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瀚

《四診抉微》~ 自序

回本書目錄

自序

1. 自序

夫詣泰華者,非濟勝之具,不能以登其巔。涉江漢者,非舟楫之用,未足以達其源。是以師曠不廢律呂以作樂,般倕難捨繩墨以成器。在宗匠亦必藉資於物,而成其工巧。技藝之士,又豈能捨規矩而成方圓者哉?余嘗遊於藝,因維醫之為道,先哲往往比類於鹽梅,此無他,以其調燮之功,與操鼎鼐者埒耳,上古有熊御極,諮詢六臣,闡微窮奧,首重於診;諄諄三複,亦以其審陰陽,察虛實,視表裡,莫不由於此也。如臨河問津,舍梁筏又烏能飛渡耶?然診有四在,昔神聖相傳,莫不並重。

自典午氏以後,作述家專以脈稱而略望聞問,後人因置而不講,大違聖人合色脈之旨矣。殊不知望為四診最上乘工夫,果能抉其精髓,亦不難通乎神明,聞問亦然,終是缺一不可。譬如人之行立坐臥,何者可廢耶?余因不揣固陋,翻繹往籍,搜剔先聖之微言,造詣期登於神聖,鉤致往哲之精華,指趨希抵於工巧,取義理之精確而有據、明白易曉者,匯而成帙,間附一得之愚,顏之曰《四診抉微》。

出以問世,使後之習是業者,有所憑藉,庶足以操司命之權,而拯斯世之諸疾苦,或未必無小補云爾。

雍正元年嘉平月苕東逸老林之翰書於玉映堂中

白話文:

[自序]

凡是想要攀登泰山華山的人,若沒有強健的身體和工具,是不可能到達山頂的。想要橫渡江漢的人,如果沒有船隻,也無法達到彼岸。因此,像師曠這樣的音樂大師不會放棄音律來創作音樂,魯班這樣的巧匠也不會捨棄尺子和墨斗來製作物品。對於專業的大師來說,必定要藉助工具才能完成他們的工作。那麼,對於技藝之人來說,又怎能捨棄規矩就能畫出方圓呢?

我曾經遊走於藝術的世界,後來轉而研究醫學,發現古人常將醫學比喻為鹽和梅,這並無他意,只是因為調節的作用,就像掌管國家大事的人一樣重要。上古時期,有熊氏統治時,他向六位大臣詢問意見,深入探討醫學的奧祕,首先重視的就是診斷;反覆教導,也是因為診斷可以判斷陰陽、察覺虛實、辨別表裡,所有這些都離不開診斷。就像過河問路,如果不使用橋樑和筏子,怎麼可能飛過去呢?然而,診斷包括四個方面,過去的聖賢們都同等重視。

從南朝宋朝之後,醫學著作家專門強調脈象而忽略瞭望、聞、問,後人也因此不再研究,這大大違背了聖人結合面色和脈象的原則。然而,望診實際上是四診中最為高深的技能,如果能真正理解其精髓,也不難達到神明的境界,聞、問也是如此,最終都不能缺少。比如人的行走、站立、坐臥,哪一個是可以廢棄的呢?因此,我不顧自己的淺薄,研究古籍,挖掘前聖的精闢之言,期望達到聖賢的境界,汲取前人的智慧,追求高超的技藝,選擇那些精確、有根據、明白易懂的理論,匯集成冊,偶爾附上自己的一點見解,命名為《四診抉微》。

我將這本書公開於世,希望後世從事這個行業的人,能有所借鑒,希望他們能掌握生命的權力,拯救這個世界的病痛,或許會有些許幫助。

雍正元年嘉平月苕東逸老林之翰於玉映堂中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