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診抉微

《四診抉微》一書,乃清代醫家林之翰畢生心血所著,是一部在中醫診斷學領域佔有重要地位的專著。全書共八卷,結構嚴謹,內容豐富,旨在闡明望、聞、問、切四種診斷方法的精髓,並將其視為中醫辨識病證、推求病機的基石。林之翰所處的清代,中醫學術繁榮,流派紛呈,診斷學作為臨床實踐的關鍵環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四診抉微》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作者博採前賢之說,結合自身臨床經驗,對四診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論述。

林之翰在自序中開宗明義地指出,醫道如同調和鼎鼐,而診斷則是達至其源泉的必備工具。他以登泰華、涉江漢、作樂、成器等比喻,強調任何技藝乃至宗匠的成就,都離不開憑藉外物、遵循規矩。醫學更是如此,診斷是醫者認識疾病、辨別陰陽虛實表裡的唯一途徑,如同臨河問津,非藉梁筏無以飛渡。這確立了診斷在醫學中的核心地位。

然而,林之翰觀察到,自典午(西晉)以後,著述家多專注於脈診而忽略了望、聞、問,這嚴重違背了聖人合色脈(即望色與切脈結合)的古訓。在他看來,望診是四診中最為上乘的工夫(「望為四診最上乘工夫」),聞診與問診亦不可或缺,四診如同人的行立坐臥,缺一不可。正是基於對這種學術偏頗的匡正,林之翰不揣固陋,翻繹往籍,搜剔先聖微言,鉤致往哲精華,匯編成本書,並將其命名為「抉微」,意在抉發四診中那些精微而隱奧的道理。他期望這部書能為後世學習者提供憑藉,助其掌握司命之權,拯濟世間疾苦。

從《凡例》中,我們更能清晰地看到林之翰著述的宗旨與體例特色。首先,他強烈反對後世醫書多以切診為首的做法,而是遵循《素問》、《難經》的次序,將望診列為四診之冠,置於卷首。這不僅是體例的調整,更是學術觀點的強調,意在提醒讀者認識望診的關鍵地位,並深究其義理,期許學者能由此超凡入聖。這種對望診地位的重新肯定,是本書的一個重要特色。

其次,作者在《凡例》中特別強調了望診在兒科診斷中的切要性。兒科素稱「啞科」,因小兒不能自述病情,醫者主要依賴望色、察紋來判斷疾病。林之翰詳細闡述了兒科診斷的困難,如啼號躁擾難以聞聲,切脈亦難以把握,傳統的「虎口三關」望診法也受到質疑。他認為,正是因為兒科診斷的特殊性,望診才顯得尤為重要。為此,他在書中搜羅並詳述了小兒望診的內容,為後學提供了依循的範本。這一點顯示了作者對臨床實際的深入洞察和對不同人群診斷需求的關注。

再次,關於聞診,林之翰視其為察悉元氣盛衰和情志變化的重要手段。他引用《樂記》中聲音與情志相應的論述,說明通過聽取患者的聲音氣息,可以窺見其內在的情志變化及臟腑氣機。他將聞診次於望診之後,稱其為「聖」,足見其對聞診深邃義理的認識,並告誡學者不可視為細務而忽略,認為深入體察聞診之道,是超凡入聖的基石。

問診方面,林之翰認為它是審察病機的關鍵環節,但也指出臨床上面臨患者諱疾忌醫、醫者恥問緘默等問題。他讚賞蘇東坡「吾有病悉以告醫者」的態度,並嚴厲批評那些多問卻泛泛無效、或因少問而不明病因的情況。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他極力推崇明代醫家張介賓的《十問篇》,認為其「詳略得中,綱舉目張,有體用兼該之妙」,是後學問診的典範。因此,他在書中完整收錄了《十問篇》,鼓勵學者熟讀深思,以期對病情的陰陽表裡虛實有清晰的認識。這表明林之翰不僅整理古籍,也注重吸取晚近名家的學術精華,並為讀者指明了學習的具體方向。

對於切診,林之翰肯定了其重要性,並提到前人多編寫歌訣以便於初學誦讀。但他認為諸家歌訣中,惟有李時珍的《瀕湖脈學》「包括義理,可稱美善」,是眾家之翹楚。因此,他以《瀕湖脈學》為基礎,並在此之上抉擇往哲精微,次第增附,使得前後互印,相得益彰。這顯示了作者對經典著作的尊重與繼承,同時又不拘泥於一家之言,而是廣泛吸收,加以整合提升。

在結構安排上,林之翰將全書分為望、聞、問、切四大卷(儘管總體是八卷,但核心內容圍繞四診展開),並在各部分中先引述經典原文,繼附先哲精華,再分部詳細闡述。這種體例使得內容既有經典依據,又有學術傳承,更有作者自己的整理和發揮。此外,他在卷中多處採用四言歌訣,這是傳統醫學著述便於記誦的常見手法,體現了為初學者的考慮。

書末附錄《管窺附餘》一卷,這是林之翰用以承載其個人臆見的部分。他在《凡例》中解釋這樣安排的原因:避免將自己的不成熟看法與先哲的嘉言混雜,以免「遺碔砆亂玉之譏」,並期望藉此向時賢請教質疑。這反映了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謙遜的學術品格,也提示讀者,《管窺附餘》中的內容代表作者個人的探索,可能與傳統主流觀點有所差異,具有一定的實驗和討論性質。

