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診抉微》~ 卷之一 (1)
卷之一 (1)
1. 卷之一
2. 望診
3. 察形氣
《素問·玉機真臟論》曰: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後其時。形氣相得(形盛氣盛,形虛氣虛),謂之可治;色澤以浮(明也),謂之易已;形氣相失,謂之難治(形盛氣虛,氣盛形虛);色夭(晦惡也)不澤(枯焦也),謂之難已。
《素問·三部九候》云: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形氣相得者生;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
《靈樞經》曰: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是邪盛也,急瀉之。形氣有餘,病氣不足,急補之。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形氣有餘,病氣有餘,此陰陽俱有餘也。急瀉其邪,調其虛實。
慎庵按:邪盛正虛,當瀉其邪,以扶正氣。治若輕緩,遷延時日,使病邪日熾,真元日削,病必不治。今人多犯此。經文下一急字,最有關係,讀者須著眼,毋輕看過。
東垣曰:病來潮作之時,精神增添者,是為病氣有餘;若精神困乏,是為病氣不足。不問形氣有餘不足,只取病氣有餘不足也。夫形氣者,形盛為有餘,消瘦為不足。察口鼻中氣,勞役如故,為氣有餘;若喘息氣促氣短,或不足以息,為不足,當瀉當補,全不在此,只在病勢潮作之時。精神困弱,語言無力,懶語者急補之。
慎庵按:東垣言雖如此,然予嘗見傷寒熱病,熱甚者,則熱傷氣,亦必精神困倦,語言無力,問之不答,此大實有羸狀也,然必有大實熱之脈證呈見,方是實證。東垣所云,亦必有虛寒之證脈可參。故審形氣,又當以脈證合觀,方得真實病情也。
凡人之大體為形,形之所充者氣。形勝氣者夭(肥白氣不充),氣勝形者壽(修長黑色有神)。
肥人多中風,以形厚氣虛,難以周流,而多鬱滯生痰,痰壅氣塞成火而多暴厥也。
瘦人陰虛,血液衰少,相火易亢,故多勞嗽。
形體充大,而皮膚寬緩者壽;形體充大,而皮膚緊急者夭。
形澀而脈滑,形大脈小,形小脈大,形長脈短,形短脈長,形滑脈澀,肥人脈細小,輕虛如絲;羸人脈躁,俱凶。
血實氣虛則肥,氣實血虛則瘦。肥者能寒不能熱,瘦者能熱不能寒。(能讀耐。)
美髯而長至胸,陽明血氣盈。髯少血氣弱不足則無髯。美髯者,太陽多血。
坐而下一腳者,腰痛也。
行遲者,痹也。或表強,或腰腳痛,或麻木風疾。裡實護腹如懷卵物者,心痛也。
持脈病人欠者,無病也。
《內經》云:陽引而上,陰引而下,則欠;陰陽相引,故曰無病,病亦即愈。
慎庵按:此只可指初病輕淺者言,若久病虛脫,呼欠連綿不已者,最為危候。服藥後欠漸止者生,進者死,不可與此同日語也。
白話文:
【觀察形態氣色】
《黃帝內經·玉機真臟論》提及:治療疾病時,必須仔細觀察病人的形體、氣色、面色的光澤度,以及脈搏的強弱,判斷疾病的舊新,及時進行治療,切勿錯過最佳治療時刻。如果形體和氣色相符(如形體健壯氣色亦佳,形體虛弱氣色亦淡),這表示病情可治;面色明亮,表示疾病容易康復;形體與氣色不符(如形體健壯但氣色不佳,或者氣色好但形體虛弱),這表示病情較難治療;面色晦暗無光澤,表示病情難以康復。
《黃帝內經·三部九候》指出:形體壯碩但脈搏細弱,呼吸短淺,病情危急;形體消瘦但脈搏強大,胸中氣息充足,病情可能致命;形體與氣色相符,病情可以得到控制;形體已經嚴重消瘦,即使九候(一種脈診方法)正常,病情仍可能致命。
