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瀚

《四診抉微》~ 卷之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

1. 管窺附余

2. 原脈體用

《素問·脈要精微論》云:夫脈者,血之府也。

《靈樞·決氣篇》云: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

《靈樞·營氣篇》云:營氣之道,納穀為寶。谷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

《舉要》云:脈乃血派,氣血之先,血之隧道,氣息應焉。

潘碩甫曰:人身之血,猶夫水也;血中之脈,猶夫流也。流通則水源活,脈通則氣血行。隧道,即經脈也,言其在血中,精密隱隧,自成一道也。仲景云:呼吸者,脈之頭也。《靈樞》云:其行也以息往來,然非呼吸不能行,故曰氣息應焉,而脈則指營氣流行不息之道路耳。鄒丹源曰:經絡者,脈之道路;動見者,脈之徵驗,皆不可以盡脈。

脈也者,乃營氣之精專者,行於經隧,而攝乎內外者也。血與氣異體,得脈而同化;衛與營各行,得脈而相應,故脈之中,陰陽統焉。然則脈與血氣,分之為三者,正可合之為一也,謂營氣即脈可也。

劉河間曰:脈有三名,一曰命之本,二曰氣之神,三曰形之道,所謂天和者也。

朱丹溪曰:神者脈之主,脈者血之府;氣者神之御,脈者氣之使。嗟乎!脈者其先天之神乎?(以上引證。)

慎庵按:經文合諸家之論而觀,則人身之脈,由後天血氣而為體,先天神氣而為用,血氣神者,相合而成形者也。人身經絡,直者為經,橫者為絡,經有十二,絡有十五,此即隧道也,《內經》謂之經隧,後人又名之曰經脈,此乃肌肉空松處,包藏營氣,而為晝夜運行不息之道路,所以載脈者也,猶夫盛物之器,非脈之體也。

脈必以血為體,得氣方能運行,脈道乃成,是氣血不可須臾離者,豈非氣血相合而成形乎?華元化曰:氣血盛則脈盛,氣血衰則脈衰,氣血熱則脈數,氣血寒則脈遲,氣血弱則脈微,氣血平則脈緩。《經》云:脈實血實。合參而論,則脈以氣血為體,既明而且當矣。又嘗論患血證人,大脫血後,脈必見芤,芤乃中空之草而類蔥,故以喻空脈之體,去血過多,而隧道中無血以行,而脈亦見中空之候,脈之以氣血為體,又一明證也。

然其有形無質之虛體,易於散亂,易於阻滯,故必隨其血氣虛實寒熱,邪之盛衰,而見或大或小,或長或短,或浮或沉,或疾或緩之形,而無一定之體也。在氣血又必由神之盛衰而為虛實,故曰以神為用。先哲云:脈貴有神,不可不審。所謂神者,即胃氣也。《經》云: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四時皆以胃氣為本,顧胃氣豈不為脈所重乎?然其源又在腎,而不在胃,此意惟崔紫虛獨得之。《舉要》云:資始於腎,資生於胃。此二句言脈由氣血而賦形,而水穀日進,脾胃醞釀,化其精微而為血,注之於脈,潛滋暗長,脈道得以充實,豈非資生於胃乎?所以熟腐水穀,遊溢精氣,非脾胃之能也,全賴命門一點真陽,熏蒸鼓動,然後脾胃得以成其醞釀之功,豈非資始於腎乎?故腎為十二經脈之根,而為氣血之先也,凡診家所言有力無力,有根無根,有神無神者,無非皆指先天真氣而言,非有他也。故丹溪有見於此,乃曰:脈者其先天之神乎。

白話文:

【原始脈象功能】

《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提到:脈象,是血液運行的通道。

《靈樞·決氣篇》說:脈象,是營養氣血的運輸網絡,讓血液沒有任何阻礙地流動。

《靈樞·營氣篇》解釋:營氣的運行,是以吸收食物為基礎。食物進入胃部後,營養被肺部接收,然後在身體中流動,向外部散發。其中精純的部分,通過經絡不斷運行,週而復始。

《舉要》指出:脈象是血液的管道,是氣血的先導,是血液流動的隧道,氣息與之相應。

潘碩甫先生認為:人體中的血液,就像水一樣;血液中的脈象,就像水流。水流暢通,水源就活躍;脈象通暢,氣血就能流動。隧道就是經絡,它在血液中精密地存在,形成獨立的運行系統。張仲景說:呼吸是脈象的起點。《靈樞》說:脈象的運行與呼吸息息相關,若無呼吸,脈象無法運行,因此說氣息與脈象相應,脈象就是營氣持續流動的道路。鄒丹源先生表示:經絡是脈象的運行路徑,脈象的外在表現是動脈搏動,這些都不能完全代表脈象。

