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診抉微》~ 管窺附余 (4)
管窺附余 (4)
1. 數脈治有難易
又按:數脈屬陽,陽宜平而不宜亢,過亢則為害矣。然六部之內,有宜見不宜見之別。宜見治之亦易,不宜見治之甚難。如始病見數,或浮數有力,是熱在表,散之則已;沉數有力,是熱在裡,降之則愈,治之易也。病久脈數,或浮數空軟,陽浮於上,治當溫補;沉數細澀,陰竭於下,法必滋陰,療治為難。
白話文:
此外,中醫認為數脈(脈搏快而明顯)屬於陽,陽氣宜平和而不是過於亢盛,過於亢盛就會造成危害。然而,人體的六腑之中,有應該出現數脈和不應該出現數脈的區別。如果脈象出現數脈的時候,身體出現應該出現的症狀,治療起來就比較容易;如果脈象出現數脈的時候,身體出現不應該出現的症狀,治療起來就很困難。
例如,疾病初期出現數脈,如果脈象浮數有力,說明熱邪在表,疏散熱邪就可以康復;脈象沉數有力,說明熱邪在裡,祛除熱邪就可以痊癒,這些情況的治療都比較容易。但如果疾病時間長了,依然出現數脈,如果脈象浮數空軟,說明陽氣浮於上方,治療方法應該是溫補陽氣;如果脈象沉數細澀,說明陰液虧損,治療方法一定是滋養陰液,這些情況的治療就比較困難了。
心病左寸見數,獨甚於他部,為心火獨亢,瀉之易已;肺病右寸見數,而過於別部,為火盛剋金,治之難瘳;左關數實弦急有力,肝火蘊結,瀉之為易;左關數虛弦細無力,肝陰虧竭,補陰非易。右關數實,脾胃火烈,清降易已;數虛兼澀,脾胃陰竭,養陰費力。細數之脈,忌見兩尺。
白話文:
- 心臟有病,從左手的寸脈可以看出,而且比其他脈象更為明顯,這是因為心火過旺,治療起來比較容易。
- 肺臟有病,從右手的寸脈可以看出,而且比其他脈象更明顯,這是因為火氣過旺剋制金氣,治療起來比較困難。
- 左手關脈數實弦急有力,說明肝火鬱結,治療起來容易。
- 左手關脈數虛弦細無力,說明肝陰虧虛,滋補肝陰不易。
- 右手關脈數實,說明脾胃火盛,清熱降火容易。
- 右手關脈數虛兼澀,說明脾胃陰虛,滋養陰液很困難。
- 細數的脈象,不應該出現在兩尺脈上。
左尺細數,兼之虛澀,真陰已竭,治專壯水,遷延時日,治亦無益;右尺浮數,按之細澀,真陽衰竭,益火之源,薪傳已盡,治亦難愈。明其易而知其難,又何難哉?在前人謂腎有虛無實,故治有補無瀉,知柏八味丸,是瀉腎之劑也,惟稟陽藏右尺獨旺而實者,可用之,是瀉其腎中偏旺之氣,非瀉腎陽之謂也。
白話文:
左手的尺脈細弱而空虛,表示腎陰已經枯竭,治療的重點在於滋補腎水。如果拖延治療時間,則治療也無濟於事。右手的尺脈浮而數,按壓時感覺細弱,表示腎陽衰竭,滋補腎陽的藥物已經用盡。這種情況治療也難以治癒。明白這個輕易就能看出問題,而難以解決的問題,還有什麼難的呢?以前的醫學家認為腎有虛而無實,所以治療只有滋補而沒有瀉下。知柏八味丸是一種瀉腎的藥方,只有腎陽偏旺的人可以使用,目的是瀉掉腎中過旺的氣,而不是瀉掉腎陽。
