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診抉微》~ 卷之一 (2)
卷之一 (2)
1. 察形氣
息搖肩者,心中堅;息引胸中上氣者,咳;息張口短氣者,肺痿吐沫。
掌中寒者,腹中寒;掌中熱者,陰不足,虛火盛。
診時病人叉手捫心,閉目不言,必心虛怔忡。
《經》云:倉廩不藏者,門戶不要也;水泉不止者,膀胱不藏也。
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
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
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
眼胞腫,十指頭微腫者,必久咳。
白話文:
呼吸時肩膀會抖動的人,通常內心比較堅強固執;呼吸時氣往胸腔上衝的人,容易咳嗽;呼吸時張開嘴巴且氣息短促的人,可能是肺部衰弱而有吐痰的現象。
手掌冰冷的人,腹部通常也寒冷;手掌發熱的人,多半是體內陰氣不足,虛火旺盛。
看診時,如果病人雙手交叉放在胸前,閉著眼睛不說話,這必定是心氣虛弱,容易心悸。
《黃帝內經》說:糧倉如果不能儲藏穀物,那一定是門戶鬆散不堅固;水泉如果不斷流失,那一定是膀胱不能好好地儲藏水分。
頭部是精氣神匯聚的地方,如果頭部歪斜,眼神呆滯,代表精神快要耗竭。
背部是胸腔的屏障,如果背部彎曲,肩膀也跟著下垂,代表胸腔的機能快要衰敗。
腰部是腎的屏障,如果腰部轉動不靈活,代表腎氣快要衰竭。
眼皮浮腫,且十個指尖也微微腫脹的人,多半是有長期咳嗽的毛病。
2. 察神氣存亡
《經》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善乎神之為義。此死生之本,不可不察也。以脈言之,則脈貴有神。脈法曰:脈中有力,即為有神。夫有力者,非強健之謂,謂中和之力也。大抵有力中,不失和緩,柔軟中不失有力,此方是脈中之神。若其不及,即微弱脫絕之無力也,若其太過,即弦強真臟之有力也,二者均屬無神,皆危兆也。
以形證言之,則目光精采,言語清亮,神思不亂,肌肉不削,氣息如常,大小便不脫,若此者,雖其脈有可疑,尚無足慮,以其形之神在也。若目暗睛迷,形羸色敗,喘急異常,泄瀉不已;或通身大肉已脫;或兩手尋衣摸床;或無邪而言語失倫;或無病而虛空見鬼;或病脹滿,而補瀉皆不可施;或病寒熱,而溫涼皆不可用;或忽然暴病,即沉迷煩躁,昏不知人;或一時卒倒,即眼閉口開,手撒遺尿。若此者,雖其脈無凶候,必死無疑,以其形之神去也。
再以治法言之,凡藥食入胃,所以能勝邪者,必須胃氣施布藥力,始能溫吐汗下,以逐其邪。若邪氣勝,胃氣竭者,湯藥縱下,胃氣不能施化,雖有神丹,其將奈之何哉?所以有用寒不寒,用熱不熱者,有發其汗而表不應,行其滯而里不應者,有虛不受補,實不可攻者,有藥食不能下咽,或下咽即嘔者。若此者,呼之不應,遣之不動,此以臟氣元神盡去,無可得而使也。
是又在脈證之外,亦死無疑者。雖然脈證之神,若盡乎此。然有脈重證輕,而知其可生者;有脈輕證重,而知其必死者,此取證不取脈也。有證重脈輕,而必其可生者;有證輕脈重而謂其必死者,此取脈不取證也。取捨疑似之間,自有一種玄妙也。(《傳忠錄》。)
白話文:
【察神氣存亡】
《經典》有言:得到生命活力的人,身體會健康;失去生命活力的人,生命就會消逝。關於「神」的定義,真是精妙啊!這是判斷生死的根本,絕對不能忽視。從脈象來說,脈象有神很重要。根據脈法所述,脈中有力量,就表示有神。這裡所說的力量,並不是指強壯,而是指一種中和的力量。基本上,在脈力強勁中不失和緩,柔軟中不失力度,這纔是脈象中的神。如果脈力不足,就是微弱、脫絕,沒有力量;如果脈力過度,就是弦硬、強烈,有如臟器直接顯現的力量,這兩種情況都屬於無神,都是危險的徵兆。
