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診抉微》~ 管窺附余 (7)
管窺附余 (7)
1. 代脈生死之辨
《靈樞·根結篇》曰: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臟皆受氣;四十動一代者,一臟無氣;三十動而一代者,二臟無氣;二十動一代者,三臟無氣;十動一代者,四臟無氣;不滿十動一代者,五臟無氣,予之短期。(短期,死期也。)
慎庵按:《經》文受氣者,謂五臟受氣皆足,而無斷續也。無氣者,謂臟氣虧損,已無氣以應止息。《經》云:代則氣衰,非謂敗絕也。予之短期,此句專指不滿十動之句而言,並非聯屬上四句而言也,況經文但言動止之數,以診五臟無氣之候,未嘗鑿言死期。而王氏《脈經》,劈空添出死期歲數。
曰脈來四十投而一止,一臟無氣,卻後四歲春草生而死;三十投而一止者,二臟無氣,卻後三歲麥熟而死等云云。凡事揆之於理而難通者,必無之事也。若謂一臟無氣,可延至三四歲之久,豈無治而得生者?吾不信也。
即以母子相生之義推之,假如腎臟無氣,則必上竊母氣以自養;肺金為腎水之母,日受吸取,則肺氣亦因之而虧損,不能下生於腎矣;是腎在上,必先自絕其母氣,而水愈涸竭,金燥水涸,在下不能資生於肝木,木亦枯燥而無氣矣。三臟相因無氣,由於一臟之虧,餘臟准此而推,莫不皆然。
三臟同歸於無氣,又安能延及三四歲之久乎?至十投一止者,四臟無氣,若是死期已促,不過待日而已,又何能計月以決死期哉?五動一止五日死之句,必審其病之新久,在外有惡絕之候,方可決其短期,若無敗壞之證,而見之暴,只是病脈,亦未可遽斷以為死期也。
若少年新病,而氣血暴損,以致神用不續,而見代脈者,治之得宜,氣血復而代脈退,亦有得生者,如心腹諸痛,並痛風痹症,俱因痛傷,營衛結滯不通,而脈代者,痛止則脈續,故一切痛脈見代,皆非真代,不可准也。如霍亂大瀉吐後,脈亦有結澀止代不勻者,因津液脫竭,氣血交亂,流行隧道,滯澀難前,故脈代結而止歇也。《舉要》云:霍亂之候,脈代勿訝;厥逆微遲,是則可怕。
以霍亂乃卒暴吐下,穀神頓委,暫不接續,里和脈自調勻,非斷絕者比,令勿驚訝;若手足厥逆,是陽衰陰盛,真元漸絕之象,則去生已遠,恐驟脫難救,又安得不怕乎?若妊娠百日而脈代,以心包絡輸血養胎,經脈失蔭,若別無他候,但當調其氣血,則胎自固,而代自退,又何必再議治乎?按以上種種病脈,尚可圖救,不可執定王氏之言,膠柱而鼓瑟,竟委棄而勿顧也,學者審之。予自數十年來,診視亦多矣,每遇如上等證,治之合宜,得生者亦復不少。
因是知代脈為有生有死之脈,非全是死絕之診也。
白話文:
【對於代脈判斷生死的理解】
根據《靈樞·根結篇》的記載,如果脈搏跳動五十次才停頓一次,表示五臟的氣血都很充足;如果四十次脈搏中有一次停頓,代表有一臟的氣血不足;三十次脈搏中有一次停頓,表示兩臟的氣血不足;二十次脈搏中有一次停頓,表示三臟的氣血不足;十次脈搏中有一次停頓,表示四臟的氣血不足;如果不到十次脈搏就出現一次停頓,則表示五臟的氣血都極度不足,這就是死亡的徵兆。
慎庵解釋,《靈樞》所說的“受氣”是指五臟的氣血都非常充足,沒有出現間斷的情況。“無氣”則表示臟腑的氣血已經虧損,無法應對正常的生理活動。《靈樞》中提到,出現代脈是因為氣血衰弱,但並非表示氣血完全消失。"予之短期"這句話專門指的是“不到十次脈搏就出現一次停頓”的情況,並非連接上文的四句話一起講。而且《靈樞》只提到脈搏跳動的次數,用來診斷五臟是否氣血不足,並沒有直接指出死亡的時限。然而王氏的《脈經》卻添加了死亡時限的年齡。
《脈經》提到,如果脈搏四十次跳動中出現一次停頓,表示一臟的氣血不足,預計在四年後的春天會死亡;如果三十次脈搏中有一次停頓,表示兩臟的氣血不足,預計在三年後麥子成熟的時候會死亡。然而,這些事情如果從理性的角度來看,很難說服人。如果說一臟的氣血不足,就可以活到三、四年那麼久,那怎麼可能沒有人經過治療而存活呢?我認為這是不可能的。
從五行相生的角度來看,假設腎臟的氣血不足,它必然會向上竊取母親的氣血來滋養自己;肺金是腎水的母親,如果每天都被抽取氣血,肺氣也會因此而虧損,無法向下滋養腎臟。這樣一來,腎臟在上面,必然會先切斷自己的母親氣血,導致水更加枯竭,金燥水涸,下面的肝木得不到滋養,也會變得乾枯無氣。三臟之間的相互影響,使得一臟的虧損會導致其他臟器的氣血也跟著下降,其他臟器的影響也是以此類推。
如果三臟的氣血都下降,又怎麼可能活到三、四年那麼久呢?如果十次脈搏中有一次停頓,表示四臟的氣血都不足,如果是這樣的狀況,死亡的時間已經很近,只需要等待時間而已,又怎麼可能計算月份來決定死亡的時間呢?