2. 滑主血蓄鬚知
《素問·脈要精微論》云:澀者,陽氣有餘也;滑者,陰氣有餘也。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此陰陽專指氣血而言。)
《舉要》云:滑脈主痰,或傷於食,下為蓄血,上為吐逆。
白話文:
《素問·脈要精微論》中記載:
- 脈搏澀澀的,表示陽氣過盛。
- 脈搏滑滑的,表示陰氣過盛。
- 陽氣過盛,會出現身體發熱而不流汗的症狀。
- 陰氣過盛,會出現容易出汗、身體發寒的症狀。(這裡的陰陽特指氣血。)
慎庵據先聖所云,則滑為血盈氣虧,澀為氣旺血衰。由此而推,滑與澀所主之證,各具有有餘不足也。血固有餘,氣非不足,較之有餘者,似不足耳。蓋血多則經脈充沛,隧道濡潤,氣益得張大其勢,如洪水泛溢,舟行湍流,想見其迅疾流利之狀。古人謂滑脈帶數,以其流行急疾,有類於數,非真數也。
白話文:
根據慎庵的說法,脈象滑利表示血氣充盈,脈象澀滯表示氣盛血衰。由此推斷,脈象滑利和澀滯的主證,都有盈虧之別。血氣固然充足,但氣血並非不足,相比於盈餘的狀態,血氣似乎不足而已。這是因為血氣充盈,經脈暢通滋潤,氣勢更加強盛,就像洪水氾濫,船隻在湍流中疾馳,可以想像其流動迅速順暢的樣子。古人說脈象滑利伴隨脈搏較快,是因為其運行動作急促迅疾,類似於脈搏較快的狀態,但實際上並非真正的脈搏較快。
故張路玉謂滑脈無無力之象,無虛寒之理,可謂入理深談。無力則氣勢已寬緩,何從效象於急疾流利,以呈其滑耶?若證屬虛寒,脈必沉遲無力,安得脈滑二言深中於理?往哲滑脈,多主血實氣壅之候,良有以也。或曰,痰為津液凝聚,食不腐化停積。二物本具淖澤之性,而氣應於經,故脈滑,理也。
白話文:
所以張路玉說滑脈沒有無力的徵象,也沒有虛寒的道理,可謂見解深刻。無力則氣勢已經寬緩,怎麼還能像急促流利那樣顯現出滑的現象呢?如果證候屬於虛寒,脈象必定沉遲無力,怎麼會有脈滑這個道理呢?古人所說滑脈,大多指氣血瘀滯的時候,這是很有道理的。有人說,痰液是津液凝結在一起,沒有腐化後沉積下來的。這兩種東西本來就有黏稠的性質,而氣血循行於經絡中,所以脈滑,這是符合道理的。
令經脈充盈,流行易而滑利,如水之氾濫沖決,滓穢盡滌,經脈瀉注急疾,血又從何處蓄積而成瘀耶?血積則氣滯窄澀,脈又安能得滑乎?曰此問亦不可少,如子所言,正嫌其血太過而成蓄積。蓋有說焉,人之壯盛者,氣血必盈,故經血盛,則溢於絡,絡盈則流於奇經,而歸於血海,血海者,衝脈也。秦越人《二十八難》云:溝渠滿溢,流於深湖。
白話文:
如果經脈氣血充盈,流動自然通暢,就像洪水奔騰,沖刷所有污垢,經脈暢通無阻,血液還能從哪裡積蓄成瘀血呢?如果血液積蓄,氣血就會凝滯不通,脈絡怎麼能通暢呢?
