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236)
別論 (236)
1. 半夏厚朴湯之注釋
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朴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炙臠者,尾臺氏云:「《說文》,臠者,臞也。臞者,小肉也。」此證,覺咽中如有肉片黏著也。咽喉內雖有自覺的如小肉片黏著,其實無黏著,故非器質的疾患,可得推知為神經證也。冠以「婦人」二字者,一因仲景之本論,因列於婦人雜病篇之關係。又一因婦人多神經證,欲示本病亦不外此意也。
《千金方》云:「半夏厚朴湯,治胸滿,心下堅,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此說可以補充仲景之論,故欲說明之。胸滿,心以下堅者,心下部膨滿,按之則堅也。但與大柴胡湯心下痞硬之內實而有抵抗異。因內部無阻滯,故外部反堅硬,內部中空而無抵抗也。
是以方中有半夏、厚朴,而無枳實、大黃也。又帖者,尾臺氏復云:「《釋名》曰:『床前之帷曰帖。』帖帖,言垂也,可見帖帖之義矣。」如上所述,即小肉片垂下狀之形容詞也。
問曰:「病人苦水,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師脈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氣上衝咽,狀如炙肉,當微咳喘。審如師言,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沉而緊,沉則為水,緊則為寒,沉緊相搏,結在關元。始時尚微,年盛不覺。陽衰之後,榮衛相干,陽損陰盛,結寒微動,腎氣上衝,咽喉塞噎,脅下急痛。醫以為留飲而大下之,氣係不去,其病不除。後重吐之,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穀不化,面目手足浮腫。又與葶藶丸下水,當時如小瘥,食飲過度,腫復如前。胸脅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揚溢,則浮咳喘逆。當先攻擊衝氣,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瘥。先治新病,舊病當治在後。」(《金匱要略》)
【註】
原文末句無「舊」及「治」字。此句與上句,與同書之「夫病痼疾,若加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後治痼疾也。」同義,若不加此等字,則意義不通,故認為脫簡而加之。本條細論水毒之終始,而仲景未示其治法。由余之經驗,因誤治,衝氣即像奔豚,宜處以苓桂五味甘草湯。其他諸證,可與本方也。以是可知本方有效於水腫之神經證,咳嗽發作也。
半夏厚朴湯方
半夏14.5克,厚朴3.5克,茯苓5克,生薑6克,紫蘇子12克。
上細銼,以水二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或冷服。
《三因方》曰:「夫喜傷心者,自汗,不能疾行,不可久立,故《經》曰:『喜則氣散。』怒傷肝者,上氣不可忍,熱來而蕩心,短氣欲絕不得息,故《經》曰:『怒則氣擊(一本“擊”作“上”。求真按恐作“上”為是)。』憂傷肺者,心係急而上焦閉,榮衛不通,夜臥不安,故《經》曰:『憂則氣聚。
白話文:
半夏厚朴湯之注釋
《金匱要略》記載:「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朴湯主之。」 這指的是女性咽喉感覺有炙烤過的肉片黏著,實際上並無實體黏著物,是一種神經性症狀。文中提到「婦人」二字,一是因為此方出自《金匱要略》的婦人雜病篇,二則是因為女性更容易出現神經性疾病。
《千金方》也記載:「半夏厚朴湯,治胸滿,心下堅,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 此說補充說明了仲景的論述。「胸滿,心下堅」指心窩部位脹滿,按壓則堅硬,但與大柴胡湯所治的心下痞硬(內實有阻滯)不同,此症內部並無阻滯,故外部反而堅硬,內部中空。
因此,此方使用半夏、厚朴,而不用枳實、大黃。 「帖帖」形容像帷幕垂下一般,指小肉片下垂的樣子。
另有《金匱要略》記載一個病例:「問曰:病人苦水,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師脈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氣上衝咽,狀如炙肉,當微咳喘。審如師言,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沉而緊,沉則為水,緊則為寒,沉緊相搏,結在關元。始時尚微,年盛不覺。陽衰之後,榮衛相干,陽損陰盛,結寒微動,腎氣上衝,咽喉塞噎,脅下急痛。醫以為留飲而大下之,氣係不去,其病不除。後重吐之,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穀不化,面目手足浮腫。又與葶藶丸下水,當時如小瘥,食飲過度,腫復如前。胸脅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揚溢,則浮咳喘逆。當先攻擊衝氣,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瘥。先治新病,舊病當治在後。」
原文末句原無「舊」及「治」字,為使文意通順,故補上。此病例詳細論述了水毒的始末,但仲景未提及治療方法。根據經驗,若因誤治導致衝氣如奔豚症狀,宜使用苓桂五味甘草湯;其他症狀則可使用半夏厚朴湯。由此可見,本方對水腫引起的神經性症狀及咳嗽有效。
半夏厚朴湯藥方:
半夏十四點五克,厚朴三點五克,茯苓五克,生薑六克,紫蘇子十二克。
將藥材細切,加水二合,煎煮成一合。去渣,一日分三次溫服或冷服。
《三因方》中提到七情與疾病的關係,例如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等,這裡只是提及,與半夏厚朴湯無直接關係,故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