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診抉微》~ 卷之一 (2)
卷之一 (2)
1. 合色脈診病新久
《素問·脈要精微論》曰:徵其脈小,色不奪者,新病也;徵其脈不奪,其色奪者,此久病也;徵其脈與五色俱奪者,此久病也;徵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新病也。
白話文:
《素問·脈要精微論》中說:檢查脈象,如果脈搏細小,但顏色不黯淡,說明是新發的疾病;檢查脈象,脈搏不黯淡,但顏色黯淡,說明是已經患病很久了;檢查脈象,脈搏和五色脈象都黯淡無光,說明是已經患病很久了;檢查脈象,脈搏和五色脈象都不黯淡,說明是新發的疾病。
張路玉曰:凡暴感客邪之症,不妨昏濁壅滯。病久氣虛,祗宜瘦削清癯。若病邪方銳,而清白少神,虛羸久困,而嫵媚鮮澤,咸非正色。五色之中,青黑黯慘,無論病之新久,總屬陽氣不振,惟黃色見於面目,而不至索澤者,皆為向愈之候。
色脈之陰陽,陽舒而陰慘也。色清而明,病在陽分;色濁而暗,病在陰分。
白話文:
張路玉說:所有突然受到外邪侵襲的疾病,難免會出現昏迷、濁氣壅滯的症狀。但如果病情時間長了,氣虛了,就會表現出消瘦憔悴的樣子。如果病邪正盛,但是精神卻清白少神,虛弱羸瘦且長期睏倦,但面貌卻嫵媚鮮澤,這些都是不正常的面色。五色之中,青黑色黯淡慘白,無論疾病是新發還是舊疾,都說明陽氣不足。只有面色發黃,但並非枯槁無光澤,這都是病情好轉的徵兆。
張三錫曰:五臟六腑之精華,上彰於明堂。而臟腑有偏勝盈虛,若色若脈,亦必隨而應之,但當求其有神,雖困無害,神者色中光澤明亮是也。脈有胃氣,同一理也。
丹溪曰:肥人濕多,瘦人火多,白者肺氣虛,黑者腎氣足。形色既殊,臟腑亦異。外症雖同,治法迥別。
白話文:
張三錫說:人體五臟六腑的精華,會反映在面部的「明堂」區域。如果臟腑有偏勝或虛弱的情況,面部的氣色和脈象也會隨之變化。但最重要的是觀察面部是否有神采,即使面部憔悴,但只要有神采,就不會有大礙。所謂「有神」,是指面部氣色中的光澤明亮。脈象中如果有胃氣,也是同樣的道理。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曰:夫色脈與尺脈之相應也,如桴鼓影響之相應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葉之出候也,故根死則葉枯矣。色脈形肉不得相失。色青者其脈弦,赤者其脈鉤,黃者其脈代,白者其脈毛,黑者其脈石。其色見而不得其脈,反得其相勝之脈,則死矣;得其相生之脈,則病已矣。
白話文: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說:膚色與脈象的呼應,就像鼓槌和鼓面的呼應一樣,不能失去它們之間的聯繫。這也是根據本末根葉之理推導出來的。因此,根死了,葉子就會枯萎。膚色、脈象和身形特徵之間也不能失去聯繫。皮膚青色的人脈象為弦脈,紅色的人脈象為鉤脈,黃色的人脈象為代脈,白色的人脈象為毛脈,黑色的人脈象為石脈。如果出現某種膚色而沒有對應的脈象,卻發現了與該膚色相剋的脈象,那麼人將會死亡;如果發現了與該膚色相生的脈象,那麼疾病就會痊癒。
2. 察五官
《靈樞·五閱五使篇》曰: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腎之官也。故肺病喘息鼻張,肝病者眥青,脾病者唇黃,心病者舌卷短顴赤,腎病者顴與顏黑。
白話文:
《靈樞·五閱五使篇》中說:
- 鼻子是肺的窗口。肺有問題時,會出現喘息、鼻孔擴大的症狀。
- 眼睛是肝的窗口。肝有問題時,眼角會發青。
- 嘴脣是脾的窗口。脾有問題時,嘴脣會發黃。
- 舌頭是心的窗口。心有問題時,舌頭會捲曲、變短,顴骨發紅。
- 耳朵是腎的窗口。腎有問題時,顴骨和麪部發黑。
3. 部分內應五臟四言訣
(此即《五色篇》經文匯辨,編為歌訣,以便記誦。)
白話文:
這就是《五色篇》的經文汇集和辨析,編成了口訣,方便記憶和背誦。
