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門棒喝》~ 卷之二 (3)
卷之二 (3)
1. 麻桂青龍湯解
昔人皆言仲景麻黃湯,治寒傷營;桂枝湯,治風傷衛。雖大綱如是,不可鑿也,鑿則經義反隘矣。夫仲景雖以營衛風寒立法,而辨析精微,用法圓活。若穿鑿其說,使淺學膠柱而不通變,反失仲景之意也。
蓋風未始不傷營,寒亦何嘗不傷衛。良以寒為陰邪,性凝斂,而衛陽被窒,故腠理閉而無汗,豈不傷衛乎。風為陽邪,性疏泄,而營陰被擾,故津泄而汗出,豈不傷營乎。況寒必挾風,寒多,則風從寒之凝斂而無汗;風必挾寒,風多,則寒從風之疏泄而汗出。故仲景常以傷寒中風,互辭表義。
而有青龍麻桂各半等湯,則必辨析脈證,以期藥病相當而已。即如《論》中雲: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又曰: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
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按此條,本陽明兼少陽證,故宜小柴胡和解。若脈但浮,無餘證者,無少陽證也,而用麻黃湯發汗。以上兩條,既曰陽明,又曰中風,俱用麻黃湯。可見麻黃湯,不僅治寒傷營也。中風而無汗,又可見風必挾寒也,《論》又曰: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又曰: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夫陽明太陰,屬於肌肉,非如太陽之可分營衛。乃或用麻黃,或用桂枝,又可見桂枝湯,不僅治風傷衛也。又如《太陽篇》云: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又曰:傷寒,脈浮緩,發熱惡寒,無汗煩躁,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按本論云,脈緩汗出者,名中風;脈緊無汗者,為傷寒。
今言太陽中風,而脈浮緊,又曰傷寒,而脈浮緩,皆無汗煩躁,正表風必挾寒,寒必挾風之證治也。夫曰中風,風為陽邪,性疏泄,則脈應緩而汗出,乃挾有寒邪,性凝斂,而壅閉營衛不得汗,則陽邪內擾心肺而煩躁。蓋營通於心,衛通於肺故也。又曰傷寒,而脈浮緩,是挾有風邪也。
陰邪凝滯氣血,身當疼痛,今挾陽邪,故不疼,而但重,重者陰勝而乍有輕時,則陽勝也。此陰陽兩邪互持不解,故亦煩躁而無汗。惟少陰亦有煩躁身重之證,則不頭痛而脈微細或下利腹痛,當用姜附溫經,斷不可誤投青龍。若無少陰證而煩躁者,陽邪內擾心肺也;身重者,陰邪外閉營衛也。
與上條同為太陽經風寒兩傷營衛之證,故均用大青龍湯。既是風寒兩傷,合用麻、桂兩法。去芍藥之酸攝,易石膏之辛寒。內清心肺陽邪之擾;外解營衛陰邪之閉。經脈流通,津液周布,則汗出而邪泄矣。一如龍之興雲作雨,使煩熱鬱蒸,頃刻清肅,故名大青龍湯,為麻桂兩方之變法也。
白話文:
過去的人都說張仲景的麻黃湯是治療寒邪侵犯營分的病症,桂枝湯則是治療風邪侵犯衛分的病症。雖然大方向是這樣,但不能死板地理解,如果過於僵化,反而會曲解經文的本意。張仲景雖然用營衛風寒來制定治療法則,但其實辨證非常精細,用藥也很靈活。如果只是死記硬背他的說法,讓學識淺薄的人拘泥不通,反而會失去仲景的原意。
