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診抉微》~
1. 卷之一
2. 望診
3. 察形氣
《素問·玉機真臟論》曰: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後其時。形氣相得(形盛氣盛,形虛氣虛),謂之可治;色澤以浮(明也),謂之易已;形氣相失,謂之難治(形盛氣虛,氣盛形虛);色夭(晦惡也)不澤(枯焦也),謂之難已。
《素問·三部九候》云: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形氣相得者生;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
《靈樞經》曰: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是邪盛也,急瀉之。形氣有餘,病氣不足,急補之。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形氣有餘,病氣有餘,此陰陽俱有餘也。急瀉其邪,調其虛實。
慎庵按:邪盛正虛,當瀉其邪,以扶正氣。治若輕緩,遷延時日,使病邪日熾,真元日削,病必不治。今人多犯此。經文下一急字,最有關係,讀者須著眼,毋輕看過。
東垣曰:病來潮作之時,精神增添者,是為病氣有餘;若精神困乏,是為病氣不足。不問形氣有餘不足,只取病氣有餘不足也。夫形氣者,形盛為有餘,消瘦為不足。察口鼻中氣,勞役如故,為氣有餘;若喘息氣促氣短,或不足以息,為不足,當瀉當補,全不在此,只在病勢潮作之時。精神困弱,語言無力,懶語者急補之。
慎庵按:東垣言雖如此,然予嘗見傷寒熱病,熱甚者,則熱傷氣,亦必精神困倦,語言無力,問之不答,此大實有羸狀也,然必有大實熱之脈證呈見,方是實證。東垣所云,亦必有虛寒之證脈可參。故審形氣,又當以脈證合觀,方得真實病情也。
凡人之大體為形,形之所充者氣。形勝氣者夭(肥白氣不充),氣勝形者壽(修長黑色有神)。
肥人多中風,以形厚氣虛,難以周流,而多鬱滯生痰,痰壅氣塞成火而多暴厥也。
瘦人陰虛,血液衰少,相火易亢,故多勞嗽。
形體充大,而皮膚寬緩者壽;形體充大,而皮膚緊急者夭。
形澀而脈滑,形大脈小,形小脈大,形長脈短,形短脈長,形滑脈澀,肥人脈細小,輕虛如絲;羸人脈躁,俱凶。
血實氣虛則肥,氣實血虛則瘦。肥者能寒不能熱,瘦者能熱不能寒。(能讀耐。)
美髯而長至胸,陽明血氣盈。髯少血氣弱不足則無髯。美髯者,太陽多血。
坐而下一腳者,腰痛也。
行遲者,痹也。或表強,或腰腳痛,或麻木風疾。裡實護腹如懷卵物者,心痛也。
持脈病人欠者,無病也。
《內經》云:陽引而上,陰引而下,則欠;陰陽相引,故曰無病,病亦即愈。
慎庵按:此只可指初病輕淺者言,若久病虛脫,呼欠連綿不已者,最為危候。服藥後欠漸止者生,進者死,不可與此同日語也。
息搖肩者,心中堅;息引胸中上氣者,咳;息張口短氣者,肺痿吐沫。
掌中寒者,腹中寒;掌中熱者,陰不足,虛火盛。
診時病人叉手捫心,閉目不言,必心虛怔忡。
《經》云:倉廩不藏者,門戶不要也;水泉不止者,膀胱不藏也。
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
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
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