《靈樞經》提及:如果形體氣色不足,但病氣旺盛,這是邪氣過盛的表現,應迅速排除邪氣。如果形體氣色充沛,但病氣不足,應迅速補充氣血。如果形體氣色和病氣都處於不足狀態,這是陰陽兩虛的表現,不應進行針刺治療,否則會進一步消耗陰陽,導致血氣枯竭,五臟虛空,老年人可能會因此死亡,青壯年也可能無法恢復健康。如果形體氣色和病氣都處於充沛狀態,這是陰陽兩旺的表現,應迅速排除邪氣,調整虛實。
慎庵指出:邪氣旺盛但正氣虛弱的情況下,應迅速排除邪氣,以扶助正氣。如果治療手法過於溫和,拖延時間,會使邪氣日益強烈,正氣日益削弱,病情將無法治療。現在很多人犯了這個錯誤。古籍中"急"字非常重要,讀者應特別留意,不能輕視。
東垣認為:當病情發作時,如果患者精神振作,表示病氣旺盛;如果患者精神疲憊,表示病氣不足。無論形體氣色是否充沛,都應關注病氣是否充足。形體氣色是指形體健壯表示氣色充沛,形體消瘦表示氣色不足。觀察口鼻中的氣息,如果勞累後氣息如常,表示氣色充沛;如果呼吸困難,氣息短促,表示氣色不足,應迅速排除或補充氣血,這些症狀並非決定因素,關鍵在於病情發作時的狀況。如果患者精神疲憊,語言無力,不想說話,應迅速補充氣血。
慎庵指出:東垣的觀點雖然正確,但他曾經見過患有高燒的患者,高燒會損耗氣血,也會出現精神疲憊,語言無力,對問題沒有反應的症狀,這是實證的表現。然而,這種情況必須伴隨著高燒和其他實證的脈象,才能確定是實證。東垣所說的情況,也必須伴隨著虛寒的脈象,才能確定是虛寒。因此,在評估形體氣色時,還應結合脈象,才能準確判斷病情。
人體的主體是形體,形體充滿氣血。如果形體勝過氣血(如肥胖但氣色不佳),生命可能短暫;如果氣血勝過形體(如瘦長且面色紅潤),生命可能長壽。
肥胖的人容易中風,因為形體過於豐滿,氣血運行受阻,容易產生痰濕,導致氣血堵塞,形成火氣,進而引起突然昏厥。
瘦弱的人陰虛,血液減少,相對的火氣容易亢奮,因此容易勞累咳嗽。
形體充盈,皮膚鬆弛的人,生命可能長壽;形體充盈,皮膚緊繃的人,生命可能短暫。
形體粗糙,脈象圓滑;形體龐大,脈象細微;形體矮小,脈象粗大;形體高挑,脈象短促;形體矮小,脈象長遠;形體圓滑,脈象粗糙;肥胖者脈象細微,輕柔如絲;瘦弱者脈象躁動,這些都是凶兆。
血液充沛,氣血不足,人體會肥胖;氣血充沛,血液不足,人體會瘦弱。肥胖者耐寒不耐熱,瘦弱者耐熱不耐寒。
濃密的胡鬚延伸到胸部,表示陽明經絡的血氣充沛。胡鬚稀少表示血氣不足。濃密的胡鬚表示太陽經絡的血液充沛。
坐下時一腳低垂,可能是腰痛的表現。
走路緩慢,可能是關節炎的表現。可能是外感風寒,腰腳疼痛,或者麻木風疾。腹部膨脹,像是懷孕的表現,可能是心痛的症狀。
在診療過程中,如果病人打哈欠,通常表示病情不嚴重。
《黃帝內經》提到:陽氣上升,陰氣下降,會導致打哈欠;陰陽相互吸引,所以打哈欠表示病情不嚴重,甚至可能康復。
慎庵指出:這只適用於初期病情輕微的情況。如果病情持續虛弱,連續打哈欠,這是最危險的徵兆。服用藥物後,如果打哈欠逐漸停止,病情可能好轉;如果打哈欠更加頻繁,病情可能惡化,不能與此相比。
呼吸困難,肩膀晃動,表示心臟硬化;呼吸困難,胸部上提,表示咳嗽;呼吸困難,張開嘴巴,表示肺萎縮,會吐出泡沫。
手掌冰冷,表示腹部寒冷;手掌熱,表示陰虛,虛火旺盛。
診療時,如果病人雙手交叉放在胸前,閉上眼睛,不說話,表示心臟虛弱,可能出現心悸。
《黃帝內經》提到:如果倉庫不安全,門窗不牢固,財物就會流失;如果水源不穩定,膀胱就無法儲存尿液。
頭部是精明的器官,如果頭部傾斜,眼神深邃,精神可能會喪失。
背部是胸腔的器官,如果背部彎曲,肩膀下垂,胸腔可能會受損。
腰部是腎臟的器官,如果腰部不能轉動,腎臟可能會疲勞。
如果眼皮腫脹,手指尖微腫,可能會長期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