「五動一止五日死」這句話,必須根據病情的新舊,以及是否有惡化的跡象,才能判斷死亡的時限。如果病情沒有惡化,只是突然出現這種脈象,那只是疾病的表現,不能輕易地判斷為死亡的時限。
對於年輕人來說,如果新發疾病導致氣血突然損失,使得精神活動無法持續,出現代脈的情況,如果治療得當,氣血恢復,代脈也會消失,還是有可能存活的。例如心腹疼痛、痛風、關節炎等疾病,都是因為疼痛導致營衛結滯,脈象出現代脈,當疼痛停止,脈象就會恢復正常,所以這種情況下的代脈並非真正的代脈,不能作為判斷依據。如霍亂大瀉吐後,脈象也可能出現結澀停頓不均的情況,這是因為津液流失,氣血混亂,導致脈象出現停頓。《舉要》中提到,霍亂的脈象出現代脈不必驚訝,但如果四肢冰冷且脈搏微弱,那就值得害怕了。
霍亂是突然的嘔吐和腹瀉,導致身體的機能突然崩潰,暫時無法接續,但只要身體恢復平衡,脈象自然會恢復正常,不必過度驚慌。但如果四肢冰冷,這表示陽氣衰弱,陰氣過剩,這是真元逐漸消失的徵兆,離死亡已經很近,恐怕會突然死亡,當然值得害怕。
對於懷孕一百天的女性,如果出現代脈,這是因為心包絡輸血養胎,導致經脈失去陰涼,如果沒有其他異常,只需要調理氣血,胎兒自然會穩定,代脈也會消失,不必再進一步治療。對於以上各種疾病的脈象,都可以進行治療,不能固守王氏的觀點,將脈象視為固定的規律,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治療,學生們應該仔細思考。我幾十年來診斷過很多這種病例,每次遇到這種情況,只要治療得當,存活的人也不少。
由此可知,代脈是一種既有生存可能也有死亡風險的脈象,並非完全是死亡的診斷。
2. 代脈有二須知
蓋代脈有二者,一謂有有生有死之別,一謂有有止無止之分也。生死之別,有止之分,前論辨之詳矣,獨無止之代,不得不再申明其義也。《經》云:黃脈代。蓋主脾脈而應於四時:遇春得胃氣而兼微弦,遇夏得胃氣而兼微洪,遇秋得胃氣而兼見微毛,遇冬得胃氣而兼見微石,此乃四時更代之代。而得天和者,非死脈之代,此無歇止之代,其義又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需理解的代脈有兩種]
代脈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與生存死亡相關,另一種則是有停頓和無停頓的差異。對於生死之別以及有停頓的情況,之前已經詳細地討論過了。但對於無停頓的代脈,我們有必要再進一步闡述其含義。
古籍記載:「黃脈為代」。這是指脾臟的脈象,並且在一年四季都有所變化:春天時,脈象會呈現出帶有微弱弦象的胃氣;夏天時,脈象會呈現出帶有微弱洪象的胃氣;秋天時,脈象會呈現出帶有微弱毛象的胃氣;冬天時,脈象會呈現出帶有微弱石象的胃氣,這就是四季交替的「代」脈。然而,這種脈象是在身體健康、氣候適宜的情況下出現的,並不是代表死亡的「代」脈。這是無停頓的「代」脈,其含義也是我們必須瞭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