眼胞腫,十指頭微腫者,必久咳。
白話文:
【觀察形態氣色】
《黃帝內經·玉機真臟論》提及:治療疾病時,必須仔細觀察病人的形體、氣色、面色的光澤度,以及脈搏的強弱,判斷疾病的舊新,及時進行治療,切勿錯過最佳治療時刻。如果形體和氣色相符(如形體健壯氣色亦佳,形體虛弱氣色亦淡),這表示病情可治;面色明亮,表示疾病容易康復;形體與氣色不符(如形體健壯但氣色不佳,或者氣色好但形體虛弱),這表示病情較難治療;面色晦暗無光澤,表示病情難以康復。
《黃帝內經·三部九候》指出:形體壯碩但脈搏細弱,呼吸短淺,病情危急;形體消瘦但脈搏強大,胸中氣息充足,病情可能致命;形體與氣色相符,病情可以得到控制;形體已經嚴重消瘦,即使九候(一種脈診方法)正常,病情仍可能致命。
《靈樞經》提及:如果形體氣色不足,但病氣旺盛,這是邪氣過盛的表現,應迅速排除邪氣。如果形體氣色充沛,但病氣不足,應迅速補充氣血。如果形體氣色和病氣都處於不足狀態,這是陰陽兩虛的表現,不應進行針刺治療,否則會進一步消耗陰陽,導致血氣枯竭,五臟虛空,老年人可能會因此死亡,青壯年也可能無法恢復健康。如果形體氣色和病氣都處於充沛狀態,這是陰陽兩旺的表現,應迅速排除邪氣,調整虛實。
慎庵指出:邪氣旺盛但正氣虛弱的情況下,應迅速排除邪氣,以扶助正氣。如果治療手法過於溫和,拖延時間,會使邪氣日益強烈,正氣日益削弱,病情將無法治療。現在很多人犯了這個錯誤。古籍中"急"字非常重要,讀者應特別留意,不能輕視。
東垣認為:當病情發作時,如果患者精神振作,表示病氣旺盛;如果患者精神疲憊,表示病氣不足。無論形體氣色是否充沛,都應關注病氣是否充足。形體氣色是指形體健壯表示氣色充沛,形體消瘦表示氣色不足。觀察口鼻中的氣息,如果勞累後氣息如常,表示氣色充沛;如果呼吸困難,氣息短促,表示氣色不足,應迅速排除或補充氣血,這些症狀並非決定因素,關鍵在於病情發作時的狀況。如果患者精神疲憊,語言無力,不想說話,應迅速補充氣血。
慎庵指出:東垣的觀點雖然正確,但他曾經見過患有高燒的患者,高燒會損耗氣血,也會出現精神疲憊,語言無力,對問題沒有反應的症狀,這是實證的表現。然而,這種情況必須伴隨著高燒和其他實證的脈象,才能確定是實證。東垣所說的情況,也必須伴隨著虛寒的脈象,才能確定是虛寒。因此,在評估形體氣色時,還應結合脈象,才能準確判斷病情。
人體的主體是形體,形體充滿氣血。如果形體勝過氣血(如肥胖但氣色不佳),生命可能短暫;如果氣血勝過形體(如瘦長且面色紅潤),生命可能長壽。
肥胖的人容易中風,因為形體過於豐滿,氣血運行受阻,容易產生痰濕,導致氣血堵塞,形成火氣,進而引起突然昏厥。
瘦弱的人陰虛,血液減少,相對的火氣容易亢奮,因此容易勞累咳嗽。
形體充盈,皮膚鬆弛的人,生命可能長壽;形體充盈,皮膚緊繃的人,生命可能短暫。
形體粗糙,脈象圓滑;形體龐大,脈象細微;形體矮小,脈象粗大;形體高挑,脈象短促;形體矮小,脈象長遠;形體圓滑,脈象粗糙;肥胖者脈象細微,輕柔如絲;瘦弱者脈象躁動,這些都是凶兆。
血液充沛,氣血不足,人體會肥胖;氣血充沛,血液不足,人體會瘦弱。肥胖者耐寒不耐熱,瘦弱者耐熱不耐寒。
濃密的胡鬚延伸到胸部,表示陽明經絡的血氣充沛。胡鬚稀少表示血氣不足。濃密的胡鬚表示太陽經絡的血液充沛。
坐下時一腳低垂,可能是腰痛的表現。
走路緩慢,可能是關節炎的表現。可能是外感風寒,腰腳疼痛,或者麻木風疾。腹部膨脹,像是懷孕的表現,可能是心痛的症狀。
在診療過程中,如果病人打哈欠,通常表示病情不嚴重。