五臟六腑,各有部分:額主闕庭,上屬咽喉,闕循鼻端,五臟之應。內眥挾鼻,下至承漿,屬於六腑,表裡各別。自顴下頰,肩背所主,手之部分。牙車下頤,屬股膝脛,部分在足,臟腑色見,一一可徵。庭者首面,闕上咽喉,闕中者肺,下極為心;直下者肝,肝左為膽,肝下屬脾,方上者胃,中央大腸。挾大腸者,北方之腎,當腎者臍,面主以上,則為小腸。
白話文:
人體的五臟六腑各有對應部位:
- 額頭對應著缺盆穴,向上通往咽喉,缺盆穴循著鼻尖,反映五臟的狀態。
- 內眼角夾著鼻子,向下延伸到承漿穴,屬於六腑,內外有別。
- 顴骨以下的臉頰、肩背區域對應著手部。
- 牙齒和下巴對應著大腿、膝蓋和小腿,部位在腳上。
- 通過觀察五臟六腑對應部位的氣色,可以瞭解它們的狀況。
- 庭是指頭部和麪部,缺盆穴上方是咽喉,缺盆穴中部是肺,最下方是心;正下方是肝,肝的左側是膽,肝的下方是脾,正上方是胃,正中間是大腸。
- 大腸兩側是北方之腎,腎的部位是臍,面部以上的部分是膀胱,則為小腸。
面主以下,膀胱子處,更有枝節,還須詳察。顴應乎肩,顴後為臂,臂下者手。目內眥上,屬於膺乳,挾繩(頰之外曰繩)而上,為應乎背。循牙車下,為股之應。中央者膝,膝下為脛,當脛下者,應在於足。巨分者股(口旁大紋處為巨分),巨屈(頰下曲骨)膝臏(膝蓋骨也)。
白話文:
面相以鼻子以下、膀胱經所在的位置為主,還有許多枝節,需要仔細觀察。顴骨對應肩部,顴骨後方對應手臂,手臂下方的位置對應手。眼睛內眼角上方,對應胸部和乳房,從臉頰外側向上延伸,對應背部。沿著牙齒的牙槽骨向下,對應大腿。正中間對應膝蓋,膝蓋下方對應小腿,小腿下方對應腳部。臉頰口角旁的大紋路對應股骨,臉頰下方的彎曲骨頭對應膝蓋骨。
部分已精,須合色脈。五色外見,為氣之華。白當肺辛,赤當心苦,青當肝酸,黃當脾甘,黑當腎咸。白則當皮,赤則當脈,青則當筋,黃則當肉,黑則當骨。五臟之色,皆須端滿,如有別鄉,非時之過。其色上銳,首空上向,下銳下向,左右如法。
白話文:
某些部位已經有所好轉,但還需要配合面色和脈象。五種顏色表現在體表,是氣血的精華。白色對應肺,滋味辛;紅色對應心,滋味苦;青色對應肝,滋味酸;黃色對應脾,滋味甘;黑色對應腎,滋味鹹。白色主皮,紅色主脈,青色主筋,黃色主肉,黑色主骨。五臟面色應當端正豐滿,如果有偏離常規,就是時令失調造成的。面色應當上尖,頭部空曠朝上,下面尖細朝下,左右符合規矩。
凡邪隨色見,各有所向,而尖銳之處,即其乘處,所進之方。故上銳者,以首面正氣之空虛,而邪即乘之上向也。左右上下,皆同此法。
白話文:
每當病邪按照自身的特性顯現,就會對應某個部位。這些病邪最初侵犯的位置,就是該病邪進犯的途徑。因此,如果病邪在身體上方出現尖銳的症狀,說明病邪乘著頭部或面部正氣虛弱的地方侵入,並向上發展;如果病邪在身體其他部位出現尖銳的症狀,則可以根據相同的方法推斷出病邪的侵犯途徑。
朱丹溪曰:容色所見,左右上下,各有其部。脈息所動,寸關尺皆有其位。左頰者,肝之部,以合左手關位;肝膽之分,應於風木,為初之氣。額為心之部,以合於左手寸口;心與小腸之分,應於君火,為二之氣。鼻為脾之部,合於右手關脈;脾胃之分,應於濕土,為四之氣。
白話文:
朱丹溪說:看人的容貌,從左右上下,每個部位都有其對應的臟腑。把脈時,寸關尺三個部位也有各自的位置。左臉頰是肝臟的部位,對應左手的關脈位置;肝膽所分的區域,對應於風木,是身體的初生之氣。額頭是心臟的部位,對應左手的寸口位置;心與小腸所分的區域,對應於君火,是身體的第二種氣。鼻子是脾臟的部位,對應右手的關脈位置;脾胃所分的區域,對應於濕土,是身體的第四種氣。
右頰者,肺之部,合於右手寸口;肺與大腸之分,應於燥金,為五之氣。頤為腎之部,以合於左手尺中,腎與膀胱之分,應於寒水,為終之氣。至於相火,為三之氣,應於右手,命門三焦之分也。若夫陰陽五行,相生相勝之理,當以合之色脈而推之也。按:此所言部分,與《靈樞》微異。
然今人論部,皆從此,故備之。
白話文:
右臉頰屬於肺部,與右手的寸口相對應。肺與大腸相連,對應著乾金,是五行的氣。下巴屬於腎部,與左手的尺中相對應。腎與膀胱相連,對應著寒水,是五行的終點氣。至於相火,是三行的氣,與右手相對應,與命門、三焦相連。至於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應根據面色和脈象來推斷。注:這裡所說的部位與《靈樞》中的稍有不同。
