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楠

《醫門棒喝》~ 卷之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4)

1. 麻桂青龍湯解

若內無陽邪之擾,而有水氣作逆,則去石膏之寒,易姜半細辛之溫,通陽逐飲,表裡分疏,不取其大汗,故名小青龍,是又大青龍之變法也。嗚呼!仲景辨證之精微,用法之圓活如此,顧可穿鑿其說,而膠柱鼓瑟乎。須知麻桂兩大法門,為風寒初犯太陽證治綱領,要在辨其有汗無汗。

有汗不得用麻黃,以麻黃湯發散之力甚猛也,既已汗出,而更發之,則必大汗亡陽矣;無汗不得用桂枝,以桂枝湯有芍藥之斂也,既已無汗,而更斂之,則桂枝力弱不能表散陰邪也。雖當辨別風寒營衛,而又不可執泥穿鑿。必審其脈證宜否而變化無窮,用所當用,此仲景心法也。

或曰:韻伯柯氏言,風寒兩傷營衛,而分風寒之多少,是中行方氏之陋見,今子亦云然,得非仍方氏之陋乎?答曰:六氣之邪中人,無不相兼,不獨風寒為然。《經》云,風寒濕雜至,合而成痹,又曰風勝為行痹,寒勝為痛痹,濕勝為著痹,豈非有多少不同者乎!又不見仲景云,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營。

營衛俱病,骨肉煩疼,當發其汗乎!今既曰中風,而脈浮緊,又曰傷寒,而脈浮緩,豈非特表風寒兩傷營衛之證治乎!由是言之,固非方氏之陋見,皆聖經之明文也。且柯氏言,不必分風寒營衛,但當分表實表虛。有汗為表虛,無汗為表實。表實用麻黃,表虛用桂枝。雖似得其大綱,若不分風寒營衛,則必至牽混誤治。

何故?蓋風為陽邪,寒為陰邪,陰陽不同,治法自異。故仲景曰,桂枝本為解肌,若脈浮緊,汗不出者,不可與。則治風之方,固不可以治寒。既曰解肌,則桂枝湯,非實表之劑。若寒證脈緊惡寒,而反汗出者,正是表虛,豈可用桂枝解肌之法乎!若謂風傷衛,而自汗者為表虛,何不竟用黃耆桂枝實表,而又用解肌之法,豈非更使其虛乎!又如陽明證,多自汗,而治法迥異。有用白虎承氣者,倘不細辨,而以自汗為表虛,則牽混之誤,害孰甚焉。

可見柯氏之說,未能盡善,不合仲景之旨也。仲景立法,惟憑脈證而施,麻桂兩法以後,變化甚多,方氏獨以青龍麻桂鼎峙為三,致取柯氏之誚耳。

又觀喻嘉言云,麻黃湯中用桂枝,因麻黃髮汗,其力最猛,故用桂枝監之。世多信之,以吳門王晉三之高明,猶沿襲其說而曰:桂枝外監麻黃之發表,不使其大汗亡陽。此皆予之所不解者。《內經》言,辛甘發散為陽。桂枝辛甘而溫,豈非發散之品乎。如果能監麻黃,不使大汗,則桂枝為收攝之品矣,何以解經旨乎!且如仲景所云,陽明太陰等條,可發汗,宜桂枝湯。則桂枝湯,不獨為太陽風傷衛之表劑。

即陽明太陰,脈浮有表邪者,皆用以發汗。力雖不及麻黃湯峻猛,其為表散外邪之方則一也。若謂其能監麻黃,不使大汗,則桂枝湯中,又佐芍藥之斂,焉能發散表邪,又何以解仲景之論乎。當知風邪疏泄,營氣不固,津液外走而自汗,既不能不用桂枝祛散風邪,又慮疏泄更甚,故佐芍藥,收攝營陰,以斂其液,此芍藥為監桂枝而設則是矣。然表散風邪必用辛溫,而津液已耗,則不足以滋溉化汗。

白話文:

麻桂青龍湯解

若體內沒有陽邪的干擾,而有水氣逆流的情況,就應該去除石膏的寒性,改用薑半夏細辛等溫性的藥物,以通暢陽氣,驅除水飲,使表裡之氣疏通,不必追求大量出汗,這就是所謂的小青龍湯,它是大青龍湯的變法。唉!張仲景辨證的精微,用藥的靈活,如此精妙,怎能妄加穿鑿附會,死板地拘泥於教條呢?必須知道麻黃湯和桂枝湯這兩個重要的治療方法,是治療風寒初期侵犯太陽經的綱領,關鍵在於辨別患者是否有汗。