從外觀症狀來說,如果眼睛明亮、眼神有光,說話聲音清晰,精神思考不混亂,肌肉不消瘦,呼吸正常,大小便沒有異常,即使脈象有些疑問,也不需要太擔心,因為身體的神還在。但如果眼睛昏花,身形憔悴,面色不好,呼吸急促異常,持續拉肚子;或者全身肌肉已經嚴重消耗;或者雙手無意識地摸索衣服、牀鋪;或者沒有任何原因,但說話卻毫無條理;或者沒有生病,卻看到虛空中的鬼魂;或者病到腹部脹滿,但無論補還是瀉都無法施治;或者有寒熱病,但無論溫熱或涼藥都不能使用;或者突然暴病,馬上陷入昏迷,煩躁不安,失去意識;或者突然倒下,眼睛閉上,嘴巴張開,手撒開,小便失禁。如果出現這些情況,即使脈象沒有不好的跡象,也必定死亡無疑,因為身體的神已經離去。
再來從治療方法來說,所有藥物食物進入胃裡,之所以能擊退病邪,必須要有胃氣幫助藥力運行,才能進行溫、吐、汗、下等治療,驅逐病邪。如果邪氣勝過正氣,胃氣已經耗盡,即使藥物能吞下去,胃氣也不能發揮作用,即使有神奇的丹藥,也無能為力。因此,有時候用寒藥卻不見寒效,用熱藥卻不見熱效;有時候發汗卻無法排除邪氣,疏通滯塞卻無法改善病情;有時候虛弱得無法接受補藥,實證卻無法攻伐;有時候藥物食物無法下嚥,或者一下嚥就嘔吐。如果出現這些情況,呼喚病人他不應答,讓他動他卻不動,這是因為臟腑元氣和元神已經耗盡,無法讓藥物發揮作用。
這是在脈象和病症之外,也確定死亡無疑的情況。然而,脈象和病症中的神,如果完全符合上述描述。但是,也有脈象嚴重而病症輕微,卻知道可以生存的情況;也有脈象輕微而病症嚴重,卻知道必然死亡的情況,這種情況是隻看病症而不看脈象。也有病症嚴重而脈象輕微,卻知道一定可以生存的情況;也有病症輕微而脈象嚴重,卻知道必然死亡的情況,這種情況是隻看脈象而不看病症。在選擇和判斷之間,自然有一種玄妙的道理存在。以上內容出自《傳忠錄》。
3. 察五色
《經》曰:能合色脈,可以萬全。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
《靈樞·五色篇》曰:其色粗以明,沉夭者為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甚(濁氣方升,而色日增,日增者病日重);其色下行如雲撤散者,病方已(下行者,滯氣散而色漸退,漸退者,病將已)。五色各有藏部,有外部,有內部也。色從外部走內部者,其病從外走內;其色從內走外者,其病從內走外。
五色各見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淺深;察其澤夭,以知成敗;察其摶散,以知遠近;視色上下,以知病處。(粗,顯也。摶音團,聚也。)
白話文:
【察五色】
《經典》中有言:若能結合面色與脈象來診斷,幾乎可以達到百分之百的準確率。我們所看到的五種顏色,實際上是人體氣血的表現。
根據《靈樞·五色篇》的描述:如果面色顯得粗糙且明亮,或者顏色深沉而暗淡,那通常表示病情較為嚴重;如果臉上的病色逐日向上延伸,代表病情正在加重(因為體內的濁氣正在上升,顏色逐日加深,顏色越深,病情就越重);反之,如果臉上的病色向下散開,像雲彩一樣消散,則代表病情正在好轉(顏色向下移動,表示體內的滯氣正在散去,顏色逐漸減淡,病情也會逐漸好轉)。五種顏色在臉上都有各自的部位,有的在外層,有的在內層。如果顏色由外向內移動,那麼病情很可能是由表及裡;反之,如果顏色由內向外移動,那麼病情可能正由裡及表。
當五種顏色出現在各自部位時,我們可以觀察它們的浮沉,來判斷病情的輕重;通過顏色的亮澤或暗淡,來判斷病情的好壞;通過顏色的聚集或分散,來判斷病情的遠近;最後,觀察顏色的上下移動,可以知道病情的具體位置。(「粗」,意指明顯。「摶」,發音同「團」,意指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