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瀚

《四診抉微》~ 卷之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

1. 察形氣

《素問·玉機真臟論》曰: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後其時。形氣相得(形盛氣盛,形虛氣虛),謂之可治;色澤以浮(明也),謂之易已;形氣相失,謂之難治(形盛氣虛,氣盛形虛);色夭(晦惡也)不澤(枯焦也),謂之難已。

白話文:

《素問·玉機真臟論》中所說:凡是治療疾病,都應仔細觀察病人的形態、精氣、神色的變化,脈象的強弱,疾病的起病時間,在適當的時機進行治療,不要拖延延誤。形態與精氣相應(形態強盛精氣也強盛,形態虛弱精氣也虛弱),說明疾病容易治療;神色光亮(鮮明),說明疾病容易好轉;形態與精氣不相應,說明疾病難治(形態強盛精氣虛弱,精氣強盛形態虛弱);神色晦暗(不鮮明),皮膚枯槁無光澤(發黑焦枯),說明疾病難以好轉。

《素問·三部九候》云: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形氣相得者生;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

白話文:

《素問·三部九候》中說:身體強壯但脈搏細微,呼吸弱而不足者,病情危急;身體消瘦但脈搏強大,胸中有大量氣體者,會死亡;身體狀態和脈象相符的,可以生存;身體消瘦虛弱,即使九種脈象都調理正常,仍然會死亡。

《靈樞經》曰: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是邪盛也,急瀉之。形氣有餘,病氣不足,急補之。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形氣有餘,病氣有餘,此陰陽俱有餘也。急瀉其邪,調其虛實。

白話文:

《靈樞經》中記載:如果身體虛弱(形氣不足)而病氣過盛,這是邪氣過剩,需要及時瀉邪。如果身體健壯(形氣有餘)而病氣較弱,需要及時補充。如果身體既虛弱(形氣不足)又沒有病氣(病氣不足),這是陰陽都虛弱的情況。不能進行針灸治療,否則會加重虛弱,導致陰陽俱竭,氣血耗盡,五臟空虛。年老體弱的人會死亡,年輕力壯的人也會元氣大傷。如果身體健壯(形氣有餘)且病氣過盛,這是陰陽都過剩的情況。需要及時瀉除邪氣,調整虛實平衡。

慎庵按:邪盛正虛,當瀉其邪,以扶正氣。治若輕緩,遷延時日,使病邪日熾,真元日削,病必不治。今人多犯此。經文下一急字,最有關係,讀者須著眼,毋輕看過。

白話文:

慎庵按:邪氣強盛正氣虛弱時,應當清除邪氣以扶助正氣。治療如果輕緩緩慢,拖延時日,會讓病邪日漸加重,真元日益衰竭,病情必定無法治癒。現在很多人犯了這個錯誤。經文中提到的「急」字,具有非常重要的關聯,讀者必須留意,不可輕易略過。

東垣曰:病來潮作之時,精神增添者,是為病氣有餘;若精神困乏,是為病氣不足。不問形氣有餘不足,只取病氣有餘不足也。夫形氣者,形盛為有餘,消瘦為不足。察口鼻中氣,勞役如故,為氣有餘;若喘息氣促氣短,或不足以息,為不足,當瀉當補,全不在此,只在病勢潮作之時。精神困弱,語言無力,懶語者急補之。

白話文:

東垣說:生病時潮熱發作的時候,精神狀態好,是病氣太強盛;如果精神狀態差,是病氣太弱。不論是人體本身的狀況強盛或虛弱,只看病氣的強盛或虛弱。至於人體本身的狀況,身體強壯是強盛,消瘦是虛弱。觀察口鼻的呼吸,如果跟平常一樣,是氣太強盛;如果呼吸急促短促,或者不能正常呼吸,是氣太虛弱,應該洩熱或補氣,這都不在這裡討論,只在病潮發作時。精神狀態差,言語無力,懶得說話的,要緊急補氣。

慎庵按:東垣言雖如此,然予嘗見傷寒熱病,熱甚者,則熱傷氣,亦必精神困倦,語言無力,問之不答,此大實有羸狀也,然必有大實熱之脈證呈見,方是實證。東垣所云,亦必有虛寒之證脈可參。故審形氣,又當以脈證合觀,方得真實病情也。

白話文:

慎庵按語:東垣雖然這麼說,但我曾見過傷寒熱病中,熱氣過盛的患者,會出現熱傷氣的情況,也會表現得精神萎靡,言語無力,問話不回答,這也是虛脫的表現。不過,必須有明顯的實熱脈象才能確診為實證。東垣所說的虛寒,也必須要有虛寒的證脈相參證。因此,判斷身體虛實,除了看症狀外,還必須結合脈象綜合觀察,才能得出準確的病情。

凡人之大體為形,形之所充者氣。形勝氣者夭(肥白氣不充),氣勝形者壽(修長黑色有神)。

肥人多中風,以形厚氣虛,難以周流,而多鬱滯生痰,痰壅氣塞成火而多暴厥也。

瘦人陰虛,血液衰少,相火易亢,故多勞嗽。

形體充大,而皮膚寬緩者壽;形體充大,而皮膚緊急者夭。

白話文:

人體的形狀,是由氣來充盈的。形勝過氣的人容易夭折,氣勝過形的人則長壽。肥胖的人容易中風,因為形狀厚重而氣虛弱,氣血難以流暢,容易鬱積生痰,痰阻礙氣血,化為火熱,導致突然發作。瘦弱的人陰虛,血液不足,陽氣容易亢盛,所以容易咳嗽。身體肥胖,但皮膚鬆弛的人長壽;身體肥胖,但皮膚緊繃的人容易夭折。

形澀而脈滑,形大脈小,形小脈大,形長脈短,形短脈長,形滑脈澀,肥人脈細小,輕虛如絲;羸人脈躁,俱凶。

白話文:

  • 形體瘦削而脈搏滑動:不利。
  • 形體魁梧而脈搏細弱:不利。
  • 形體瘦小而脈搏粗壯:不利。
  • 形體高長而脈搏短小:不利。
  • 形體矮小而脈搏細長:不利。
  • 形體滑潤而脈搏澀滯:不利。
  • 肥胖之人脈搏細而小,如同絲線般虛弱:凶兆。
  • 瘦弱之人脈搏急促而動盪:凶兆。

血實氣虛則肥,氣實血虛則瘦。肥者能寒不能熱,瘦者能熱不能寒。(能讀耐。)

美髯而長至胸,陽明血氣盈。髯少血氣弱不足則無髯。美髯者,太陽多血。

坐而下一腳者,腰痛也。

行遲者,痹也。或表強,或腰腳痛,或麻木風疾。裡實護腹如懷卵物者,心痛也。

持脈病人欠者,無病也。

《內經》云:陽引而上,陰引而下,則欠;陰陽相引,故曰無病,病亦即愈。

白話文:

「血量充足而氣質虛弱的人會體態肥胖,氣質充盈而血量不足的人會體態消瘦。肥胖的人對寒冷的環境有較好的適應能力,但對熱性的環境則較為不適;相反,體瘦的人對熱性的環境有較好的適應能力,但對寒冷的環境則較為不適。」

「鬍子茂密且長至胸部的人,代表他的陽明經的血氣充足。如果鬍子稀疏,代表血氣較弱,不足以養生鬍髮。鬍子茂密的人,可能表示他有較多的血質,主要與太陽經有關。」

「坐著時一腳垂下的人,可能是腰痛的症狀。」

「行走緩慢的人,可能患有風濕病或其他類型的關節疼痛。這也可能表示他們的身體在表層(皮膚)有較強的反應,或者有腰部和腿部的疼痛,或者有麻木的感覺。」

「腹部硬實,如同懷抱著卵物的人,可能是心痛的症狀。」

「正在診脈的病人打哈欠,表示他們沒有疾病。根據《內經》的理論,當陽氣向上引導,陰氣向下引導時,人們會打哈欠;這是因為陰陽之間的相互吸引,所以說這表示他們並無病患,同時,他們的病狀也會因此而得到痊癒。」

慎庵按:此只可指初病輕淺者言,若久病虛脫,呼欠連綿不已者,最為危候。服藥後欠漸止者生,進者死,不可與此同日語也。

白話文:

慎庵表示:這只能指初期病情較輕的人來說,如果久病體虛,連續打哈欠不止,這是最危險的徵兆。服藥後打哈欠逐漸停止的人會好轉,病情加重的人會死亡,不能和這裡所說的相提並論。