《黃帝內經》提到:陽氣上升,陰氣下降,會導致打哈欠;陰陽相互吸引,所以打哈欠表示病情不嚴重,甚至可能康復。
慎庵指出:這只適用於初期病情輕微的情況。如果病情持續虛弱,連續打哈欠,這是最危險的徵兆。服用藥物後,如果打哈欠逐漸停止,病情可能好轉;如果打哈欠更加頻繁,病情可能惡化,不能與此相比。
呼吸困難,肩膀晃動,表示心臟硬化;呼吸困難,胸部上提,表示咳嗽;呼吸困難,張開嘴巴,表示肺萎縮,會吐出泡沫。
手掌冰冷,表示腹部寒冷;手掌熱,表示陰虛,虛火旺盛。
診療時,如果病人雙手交叉放在胸前,閉上眼睛,不說話,表示心臟虛弱,可能出現心悸。
《黃帝內經》提到:如果倉庫不安全,門窗不牢固,財物就會流失;如果水源不穩定,膀胱就無法儲存尿液。
頭部是精明的器官,如果頭部傾斜,眼神深邃,精神可能會喪失。
背部是胸腔的器官,如果背部彎曲,肩膀下垂,胸腔可能會受損。
腰部是腎臟的器官,如果腰部不能轉動,腎臟可能會疲勞。
如果眼皮腫脹,手指尖微腫,可能會長期咳嗽。
4. 察神氣存亡
《經》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善乎神之為義。此死生之本,不可不察也。以脈言之,則脈貴有神。脈法曰:脈中有力,即為有神。夫有力者,非強健之謂,謂中和之力也。大抵有力中,不失和緩,柔軟中不失有力,此方是脈中之神。若其不及,即微弱脫絕之無力也,若其太過,即弦強真臟之有力也,二者均屬無神,皆危兆也。
以形證言之,則目光精采,言語清亮,神思不亂,肌肉不削,氣息如常,大小便不脫,若此者,雖其脈有可疑,尚無足慮,以其形之神在也。若目暗睛迷,形羸色敗,喘急異常,泄瀉不已;或通身大肉已脫;或兩手尋衣摸床;或無邪而言語失倫;或無病而虛空見鬼;或病脹滿,而補瀉皆不可施;或病寒熱,而溫涼皆不可用;或忽然暴病,即沉迷煩躁,昏不知人;或一時卒倒,即眼閉口開,手撒遺尿。若此者,雖其脈無凶候,必死無疑,以其形之神去也。
再以治法言之,凡藥食入胃,所以能勝邪者,必須胃氣施布藥力,始能溫吐汗下,以逐其邪。若邪氣勝,胃氣竭者,湯藥縱下,胃氣不能施化,雖有神丹,其將奈之何哉?所以有用寒不寒,用熱不熱者,有發其汗而表不應,行其滯而里不應者,有虛不受補,實不可攻者,有藥食不能下咽,或下咽即嘔者。若此者,呼之不應,遣之不動,此以臟氣元神盡去,無可得而使也。
是又在脈證之外,亦死無疑者。雖然脈證之神,若盡乎此。然有脈重證輕,而知其可生者;有脈輕證重,而知其必死者,此取證不取脈也。有證重脈輕,而必其可生者;有證輕脈重而謂其必死者,此取脈不取證也。取捨疑似之間,自有一種玄妙也。(《傳忠錄》。)
白話文:
【察神氣存亡】
《經典》有言:得到生命活力的人,身體會健康;失去生命活力的人,生命就會消逝。關於「神」的定義,真是精妙啊!這是判斷生死的根本,絕對不能忽視。從脈象來說,脈象有神很重要。根據脈法所述,脈中有力量,就表示有神。這裡所說的力量,並不是指強壯,而是指一種中和的力量。基本上,在脈力強勁中不失和緩,柔軟中不失力度,這纔是脈象中的神。如果脈力不足,就是微弱、脫絕,沒有力量;如果脈力過度,就是弦硬、強烈,有如臟器直接顯現的力量,這兩種情況都屬於無神,都是危險的徵兆。
