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瀚

《四診抉微》~ 卷之二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7)

1. 女人受孕內外皆有徵驗者七

《原始》云:眼懶看,俗謂慈眼也,眼變為微黃,一也。月經既止,厚氣上升,頭有昏眩,二也。心常悶躁,三也。易生厭煩,因內厚之氣昏,故不喜事物,四也。體重懶行,五也。齒膝交疼,因胎火厚所致,六也。懶厭美好之物,反喜粗糲之品,及鹹酸辛辣之味,七也。

此因子宮凝閉,月信不行,故發不和之性,變平昔之嗜好,思不倫之食,或一月,或二三月即止者,因胎具百肢,頭髮已生,故至四月,則一切不和之性,悉反正矣,因胎漸大,能吸母液以資養,則子宮既無餘液之厚氣,故不和嗜好之性自無矣。

白話文:

根據古籍《原始》的記載,當女性懷孕時,內外都會出現一些徵兆,共有七種現象。

第一,眼睛會變得懶得看東西,民間稱之為慈祥的眼神,而且眼睛顏色會微微轉黃。

第二,月經停止後,體內的氣息會變得較濃厚,導致頭部偶爾會感到昏眩。

第三,心情常常會感到悶悶的,有些焦躁。

第四,容易對事物產生厭煩感,因為體內的氣息混濁,所以對平常喜歡的事物也失去了興趣。

第五,身體會變得比較沉重,不想移動。

第六,牙齒和膝蓋可能會出現疼痛,這是因為胎兒在體內所產生的火氣所導致的。

第七,原本喜歡的美好食物變得不再吸引人,反而開始偏好粗糙的食物,以及鹹、酸、辣等刺激性味道。

這些都是因為子宮閉合,月經不再來臨,導致個性的改變,原本的喜好也發生了變化,甚至會想吃一些平常不會吃的東西。這種現象可能持續一個月,或者兩三個月就會停止,這是因為胎兒的四肢已經逐漸形成,頭髮也開始長出,到了懷孕四個月左右,所有的不適應和不協調的情緒都會消失,因為胎兒漸漸成長,能夠吸收母親的營養來滋養自己,這時候子宮裡已經沒有過多的濃厚氣息,所以原先的不協調和不穩定的喜好也就自然而然消失了。

2. 驗胎貴賤壽夭法

婦人懷胎,凡男抱母,女背母。或上或下,為夭胎,或左或右,為壽胎。貴者,胎動必勻,自無毒病;賤者,胎亂動,母常有病。壽者,母必泰安;夭者,母多疾苦。男胎,母氣足,神常清;女胎,母氣不足,神多亂。母聲清,生福壽之男;母聲濁,生孤苦之子。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判斷胎兒性別、未來命運及健康狀況的一種古法,內容如下:

懷孕的婦女,若胎兒是男性,通常會緊貼著母親的腹部,而若是女性,則會較遠離母親腹部。胎兒位於母親上方或下方,可能暗示著胎兒的生命力較弱,易早夭;而胎兒位於母親的左側或右側,則預示著胎兒的生命力強,壽命長。

如果胎兒地位高貴,其在母體內的活動會平穩均勻,母親不會有什麼疾病困擾;反之,如果胎兒地位低賤,胎動會比較混亂,母親也容易生病。如果胎兒將來壽命長,母親在懷孕期間通常身體狀況良好;反之,如果胎兒將來壽命短,母親在懷孕時會承受更多痛苦。

如果懷的是男胎,母親的氣色會顯得充盈,精神狀態也會比較清晰;如果懷的是女胎,母親的氣色可能會顯得不夠飽滿,精神狀態也較混亂。母親聲音清澈,所生的可能是有福氣且壽命長的男孩;母親聲音渾濁,所生的可能是孤獨且生活艱辛的孩子。

3. 虛里跳動

《素問》曰: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

《靈樞》曰: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遂,故宗氣積於胸中,出干喉嚨,以貫心膈而行呼吸焉。

《甲乙經》曰: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手,脈之宗氣也。盛喘數絕者,則病在中結而橫有積矣,絕,不至曰死。

顧英白曰:乳根二穴,左右皆有動氣,《經》何獨言左乳下?蓋指其動之甚者耳,非左動而右不動也,其動應手,脈宗氣也。《素問》本無二義,馬玄臺因坊刻之誤,而為應衣,應衣者,言病人肌肉瘦弱,其脈動甚,而應衣也,亦通。始讀《素問》,則心竊疑之,至讀《甲乙經》,而遂釋然。

張介賓曰:虛里跳動,最為虛損病本,故凡患陰虛勞怯,則心下多有跳動,及驚悸者,人但知其心跳,而不知為虛里之動也。其動微者,病尚淺;動甚者,病則甚。凡患此者,常以純甘壯水之劑,填補真陰,活者多矣。

白話文:

【虛裏跳動】

《素問》提到:在胸部乳頭下方,有一處會隨著氣息的運作而動,這是因為宗氣(主要的氣)在運行所致。

《靈樞》說明:當五穀進入胃部後,其中的糟粕、津液與宗氣會被分解成三部分,宗氣會積聚在胸腔中,並通過咽喉,貫穿心臟和膈肌,控制著我們的呼吸。

《甲乙經》指出:胃部有一條大的絡脈,被稱為「虛裏」。它穿過膈肌連接肺部,從左側乳頭下方伸出,其脈搏的跳動可以被觸摸到,這就是宗氣的表現。如果出現劇烈的喘息且脈搏急促,這表示身體內部有病變或有積聚的問題,若脈搏完全停止跳動,則表示病情嚴重,可能導致死亡。

顧英白解釋:在乳根的兩側都有動氣存在,為什麼《經》書只提到左乳下方呢?這是因為左邊的動氣較為明顯,並非表示只有左邊有動氣,而右邊沒有。這種能被觸摸到的脈動,是宗氣的象徵。《素問》原本並無二意,只是因為坊間版本的誤解,纔出現了「應衣」一詞。「應衣」是指病人的肌肉瘦弱,脈動非常強烈,甚至可以穿透衣物,這也是合理的解釋。剛開始讀《素問》時,對此有所懷疑,但當讀到《甲乙經》時,疑慮就煙消雲散了。

張介賓認為:虛裏的跳動,是虛損病症的關鍵。因此,對於患有陰虛勞損的人來說,他們的心下通常會有跳動感,以及驚悸的情況。人們往往只注意到心臟的跳動,卻忽略了虛裏的跳動。脈搏輕微跳動的人,病情較輕;脈搏劇烈跳動的人,病情則較重。對於這樣的患者,經常使用滋養腎水的藥物來補充真陰,通常都能獲得良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