息搖肩者,心中堅;息引胸中上氣者,咳;息張口短氣者,肺痿吐沫。

掌中寒者,腹中寒;掌中熱者,陰不足,虛火盛。

診時病人叉手捫心,閉目不言,必心虛怔忡。

《經》云:倉廩不藏者,門戶不要也;水泉不止者,膀胱不藏也。

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

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

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

眼胞腫,十指頭微腫者,必久咳。

白話文:

呼吸時肩膀搖動的人,心裡堅強;呼吸時吸氣往上衝到胸中的人,會咳嗽;呼吸時張口短氣的人,患有肺痿,會吐沫。

手掌冰冷的人,腹部也冰冷;手掌發熱的人,陰氣不足,虛火旺盛。

診病時病人交叉雙手按著胸口,閉著眼睛不說話,一定是心虛神不守舍。

經書上說:糧倉不儲藏東西,門戶就沒有用;泉水不停地湧出,膀胱就無法儲藏。

頭是精氣神明之所在,頭歪眼斜,精神就要耗盡。

背是胸腔之所在,背部彎曲肩隨之垂,胸腔就要受損。

腰是腎臟之所在,腰部轉動搖擺困難,腎臟就要衰竭。

眼皮腫脹,十個手指的尖端微腫,必然是久咳的症狀。

2. 察神氣存亡

《經》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善乎神之為義。此死生之本,不可不察也。以脈言之,則脈貴有神。脈法曰:脈中有力,即為有神。夫有力者,非強健之謂,謂中和之力也。大抵有力中,不失和緩,柔軟中不失有力,此方是脈中之神。若其不及,即微弱脫絕之無力也,若其太過,即弦強真臟之有力也,二者均屬無神,皆危兆也。

白話文:

《醫經》說:擁有「神」氣的人會昌盛,失去「神」氣的人會消亡。可見「神」氣的重要性。這是生死存亡的根本,不可不細察。

從脈象來說,有「神」的脈象是有力的。脈法講:脈中有力就是有「神」。這裡說的有力,不是強勁有力,而是中和之力。一般來說,脈中有力,但又不失和緩;脈象柔軟,但又不失有力,這纔是脈中的「神」。

如果脈象不足,就微弱虛弱無力了;如果脈象過於有力,就弦勁有力了。這兩種情況都沒有「神」,都是危險的徵兆。

以形證言之,則目光精采,言語清亮,神思不亂,肌肉不削,氣息如常,大小便不脫,若此者,雖其脈有可疑,尚無足慮,以其形之神在也。若目暗睛迷,形羸色敗,喘急異常,泄瀉不已;或通身大肉已脫;或兩手尋衣摸床;或無邪而言語失倫;或無病而虛空見鬼;或病脹滿,而補瀉皆不可施;或病寒熱,而溫涼皆不可用;或忽然暴病,即沉迷煩躁,昏不知人;或一時卒倒,即眼閉口開,手撒遺尿。若此者,雖其脈無凶候,必死無疑,以其形之神去也。

白話文:

從外觀上來看,如果目光炯炯有神,言語清晰流暢,思緒清晰不亂,肌肉沒有瘦削,呼吸正常,大小便正常,即使脈象有些可疑,也不需要太擔心,因為神氣還在。

如果眼神昏沉迷茫,形體消瘦面色憔悴,喘氣異常,腹瀉不止;或者全身肌肉已經脫落;或者兩手亂摸衣物牀鋪;或者沒有邪氣卻說話顛三倒四;或者沒有病卻看到虛幻的鬼怪;或者病氣脹滿,但補瀉都不能治療;或者病熱病寒,但溫熱涼藥都不能奏效;或者突然暴病,隨即昏迷煩躁,神志不清;或者突然摔倒,隨即眼睛閉合,嘴巴張開,手足發散並遺尿。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即使脈象沒有兇險的徵兆,也必定會死亡,因為神氣已經離去了。

再以治法言之,凡藥食入胃,所以能勝邪者,必須胃氣施布藥力,始能溫吐汗下,以逐其邪。若邪氣勝,胃氣竭者,湯藥縱下,胃氣不能施化,雖有神丹,其將奈之何哉?所以有用寒不寒,用熱不熱者,有發其汗而表不應,行其滯而里不應者,有虛不受補,實不可攻者,有藥食不能下咽,或下咽即嘔者。若此者,呼之不應,遣之不動,此以臟氣元神盡去,無可得而使也。

