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瀚

《四診抉微》~ 管窺附余 (6)

回本書目錄

管窺附余 (6)

1. 滑主血蓄鬚知

或曰:滑澀又主痰與食者,何也?曰:食初停,物尚濡潤,津液未傷,因中氣輸轉遲緩,內即鬱蒸,津液皆凝結似痰,故脈滑,中外熱蒸,馴至津液枯燥,脈即變澀矣。與前蓄血病,始則滑,久則變澀,同一義也。至於滑脈所主之痰,此指隨氣流動,而不結伏者言,若老痰火痰,堅韌膠固,結伏於經絡之間,礙其流行之道路,運行濡滯,則脈又澀而不滑也。

白話文:

有人問:滑脈和澀脈也主導痰和食物堆積,這是為什麼呢?

我回答:食物剛停留在體內時,還很濕潤,津液尚未受損。因為中氣運轉遲緩,體內就會鬱積悶熱,使津液凝結成類似痰的物質,所以脈象會呈現滑脈。隨著體內外熱氣蒸騰,慢慢地津液就會枯竭乾燥,脈象就會轉為澀脈。這和先前說的蓄血病,初期脈象滑,久了就會轉變為澀脈,是相同的道理。

至於滑脈所主導的痰,指的是隨著氣流動,而不停滯於一處的痰。如果是老痰或火痰,堅硬膠著,結塊停留在經絡之間,阻礙氣血運行的通道,使氣血運行不順暢,那麼脈象就會呈現澀脈,而不是滑脈。

2. 澀主氣滯須知

慎庵按:澀脈有內外氣血之分別,寒熱虛實之主治,今人第知浮澀有力為氣滯,沉澀無力為血虛。然稽之於古,未足以盡其義也,予特揭出,告諸同志。

仲景曰:病人脈微而澀者,此為醫所病也,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此虛澀也)。

又曰: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也。(此實澀也。)

《正義》云:為氣不充盈,為血少精枯。(是澀主氣血之虛證也。)

又云:為瘀血積痰,為痰熱結伏。(是澀主氣血之實證也。)

又為寒邪鬱結,汗出不徹,為霧傷皮腠。(是皆澀脈之主外邪者也。)

《金匱》云:寸口脈浮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知有宿食。(是主內傷不足,中之有餘也。)

左尺澀,男子為足軟腰痠,女人為經枯血秘,孕婦為胎漏不安;右尺澀,為津液衰,大便秘結,為元陽虛。(是澀主內傷不足,陰陽精血之衰也。)

《正義》云:為小腹寒疝,腹中有寒。(是澀之主內寒也。)

又曰:液竭燥渴,煩熱無汗。(是又主燥熱也。)

慎庵按:人身所恃以生者,惟此氣血耳。若氣血相准,則經隧流通,而無一息之停,是無病之人也。一有偏勝,則從偏勝處而為病矣。故二者有相須相成之用,使血無氣,不能流行經脈,而使條達;氣無血,失其統運之機,而即遲滯不前。蓋血以氣為運用,氣以血為依歸也,豈非相須為用乎?《經》云:氣主煦之,血主濡之。

煦者,溫養也;濡者,潤養也。經血日得陽和以溫養,則陰血充溢而流行易,是氣有生血之功,陽主施化故也;經氣日得血以濡潤,則陽氣健運而隧道滑,是血有滋長之能,陰主長養故也,豈非相成為用乎?故血虛則氣失依歸,運行之機濡滯而不流利;氣虛則健運之力微弱,血失宣導之機,亦阻結而難前。

故不拘血虛、血瘀、氣虛、氣鬱脈俱呈澀者,皆因氣機之阻,經脈失其暢達,流行艱澀故也。病若在氣虛,脈必浮澀而無力,實則浮澀而有力也;病在血虛,脈必沉澀而細弱,實則沉澀而有力也,脈則然矣。審之外候,證有同然,方為準的。若外邪相干於表,飲食停滯於中,皆足以致脈澀者,一由遏郁其營衛出入之機,一由阻礙其胃中升降之道使然。

十二經脈,皆稟氣於胃,今因飲食不化,阻其升降之氣,清濁混淆於中,故使膈滿,時噯酸臭,發熱臚脹,惡食,舌苔燥黃,胃因不能遊溢精氣而上輸,經脈皆失其稟受,使中外上下之氣機,多違其運用,故脈窄礙而呈澀也。長沙二條,一因醫者妄汗妄下,津液虧損,而成枯澀;一因發汗不透,擾動經氣,玄府復閉,氣鬱而成實澀也。當再汗以通其經氣,則病自霍然。

凡一切內外氣血寒熱虛實,致病而脈見澀者,非血滯於氣,即氣滯於血而使然也。

白話文:

[對於脈象澀的理解]

慎庵說明:在中醫學中,脈象中的「澀」象,並非單純地反映內外氣血的問題,還涉及到寒熱虛實的不同情況。現代人通常認為,脈象浮而澀且有力是氣滯的表現,脈象沉而澀且無力則是血虛的徵兆。然而,根據古籍記載,這種理解並不能完全涵蓋「澀」象的全部意義,因此我特別將這點提出來,與同行們分享。

張仲景曾說過:當病人的脈象微弱而澀,這表明該病是由醫生的治療引起,可能是由於過度發汗或頻繁使用瀉下藥,導致患者體內血液流失(這是虛澀的情況)。

他又提到:如何判斷發汗是否充分?如果脈象呈現澀象,就表示發汗不夠(這是實澀的情況)。

《正義》指出:脈象澀可能意味著氣血不足,或是血液乾涸(這是氣血虛的證據)。

同樣的,它也表示脈象澀可能代表有瘀血、積痰或是痰熱結伏(這是氣血實的證據)。

此外,脈象澀也可能反映寒邪鬱結,發汗不徹底,或是霧氣傷害皮膚(這些都是脈象澀對外邪反應的現象)。

《金匱要略》提到:如果寸口脈象浮大,但按下去卻反而澀,同時尺中脈象也微弱而澀,就可以推測患者可能有宿食(這是內部受傷不足,但體內仍有剩餘的表現)。

左尺脈象澀,對於男性來說,可能表示腳部無力、腰部疼痛,對於女性來說,可能表示月經乾涸、血液不通,對於孕婦來說,可能表示胎兒流產、胎位不穩;右尺脈象澀,可能表示體液減少、大便乾結,或是元氣虛弱(這是脈象澀反應內部受傷不足,以及陰陽精血衰弱的現象)。

《正義》還提到:脈象澀可能表示下腹部寒冷、疝氣,或是腹部有寒氣(這是脈象澀對內部寒冷的反應)。

另外,它也表示脈象澀可能代表體液耗盡、口渴乾燥,或是煩躁發熱、無汗(這是脈象澀對燥熱的反應)。

慎庵進一步解釋:維持生命運作的關鍵,在於氣血的平衡。若氣血調和,經絡就會順暢無阻,身體自然健康。一旦氣血失衡,就會從失衡的那一方產生疾病。氣血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相互輔助的關係,若沒有氣,血液無法在經絡中流動;若沒有血,氣的運轉也會受到影響。血液依賴氣的作用而運行,氣則依附血液而存在,兩者缺一不可。《黃帝內經》提到:氣主要負責溫暖,血則主要負責滋潤。

溫暖是指氣的溫養作用;滋潤是指血的潤澤作用。血液每日得到陽氣的溫暖滋養,陰血就會充盈,流動也就更順暢,這顯示氣有生血的功效,因為陽氣主導物質的轉化;氣體每日得到血液的滋潤,陽氣就會強健,經絡也就更順滑,這顯示血有滋養的作用,因為陰氣主導物質的成長。因此,血虛時,氣失去了依歸,運轉就會滯塞;氣虛時,血液的引導機制也會受阻,導致血液凝滯。

總之,無論是血虛、血瘀、氣虛還是氣鬱,只要脈象呈現澀象,都表示氣血運行受阻,經絡無法順暢流動。若是氣虛,脈象會呈現浮澀而無力;若是氣鬱,脈象則會呈現浮澀而有力。若是血虛,脈象會呈現沉澀而細弱;若是血瘀,脈象則會呈現沉澀而有力。脈象的變化就是如此。在診斷時,結合脈象與外在症狀,才能做出正確判斷。如果外邪侵襲表面,或是飲食停滯於消化系統,都可能導致脈象澀,這是因為營衛功能受阻,或是消化道的升降功能受到幹擾。

人體的十二條經脈,皆由胃部供應能量。當飲食無法消化,阻礙了胃部的升降功能,清濁混亂,造成胸悶、噁心、發熱、脹氣、厭食、舌苔黃燥等症狀,胃部無法正常輸送精氣至全身,經脈也因此失去能量供應,使得全身氣機運行受阻,脈象呈現窄隘、澀象。張仲景的兩條論述中,一個是因為醫生過度發汗或瀉下,導致體液流失,形成虛澀;另一個則是因為發汗不夠,擾亂經絡,毛孔再度關閉,氣鬱而形成實澀。對於這種情況,應該再次發汗,以疏通經絡,病情就會迅速好轉。

總結來說,無論是內外氣血、寒熱虛實,只要疾病導致脈象呈現澀象,就表示血滯於氣或氣滯於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