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瀚

《四診抉微》~ 卷之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3)

1. 五色兼見面部訣

風則面青,燥則面枯,火則面赤,濕則面黃,寒則面黑,虛則面白。面黑陰寒,面赤陽熱。青黑兼見,為風為寒為痛相值;黃白兼見,為虛為氣,再者為濕;青白兼見,為虛為風為痛三者。

白話文:

[面部五色診斷法]

如果臉色顯青,可能是受風影響; 如果臉色乾枯,可能是受到燥氣的影響; 如果臉色紅赤,可能是有火熱的情況; 如果臉色黃,可能是濕氣過重; 如果臉色黑,可能是因為寒氣; 如果臉色白,可能是身體虛弱。

臉色黑可能代表身體內有陰寒; 臉色紅可能代表身體內有陽熱。

如果臉色同時呈現青和黑,可能是受風、受寒或疼痛的症狀; 如果臉色同時呈現黃和白,可能是身體虛弱、氣血不足,或是濕氣過重; 如果臉色同時呈現青和白,可能是身體虛弱、受風或有疼痛的三種情況。

2. 五色外見面部審虛實生死訣

《靈樞經》曰:諸陽之會,皆在於面,故面統屬諸陽。

《中藏經》曰:胃熱則面赤如醉人。

慎庵按:此乃足陽明胃經實熱之證,方有此候。然有在經、在腑之分。外候再見身蒸熱,汗大泄,口大渴,鼻燥唇乾,齒無津液,脈必洪大而長,或浮緩,或浮洪而數,此在經熱邪,當用白虎湯治之。

若面熱而赤甚,短氣,腹滿而喘,潮熱,手足濈然汗出,兼見痞滿燥實堅硬拒按之證,脈不浮而反沉實,或沉數,此熱結在中,為陽明腑證,當下之,看熱邪淺深,三承氣湯選用可也。

然胃中虛熱,面亦發赤,第赤與熱甚微,或隱或見,不若前經腑之實熱,常赤不減,並無外證之可察為異耳,即外有身熱亦微,不若前實證之炎歊也,脈浮濡而短弱,按之不鼓指,四君六君選用治之。凡一切雜證虛熱面赤,亦必用此消息之,自能無誤。觀面赤一證,有表裡虛實戴陽,上下寒熱之不同,不可不細為深察而明辨也。

白話文:

【靈樞經】指出:所有陽經的會聚點,都在臉部,因此臉部是所有陽經的總管。

【中藏經】提到:如果胃部有熱,臉色就會像喝醉酒的人一樣紅。

慎庵評論:這是足陽明胃經實熱的症狀,才會出現這種現象。然而,實熱可能在經絡或腑臟中。如果身體發熱,大量出汗,極度口渴,鼻子乾燥,嘴脣乾裂,牙齒無津液,脈搏必然洪大且長,或浮緩,或浮洪且快,這是在經絡中的熱邪,應使用白虎湯來治療。

若臉部發熱且非常紅,呼吸急促,腹部脹滿,喘息,時有高燒,手腳總是冒汗,加上腹部硬滿,脈搏不是浮起而是沉實,或者沉且快,這是熱邪在腑臟中聚集,屬於陽明腑的病症,應採取瀉下的方法,根據熱邪的程度,選擇使用調胃承氣湯、小承氣湯或大承氣湯。

然而,胃中虛熱也會導致臉部泛紅,但紅色和熱度較輕微,時隱時現,不像前面提到的經絡和腑臟實熱,臉部持續紅色,並且沒有其他可觀察的外在症狀,即使身體有微熱,也不像前面實熱那樣嚴重,脈搏浮而軟弱,按下不鼓動,可以選擇四君子湯或六君子湯來治療。對於所有複雜的病症,如果臉部因虛熱而泛紅,也必須根據這種方式來判斷,才能避免誤診。從臉紅這一症狀,我們可以看出表裡虛實,上下的寒熱都有所不同,不能不仔細深入地檢查並明確辨別。

3. 寒鬱面赤

《金匱直解》云:心主南方,屬火而色赤。赤而為熱,人所易知。有寒鬱而赤者,《經》云:太陽司天,寒淫所勝,民病面赤,治以熱劑。

《傷寒論》云: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不得越,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

慎庵按:此乃感寒邪重,初郁在表,而先見面赤,按之必冷,以寒邪外束,衛陽亦郁,未能即熱故也。久之從陽而化,身熱面亦熱矣。有如隆冬衝風而行,面如刀劃,初入室時,按其而冷似冰,此即陽為寒鬱之徵也,稍定陽和一轉,面反發熱,同一理也。當此際,須靜候緩治,勿妄投劑。

