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診抉微》~ 卷之四 (12)
卷之四 (12)
1. 反診脈
《脈經》曰:寸口脈沉著骨,反仰其手,乃得之,此腎脈也,動苦少腹痛,腰體痠,癲疾。刺腎俞入七分,又刺陰維入五分。
慎庵按:此乃反診之脈,非反關也。反仰其手,謂仰醫者之手,非仰病人之手也。古人診病,必仰病人之手而診,醫者覆其手以候,惟反診異是,覆其病人之手,醫者乃仰手而取,則得其脈矣。此外惟南北二政之歲,三陰司天在泉,尺寸有不應者,反其診則見矣。不應者脈極沉,不應診也,覆病人手診之,則脈見,非無脈也,舍此之外,無覆手之診。
南北政不應之診,附見於後。
白話文:
根據《脈經》所述:當脈象在寸口處極為深沉,近乎觸及到骨頭時,需將醫生的手反過來診脈,才能感受到這類脈象,這是腎臟相關的脈象。若出現這種脈象,患者可能會感到小腹疼痛、腰部痠痛,甚至可能有癲癇症狀。治療上,可以針刺腎俞穴,針刺深度為七分;同時針刺陰維穴,針刺深度為五分。
慎庵進一步解釋:這裡所說的「反診」脈法,並不是指「反關脈」。所謂「反仰其手」,是指醫生將自身的手反過來,並非要求病人將手反過來。在古代診病過程中,醫生通常會要求病人將手放平,以便進行診脈。但在「反診」脈法中,醫生需要將自己的手反過來,覆蓋在病人的手上,這樣才能感受到特定的脈象。除了這種情況,在每年的南北兩季,當三陰星宿在天空中處於主導地位,尺寸脈象可能無法正常呈現,此時使用「反診」脈法就能夠察覺到脈象。當脈象極度深沉,普通診法無法觸及時,通過覆蓋病人手部診脈,脈象便能被發現,並非真正無脈,除了這種特殊情況外,一般不需要採用覆手診脈的方法。
至於在南北兩季期間,因星宿影響而不適用常規診脈方法的情況,將在後續內容中附帶說明。
2. 南北政司天在泉不應之診
《匯辨》云:南北二政,其面不同,司天在泉,移位相從。甲己之歲,是為南政。三陰司天,則寸不應;三陰在泉,則尺不應。乙庚丙辛丁壬戊癸,斯八歲者,皆曰北政。三陰司天,則尺不應;三陰在泉,則寸不應。南政之歲,厥陰司天,則右不應;太陰司天,則左不應。北政之歲,厥陰在泉,則右不應;太陰在泉,則左不應;不應之位,皆少陰也。
諸部不應,反診較之。
不應之脈,皆在兩寸兩尺,一為手少陰心經,一為足少陰腎經也。凡南政之應在寸者,則北政應在尺;北政之應在寸者,則南政應在尺。值此不應之脈,乃歲運合宜,命曰天和之脈,不必求治,若誤治之,反伐天和矣。
白話文:
《匯辨》提到:南政與北政兩種氣候條件,它們的特性各異,而「司天」(代表上半年的主導氣候)與「在泉」(代表下半年的主導氣候),會隨著年份更替而相互跟隨變化。在甲己這兩個年份,被稱作南政。如果這一年的上半年是由三陰主導,那麼右手脈象的寸部(代表上身)就不會有明顯反應;反之,若下半年由三陰主導,則左手脈象的尺部(代表下身)反應不顯著。
乙庚、丙辛、丁壬、戊癸這八年,統稱為北政。同樣地,如果上半年由三陰主導,則左手脈象的尺部反應不明顯;反之,下半年由三陰主導,則右手脈象的寸部反應不顯著。在南政的年份裡,若上半年由厥陰主導,則右手脈象的反應不強烈;若由太陰主導,則左手脈象反應不強烈。在北政的年份裡,若下半年由厥陰主導,則右手脈象的反應不強烈;若由太陰主導,則左手脈象反應不強烈。這些脈象反應不強烈的位置,都與少陰有關。
當各部位的脈象反應不顯著時,我們需要反向檢查,以確保診斷的準確性。