因為風邪並非不侵犯營分,寒邪也並非不侵犯衛分。這是因為寒邪屬於陰邪,性質凝滯收斂,會使衛陽被阻礙,導致皮膚毛孔閉塞而沒有汗,這難道不是侵犯衛分嗎?風邪屬於陽邪,性質疏洩,會擾亂營陰,導致津液外泄而流汗,這難道不是侵犯營分嗎?而且寒邪必然夾帶風邪,寒邪較重時,風邪會跟隨寒邪的凝滯收斂而沒有汗;風邪必然夾帶寒邪,風邪較重時,寒邪會跟隨風邪的疏洩而流汗。因此仲景常常用傷寒和中風這兩個詞語來互相表達病症的含義。
而有青龍湯、麻桂各半等湯劑的出現,就必須辨明脈象和症狀,以便用藥與病情相符合。例如《傷寒論》中說:「陽明病,脈浮,沒有汗而喘的人,用發汗的藥物就可以痊癒,適合用麻黃湯。」又說:「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且呼吸短促,肚子脹滿,脅下和心口疼痛,按壓很久氣都不能暢通,鼻子乾燥,沒有汗,喜歡睡覺,全身和臉色都發黃,小便困難,有潮熱,耳朵前後腫脹。針刺後病情稍微減輕,但表證沒有解除。病程超過十天,脈象仍然浮,就用小柴胡湯;脈象只是浮,沒有其他症狀的,就用麻黃湯。」按照這個條文,這個病原本是陽明病兼有少陽病的症狀,所以適合用小柴胡湯來和解。如果脈象只是浮,沒有其他症狀,就沒有少陽病的症狀,而是用麻黃湯來發汗。以上兩條都說是陽明病,又說是中風,都用了麻黃湯。可見麻黃湯不僅僅是治療寒邪侵犯營分的病症。中風而沒有汗,也可以看出風邪必然夾帶寒邪。《傷寒論》又說:「陽明病,脈象遲緩,出汗很多,稍微怕冷的人,是表證沒有解除,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適合用桂枝湯。」又說:「太陰病,脈象浮的,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適合用桂枝湯。」
陽明和太陰都屬於肌肉,不像太陽經可以區分營分和衛分。現在有時用麻黃湯,有時用桂枝湯,又可見桂枝湯不僅僅是治療風邪侵犯衛分的病症。例如《太陽篇》說:「太陽中風,脈象浮緊,發熱怕冷,身體疼痛,沒有汗而煩躁的人,用大青龍湯來治療。」又說:「傷寒,脈象浮緩,發熱怕冷,沒有汗而煩躁,身體不痛,只是感到沉重,有時覺得輕鬆,沒有少陰病的症狀的,用大青龍湯來發汗。」按照《傷寒論》的說法,脈象緩而有汗的,叫做中風;脈象緊而沒有汗的,叫做傷寒。
現在說太陽中風,但脈象卻是浮緊,又說傷寒,但脈象卻是浮緩,都是沒有汗而煩躁,這正好表明風邪必然夾帶寒邪,寒邪必然夾帶風邪的病理現象和治療方法。說中風,風邪是陽邪,性質疏洩,那麼脈象應該是緩而有汗,但現在卻夾雜著寒邪,寒邪性質凝滯收斂,阻塞營衛,使汗不能排出,那麼陽邪就會侵擾心肺而產生煩躁。因為營分與心相通,衛分與肺相通。又說傷寒,但脈象卻是浮緩,這是因為夾雜著風邪的緣故。
陰邪凝滯氣血,身體應該會疼痛,但現在夾雜著陽邪,所以不痛,只是感到沉重,沉重是因為陰邪較強,有時覺得輕鬆,則是陽邪較強。這是陰陽兩種邪氣互相牽制而不解除,所以也感到煩躁而沒有汗。只有少陰病也有煩躁、身體沉重的症狀,但少陰病不會頭痛,而且脈象微細或是下利腹痛,這時應該用薑附湯來溫經,絕對不能誤用青龍湯。如果沒有少陰病的症狀而感到煩躁,就是陽邪侵擾心肺;身體沉重,就是陰邪封閉營衛。
這和上面的條文一樣,都是太陽經風寒兩邪同時侵犯營衛的病症,所以都用大青龍湯。既然是風寒兩邪同時侵犯,就應該合用麻黃和桂枝兩種方法。去掉芍藥酸澀收斂的藥性,改用石膏的辛寒藥性。從內清理心肺的陽邪擾亂;從外解除營衛陰邪的閉塞。經脈暢通,津液輸布,那麼就會出汗而邪氣排出。就像龍興起雲霧,降下雨水一樣,使煩熱鬱悶的氣息,頃刻間就能夠清肅,所以叫做大青龍湯,是麻黃湯和桂枝湯兩種藥方的變通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