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瀚

《四診抉微》~ 卷之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

1. 原脈體用

(見後附余)

2. 脈取寸口之義

《經脈別論》曰:食氣入胃,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生死。《營衛生會篇》云:人食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行脈中,衛行脈外。《難經》云: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也。

白話文:

《經脈別論》中記載:食物中的精氣進入胃中,通過經絡傳遞給肺,肺部主管所有脈絡,而氣聚集於「權衡」,也就是脾胃,脾胃運化平衡,脈搏就會正常,長度為一寸,可以判斷生死。《營衛生會篇》指出:人從穀物中攝取精氣,精氣進入胃中,再傳遞到肺部,五臟六腑都接收精氣。其中清澈的精氣運行在脈中稱為「營」,混濁的精氣運行在脈外稱為「衛」。《難經》說:寸口(手腕內側脈搏的位置)是脈絡匯聚的大會,是手太陰肺經的動脈。

慎庵按:人之臟腑、氣血、經脈、骨髓,皆有所會,名曰八會,而脈之大會,在於太淵,即手太陰動脈,在掌後陷中。吳草廬曰:寸關尺,輒云心脈、肺脈、肝脈、脾脈、腎脈者,非也。此手太陰肺經之動脈,分其部以候他臟之氣耳(李時珍曰:非五臟六腑所居之處也)。脈行始於肺,終於肝,而復會於肺。

肺為氣所出入之門戶,故名曰氣口,而為脈之大會,以佔一身焉。

白話文:

慎庵(何任)說:人體的臟腑、氣血、經脈、骨髓都有它們相會的地方,稱為「八會」,其中脈絡的大會所在「太淵」,也就是手太陰肺經的動脈,位於手掌後面的凹陷處。

吳草廬(吳謙)說:把寸、關、尺三部脈分別認為是心脈、肺脈、肝脈、脾脈、腎脈,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它們其實都是手太陰肺經的動脈,只是通過不同的部位來反映其他臟腑的氣息(李時珍說:它們並非五臟六腑所在的位置)。脈絡運行從肺開始,經過肝臟,最後回到肺。

3. 釋寸口氣口脈口

張景岳曰:愚按寸口、氣口、脈口之義,歷考經文,乃統兩手而言,非獨指兩寸為寸口,右手為氣口也。肺主諸氣,氣之盛衰見於此,故曰氣口;脈朝百脈,脈之大會聚於此,故曰脈口;脈出太淵,其長一寸九分,故曰寸口。是名雖三,而實則手太陰肺經一脈也。王叔和未詳經旨,突謂左為人迎,右為氣口。

白話文:

張景嶽說:我愚笨地研究「寸口、氣口、脈口」的意義,仔細查閱醫書,它們是統指兩隻手,而不是單獨指兩寸為寸口,右手為氣口。肺主司全身氣息,氣息的盛衰可以從這裡看出,所以稱為「氣口」;脈朝向全身百脈,脈氣的大會聚在這裡,所以稱為「脈口」;脈從太淵穴流出,其長度是一寸九分,所以稱為「寸口」。這些名稱雖然有三個,但實際上都是指手太陰肺經的這條脈絡。王叔和沒有詳細瞭解經文的旨意,突然說左手是「人迎」(脈),右手是「氣口」。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右手寸口,氣口以前等說,以致後人,俱指兩寸為寸口,右關為氣口,而不復知統兩手而言矣。自晉及今,以訛傳訛,莫可解救也。

慎庵按:張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中所言寸口,皆統三部而言,亦未嘗專指寸脈而言也。張說為是。

白話文:

以前的人說「左手寸口在人迎(喉結外側)前面,右手寸口在氣口(喉結下緣)前面」,導致後人把兩手的兩寸脈都叫做寸口,把右手的關位脈叫做氣口,而不再知道這指的是兩隻手。從晉代到現在,一直這樣訛傳,沒人能糾正。

4. 析寸關尺

《二難》曰: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治也。從關至魚際,是寸口內,陽之所治也。然則關之前曰寸,關之後曰尺,而所謂關者,乃間於尺寸之間,而為陰陽之界限,正當掌後高骨處是也。

白話文:

