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診抉微》~ 卷之五 (8)
卷之五 (8)
1. 《內經》脈決死期
脈至如頹土之狀,按之不得,是肌氣予不足也,五色先見黑白,壘發而死。(頹土者,頹敗之土也,虛而無根,按之全無也。肌氣,即脾氣,脾主肌肉也,黑為水色,土虛而水無所畏,反來乘之也。壘即藟,即蓬藟也。藟有多種,而白者發於春,當木旺之時,土安得而不敗乎哉。)
脈至如懸雍,懸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懸雍者,乃喉間下垂之肉,音聲之機也。脈來如懸雍,浮揣切之益大,即知重按之必空矣,是孤陽亢極之象也。十二俞在背,即五臟六腑十二經之所繫也,水凝為冰,乃陰盛之候,而孤陽安有不絕乎。)
脈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堅大急,五臟菀熱,寒熱獨並於腎也。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浮之小急,如刀口也。按之堅大,且急如刀背也。菀者,積結也。五臟精衰而結熱,故發寒熱也。陽王則陰消,故獨並於腎也。腰者腎之府,腎虛則不能起坐。迨立春陽氣用事,陰日衰而死矣。馬玄臺謂此脈當見於尺部。吳鶴皋謂不得坐,臀肉消也。)
脈至如丸,滑不直手,下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腸氣予不足也。棗葉生而死。(脈至如丸之滑,其實有形,今圓活不直手,似乎無形也,大腸庚金之精氣已敗,而將脫之兆,新夏棗葉初生,火旺之候而死矣。)
脈至如華者,令人善恐,不欲坐臥,行立常聽,是小腸氣予不足也。季秋而死。(華者,草木之花也,在枝葉而不在根,乃輕浮虛而脫神也。小腸之氣,通於心經,小腸不足,故心痛善恐,不欲坐臥者,心神怯而不寧也。行立常聽者,恐懼之心生疑耳,丙火墓於戌,故當季秋而死也。)
白話文:
脈搏來的時候,像要崩塌的土堆一樣,按下去感覺不到脈搏,這是肌肉的氣不足的表現,臉色先出現黑色或白色,接連出現就會死亡。(所謂的崩塌的土堆,是指崩壞的土,虛弱而沒有根基,按壓下去完全感覺不到。肌肉的氣,指的就是脾氣,因為脾主肌肉。黑色屬於水的顏色,因為土虛弱,水就沒有什麼好害怕的,反而會反過來欺負土。接連出現,就像是叢生的植物,有多種,其中白色的在春天長出來,正當木氣旺盛的時候,土怎麼可能不崩壞呢?)
脈搏來的時候,像懸掛著的肉墜,所謂的肉墜,是指脈搏浮在表面按壓卻更加明顯,這是十二經脈的氣不足的表現,水氣凝結就會死亡。(肉墜是指喉嚨裡垂下來的肉,是發出聲音的關鍵。脈搏像肉墜一樣,浮在表面按壓卻更加明顯,就知道重按下去必定是空虛的,這是孤陽亢盛到了極點的現象。十二經脈在背部,是五臟六腑十二經脈所繫的地方,水氣凝結成冰,是陰氣旺盛的表現,而孤陽怎麼可能不消散呢?)
脈搏來的時候,像倒下的刀,所謂的倒下的刀,是指浮在表面時細小而急促,按壓下去卻堅硬而粗大而且急促,這是五臟鬱積熱氣,寒熱之氣獨自集中在腎的表現。這樣的人不能坐,到了立春就會死亡。(浮在表面時細小而急促,就像刀刃。按壓下去堅硬而粗大而且急促,就像刀背。所謂的鬱積,是指積聚結塊。五臟的精氣衰敗而積聚熱氣,所以發出寒熱的症狀。陽氣旺盛就會導致陰氣消退,所以寒熱之氣就獨自集中在腎。腰是腎的居所,腎虛就無法坐立。等到立春陽氣開始主事,陰氣日益衰敗就會死亡。馬玄臺認為這種脈象應該出現在尺部。吳鶴皋認為不能坐,是因為臀部的肌肉消瘦了。)
脈搏來的時候,像圓球一樣,滑動而不直達手指,按下去也感覺不到,這是大腸的氣不足的表現。等到棗樹葉子長出來就會死亡。(脈搏像圓球一樣的滑動,其實是有形狀的,現在圓滑而不直達手指,似乎沒有形狀,是大腸屬金的精氣已經衰敗,將要脫落的徵兆。等到初夏棗樹葉子剛長出來,火氣旺盛的時候就會死亡。)
