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瀚

《四診抉微》~ 卷之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7)

1. 手太陰肺經

肩背痛,多嚏受寒。小便數,溏瀉氣虛。吐稠涎,咯血,實熱。呵欠,氣熱作咳,受風。龜胸龜背,風熱。氣疳,干嗽無痰,客熱兼腎火。嗽多子時前者,食積。嗽多子時後者,腎火。嗽多午時前者,風邪。嗽多午時後者,虛火。鼻流清涕者,傷寒。痰擁頓嗽面赤,傷熱。氣逆喘急,肺脹。

聲啞氣粗,肺瘻。哮喘發即吐稠痰,鹽哮。交秋髮哮,多清水,屬寒;哮發不時,頓嗽抱首,屬熱。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

  • 肩膀和背部疼痛,常打噴嚏可能是因為受涼。
  • 小便頻繁,大便稀軟,可能是因為氣虛。
  • 吐出濃稠的口水,咳嗽出血,是因為體內有實熱。
  • 打哈欠,氣熱引起咳嗽,可能因為受風。
  • 龜胸或駝背,可能由風熱引起。
  • 內臟消耗性疾病,乾咳無痰,可能是外來熱邪和腎火共同作用。
  • 若在子時(深夜十一點到凌晨一點)前咳嗽嚴重,可能是飲食過量導致。
  • 若在子時後咳嗽嚴重,可能是腎火旺盛。
  • 若在午時(中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前咳嗽嚴重,可能是風邪侵襲。
  • 若在午時後咳嗽嚴重,可能是虛火上升。
  • 如果鼻涕清澈,可能是感冒。
  • 痰多且突然劇烈咳嗽,臉色發紅,可能是熱邪入侵。
  • 呼吸困難且呼吸急促,可能是肺部壓力過大。
  • 聲音嘶啞且呼吸聲粗重,可能是肺部疾病。
  • 哮喘發作時會吐出濃稠的痰,這是鹽性哮喘。
  • 在秋季哮喘發作,痰液清澈,屬於寒性;若哮喘隨時發作,劇烈咳嗽且頭痛,則屬於熱性。

2. 手少陰心經

昏睡,善嚏,驚怔,將發瘡疹,足太陰證傳手少陰。身熱頻渴,實熱。吐濃涎及血,乘虛火泛。淋漓,小腸伏熱,臥要豎抱,胸有惡積。昏沉似睡,血虛露睛,伏痰。目陷無神,元氣敗。弄舌煩躁,實熱。妄語癲狂,邪熱歸心。挖舌咬人者,心氣絕。經證為審病之原,業幼科者,不可不知,否則若工師失其斧鋸,從何下手?前哲錢仲陽真訣,只列五臟經證,而六腑不與焉,後賢如萬密齋、薛新甫、王肯堂輩,醫籍中咸宗之。

本朝談心揆誠書,復增列膽胃膀胱三腑,十二經證,而缺其四,如手太陽小腸,手陽明大腸,手少陽三焦,手厥陰心包絡,不復列焉。未詳其故,原其意。若以為臟病多而腑病少,六腑瀉而不藏,不能留著為病,即有病,治而易散;小兒以大小便通利為無病,即有病亦輕;三焦另為一腑,包羅五臟,六腑之外證,治有上、中、下之分,可各經參考;心包絡代心受邪之臟,即心臟也,可參心經之症同治。是耶非耶,予非專科,不敢擬補,寧缺疑以俟後之君子正之。

白話文:

標題:[手少陰心經]

症狀包括昏睡、頻繁打噴嚏、驚嚇怔忡、即將出現瘡疹等,這可能是從足太陰脾經傳至手少陰心經的症狀。身體發熱且頻繁口渴,是實熱的表現。嘔吐濃稠的唾液或帶血,是因爲虛火旺盛。尿頻且量少,可能是小腸有潛伏的熱症。患者在躺臥時偏好被豎抱,可能是因爲胸中有惡性積聚。患者昏沉欲睡,眼睛乾澀無淚,可能有痰溼。眼睛凹陷無神,是元氣衰敗的跡象。舌頭不停舔動,煩躁不安,也是實熱的表現。胡言亂語,甚至癲狂,是因爲邪熱侵入心臟。如果患者有咬舌或咬人的行爲,可能心氣已絕。

古人在診斷疾病時,會依據經絡證候作爲判斷疾病的根本,對於兒科醫生而言,瞭解這些知識至關重要,否則就像工匠失去了斧頭和鋸子,無法進行工作。前人錢仲陽的祕訣中,只列舉了五臟的經絡證候,沒有提及六腑。後來的醫學家如萬密齋、薛新甫、王肯堂等人,在醫書中都沿用了這個觀點。