有人問,這個問題也不容忽視,就像你所說的那樣,正是因為血液過多才會蓄積。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人的壯年時期,氣血必然充盈,所以經血旺盛,就會溢出絡脈,絡脈充盈後就會流到奇經,最後歸於血海,血海就是衝脈。
秦越人在《二十八難》中說:溝渠滿溢,就會流入深湖。
人脈隆盛,入於八脈,而不還周,故十二經亦不能拘之。此節正是經血盈溢,蓄積成瘀之註腳也。女子有餘於血,故血海滿必隨月盈虧,而漏泄於經外,而為月事之時下也。若外因六氣所感,內因七情所傷,皆能阻閉經脈,而成不月之病矣。血液類痰,滋而流利,初停蓄時,尚未凝聚,故脈應之則滑,久之經血枯燥,脈又變澀而呈象矣。男子雖云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男女之陰陽相較而言如此,此道其常,非通論也。
白話文:
人體的脈絡像隆起的山巒,分佈在八脈之間,卻沒有周而復始的循環,所以十二經絡也無法約束它。這句話正是說明經血過盛,積存成血瘀的註解。女性多血,所以「血海」滿盈一定會隨著月亮盈虧而洩漏到經脈之外,成為月經。如果受到外界的六氣影響,或是內在的七情所傷,都可以阻滯經脈,導致月經不來。血液就像痰液,滋潤而流動。月經剛開始停止的時候,血塊尚未凝結,因此脈絡感覺滑溜;久了經血乾枯,脈絡觸感又會變澀而堵塞。雖然說男性陽氣充足而血氣較弱,這是相對於男女陰陽而言,是平常的現象,不能一概而論。
然當強盛時,氣壯血盈,如水之洶湧澎湃,必潰決以泄其餘,來勢少殺,而水得其平。人之經血亦然,充盈之極,絡中亦必有潰裂罅隙,滲漏於肌膚分肉之間,隨衛氣流轉,化汗而泄於外,衛陽亦因之而散泄,故多汗身寒,是無蓄積。若起居不慎,內外一有所傷,因而阻逆,蓄積不流而成瘀矣。
白話文:
當身體強健時,氣血旺盛,就像奔騰的洪水一樣,必然會潰決洩洪,流勢減少後,水位才能恢復平衡。人體的經血也是如此,當經血充盈到極致時,經絡中必定會有破裂和縫隙,滲漏到肌肉和皮肉之間,隨著衛氣的運行,化為汗液從體外排出,衛陽(人體抵禦外邪的陽氣)也因此而耗散洩漏,所以多汗、怕冷是因為身體沒有儲備。如果起居不慎,內外受到一點損傷,因而阻滯運行,蓄積不流就會形成瘀血。
在蓄血必留於脅下及少腹者,以脅乃肝之經脈所過,而絡於少腹故也,然身必發熱,二處按之腫痛,蓄之久,必發癰毒,在下焦,尺脈必滑盛於他部,至潰裂散漏之言。予本之於《靈樞·百病始生篇》云: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腸外。故往哲治血溢之證,有填補竅穴之說,此蓄血之原,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血塊積蓄在脇下和少腹部,是因為脇下是肝經脈通過的地方,與少腹部相連接。出現這種情況,身體一定會發熱,這兩個部位按壓時會腫脹疼痛。如果積蓄時間長了,必定會形成膿腫。如果膿腫在少腹部,尺脈的脈象一定會比其他部位滑盛。到了膿腫潰爛破裂流出的時候。我這是在《靈樞》的《百病始生篇》中看到的:如果作息不節制,用力過度,就會傷及經絡脈絡。陽脈絡受傷,血就會外溢,外溢的血會引起鼻血;陰脈絡受傷,血就會內溢,內溢的血會引起大便出血;腸胃脈絡受傷,血就會溢出腸道之外。所以古代治療血溢的原則,有填補孔竅的說法。這是血塊積蓄的根本原因,不可不知。
或曰:滑澀又主痰與食者,何也?曰:食初停,物尚濡潤,津液未傷,因中氣輸轉遲緩,內即鬱蒸,津液皆凝結似痰,故脈滑,中外熱蒸,馴至津液枯燥,脈即變澀矣。與前蓄血病,始則滑,久則變澀,同一義也。至於滑脈所主之痰,此指隨氣流動,而不結伏者言,若老痰火痰,堅韌膠固,結伏於經絡之間,礙其流行之道路,運行濡滯,則脈又澀而不滑也。
白話文:
有人問:滑脈澀脈又主痰濕和食滯,為什麼?