《二難》說:從手掌的關節到尺骨,這一部分屬於尺脈,由陰氣所支配。從關節到魚際,這一部分屬於寸脈,由陽氣所支配。因此,關節之前的脈位稱為寸脈,關節之後的脈位稱為尺脈,而所謂的關脈,就是位於寸脈和尺脈之間,作為陰陽兩氣分界的脈位,正位於手掌後面骨頭凸出的地方。

滑伯仁曰:手太陰之脈,由中焦出行,一路直至兩手大指之端,其魚際後一寸九分,通謂之寸口;於一寸九分之中,曰寸,曰尺;而關在其中矣。其所以云尺寸者,以內外本末,對待為言,而分其名也。

白話文:

滑伯仁說:手太陰經脈從中焦部開始,一直延伸到兩隻大拇指的末端,大拇指根部後方一寸九分的地方,通常稱為「寸口」;在這一寸九分之中,又分為「寸」和「尺」,「關」就在「寸」和「尺」之間。之所以稱為「寸」和「尺」,是因為它們內外對應、本末相連,為了區別而取了不同的名字。

蔡氏云:自肘中至魚際,得同身寸之一尺一寸。自肘前一尺,為陰之位,魚際後一寸,為陽之位。太陰動脈,前不及魚際橫紋一分,後不及肘中橫紋九寸,故古人於寸內,取九分為寸;尺內,取一寸為尺,以契陽九陰十之數。《脈經》曰:陽出陰入,以關為界。陽出三分,陰入三分,故曰三陰三陽。

白話文:

蔡氏說:從肘關節到魚際穴,長度與人身材的一尺一寸相等。從肘關節前方一尺的位置,屬於陰脈的部位;從魚際穴後方一寸的位置,屬於陽脈的部位。太陰脈前沿不到魚際穴的橫紋一分,後沿不到肘關節橫紋九寸。所以古人從一寸中取九分作為寸;從一尺中取一寸作為尺,以符合陽九陰十的數目。《脈經》上說:陽脈從陽池穴流出,陰脈從少海穴流入,以關節作為分界。陽脈流出三分,陰脈流入三分,所以稱為三陰三陽。

陽生於尺,動於寸;陰生於寸,動於尺。寸主射上焦,頭及皮毛竟手;關主射中焦,腹及腰;尺主射下焦,少腹至足。

白話文:

陽氣在「尺部」興起,活動在「寸部」;陰氣在「寸部」興起,活動在「尺部」。「寸部」主管上半身,包括頭部、皮膚和手臂;「關部」主管中半身,包括腹部和腰部;「尺部」主管下半身,包括小腹到腳部。

5. 三部九候

《三部九候論》云: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調虛實,而除邪疾。上部天,兩額之動脈(當頷厭之分,足少陽脈氣所行也);上部地,兩頰之動脈(即地倉大迎之分,足陽明脈氣所行也);上部人,耳前之動脈(即和髎之分,手少陽脈所行也)。

白話文:

《三部九候論》中提到:人體有三個部位,每個部位有三個脈位,根據這九個脈位可以判斷生死、調整虛實,並去除疾病。

上部天:位於兩側額頭上的動脈(在下巴和耳朵之間,足少陽經氣所經過的地方)。

上部地:位於兩側臉頰上的動脈(在地倉穴和大迎穴之間,足陽明經氣所經過的地方)。

上部人:位於耳前方的動脈(在和髎穴附近,手少陽經所經過的地方)。

中部天,手太陰也(掌後寸口動脈,經渠之次,肺經脈氣所行也);中部地,手陽明也(手大指次指歧骨間動脈,合谷之次,大腸經脈氣所行也);中部人,手少陰也(掌後銳骨下動脈,神門之次,心經脈氣所行也)。

白話文:

手太陰經位於中手部,掌後寸口動脈搏動處,屬於經渠穴旁,是肺經脈氣流通的地方。

手陽明經位於中手部,食指和中指之間的歧骨間動脈搏動處,屬於合谷穴旁,是大腸經脈氣運行的地方。

手少陰經位於中手部,掌後銳骨下的動脈搏動處,屬於神門穴旁,是心經脈氣運行的地方。

下部天,足厥陰也(氣衝下三寸動脈,五里之分,肝經脈氣所行也,臥而取之,女子取太衝,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陷中是也);下部地,足少陰也(內踝後跟骨旁動脈,太谿之分,腎經脈氣所行也);下部人,足太陰也(魚際上越筋間動脈,直五里下箕門之分,沉取乃得,脾經脈氣所行也,若胃氣欲候者,當取足跗上之衝陽)。

