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診抉微》~ 卷之一 (4)
卷之一 (4)
1. 五色見於面審生死訣
《脈要精微論》曰: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
《五臟生成篇》曰:生於心,如以縞裹朱;生於肺,如以縞裹紅;生於肝,如以縞裹紺(深青楊赤色);生於脾,如以縞裹栝蔞實;生於腎,如以縞裹紫。此五臟所生之外榮也。
慎庵按:縞,素絹也。裹以硃紅紺黃紫之色於內,其光澤淺潤輝映於外,猶面之氣色,由肌肉內而透見於外,有神氣之榮澤,故為平也。總之審視面色之大法,喜鮮明潤澤,而惡暗晦沉滯枯澀不明也。
又曰: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以其鮮明潤澤也)。
又曰:五臟之氣色,見青如草滋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煤炱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見死也(謂其枯澀無神氣也)。
潘碩甫曰:夫氣由髒髮,色隨氣華。如青黃赤白黑者,色也;如鵝羽蒼璧翠羽雞冠等類,或有鮮明外露,或有光潤內含者,氣也。氣至而後色彰,故曰欲曰生。若如赭鹽黃土漆枳實等類,或晦暗不澤,或悴槁不榮,敗色已呈,氣於何有?故曰不欲且曰死。由此觀之,則色與氣,不可須臾離也。
然而外露者,不如內含,內含則氣藏,外露則氣泄,亦猶脈之弦鉤毛石,欲其微,不欲其甚。如《經》云:以縞裹者,正取五色之微見,方是五臟之外榮,否則過於彰露,與弦鉤毛石之獨見而無胃氣,名曰真臟者,何以異乎?
白話文:
《脈要精微論》提到:臉上的紅色應像布裏著硃砂般淡雅,而不應像赭石般濃烈;白色的肌膚應像鵝羽般柔和,而不該像鹽一樣刺眼;青色應像蒼綠的玉璧般光澤,而不該像藍色那樣單調;黃色應像織物包裹著的雄黃,充滿溫暖的色彩,而不是像黃土般單調;黑色應像濃厚的漆色,而不是像地蒼那樣暗淡。
《五臟生成篇》指出:心臟健康的臉色,就像白布裏著硃砂;肺部健康的臉色,就像白布裏著紅色;肝臟健康的臉色,就像白布裏著深青楊赤色;脾臟健康的臉色,就像白布裏著栝蔞實;腎臟健康的臉色,就像白布裏著紫色。這些都是五臟健康時,人體外部的光彩。
慎庵解釋:白布就是純淨的絹絲。裏著硃紅、紺、黃、紫等顏色在內,其光澤和潤的色彩會從外部反射出來,就像人的臉色,從肌肉內部透出,有神氣的光彩,因此這是健康的表現。總而言來,觀察臉色的大原則,是喜歡鮮明潤澤的顏色,而厭惡暗晦沉滯、枯澀不明的顏色。
此外,書中又說:臉色像翠鳥羽毛般的青色,像雞冠般的紅色,像蟹腹般的黃色,像豬油般的白色,像烏鴉羽毛般的黑色,這些顏色都代表生命力(因為它們都是鮮明潤澤的)。
另一方面,五臟的氣色,如果臉色像草地般蒼白,像枳實般黃褐,像煤灰般漆黑,像凝固的血液般深紅,像枯骨般蒼白,這些顏色都代表死亡(因為它們都沒有神氣,顯得枯澀)。
潘碩甫認為:氣色是由臟腑發出,顏色隨著氣色而呈現。如青、黃、赤、白、黑是顏色;像鵝羽、蒼璧、翠羽、雞冠等,有的顏色鮮明,有的顏色內斂,這是氣色。有了氣色,顏色才會顯現,所以稱之為「欲」或「生」。如果像赭石、鹽、黃土、漆、枳實等顏色,顏色暗淡無光,或者憔悴無光澤,顏色已經敗壞,哪還有氣色呢?所以說「不欲」且「死」。由此可見,顏色和氣色,一刻也不能分開。
然而,顏色外露的,不如顏色內斂的。顏色內斂,表示氣色藏在裡面;顏色外露,表示氣色已經洩露,就像脈象的弦、鉤、毛、石,希望它們微弱,不希望它們太強烈。如《經》所說:「用白布包裹」,正是取五色微現的狀態,纔是五臟健康時,人體外部的光彩。否則,顏色過度顯露,就像弦、鉤、毛、石脈象單獨出現,沒有胃氣,被稱為「真臟」,這又有什麼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