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瀚

《四診抉微》~ 卷之五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9)

1. 仲景辨脈體狀

脈靄靄如車蓋者,名曰陽結也(靄靄如車蓋者,大而厭厭聶聶也,為陽氣鬱結於外,不與陰氣和雜也。[宇泰]:車蓋,言浮大,即浮數之陽結也);脈累累如循長竿者,名曰陰結也(累累如循長竿者,連連而強直也,為陰氣鬱結於內,不與陽氣和雜也。〔宇泰〕長竿者,弦緊也,即沉遲之陰結也)。

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也(輕浮而主陽微也);脈縈縈如蜘蛛絲者,陽氣衰也。(縈縈,滯也,若縈縈惹惹之不利也。如蜘蛛絲者,至細也。微為陽微,細為陽衰。《內經》曰:細則氣少,故以至細為陽衰。[宇泰]:縈縈,收卷也,有迴旋之義)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亡其血也。

(綿綿,連綿而軟也。瀉漆之絕者,前大後小也。脈陽氣前至,陰氣後至,故脈前為陽氣,脈後為陰氣,前大後細,則陽氣有餘,陰氣不足,故知為亡血。)

白話文:

【仲景辨脈體狀】

脈象模糊猶如車蓋般龐大的,這被稱為陽結(脈象顯得大且厚實,代表陽氣在外鬱結,未能與陰氣和諧共存。宇泰註解:車蓋比喻脈象浮大,即為浮數的陽結);脈象一節一節如同沿著長竿滑行的,這被稱為陰結(脈象連續且堅韌,表示陰氣在內鬱結,未能與陽氣和諧共存。宇泰註解:長竿比喻脈象弦緊,即為沉遲的陰結)。

脈象輕飄猶如湯上的油花,代表陽氣微弱(輕浮的脈象顯示陽氣微弱);脈象纏繞猶如蜘蛛絲,代表陽氣衰弱(纏繞的脈象,有阻滯感,像蜘蛛絲一樣細微,微弱為陽氣微弱,細微為陽氣衰竭。《內經》提到:細脈表示氣血不足,所以最細的脈象是陽氣衰弱的表現。宇泰註解:纏繞表示收縮,有回轉的意思)脈象綿長細弱猶如瀝青滴落時斷時續,代表血液流失。

(綿綿的脈象,連綿且柔軟。瀝青滴落時斷時續,先大後小。脈象前部代表陽氣,後部代表陰氣,前部脈象大,後部脈象細,表示陽氣過剩,陰氣不足,因此可以判斷為血液流失。)

2. 殘賊脈

師曰,脈有弦緊浮滑沉澀,此六脈名曰殘賊,能為諸脈作病也。

程郊倩曰:殘賊,乃暴虐之名,脈中有此,當屬實邪,然亦有辯。殘則明傷,作病於暴,屬實者多;賊則暗襲,作病於漸,屬虛者半。弦緊浮滑沉澀六者,不論何部,脈中兼見此脈,輒防邪至,凡傷寒瘧痢之類,種種皆是,在虛人尤為可慮。

白話文:

老師說,脈象有弦、緊、浮、滑、沉、澀這六種,被稱為殘賊脈,它們能引發各種脈象相關的疾病。

程郊倩解釋:殘賊,是形容一種殘暴虐待的情況,脈象出現這種情況,通常代表實證邪氣的存在,然而,這裡面也有區別。殘,表示明顯的傷害,它會突然發病,多數屬於實證;賊,則是隱蔽的侵害,它逐漸發病,有一半的可能性屬於虛證。弦、緊、浮、滑、沉、澀這六種脈象,無論在哪個部位出現,一旦發現這些脈象,就應該防範邪氣的來臨。像是感冒、瘧疾、痢疾等各種疾病都可能出現這些脈象,對於體質虛弱的人來說,尤其值得關注。

3. 厥脈

張仲景曰:傷寒脈,陰陽俱緊,惡寒發熱,則脈欲厥,厥者,脈初大,漸漸小,更來漸漸大,是其候也。如此脈,惡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熱多者,目赤脈多,睛不慧。醫復發之,咽中則傷;若復下之,則兩目閉,寒多者,便清穀,熱者,便膿血;若熏之,則身發黃;若熨之,則咽燥;若小便利者,可救之;小便難者,為危殆。成無己曰:此太陽少陰俱感邪也。

此節,脈書多不見收,豈其不當有邪,附此以俟講究。

白話文:

張仲景說:在傷寒病中,如果陰脈和陽脈都呈現緊繃的狀態,病人會出現惡寒和發熱的症狀,這時脈象可能會呈現厥脈的特徵。厥脈的表現為脈搏最初顯得很大,然後逐漸變得微弱,再過一陣子又慢慢恢復壯大,這是厥脈的主要特徵。當出現這種脈象,如果惡寒非常嚴重,病人可能會有微微的汗出,喉嚨會感到疼痛,熱度高的病人眼睛會紅,眼周脈絡也會增多,視力可能變得模糊。如果醫生用發汗法治療,可能會傷害到咽喉;如果再用瀉下法,可能會導致雙眼閉合,對於體內寒氣較重的人,會有拉肚子的症狀,而體內熱氣較重的人,排泄物可能會帶有膿血;如果使用燻療,身體可能會出現黃疸;如果使用熱敷,可能會導致咽喉乾燥;如果小便順暢,還可以救治;但如果小便困難,病情就可能相當危險。