白話文:

下部天,是指足厥陰經。(氣血沿足部大動脈向下流行,三寸處,經過足厥陰經支線,這裡是肝經脈氣流經的地方,患者需要臥位取穴。女性取太衝穴,位於大腳趾根部後方二寸,凹陷處。)

下部地,是指足少陰經。(位於腳踝內側,跟骨後方的動脈,是足少陰經支線,這裡是腎經脈氣流經的地方。)

下部人,是指足太陰經。(位於腳掌魚際穴上方,肌腱間的動脈,直下五寸處,到達箕門穴支線,用按壓法取穴,這裡是脾經脈氣流經的地方。如果氣血不通暢影響到胃氣,則需取足跗穴上方的衝陽穴。)

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中部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氣,人以候心;上部天以候頭角之氣,地以候口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臟。故神臟五,形臟四,合為九臟。(神臟五,以五臟藏神故曰神臟;形臟四,即頭角、耳目、口齒、胸中,共為九臟。

白話文:

《十八難經》中說:脈象分為三部九候。三部分別是:寸關尺。九種診脈方式是:浮、中、沉。

上部(寸脈)代表天,主要反映胸部以上到頭部的疾病。

中部(關脈)代表人,主要反映橫膈膜以下到肚臍的疾病。

下部(尺脈)代表地,主要反映肚臍以下到足部的疾病。

根據脈象的變化,可以判斷出疾病所在部位,然後再針對性地進行針灸。

按:此越人專以寸口寸關尺為三部,三部俱有浮中沉之三候,三而三之,合成九也。今人之所遵守者,以其簡捷不復知有古法矣。

白話文:

說明:這個越人專門把寸口、寸關、尺脈作為三個部位,這三個部位都有浮、中、沉這三個不同的脈象,(也就是「三部」乘以「三候」等於「九」)。現在的人所遵循的(方法),因為(越人的方法)比較簡便,所以不知道還有古時候的方法。

6. 附十二經動脈

手太陰肺脈,動中府、雲門、天府、俠白。

手陽明大腸脈,動合谷、陽谿。

足陽明胃脈,動衝陽。(在足大趾次趾陷中,為內庭,上內庭五寸,是即仲景所謂趺陽脈是也。)

足太陰脾脈,動箕門、衝門。(在期門下尺五寸。)

手少陰心脈,動極泉。(臂內腋下筋間。)

手太陽小腸脈,動天窗。(在頸側大筋間,曲頰下。)

足太陽膀胱脈,動委中。(在膝後。)

足少陰腎脈,動太谿。(在踝後跟骨上。)

手厥陰心包絡,動勞宮。(在掌中屈中指盡處。)

手少陽三焦脈,動禾髎。(在耳前。)

足少陽膽脈,動聽會。(在耳前陷中。)

足厥陰肝脈,動太衝、五里、陰廉。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從中府穴開始,經過雲門、天府、俠白穴。手陽明大腸經從合谷穴開始,經過陽谿穴。足陽明胃經從衝陽穴開始,衝陽穴位於大腳趾第二趾間凹陷處,向上五寸處就是仲景所說的趺陽脈。足太陰脾經從箕門穴開始,經過衝門穴,衝門穴位於期門穴下方尺五寸處。手少陰心經從極泉穴開始,極泉穴位於手臂內側腋窩筋間。手太陽小腸經從天窗穴開始,天窗穴位於頸側大筋間,曲頰下方。足太陽膀胱經從委中穴開始,委中穴位於膝蓋後方。足少陰腎經從太谿穴開始,太谿穴位於腳踝後跟骨上方。手厥陰心包經從勞宮穴開始,勞宮穴位於手掌中心,屈中指盡處。手少陽三焦經從禾髎穴開始,禾髎穴位於耳朵前方。足少陽膽經從聽會穴開始,聽會穴位於耳朵前方凹陷處。足厥陰肝經從太衝穴開始,經過五里、陰廉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