有汗就不能用麻黃湯,因為麻黃湯發散的力量很猛烈,如果已經出汗了,再用麻黃湯發汗,就會導致大量出汗而耗損陽氣;無汗就不能用桂枝湯,因為桂枝湯含有芍藥具有收斂的作用,如果已經無汗,再用桂枝湯收斂,則桂枝藥力微弱,無法發散表面的陰邪。雖然要區分風寒侵犯營衛的不同,但也不可死板地拘泥於教條。必須仔細審察脈象和病症,判斷是否適用,並根據情況靈活變化,這樣才能運用自如,這就是張仲景的用藥心法。

有人說:韻伯柯氏認為,風寒同時侵犯營衛,而區分風寒的輕重,是中行方氏的淺見,您現在也這樣說,是不是也沿襲了方氏的淺見呢?我回答說:六種邪氣侵犯人體,沒有哪一種是不互相兼雜的,不只是風寒如此。《內經》說:「風寒濕三邪雜至,合而導致痹症」,又說「風邪盛則為行痹,寒邪盛則為痛痹,濕邪盛則為著痹」,這豈不是說明風寒濕邪的輕重程度有所不同嗎?難道您沒見過仲景所說,脈象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營。

營衛都患病,骨肉疼痛,應該發汗嗎?現在既說中風,脈象浮緊,又說傷寒,脈象浮緩,這不正是風寒同時侵犯營衛的證治嗎!由此可見,這並非方氏的淺見,都是《內經》中的明確記載。而且柯氏認為,不必區分風寒是否侵犯營衛,只要區分表證的虛實就可以了。有汗為表虛,無汗為表實。表實用麻黃湯,表虛用桂枝湯。雖然似乎抓住了大綱,但如果不區分風寒是否侵犯營衛,就一定會導致混亂和誤治。

為什麼呢?因為風邪是陽邪,寒邪是陰邪,陰陽不同,治療方法自然也不同。所以仲景說,桂枝湯原本是解肌發表之藥,如果脈象浮緊,汗不出,就不能使用。所以治療風邪的方劑,不能用來治療寒邪。既然說是解肌發表,那麼桂枝湯就不是治療表實的藥物。如果寒證脈象緊,惡寒,卻反而出汗,這就是表虛,怎麼可以用桂枝湯來解肌發表呢!如果說風邪傷衛,而自汗是表虛,為什麼不直接使用黃耆桂枝湯治療表實,反而用解肌的藥物,豈不是更使其虛弱嗎!又如陽明證,大多自汗,但治療方法卻迥然不同。有用白虎湯承氣湯的,如果不能仔細辨別,而把自汗當成表虛,就會造成混亂和誤治,危害極大。

由此可見,柯氏的說法並不能盡善盡美,不合張仲景的旨意。張仲景立法,只憑脈證施治,麻黃湯、桂枝湯之後,變化很多,方氏只把青龍湯、麻黃湯、桂枝湯並列為三大方劑,所以才會受到柯氏的批評。

又看喻嘉言說,麻黃湯中加桂枝,是因為麻黃發汗的力量最強,所以用桂枝來監制它。世人大多相信這個說法,就連吳門王晉三這樣的高明醫家,也沿襲這個說法,說:桂枝在外面監制麻黃的發表,不讓它大量出汗而耗損陽氣。這些都是我不理解的。《內經》說:「辛甘發散為陽」,桂枝辛甘溫熱,豈不是發散的藥物嗎?如果能監制麻黃,不讓它大量出汗,那麼桂枝就是收斂的藥物了,這怎麼能解釋經文的含義呢!而且像仲景所說的,陽明、太陰等證,可以發汗,都適合用桂枝湯。那麼桂枝湯,不只是治療太陽經風邪傷衛的表證藥物。

即使是陽明、太陰,脈象浮有表邪的,都用它來發汗。雖然藥力不及麻黃湯猛烈,但它都是用於發散表邪的藥物。如果說它能監制麻黃,不讓它大量出汗,那麼桂枝湯中,又輔以芍藥的收斂作用,怎麼還能發散表邪,又怎麼解釋仲景的論述呢?應該知道風邪疏泄,營氣不固,津液外洩而自汗,既不能不用桂枝祛散風邪,又擔心疏泄更甚,所以輔以芍藥,收斂營陰,以斂其汗液,這就是芍藥輔助桂枝而設的道理。但是發散表邪必須用辛溫藥物,而津液已經耗損,就沒有足夠的津液來化為汗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