從外觀症狀來說,如果眼睛明亮、眼神有光,說話聲音清晰,精神思考不混亂,肌肉不消瘦,呼吸正常,大小便沒有異常,即使脈象有些疑問,也不需要太擔心,因為身體的神還在。但如果眼睛昏花,身形憔悴,面色不好,呼吸急促異常,持續拉肚子;或者全身肌肉已經嚴重消耗;或者雙手無意識地摸索衣服、牀鋪;或者沒有任何原因,但說話卻毫無條理;或者沒有生病,卻看到虛空中的鬼魂;或者病到腹部脹滿,但無論補還是瀉都無法施治;或者有寒熱病,但無論溫熱或涼藥都不能使用;或者突然暴病,馬上陷入昏迷,煩躁不安,失去意識;或者突然倒下,眼睛閉上,嘴巴張開,手撒開,小便失禁。如果出現這些情況,即使脈象沒有不好的跡象,也必定死亡無疑,因為身體的神已經離去。
再來從治療方法來說,所有藥物食物進入胃裡,之所以能擊退病邪,必須要有胃氣幫助藥力運行,才能進行溫、吐、汗、下等治療,驅逐病邪。如果邪氣勝過正氣,胃氣已經耗盡,即使藥物能吞下去,胃氣也不能發揮作用,即使有神奇的丹藥,也無能為力。因此,有時候用寒藥卻不見寒效,用熱藥卻不見熱效;有時候發汗卻無法排除邪氣,疏通滯塞卻無法改善病情;有時候虛弱得無法接受補藥,實證卻無法攻伐;有時候藥物食物無法下嚥,或者一下嚥就嘔吐。如果出現這些情況,呼喚病人他不應答,讓他動他卻不動,這是因為臟腑元氣和元神已經耗盡,無法讓藥物發揮作用。
這是在脈象和病症之外,也確定死亡無疑的情況。然而,脈象和病症中的神,如果完全符合上述描述。但是,也有脈象嚴重而病症輕微,卻知道可以生存的情況;也有脈象輕微而病症嚴重,卻知道必然死亡的情況,這種情況是隻看病症而不看脈象。也有病症嚴重而脈象輕微,卻知道一定可以生存的情況;也有病症輕微而脈象嚴重,卻知道必然死亡的情況,這種情況是隻看脈象而不看病症。在選擇和判斷之間,自然有一種玄妙的道理存在。以上內容出自《傳忠錄》。
5. 察五色
《經》曰:能合色脈,可以萬全。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
《靈樞·五色篇》曰:其色粗以明,沉夭者為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甚(濁氣方升,而色日增,日增者病日重);其色下行如雲撤散者,病方已(下行者,滯氣散而色漸退,漸退者,病將已)。五色各有藏部,有外部,有內部也。色從外部走內部者,其病從外走內;其色從內走外者,其病從內走外。
五色各見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淺深;察其澤夭,以知成敗;察其摶散,以知遠近;視色上下,以知病處。(粗,顯也。摶音團,聚也。)
白話文:
【察五色】
《經典》中有言:若能結合面色與脈象來診斷,幾乎可以達到百分之百的準確率。我們所看到的五種顏色,實際上是人體氣血的表現。
根據《靈樞·五色篇》的描述:如果面色顯得粗糙且明亮,或者顏色深沉而暗淡,那通常表示病情較為嚴重;如果臉上的病色逐日向上延伸,代表病情正在加重(因為體內的濁氣正在上升,顏色逐日加深,顏色越深,病情就越重);反之,如果臉上的病色向下散開,像雲彩一樣消散,則代表病情正在好轉(顏色向下移動,表示體內的滯氣正在散去,顏色逐漸減淡,病情也會逐漸好轉)。五種顏色在臉上都有各自的部位,有的在外層,有的在內層。如果顏色由外向內移動,那麼病情很可能是由表及裡;反之,如果顏色由內向外移動,那麼病情可能正由裡及表。
當五種顏色出現在各自部位時,我們可以觀察它們的浮沉,來判斷病情的輕重;通過顏色的亮澤或暗淡,來判斷病情的好壞;通過顏色的聚集或分散,來判斷病情的遠近;最後,觀察顏色的上下移動,可以知道病情的具體位置。(「粗」,意指明顯。「摶」,發音同「團」,意指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