本朝談心揆誠的著作中,增加了膽、胃、膀胱三個腑的經絡證候,但仍有四個腑未被列出,例如手太陽小腸、手陽明大腸、手少陽三焦、手厥陰心包絡。原因不明,推測可能是認爲髒病較多而腑病較少,六腑主要負責排泄而非儲存,不易形成頑固疾病,即使患病,治療後容易痊癒;小兒以大小便通暢爲健康標誌,即使有病也較輕;三焦作爲一個獨立的腑,包含並影響五臟,六腑之外的證候,治療上有上、中、下之分,可以參考各個經絡的治療方法;心包絡代替心臟承受邪氣,其實質就是心臟,可以參照心經的病症進行治療。這樣的理論是否正確,我並非專業醫生,不敢輕易補充,寧可留下疑問等待更有德行的後人來修正。

3. 聞診

4. 聽音論

萬物有竅則鳴,中虛則鳴。肺葉中空,而有二十四空;肺梗硬直,而有十二重樓。故《內經》以肺屬金而主聲音。十二重樓之上為會厭(喉間薄膜),會厭為聲音之戶,舌為聲音之機,唇為聲音之扇,三者相須,則能出五音而宣達遠近。音者雜比也,聲者單出也,鼻能聲而不能音者,以無唇之開闔,舌之啟閉,其氣則走頑顙之竅,達畜門,出鼻孔而為聲。聲音之道。

分之則二。故得天地之和,五臟安暢,則氣藏於心肺,聲音能彰。五臟者,中之守也,各有正聲,中盛則氣騰,中衰則氣弱。脾應宮,其聲漫以緩;肺應商,其聲促以清;肝應角,其聲呼以長;心應徵,其聲雄以明;腎應羽,其聲沉以細。此五臟之正音,得五臟之守者也。(空孔同。

《脈鑑》云:金聲響,土聲濁,木聲長,水聲清,火聲燥。

白話文:

[聽音理論]

萬物因有孔竅才能發出聲音,內部中空的物體也能鳴響。肺部的組織形狀中空,且包含二十四個小空腔;肺部的管狀結構堅硬直挺,形成十二層樓般的構造。因此,《黃帝內經》認為肺部屬金,並主導聲音的產生。在這十二層樓般的構造上方,有一個稱為「會厭」的薄膜,會厭是聲音的門戶,舌頭是聲音的機械,嘴脣則是聲音的風扇,這三個部位相互配合,才能發出五種音調,並傳達到遠近各處。音是由多種聲音混合而成,聲則是單一發出的聲音,鼻子能發聲但無法發音,是因為它沒有嘴脣的開合與舌頭的啟閉,其氣流會通過額頭的孔洞,到達鼻腔,再由鼻孔發出聲音。聲音的原理就是如此。

如果要細分,可以分成兩類。當人體得到天地間的和諧,五臟平穩舒暢,氣血就會藏於心肺,使聲音得以顯現。五臟是身體的核心,各自擁有獨特的聲音,當五臟健康旺盛,氣血就充沛,反之,若五臟衰弱,氣血也就薄弱。脾臟對應宮音,其聲音寬廣緩慢;肺臟對應商音,其聲音急促清晰;肝臟對應角音,其聲音呼喊悠長;心臟對應徵音,其聲音雄壯明亮;腎臟對應羽音,其聲音深沉細膩。這些都是五臟正常的聲音,反映出五臟的健康狀況。

根據《脈鑑》所述,金的聲音響亮,土的聲音渾厚,木的聲音悠長,水的聲音清澈,火的聲音乾燥。

5. 聲審陰陽清濁新久

審察陰陽,《中藏經》云:陽候多語,陰證無聲。多語易清,無聲難榮。聲濁氣急,痰壅胸膈;聲清而緩,內元有寒。新病小病,其聲不變;久病苛病,其聲乃變。迨及聲變,病機呈顯,喑啞聲嘶,莫逃大限。音聲之道,豈獨審病,死生亦關。《內經》有曰:弦絕音嘶,病深聲噦,明講深察,不可違悖。

外感風寒,大葷不戒,厚味恣啖,聲啞而咳。喉痛而干,病屬初起,不同於前,速療易治,不可不辨。

白話文:

觀察陰陽,《中藏經》提到:屬於陽的症狀多會表現為多話,而陰性的病症則常見病人無力說話。多話的人容易恢復清朗,但無力說話的人難以康復。聲音渾濁且呼吸急促,可能是痰堵在胸口;若聲音清亮但語速緩慢,可能代表體內有寒氣。對於新發病或小病,病人的聲音不會有太大變化;但若是長期病患或病情嚴重者,他們的聲音就會有所改變。一旦聲音發生變化,病情也就明顯呈現,像嘶啞或完全失聲,都預示著病況嚴重。從聲音來判斷疾病,不僅能診斷疾病,甚至還與生死相關。《內經》中曾說:當琴絃斷裂,聲音嘶啞,病情加重,嘔吐頻繁,這是需要深入研究和細心觀察的,不能忽視。

如果受涼感冒,又不忌口,大量食用濃厚的食物,可能會導致聲音沙啞並伴隨咳嗽。若感到喉嚨疼痛且乾燥,這表明疾病剛開始,與前面所述的情況不同,這種情況若及時治療較易康復,所以必須要分辨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