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瀚

《四診抉微》~ 卷之四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1)

1. 脈有溢覆關格

(此陰陽相乘之脈)

《三難》曰:關之前,陽之動也,脈當九分而浮,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上魚為溢,為外關內格,此陰乘之脈也。關以後,陰之動也,脈當一寸而沉,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入尺為覆,為內關外格,此陽乘之脈也,故曰覆溢,是其真臟之脈,人不病而死也。

龐安常曰:寸倍尺為溢脈,一名外關,關以上,外脈也,陰拒陽而出,名曰內格。自關以上,溢於魚際,而關以後,脈伏行,陰壯乘陽,而陽竭則死,是寸口四倍於人迎。尺倍寸為覆脈,一名內關,關以下,內脈也,陽拒陰而入,名外格。自關以下,覆入尺澤,而關以前,脈伏行,陽亢乘陰,而陰竭亦死,是人迎四倍於寸口。

白話文:

【脈有溢覆關格】

根據《三難》所述,脈象在關部之前的動態,代表了陽氣的活動,正常的脈象應當在九分的位置並且浮動,如果脈象超過這個範圍,則被稱為太過;若低於這個範圍,則被視為不及。當脈象向上移至魚際部位,這種現象被稱為「溢」,象徵著外關內格,這正是陰氣過盛的情況。關部之後的動態,反映的是陰氣的活動,正常的脈象應當在一寸的位置並且下沉,若脈象超出這個範圍,也被稱為太過;低於這個範圍,同樣被視為不及。當脈象深入至尺澤部位,這種現象被稱為「覆」,象徵著內關外格,這是陽氣過剩的情況。因此,「覆」和「溢」都是真正臟腑出現問題的脈象,當出現這種情況時,人會在未病發前就死亡。

龐安常指出,當寸脈比尺脈強烈兩倍時,稱為「溢脈」,又可稱為外關,指的是關部以上的脈象,陰氣抵抗陽氣向外發展,這種情況被稱為內格。從關部以上,脈象溢出至魚際,而在關部以下,脈象卻潛藏,陰氣過盛壓制陽氣,當陽氣耗盡,人就會死亡,此時寸口的脈象是正常人的四倍。當尺脈比寸脈強烈兩倍時,稱為「覆脈」,又可稱為內關,指的是關部以下的脈象,陽氣抵抗陰氣向內發展,這種情況被稱為外格。從關部以下,脈象深覆入尺澤,而在關部以上,脈象卻潛藏,陽氣過剩壓制陰氣,當陰氣耗盡,人也會死亡,此時人迎的脈象是正常人的四倍。

2. 脈有伏匿

《二十難》曰:陰陽更相乘,更相伏也。脈居陰部,而反陽脈見者,為陽乘陰也。脈雖時沉澀而短,此謂陽中伏陰也。脈居陽部,而反陰脈見者,為陰乘陽也。脈雖時浮滑而長,此謂陰中伏陽也。

張注云:尺部而見陽脈,乃陽乘於陰。陽脈之中,雖時沉澀而短,此乃陽中伏陰。寸部而見陰脈,乃陰乘於陽也。陰脈之中,雖時浮滑而長,此乃陰中伏陽也。

白話文:

根據《二十難》所述,陰和陽兩者會相互影響,相互掩藏。當在本應出現陰脈的部位,卻出現了陽脈,這表示陽脈壓倒了陰脈。即使脈象偶爾呈現出沉澀且短的特徵,這就稱之為在陽脈中隱藏著陰脈。反之,若在應出現陽脈的部位,卻出現了陰脈,這表示陰脈壓倒了陽脈。即使脈象偶爾呈現出浮滑且長的特徵,這就稱之為在陰脈中隱藏著陽脈。

張氏解釋道,在尺部(手腕內側的部位)出現陽脈,表示陽脈壓倒了陰脈。在陽脈中,即使偶爾出現沉澀且短的脈象,這表示在陽脈中潛藏著陰脈。同樣地,在寸部(手腕外側的部位)出現陰脈,表示陰脈壓倒了陽脈。在陰脈中,即使偶爾出現浮滑且長的脈象,這表示在陰脈中潛藏著陽脈。

3. 稟賦脈

六陽脈,六部健旺;六陰脈,六部如絲。仁齋曰:陽脈雖病寒常浮洪,陰脈雖病熱常微細。錢君穎曰:稟陽臟者便燥,能飲冷,惡辛辣,不受補劑,畏熱喜涼;稟陰臟者便溏,喜飲熱,飲冷即瀉,喜辛辣,畏冷。

白話文:

在六陽脈的情況下,身體的六個部位的脈象都表現得強壯健康;而在六陰脈的情況下,這六個部位的脈象則像絲線一樣微弱。仁齋指出:就算生病,陽脈的病人通常會出現表淺且強大的脈象,而陰脈的病人即使發燒,脈象依然會呈現微弱細小。錢君穎表示:具有陽臟稟賦的人大便乾燥,喜歡喝冷飲,不喜歡辛辣食物,他們通常不需要補藥,並且害怕熱天,喜歡涼爽環境;而具有陰臟稟賦的人大便偏稀,偏好熱飲,一旦喝了冷飲就會拉肚子,他們喜歡辛辣食物,並且害怕寒冷環境。