從已提供的部分內容來看,卷一《望診》的「察形氣」章節充分體現了本書的學術風格。作者首先引用《素問》、《靈樞》等內經經典關於形氣、色澤、脈象與疾病預後關係的論述,奠定理論基礎。隨後,他詳細解釋了形氣相得與相失的意義,以及色澤與色夭不澤的區別,並直接引用原文來說明危候與可治之證。在引用東垣關於病氣有餘不足的論述時,林之翰(慎庵)不僅照錄原文,更附以自己的按語,對東垣的說法進行辨證分析。他認為,單純以精神困乏判斷病氣不足可能失之片面,如傷寒熱甚者,熱傷氣亦可導致精神困倦,此時實為「大實有羸狀」,需結合脈證合參。這種對前賢理論的討論和補充,正是本書「抉微」精神的體現,顯示了作者獨立思考和臨床驗證的嚴謹態度。

此外,察形氣部分還涉及了形體特徵與疾病傾向的關係,如肥人多中風(形厚氣虛,痰火鬱滯)、瘦人多勞嗽(陰虛血少,相火易亢),以及形體與脈象不相稱的凶候。這些內容來源廣泛,涵蓋了中醫對體質與病理的認識。對於一些具體的體徵,如「坐而下一腳者,腰痛」、「行遲者,痹也」、「護腹如懷卵物者,心痛」等,作者也一一列舉,簡明扼要地指出了其可能的主病。對於「持脈病人欠者,無病」的說法,林之翰再次附上慎庵按語,提醒讀者區分初病輕淺者與久病虛脫者的呼欠,指出後者是危候,不能一概而論。這些按語不僅增加了臨床指導意義,也展示了作者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審慎的判斷力。

總體而言,《四診抉微》是一部集大成的中醫診斷學著作。林之翰通過對古代經典和諸家學說的廣泛搜羅和深入分析,將望、聞、問、切四診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個比較完備的診斷體系。他特別強調望診的重要性,並對兒科望診進行了詳細闡述,彌補了當時一些醫書的不足。他推崇並收錄張介賓的《十問篇》,為問診提供了明確的範本。他以李時珍的《瀕湖脈學》為基礎,對脈診進行了系統梳理和發揮。在內容編排上,他遵循古訓,先論望診,層層深入,並在關鍵處加入自己的按語和見解,既有對前賢的繼承,又有個人的創新與發展。書中穿插的四言歌訣以及末附的《管窺附餘》,也體現了作者為學和為人的獨特風格。

《四診抉微》不僅是對前代診斷學理論的整理與發展,更是作者對臨床實踐經驗的總結與昇華。它為後世醫者提供了學習和掌握四診的系統方法和豐富資料,對於提高中醫診斷水平、準確辨識病證、指導臨床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這部書至今仍是學習中醫診斷學的寶貴文獻,見證了清代醫家在繼承中創新、在實踐中求真的學術精神,對中醫診斷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對四診並重的強調,以及對望診、兒科望診等環節的深入探討,尤其值得後人借鑒和研究。


柯序

自序

凡例

卷之一 (1)

卷之一 (2)

卷之一 (3)

卷之一 (4)

卷之一 (5)

卷之一 (6)

卷之一 (7)

卷之一 (8)

卷之一 (9)

卷之一 (10)

卷之一 (11)

卷之一 (12)

卷之一 (13)

卷之二 (1)

卷之二 (2)

卷之二 (3)

卷之二 (4)

卷之二 (5)

卷之二 (6)

卷之二 (7)

卷之二 (8)

卷之二 (9)

卷之二 (10)

卷之二 (11)

卷之三 (1)

卷之三 (2)

卷之三 (3)

卷之三 (4)

卷之三 (5)

卷之三 (6)

卷之三 (7)

卷之三 (8)

卷之三 (9)

卷之三 (10)

卷之三 (11)

卷之三 (12)

卷之三 (13)

卷之三 (14)

卷之四 (1)

卷之四 (2)

卷之四 (3)

卷之四 (4)

卷之四 (5)

卷之四 (6)

卷之四 (7)

卷之四 (8)

卷之四 (9)

卷之四 (10)

卷之四 (11)

卷之四 (12)

卷之四 (13)

卷之五 (1)

卷之五 (2)

卷之五 (3)

卷之五 (4)

卷之五 (5)

卷之五 (6)

卷之五 (7)

卷之五 (8)

卷之五 (9)

卷之五 (10)

卷之五 (11)

卷之五 (12)

卷之六 (1)

卷之六 (2)

卷之六 (3)

卷之六 (4)

卷之六 (5)

卷之六 (6)

卷之六 (7)

卷之六 (8)

卷之六 (9)

卷之七 (1)

卷之七 (2)

卷之七 (3)

卷之七 (4)

卷之七 (5)

卷之七 (6)

卷之七 (7)

卷之七 (8)

卷之七 (9)

卷之七 (10)

卷之七 (11)

卷之七 (12)

卷之八 (1)

卷之八 (2)

卷之八 (3)

卷之八 (4)

卷之八 (5)

卷之八 (6)

管窺附余 (1)

管窺附余 (2)

管窺附余 (3)

管窺附余 (4)

管窺附余 (5)

管窺附余 (6)

管窺附余 (7)

管窺附余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