脈搏來的時候,像花一樣,會使人容易感到恐懼,不想坐下或躺下,走動或站立時經常會聽到聲音,這是小腸的氣不足的表現。到了秋季末就會死亡。(花,是草木的花,在枝葉上而不是在根上,是輕浮虛弱而精神脫離的表現。小腸的氣,連通於心經,小腸不足,所以心痛而且容易感到恐懼,不想坐下或躺下,是因為心神怯懦而不安寧。走動或站立時經常會聽到聲音,是因為恐懼的心產生了疑慮。丙火在戌這個方位入墓,所以到了秋季末就會死亡。)
2. 仲景脈法
寸口衛氣盛,名曰高(高者,自尺內上溢於寸,指下湧湧,既浮且大,而按之不衰,以衛出下焦,行胃上口,至手太陰,故寸口盛滿,因名曰高);榮氣盛,名曰章(章者,自筋骨外顯於關,應指逼逼,既動且滑,而按之益堅,以營出中焦,亦並胃口而出上焦,故寸關實滿,因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綱(綱者,高章兼該之象,故為相搏,搏則邪正交攻,脈來數盛,直以綱字揭之);衛氣弱,名曰惵(惵者,寸口微滑,而按之軟弱,舉指瞥瞥,似數而仍力微,以衛氣主表,表虛不能勝邪,故有似乎心中怵惕之狀,因以惵字喻之,惵音牒,思懼貌);榮氣弱,名曰卑(卑者,諸脈皆不應指,常兼沉澀之形,而按之隱隱,似伏而且澀、難,以營氣主裡,裡虛則陽氣不振,故脈不顯,有似妾婦之甲屑,不能自主,故以卑字譬之);惵卑相搏,名曰損。(損者,惵卑交參之謂,故謂相搏之則邪正俱殆,脈轉衰微,直以損字呼之。
)
張璐曰:綱者,諸邪有餘之綱領;損者,諸虛漸積之損傷。高章卑惵四字,體貼營衛之盛衰,雖六者並舉,而其所主,實在綱損二脈也。
白話文:
【仲景脈法】
在寸口處,如果衛氣旺盛,我們稱之為"高"。"高"指的是從尺部內部過剩溢出到寸部的氣,觸摸下去會感覺到像湧泉一樣的脈動,既浮且大,即便用力按壓也不會減弱。這是因為衛氣起源自下焦,經過胃的上端,最後到達手太陰肺經,所以寸口部位的脈象顯得豐滿,因此被稱為"高"。
如果榮氣旺盛,我們稱之為"章"。"章"指的是從筋骨外部顯現於關部的氣,觸摸下去會感到脈動強烈且滑順,即使用力按壓也會更堅固。這是因為榮氣起源自中焦,同樣也是從胃部開始,向上到達上焦,所以寸部和關部的脈象都顯得實滿,因此被稱為"章"。
當"高"和"章"兩種情況同時存在,我們稱之為"綱"。"綱"是高和章兩種情況的綜合表現,因此我們說是兩者相互搏鬥。在這種情況下,正氣和邪氣互相攻擊,脈象頻繁且強烈,我們直接用"綱"這個詞來描述。
如果衛氣薄弱,我們稱之為"惵"。"惵"指的是寸口的脈象微弱且滑,用力按壓下去會感到軟弱,輕輕一提又會感到脈象快速,但力度仍然微弱。這是因為衛氣主要管理外表,外表虛弱無法抵抗邪氣,因此會有心悸的現象,我們用"惵"這個詞來比喻,"惵"的發音是"牒",意思是思慮恐懼的樣子。
如果榮氣薄弱,我們稱之為"卑"。"卑"指的是所有脈象都不明顯,常常會有深沉且滯澀的形態,用力按壓下去會感到隱約,似乎有脈象,但是滯澀且難以捉摸。這是因為榮氣主要管理內在,內在虛弱時,陽氣無法振作,所以脈象不明顯,就像妾婦的指甲一樣脆弱,無法自我保護,因此我們用"卑"這個詞來比喻。
當"惵"和"卑"兩種情況同時存在,我們稱之為"損"。"損"指的是惵和卑兩種情況交錯存在,所以我們說是兩者相互搏鬥。在這種情況下,正氣和邪氣都處於危急狀態,脈象變得更加衰弱,我們直接用"損"這個詞來描述。
張璐說:"綱"是所有邪氣過剩的總綱;"損"是所有虛弱逐漸累積的傷害。"高"、"章"、"卑"、"惵"這四個詞,實際上是在描述營氣和衛氣的盛衰。雖然這裡列出了六種脈象,但主要關注的是"綱"和"損"這兩種脈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