4. 肥人脈沉瘦人脈浮

張三錫曰:人肥白,脈多沉弱而濡,或滑,以形盛氣虛,多濕痰故耳。人黑瘦,脈多數疾,或弦,以陰水不足,火常盛故耳。

滑伯仁曰:男子尺脈常弱,女子尺脈常盛。

朱丹溪曰:男子寸盛而尺弱,女子尺盛而寸弱。(參黃子曰:男子以陽為主,女子以陰為主也。)

吳鶴皋曰:神氣充實,一手或兩手脈上魚際必壽,素無此脈,一旦見者,陰乘陽也,為逆氣喘息。

白話文:

張三錫說:肥胖且膚色白的人,其脈搏多呈現沉弱和濡軟,有時也會出現滑脈,這是因為體型壯大但實際上氣血較虛弱,身體內濕氣和痰多所導致的。而皮膚黑且瘦削的人,脈搏多為快速,有時會呈現弦脈,這是因為體內陰性水分不足,導致體內火氣過盛所致。

滑伯仁提到:通常男性在手腕下方的尺脈會比較弱,而女性的尺脈則會較強。

朱丹溪指出:男性的寸脈強而尺脈弱,女性則是尺脈強而寸脈弱。(黃子補充說明:這是因為男性以陽性能量為主,女性則以陰性能量為主的緣故。)

吳鶴皋表示:如果一個人精神氣質飽滿,他的脈搏在手腕上方的魚際部位會出現,這種情況下此人壽命長。但如果平時沒有這種脈象,突然出現,這表示陰氣侵入陽氣,可能會有呼吸困難的逆氣現象。

5. 反關脈

《內經》曰:脾脈外鼓沉為腸澼,久自已。胃脈外鼓大為鬲,偏枯。

王啟玄注云:外鼓,謂不當尺寸而鼓擊於臂外。

鄒丹源曰:此即反關脈,謂其不行於關上,而見於關外,故曰反關也。其部位取法,亦與正同,然有兩手俱反者,有隻一手反者。《內經》此節,特脾胃一部之主法,若心肺肝腎,亦可以三隅反矣。

然溯其所自,亦不外乎肺朝百脈之義,但其所致,必有所由,或賦形之初,偶有感變,而致脈道易位者,此先天之變也,或形生之後,因驚撲,因病藥,而脈道外走者,此後天之失也。

附記:孫兆診開寶寺僧,左手無脈,乃轉左臂上得之,而息至如常。孫曰:意是少年時,曾有驚撲,震動心神,故脈道外移,則不能復,今氣血已定,自不復歸,非有病也。

僧曰:然,某襁褓時,兩受撲,皆幾死,今宜脈之失道,非有疾也。聞公神於醫,聊試耳。

白話文:

【反關脈】

《內經》中有這樣的描述:脾臟的脈象如果在外側顯得鼓脹且沉,可能是腸澼(一種腸胃疾病),但這種情況會自行康復。胃部的脈象如果在外側顯得鼓脹且粗大,可能是膈肌疾病,還可能伴隨半身不遂的症狀。

王啟玄在註解中提到:所謂的「外鼓」,是指脈象不應該出現在寸口和尺部的位置,卻在手臂外側呈現出鼓擊的現象。

鄒丹源解釋說: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反關脈」,指的是脈象不是出現在關部,而是出現在關部以外的地方,因此被稱作「反關」。對於這種脈象的定位方法,與正常的脈象定位相同,但有的情況下,雙手都會出現反關脈,也有時候只有一隻手出現。

《內經》這一節特別提到了脾胃部分的主導原則,但心、肺、肝、腎等其他臟器的脈象,同樣可以根據類似的規律來推測。

然而,追溯反關脈的成因,並不會超出「肺朝百脈」的原則,但導致這種脈象的原因,必然有所緣由。有的是在人體形成初期,偶然受到某些影響或變化,導致脈道位置發生改變,這是先天性的變化;有的是在人體形成後,因為受到驚嚇、摔傷或是藥物影響,脈道向外偏移,這是後天的偏差。

附記一則案例:孫兆醫師為開寶寺的一位和尚診脈,發現他的左手沒有脈象,但在將手臂轉向上方後,卻能正常地感受到脈搏。孫醫師認為,這可能是和尚在年輕時曾經受到驚嚇或摔傷,導致心神受到震動,脈道因此外移,一旦這種情況發生,就無法恢復原狀。如今,和尚的氣血已經穩定,脈道自然不會再回到原本的位置,這並不代表他有疾病。

和尚回憶說,自己在襁褓時期確實經歷過兩次摔傷,當時幾乎喪命,如今脈象的異常,應該是當時的後遺症,而不是疾病。他聽聞孫醫師醫術高明,所以特地前來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