成無己表示:這代表太陽經和少陰經同時受到邪氣侵襲。

這一節的內容,在許多脈診的書籍中很少被提及,難道真的不應該有這樣的描述嗎?我附上這段內容,留待後人進一步研究探討。

4. 損至脈法

《十四難經》曰:脈有損至,何謂也?然至之脈,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曰奪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絕,此至之脈也。何謂損?一呼一至曰離經,二呼一至曰奪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絕,此損之脈也。至脈從下上,損脈從上下也。

損脈之為病,一損損於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於五臟六腑;三損損於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為肌膚;四損損於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損於骨,骨痿不能起於床。反此者,至脈之病也,從上下者,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從上下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治損之法奈何?曰: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榮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此治損之法也。馬氏曰:損脈之病,自肺而之腎。至脈之病,自腎而之肺也。

又曰:言治損之法,而治至之法可推。鄒丹源曰:損至之脈,即遲數之甚者也。《難經》此節,既詳明矣。乃其後,又有傷熱中霧露之說,而且極之五至六至,而且曰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當困,雖困可治。滑伯仁釋之云:前之損至,以五臟自病,得之於內者言。後之損至,以經絡血氣為邪所中,自外得之者言,然均一損至也,豈內傷則五至曰死,而外感則五至可治乎?此必後人竄入之言,夫一呼四至,合之一吸,加之太息,且九至矣。外感雖多數,寧有逾此者?五至曰死,猶寬言之也。

考之《內經》曰:人一呼,脈四動以上曰死,脈絕不至曰死,乍疏乍數曰死。《內經》又有大損、中損、下損,蓋以人形之長短,合脈之長短言,又言春得脾肺之脈,秋得肝心之脈,為損。其言至,有魂至、魄至、神至、志至、意至,又以病形言矣。

白話文:

【損至脈法】

《十四難經》裡提到:脈象有損和至兩種,這是什麼意思呢?

首先,我們來看「至」的脈象。每呼吸一次,脈搏跳動兩次是正常的脈象。如果脈搏跳動三次,則表示脈象偏離了常態;四次跳動表示精氣虧損;五次跳動則預示死亡;六次跳動則生命瀕臨終結。這就是所謂的「至」脈象。

接下來,我們來看「損」的脈象。每呼吸一次,脈搏跳動一次表示脈象偏離常態;呼吸兩次才跳動一次表示精氣嚴重虧損;呼吸三次才跳動一次則預示死亡;呼吸四次才跳動一次則生命瀕臨終結。這就是所謂的「損」脈象。值得注意的是,「至」脈象的發展方向是由下至上,而「損」脈象的方向則由上至下。

「損」脈象所反映的疾病狀態如下:第一次損傷影響皮毛,導致皮膚失去彈性,毛髮脫落;第二次損傷影響血脈,使血液量減少,無法充分滋養五臟六腑;第三次損傷影響肌肉,造成肌肉萎縮,食物攝入無法轉化為肌膚營養;第四次損傷影響筋絡,導致筋絡鬆弛,無法自主控制;第五次損傷影響骨骼,骨骼變得脆弱,患者無法起牀活動。與此相反的情況,則屬於「至」脈象所反映的疾病。若疾病由上至下發展,患者最終會因骨骼脆弱無法起牀而死亡;若疾病由下至上發展,最終會導致皮膚失去彈性、毛髮脫落而死亡。

那麼,如何治療「損」脈象所反映的疾病呢?答案是:若肺部受損,應補充元氣;心臟受損,需調整營衛;脾胃受損,要調整飲食;肝臟受損,應緩解其壓力;腎臟受損,應補充精氣。這些就是治療「損」脈象所反映疾病的原則。

馬氏指出:「損」脈象所反映的疾病,通常從肺部開始,最終影響到腎臟;而「至」脈象所反映的疾病,則從腎臟開始,最終影響到肺部。

此外,「損」脈象和「至」脈象都代表著脈搏速度的異常,分別對應脈搏過慢和過快的情況。《難經》中的這一節,已詳細解釋了「損」脈象和「至」脈象的區別。然而,後世有人將「損」脈象和「至」脈象的定義擴展到了五次或六次脈搏跳動,甚至提出了「一呼五至」、「一吸五至」的概念。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患者可能處於危急狀態,但仍有治療的機會。

滑伯仁解釋道:前文所述的「損」脈象和「至」脈象,指的是五臟本身發生的疾病,主要從內部因素出發。而後文所述的「損」脈象和「至」脈象,則是從外部因素考慮,即經絡和血氣受到外邪侵犯。然而,無論是內傷還是外感,都歸屬於「損」脈象和「至」脈象的範疇。難道內傷導致的五次脈搏跳動預示死亡,而外感導致的五次脈搏跳動卻可以治療嗎?顯然,這段描述是後人添加的。實際上,如果一呼吸出現四次脈搏跳動,再加上一次深呼吸,脈搏跳動次數將達到九次。即使外感導致的脈搏跳動次數較多,也不會超過這個範圍。因此,五次脈搏跳動預示死亡的說法,只是一種寬泛的描述。

考察《內經》中的相關記載:如果一個人呼吸一次,脈搏跳動四次以上,則預示死亡;脈搏完全停止跳動,同樣預示死亡;脈搏忽快忽慢,也預示死亡。《內經》中還提到了「大損」、「中損」和「下損」的概念,這些詞語的使用與人體形態的長短有關,同時也反映了脈象的長短。此外,《內經》還提到,如果春季出現脾肺脈象,秋季出現肝心脈象,也屬於「損」脈象的範疇。至於「至」脈象,它包括魂至、魄至、神至、志至和意至等不同層面,這些描述則是從疾病表現的角度出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