白話文:

從治療方法來看,所有藥物和食物進入胃部,之所以能夠戰勝邪氣,是因為胃氣必須傳達藥物的力量,才能溫暖身體、催吐、出汗、瀉下,從而驅逐邪氣。如果邪氣強盛,胃氣衰竭,即使服用湯藥,胃氣也不能發揮作用,即使有神丹妙藥,又能如何呢?所以有使用寒涼藥物卻不寒,使用溫熱藥物卻不熱的;有讓身體出汗但表層沒有反應,讓身體通暢卻內部沒有反應的;有虛弱的人不能滋補,實熱的人不能攻伐的;有藥物和食物無法下嚥,或下嚥後立即嘔吐的。像這樣的情況,呼喚也不回應,派遣也不動彈,這是因為臟腑之氣和精神已經耗盡,沒有什麼可以驅使的了。

治法:

從治療方法來看,所有藥物和食物進入胃部,之所以能夠戰勝邪氣,是因為胃氣必須傳達藥物的力量,才能溫暖身體、催吐、出汗、瀉下,從而驅逐邪氣。如果邪氣強盛,胃氣衰竭,即使服用湯藥,胃氣也不能發揮作用,即使有神丹妙藥,又能如何呢?所以有使用寒涼藥物卻不寒,使用溫熱藥物卻不熱的;有讓身體出汗但表層沒有反應,讓身體通暢卻內部沒有反應的;有虛弱的人不能滋補,實熱的人不能攻伐的;有藥物和食物無法下嚥,或下嚥後立即嘔吐的。像這樣的情況,呼喚也不回應,派遣也不動彈,這是因為臟腑之氣和精神已經耗盡,沒有什麼可以驅使的了。

是又在脈證之外,亦死無疑者。雖然脈證之神,若盡乎此。然有脈重證輕,而知其可生者;有脈輕證重,而知其必死者,此取證不取脈也。有證重脈輕,而必其可生者;有證輕脈重而謂其必死者,此取脈不取證也。取捨疑似之間,自有一種玄妙也。(《傳忠錄》。)

白話文:

除了脈象之外,還有其他徵兆可以確知病人無法存活。儘管脈象徵兆非常準確,但有時脈象較重而病徵較輕,可以判斷患者可以存活;也有時脈象較輕而病徵較重,可以判斷患者必死,這種判斷是根據病徵而不是脈象。有時病徵較重而脈象較輕,但可以判斷患者可以存活;有時候病徵較輕而脈象較重,但可以判斷患者必死,這種判斷是根據脈象而不是病徵。在判斷病情的虛實之間,自有玄妙之處。

3. 察五色

《經》曰:能合色脈,可以萬全。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

白話文:

《經》上說:能夠將面色和脈象結合起來診斷,就可以達到萬無一失。人體表現出的五種面色,是體內氣血旺盛的外在表現。

《靈樞·五色篇》曰:其色粗以明,沉夭者為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甚(濁氣方升,而色日增,日增者病日重);其色下行如雲撤散者,病方已(下行者,滯氣散而色漸退,漸退者,病將已)。五色各有藏部,有外部,有內部也。色從外部走內部者,其病從外走內;其色從內走外者,其病從內走外。

白話文:

《靈樞·五色篇》中說:臉色粗糙明亮,沉著暗淡的狀況最為嚴重;臉色向上浮動的,病情會加重(濁氣向上升,臉色也跟著加深,病情加重);臉色向下消散如同雲霧散開的,病情已經在好轉(濁氣向下消散,臉色逐漸褪去,病情好轉)。五種顏色各有對應的臟腑,有內有外。臉色從外部向內部移動的,表示病情從外向內發展;臉色從內部向外部移動的,表示病情從內向外發展。

五色各見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淺深;察其澤夭,以知成敗;察其摶散,以知遠近;視色上下,以知病處。(粗,顯也。摶音團,聚也。)

白話文:

不同的顏色分別表示不同的部位,觀察它們的浮沉,可以知道疾病的深淺;觀察它們的澤潤和枯槁,可以預知疾病的吉凶;觀察它們的聚散,可以判斷疾病的遠近;觀察顏色上下移動的情況,可以知道病竈的位置。(粗糙表示病情顯露,摶字發團音,表示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