回答:食物剛剛進入胃中時,食物還很滋潤,津液沒有受到損傷,由於胃氣運輸緩慢,食物在胃中鬱積,津液便凝結成了類似痰的東西,所以(脈搏)滑。胃中食物較多,內外熱蒸,隨著時間的推移,津液乾枯,脈搏就變成了澀。這和前面敘述的血瘀病,開始脈滑,時間長了脈變澀,道理是一樣的。至於滑脈所反映的痰濕,是指隨著氣血流動的痰濕,而不是凝結阻滯的痰濕。如果是陳舊的痰或火痰,質地堅韌黏稠,阻塞經絡,阻礙氣血運行,那脈搏就不滑而澀。
3. 澀主氣滯須知
慎庵按:澀脈有內外氣血之分別,寒熱虛實之主治,今人第知浮澀有力為氣滯,沉澀無力為血虛。然稽之於古,未足以盡其義也,予特揭出,告諸同志。
白話文:
慎庵註解:脈象澀澀,有內氣和外氣、氣血之別,治療時應分寒熱虛實。現在的人只知道浮而澀、有力的是氣滯,沉而澀、無力的是血虛。然而仔細考查古代醫書,這並不足以涵蓋所有意思,我特地摘錄出來,告訴各位同道中人。
仲景曰:病人脈微而澀者,此為醫所病也,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此虛澀也)。
又曰: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也。(此實澀也。)
《正義》云:為氣不充盈,為血少精枯。(是澀主氣血之虛證也。)
又云:為瘀血積痰,為痰熱結伏。(是澀主氣血之實證也。)
又為寒邪鬱結,汗出不徹,為霧傷皮腠。(是皆澀脈之主外邪者也。)
《金匱》云:寸口脈浮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知有宿食。(是主內傷不足,中之有餘也。)
白話文:
張仲景說:病人脈象微弱而澀滯,這是醫生治療不當造成的,大量發汗,又多次服用瀉藥,病人就會失血(這是虛寒導致的澀滯)。
他又說:怎麼知道汗出不透呢?因為脈象澀滯的原因。(這是實寒導致的澀滯。)
《醫學正義》說:這是因為氣血不足、精氣枯竭。(這是澀脈表現氣血虛證。)
又說:這是因為瘀血積聚、痰濁停滯、痰熱結聚。(這是澀脈表現氣血實證。)
還可能是寒邪鬱結,汗出不透,因為霧氣侵襲皮膚腠理。(這都是澀脈表現外邪入侵。)
《金匱要略》說:寸口脈浮大,按壓反而澀滯,尺脈也微弱而澀滯,就知道有宿食積滯。(這是表現內傷不足,而脾胃積滯。)
左尺澀,男子為足軟腰痠,女人為經枯血秘,孕婦為胎漏不安;右尺澀,為津液衰,大便秘結,為元陽虛。(是澀主內傷不足,陰陽精血之衰也。)
白話文:
如果左寸口脈搏澀滯,男性會表現為足軟、腰痠,女性會表現為月經量少、陰道出血停止。對於孕婦來說,會出現胎動不安、流產或早產。
如果右寸口脈搏澀滯,說明津液不足,大便乾結,元陽虛弱。(澀脈主陽氣不足、陰精耗損。)
《正義》云:為小腹寒疝,腹中有寒。(是澀之主內寒也。)
又曰:液竭燥渴,煩熱無汗。(是又主燥熱也。)
白話文:
《正義》說:這是小腹冷疝,腹部有寒氣。
又說:體液枯竭,口乾渴,煩熱不出汗。這也是主管燥熱的情況。
慎庵按:人身所恃以生者,惟此氣血耳。若氣血相准,則經隧流通,而無一息之停,是無病之人也。一有偏勝,則從偏勝處而為病矣。故二者有相須相成之用,使血無氣,不能流行經脈,而使條達;氣無血,失其統運之機,而即遲滯不前。蓋血以氣為運用,氣以血為依歸也,豈非相須為用乎?《經》云:氣主煦之,血主濡之。
白話文:
《醫學入門》註解:人體賴以生存的,只有氣和血。如果氣和血互相平衡,經脈就會通暢,一刻不停,這樣的人就是沒有疾病的。一旦出現偏重的情況,就會從偏重的地方產生疾病。所以氣和血有相輔相成的作用,血沒有氣,就不能在經脈中流動,而分泌順暢;氣沒有血,就會失去統御的功能,而變得遲滯不前。這是因為血靠氣來運行,而氣又以血為依託,難道不是相輔相成嗎?《黃帝內經》上說:氣主管溫煦養護,血主管滋潤濡養。
煦者,溫養也;濡者,潤養也。經血日得陽和以溫養,則陰血充溢而流行易,是氣有生血之功,陽主施化故也;經氣日得血以濡潤,則陽氣健運而隧道滑,是血有滋長之能,陰主長養故也,豈非相成為用乎?故血虛則氣失依歸,運行之機濡滯而不流利;氣虛則健運之力微弱,血失宣導之機,亦阻結而難前。
白話文:
煦是溫暖滋養的意思;濡是潤澤滋養的意思。經血每天得到陽氣溫暖滋養,則陰血就會充盈,流動也容易。也就是說,氣有生血的作用,因為陽氣主導運化。經氣每天得到血來滋潤,則陽氣就能夠運轉順暢,經脈也能通暢。也就是說,血有滋養壯大的能力,因為陰氣主導滋養。難道不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嗎?所以如果血虛,那麼氣就會失去依附,運行的機制就會停滯不流暢。如果氣虛,那麼運行順暢的力量就會微弱,血就會失去疏導的機制,也會滯留不通。
故不拘血虛、血瘀、氣虛、氣鬱脈俱呈澀者,皆因氣機之阻,經脈失其暢達,流行艱澀故也。病若在氣虛,脈必浮澀而無力,實則浮澀而有力也;病在血虛,脈必沉澀而細弱,實則沉澀而有力也,脈則然矣。審之外候,證有同然,方為準的。若外邪相干於表,飲食停滯於中,皆足以致脈澀者,一由遏郁其營衛出入之機,一由阻礙其胃中升降之道使然。
白話文:
因此,不管血虛、血瘀、氣虛、氣鬱,脈象都表現為澀脈,都是因為氣機受阻,經絡不通暢,氣血運行不暢所致。
如果病在氣虛,脈象肯定會浮澀無力;如果是氣實,脈象則會表現為浮澀有力。如果病在血虛,脈象肯定會沉澀細弱;如果是血實,脈象則會表現為沉澀有力。脈象可以這樣,仔細觀察外在表現,症狀也一致,這才能準確判斷。
如果外邪影響表層,飲食積停在胃中,這些因素都可以導致脈象澀滯:一是抑制了營衛氣血的出入,二是阻礙了胃中氣血的升降。
十二經脈,皆稟氣於胃,今因飲食不化,阻其升降之氣,清濁混淆於中,故使膈滿,時噯酸臭,發熱臚脹,惡食,舌苔燥黃,胃因不能遊溢精氣而上輸,經脈皆失其稟受,使中外上下之氣機,多違其運用,故脈窄礙而呈澀也。長沙二條,一因醫者妄汗妄下,津液虧損,而成枯澀;一因發汗不透,擾動經氣,玄府復閉,氣鬱而成實澀也。當再汗以通其經氣,則病自霍然。
凡一切內外氣血寒熱虛實,致病而脈見澀者,非血滯於氣,即氣滯於血而使然也。
白話文:
十二條經絡都接受胃的氣。如今因為飲食不消化,阻礙了胃氣升降,讓體內的清氣和濁氣混雜,所以造成胸膈滿悶,時常泛出酸臭的氣味,發燒、腹脹、厭食,舌苔乾燥發黃。胃部無法輸送營養精氣到身體上部,經絡都失去該有的氣血滋養,讓體內外上下各處的氣血運行大多不順暢,所以脈象狹窄受阻,摸起來很澀。
長沙脈的澀脈有兩種原因。一種是醫生亂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導致津液不足,形成枯澀。另一種是發汗治療沒發透,擾亂了經氣,玄府(肺)再度閉塞,氣鬱而形成實澀。應該再次發汗以疏通經氣,那麼疾病自然會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