那些脈象反應不強烈的地方,主要出現在兩側的寸部和尺部,一個對應的是手少陰心經,另一個是足少陰腎經。大體上來說,南政年份中應該在寸部有反應的脈象,在北政年份就會在尺部出現反應;反之亦然。當遇到這種脈象反應不強烈的情況,其實這是因為當年的氣候運行符合自然規律,這樣的脈象被稱為「天和之脈」,表明身體處於和諧狀態,無需特別治療。如果錯誤地進行治療,反而可能破壞身體的自然平衡。
3. 不應有尺寸反左右交
尺當不應,而反浮大;寸當浮大,而反沉細;寸當不應,而反浮大;尺當浮大,而反沉細,是為尺寸反者,死。
右當不應,而反浮大;左當浮大,而反沉細;左當不應,而反浮大;右當浮大,而反沉細,是謂左右交者,死。
白話文:
如果尺部(相對較內側的手腕脈搏)本不應浮大,卻反常地出現浮大的脈象;或者寸部(相對較外側的手腕脈搏)本應浮大,卻反而是沉細的脈象;亦或是寸部本不應浮大,卻反常地出現浮大的脈象;或者尺部本應浮大,卻反而是沉細的脈象。這些情況都屬於尺寸反常的情況,預示著病情嚴重,可能危及生命。
同樣地,如果右手脈象本不應浮大,卻反常地出現浮大的脈象;或者左手脈象本應浮大,卻反而是沉細的脈象;亦或是左手脈象本不應浮大,卻反常地出現浮大的脈象;或者右手脈象本應浮大,卻反而是沉細的脈象。這些情況都屬於左右脈象交錯反常的情況,也同樣預示著病情嚴重,可能危及生命。
4. 外感辨風寒風熱憑證略脈說
張路玉曰:肥人肌肉豐厚,胃氣沉潛,縱受風寒,未得即見表脈,但須辨證。設鼻塞聲重,涕唾稠黏,風寒所傷也。
若鼻塞聲重,而屢咳痰不即應,極力咯之,乃得一線黏痰,甚則咽腫者,乃風熱也。以肥人肌氣充盛,風邪急切難入,因其內多濕痰,故傷熱最易,否則形盛氣虛,色白肉鬆,肌腠不實之故,不可以此膠執也。瘦人肌肉淺薄,胃氣外泄,即發熱頭痛,脈浮數,多屬於火;但以頭之時痛時止,熱之忽重忽輕,又為陰虛火擾之故也。惟發熱頭痛無間,晝夜不分輕重,人迎浮盛者,方是外感之病。
亦有表邪挾內火,雖發熱頭痛,晝夜不分輕重,而煩躁口渴,臥寐不寧,皆邪火爍陰之候,惟宜辛涼發散,又當顧慮其陰。獨形瘦氣虛,顏白唇鮮,衛氣不固者,最易傷風,卻無內火之患矣。
白話文:
張路玉說:體型肥胖的人肌肉豐厚,胃氣較深沉,即使遭受風寒侵襲,也不會立即在表面脈象上表現出來,但我們仍需從症狀來辨別。如果出現鼻子堵塞、聲音重濁,分泌物稠黏的情況,這就是被風寒所傷害的跡象。
然而,如果鼻子堵塞、聲音重濁,且持續咳嗽,痰液不易咳出,需用力才能咳出少量黏痰,甚至咽喉腫脹,這就是風熱的症狀。這是因為肥胖者肌肉氣血充盈,風邪不易迅速侵入。由於他們體內多有濕痰,所以更易受熱傷害。但也有可能是身體壯碩但氣虛,皮膚色白且鬆弛,肌膚防護功能不強導致的,不能就此斷定。
而體型瘦弱的人肌肉較薄,胃氣容易外泄,一旦發燒頭痛,脈象多呈現浮數,這多是火熱所致;但如果是頭痛時好時壞,發燒忽高忽低,則可能是陰虛火旺的緣故。只有那些發燒頭痛不分晝夜,且病情持續加重,脈象浮盛的人,纔可斷定是外感疾病。
也有表層邪氣與內火相結合的情況,雖然同樣發燒頭痛,晝夜不分輕重,但伴有煩躁、口渴、睡眠不安等症狀,這都是邪火損耗陰氣的徵兆,應選擇辛涼解表的治療方式,同時也要照顧到其陰氣。至於體型瘦弱、氣虛面色蒼白、嘴脣紅潤、防禦能力差的人,最容易受到風邪的侵害,但他們通常不會有內火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