始郁面赤,身未熱時,宜細審脈證,勿誤作虛治。然亦不難辨也。虛證面赤,必久病方見,不若實證一起便見也。當以麻黃湯發之。若發汗不徹而躁煩,桂枝加葛根。上熱下寒,面赤而光;下熱上寒,面赤而鬱(晦滯也)。

慎庵按:《醫通》云:熱發於上,陽中之陽邪也;熱發於下,陰中之陽邪也。寒起於上,陽中之陰邪也;寒起於下,陰中之陰邪也。《脈經》云:陽乘陰者,腰以下至足熱,腰以上寒,梔子豉湯,吐以升之,陰氣上爭,心腹滿者死;陰乘陽者,腰以上至頭熱,腰以下寒,桂苓丸,利以導之,陽氣上爭,得汗者生。

若雜證上熱下寒,既濟湯;兼大便秘,既濟解毒湯;火不歸源,八味丸;上寒下熱,五苓散送滋腎丸;虛陽下陷者,加減八味丸。裡寒外熱,面戴陽。

陶節庵曰:有患身熱,頭疼全無,不煩,便作燥悶,面赤,飲水不得入口,庸醫不識,呼為熱證,而用涼藥,誤死者多矣。殊不知元氣虛弱,是無根虛火泛上,名曰戴陽症,以益元湯治之(益元湯中用黃連、知母,尚有可商)。

慎庵按:有一等稟賦陰虛,兼之酒色過度,平居或遇微勞,或行走急速,或飲食過熱,面即發赤戴陽。戴陽者,謂陽氣戴於首面也。凡若此者,皆因根基淺露,腎氣不固,陽易升上故也。一遇外感,身熱頭疼,惡風寒,面即發赭。治者不可大發其表,以致喘汗不休,變證蜂起,病必加甚,或致不瘳。

當用黃耆建中湯加丹皮,或玉屏風散合桂枝湯、參蘇飲等方,審證輕重選用。先哲有云:虛人感冒不任發散者,用補中益氣湯,加羌活、防風,治之無誤。予常用逍遙散以代之,累效。此輔正驅邪之正法,前人言養正邪自除,正指此等證候而言,未可概執此言,以泛治他證也。再按:以上數方內,皆用耆、術,然宜生用,不必制炒。

或問其義何居?曰:觀諸家本草,耆、術皆云有汗能止,無汗能發。不知者,以為既能止,又何能發?殊不知生宣熟補,此用藥之準則,又何疑焉。《經》云:辛甘發散為陽。二藥味兼辛甘,生用亦能助陽升散,然終是甘勝於辛,其力緩。故前賢立方,於耆、術二味中,必配以升浮辛散風藥一二品,由中達外,宣發衛陽,以解膚腠之虛邪。邪隨藥散,正亦無傷,豈不兩得。

若專用發表之劑,不顧元氣之虛,邪氣雖去,真氣亦脫,雖竭力圖救,亦難為力,可不戒慎?此專為虛人感冒當表者而言。若實證當表,自有三陽表證可察,隨經用藥解散,不必顧慮其虛,又未可與此例同日而語也。因論前方用藥之義,故附見於此,並質宇內高賢。《素問·刺熱篇》曰:肝熱病,左頰先赤;肺熱病,右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腎熱病者,兩頤先赤。

陳月坡曰:環目鼻而青,而兩頰微紅者,外畏寒內有熱,筋骨痠疼也,肌肉之內,火邪抽掣而疼也。

又曰:炎暑令行,厚被蓋臥,而微紅汗出,口不渴者,虛寒為本,而熱為假象也。

張路玉曰:赤屬心,主三焦,深赤色堅,素稟多火也。赤而䐃堅,營血之充;微赤而鮮,氣盛有火;赤而索澤,血虛火旺。赤為火炎之色,祗慮津枯血竭,亦無虛寒之患。大抵火形之人,從未有肥盛多濕者,即有痰嗽,亦燥氣耳。

又曰:面赤多熱,而有表裡虛實之殊。午後面赤為陰火,兩顴赤色如裝,為陰火亢極,雖愈必死。

《脈鑑》云:兩顴時赤,虛火上炎,骨蒸勞瘵,鬼疰傳屍,陰火炎頰,赤如桃花,名桃花疰。

此條勞瘵證中,方有此候,證在不治。

喬嶽云:心經絕者,虛陽上發,面赤如脂,不久居也。

王叔和云:面赤如妝不久居,脂與妝同一訓義,久病虛勞將壞之候,不治。與上戴陽症不同,戴陽面赤猶可治也。

《經》云:赤見兩顴,大如拇指,病雖小愈,必將卒死。(此指暴病者而言。)肺病見赤,心火刑金,證為難治。

準頭印堂,有赤氣,枯夭者死,明潤者生。

赤而黃,赤而青,為相生則吉;赤而黑,為相剋則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