牙痛,脈象在上齒。風熱相互搏擊導致牙痛,吸風就痛;血氣搏擊牙齒,痛如鑽刺。痰熱毒氣也會引起牙齒疼痛和咳嗽。
附:《醫級》摘要
牙長者髓溢,白朮單調;肉脹者熱壅,地髓可愈。槁黑者,知柏地黃湯;齒墮者,生脈散六味丸。
白話文:
附:《醫級》摘要
牙齒過長,是因為髓液外溢,可用白朮單味藥治療;牙齦腫脹,是因為熱氣鬱積,可以用地黃來治療。牙齒發黑,可以用知柏地黃湯治療;牙齒脫落,可以用生脈散六味丸治療。
3. 咽喉
十一經皆湊咽喉,(惟足太陽別下項。)陰陽結獨由君(火手少陰)相(火手少陽。《內經》云: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爰由腫痛風蛾,急則治標為當。(辛散咸軟,去風痰,解熱毒為主。)爾如風火上郁,陰虧脈數,連翹薄荷、牛蒡射干,沙參元參貝母、石斛;又如喉間緊痹,肺中氣熱,地骨皮枇杷葉蘆根,天花粉苡仁百部。氣火蒸而喉舌疳蝕,解熱毒以金汁銀花;又川貝母、馬兜鈴、連翹心、通草、蘆根汁。
白話文:
人體的十一條經脈都交匯於咽喉,只有足太陽經脈另走下項。喉痹病症是由陰陽二氣交結而生,主要由手少陰心經(火)與手少陽三焦經(火)互相影響所致,如同《內經》所說「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喉痹症狀表現為腫痛、風蛾等,如果病情急迫,應該先治標,主要以辛散、咸軟、去風痰、解熱毒的藥物為主。如果病因是風火上郁,陰虛脈數,可以選用連翹、薄荷、牛蒡、射干、沙參、元參、貝母、石斛等藥物。如果是喉間緊痹,肺中氣熱,則可用地骨皮、枇杷葉、蘆根、天花粉、苡仁、百部等藥物。若因氣火蒸灼而導致喉舌潰爛,可以用金汁、銀花等解熱毒的藥物;也可以使用川貝母、馬兜鈴、連翹心、通草、蘆根汁等藥物。
厥陽化火風上竄而喉痛痹,(痛連心下,每晚加劇。)緩肝急以阿膠雞子黃天冬、生地。(又元參心、糯稻根鬚。)二氣虛而龍相上灼,宗仲景之豬膚湯;肝陽上越而腎液不收,法錢氏之六味(地黃丸)。怒勞喉辣,(心震液虛風動。)甘緩微佐以酸收;(人參、萸肉炭、白芍、炙草、茯神、小麥。
白話文:
陽氣虛弱化為火熱,上衝至喉嚨,引起疼痛和麻木,疼痛連著心窩,每晚加重。需要滋陰降火,用阿膠、雞子黃、天冬、生地等藥物緩解肝火,急救喉嚨。如果氣陰兩虛,導致熱氣上衝,可用豬膚湯;如果肝火上炎,腎氣不足,則可用六味地黃丸。如果因怒火勞累導致喉嚨疼痛,心氣不足、體液虧損引起風動,則用甘緩藥物緩解,並用酸味藥物收敛,如人參、萸肉炭、白芍、炙草、茯神、小麥。
又復脈湯去桂。)穢濁上觸咽喉腫痹,(日暮昏煩)陰怯(未病遺泄)且療乎陽熾。(連翹、鬱金、馬勃、牛蒡、竹葉、山梔、杏仁、橘紅。上約《指南醫案》。)又如喉癬或由(楊梅瘡)遺毒,土茯苓有專司;咽中有核如臠,(此梅核氣症。)四七湯偏能化。聲如鼾睡肺絕,速調薑汁、竹瀝入人參湯;(遲則不救。
白話文:
復脈湯去桂,可以治療穢濁上犯咽喉導致腫痛、昏沉發熱、體虛易汗等症狀。另外,若因梅毒遺毒導致喉嚨生癬,可用土茯苓治療;咽喉有核如肉塊,可用四七湯化解。若聲音如鼾睡,肺氣虛弱,需緊急用薑汁、竹瀝加入人參湯救治,否則會延誤病情。
並《治法匯》。)喉閉惡寒,(邪在表。)切忌酸收(如膽礬等吹喉)與寒下。(如芩、連、硝、黃等。《醫學綱目》。)喉(中生)瘡(久不愈)多由虛火,(遊行無制。)宜金水之雙收;(陰虛咳嗽,久之喉痛必有瘡,名肺花瘡,宜滋水生金藥中加甘桔。《治法匯》。)咽痛果屬格陽,用桂附而奚訝。
(鎮陰煎冰冷服。詳景岳案。)
附:《醫級》摘要
無表咽疼,不宜升散;痹喉厥瀉,必與溫經。(鎮陰、四逆、八味腎氣之屬。)倉廩虛而浮火疼,四君(子湯加)石斛必效;鎖澀甚而無赤痛,烏龍膏、方闕待考甘草桔梗希平。(此症最惡。)
白話文:
喉嚨閉塞伴隨惡寒,是外邪入侵的表現。切忌使用酸收性的藥物,例如膽礬吹喉,以及寒涼的瀉下藥物,例如黃芩、黃連、硝石、黃柏等等。喉嚨長瘡久不癒合,多半是虛火所致,需要滋陰清熱,可用金水雙補的方法。咽喉疼痛如果是陽氣不足所致,則可以用桂枝、附子等溫陽藥物治療。
如果咽喉疼痛沒有外邪入侵的表現,就不宜使用升散的藥物;如果咽喉痹痛伴隨腹瀉,則需要溫經散寒,可以使用鎮陰、四逆、八味腎氣等方劑。如果脾胃虛弱導致虛火上炎,則可以用四君子湯加石斛治療;如果咽喉乾燥疼痛,沒有紅腫,可以使用烏龍膏治療,具體方劑尚待考證,可以用甘草、桔梗等藥物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