脈象,是營氣中精純的部分在經絡中運行,控制著內外的平衡。血液和氣血雖是不同實體,但因脈象而相互轉化;衛氣和營氣雖分別運行,但因脈象而相互應和,所以脈象中包含了陰陽兩極。脈象、血液和氣血看似三個實體,實際上可以合而為一,可以說營氣就是脈象。

劉河間先生認為:脈象有三個名字,一是生命的本源,二是氣的靈魂,三是形態的指南,也就是所謂的天地和諧。

朱丹溪先生說:神是脈象的主宰,脈象是血液的通道;氣是神的護衛,脈象是氣的使者。脈象難道不是先天之神嗎?

慎庵先生分析:根據經典和各家學說,人體的脈象是由後天的血液和氣血構成,由先天的神氣支配。血液、氣血和神氣三者相結合形成了脈象。人體的經絡,縱向的是經脈,橫向的是絡脈,共有十二條經脈和十五條絡脈,這就是隧道,也被《內經》稱為經隧,後來又被稱為經脈。這是肌肉鬆軟處,包藏營氣,是晝夜不停運行的道路,是脈象運行的載體,就像裝載物品的容器,並非脈象本身。

脈象必須以血液為基礎,有了氣才能運行,脈道才能形成,這說明氣血不能分開,難道不是氣血相結合形成脈象嗎?華元化先生說:氣血旺盛,脈象就強烈;氣血衰弱,脈象就虛弱;氣血熱,脈象就快;氣血冷,脈象就慢;氣血弱,脈象就微弱;氣血平穩,脈象就緩慢。《經》說:脈象實則血液實。綜合考慮,脈象以氣血為基礎,這一點已經非常清楚了。再說,當一個人大量失血後,脈象必然會出現芤象,芤象就像中空的草,類似蔥,因此用來比喻脈象的中空狀態。當失血過多,隧道中沒有血液流動,脈象也會呈現中空的跡象,這是脈象以氣血為基礎的另一個明確證據。

然而,脈象是有形無質的虛體,容易散亂,容易堵塞,因此會根據血液和氣血的虛實、寒熱以及邪氣的強弱,呈現出大小、長短、浮沉、快慢等不同的形態,沒有固定的實體。氣血又必須根據神的盛衰來調整虛實,因此說脈象的功能在於神。前賢說:脈象有神最重要,不可忽視。所謂的神,就是胃氣。《經》說: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四季都以胃氣為根本,胃氣難道不是脈象的重要因素嗎?但其根源在腎,不在胃,這個觀點只有崔紫虛先生獨自領悟。《舉要》說:起源於腎,生長於胃。這兩句話說明脈象由氣血賦形,隨著每日食物的攝入,脾胃消化吸收,將精華轉化為血液,注入脈象,使其在不知不覺中成長壯大,這難道不是生長於胃嗎?而脾胃能完成消化吸收的過程,全靠命門的一點真陽,經過燻蒸鼓動,脾胃才能發揮消化吸收的作用,這難道不是起源於腎嗎?因此,腎是十二經脈的根本,也是氣血的先導,醫生判斷脈象有力無力、有根無根、有神無神,都是在探討先天真氣,沒有其他含義。因此,丹溪先生有這樣的見解,說脈象是先天之神。

一句話足以概括,何必另尋他途!由此可見,脈象是從先天的真陽產生,再由後天的血液和氣血形成。有人認為脈象以血液為基礎,以氣為功能,卻不知道《經》說:根基在內的,叫做神機,脈象的功能由元神主導。氣固然能運作,但如果神離開,機制就會停止,氣又如何能單獨發揮作用呢?因此說:脈象的功能在於神,這是軒岐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