4. 五色見於面審生死訣
《脈要精微論》曰: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
白話文:
《脈要精微論》說:
- 赤脈:就像紅綢包著硃砂,不應該像磚紅色。
- 白脈:就像鵝毛一樣白,不能像鹽那樣粗糙。
- 青脈:像蒼璧一樣深沉青綠,不該像藍靛那樣鮮豔。
- 黃脈:就像羅綢包著雌黃,不應該像黃土那麼暗淡。
- 黑脈:像濃墨一樣漆黑,不能像路上的泥濘。
《五臟生成篇》曰:生於心,如以縞裹朱;生於肺,如以縞裹紅;生於肝,如以縞裹紺(深青楊赤色);生於脾,如以縞裹栝蔞實;生於腎,如以縞裹紫。此五臟所生之外榮也。
白話文:
《五臟生成篇》中說:
心臟所生的顏色,就像用白絹包著紅色;
肺部所生的顏色,就像用白絹包著粉紅色;
肝臟所生的顏色,就像用白絹包著藏青色;
脾臟所生的顏色,就像用白絹包著絲瓜果實;
腎臟所生的顏色,就像用白絹包著紫色。
這些是五臟所生出的,表現在身體外部的榮華之色。
慎庵按:縞,素絹也。裹以硃紅紺黃紫之色於內,其光澤淺潤輝映於外,猶面之氣色,由肌肉內而透見於外,有神氣之榮澤,故為平也。總之審視面色之大法,喜鮮明潤澤,而惡暗晦沉滯枯澀不明也。
白話文:
慎庵按:白色絲綢,又稱素絹。在白色絲綢內側包裹著硃紅、紺藍、黃色、紫色等色彩,它會映照出淺淡柔和的光澤,就像人的氣色是由肌肉內層透射到外層,顯露出紅潤的神氣,所以是平穩正常的。總之,觀察面色的原則,以鮮明、潤澤為佳,而反感暗淡、晦澀、枯燥、不明。
又曰: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以其鮮明潤澤也)。
白話文:
另有說法:見到青色如翠綠鳥羽毛的舌苔則會長大,見到紅色如雞冠的舌苔則會長大,見到黃色如螃蟹腹部的舌苔則會長大,見到白色如豬油的舌苔則會長大,見到黑色如烏鴉羽毛的舌苔則會長大。這五種顏色的舌苔,都是見到它們就會長大的(因為它們鮮明潤澤)。
又曰:五臟之氣色,見青如草滋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煤炱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見死也(謂其枯澀無神氣也)。
白話文:
又說:五臟之氣色,看到青綠如草的,會死;看到黃色如枸櫞的,會死;看到黑色如煤灰的,會死;看到紅色如血漬的,會死;看到白色如枯骨的,會死。這五種顏色,都是死亡的徵兆(表示身體枯槁無神)。
潘碩甫曰:夫氣由髒髮,色隨氣華。如青黃赤白黑者,色也;如鵝羽蒼璧翠羽雞冠等類,或有鮮明外露,或有光潤內含者,氣也。氣至而後色彰,故曰欲曰生。若如赭鹽黃土漆枳實等類,或晦暗不澤,或悴槁不榮,敗色已呈,氣於何有?故曰不欲且曰死。由此觀之,則色與氣,不可須臾離也。
白話文:
潘碩甫說:人的氣色從臟腑發出,容顏色澤隨著氣色的變化而顯現。青、黃、赤、白、黑等顏色,就是氣色;鵝毛、蒼璧、翠鳥羽毛、雞冠等形象,有的顏色鮮明外露,有的光潤內斂,這些就是氣。氣到了,顏色才明亮。所以說,氣色好就意味著身體健康。如果像赭鹽、黃土、漆樹果實等顏色,有的暗淡無光,有的枯槁不榮,衰敗的顏色已經顯現,哪還有什麼氣色?所以說,氣色不好就意味著身體衰弱。由此可見,氣色與氣的關係密切,片刻也不能分離。
然而外露者,不如內含,內含則氣藏,外露則氣泄,亦猶脈之弦鉤毛石,欲其微,不欲其甚。如《經》云:以縞裹者,正取五色之微見,方是五臟之外榮,否則過於彰露,與弦鉤毛石之獨見而無胃氣,名曰真臟者,何以異乎?
白話文:
凡是外露顯現的氣色,不如內在蘊含的氣色。內在蘊含,氣就會收藏起來;外露顯現,氣就會洩露出來。就像脈象弦而鉤、毛而石一樣,需要的是脈象微弱不明顯,而不是過於明顯。正如《內經》中所說:用白絹包住的,正是取用五臟之外榮氣微弱顯現的樣子。如果過於明顯露骨,就和絃脈、鉤脈、毛脈、石脈一樣,只有脈相而沒有胃氣,這與另外稱為「真臟」的脈相有什麼區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