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瀚

《四診抉微》~ 管窺附余 (8)

回本書目錄

管窺附余 (8)

1. 天稟似代脈

有一種人,賦形時,經隧中有所阻而窄礙,流行蹇澀,時或歇止,類乎代脈,自少至老不變易,此稟賦之常脈,勿作代看。先哲曾有言及者,予亦曾驗數人,其人皆至耆耋而終,學者當謹識之,慎無妄斷,而浪施藥劑也。

白話文:

有一種人,他們從出生時起,身體裡的經絡就有些微的阻塞和狹窄,導致氣血流通不順,偶爾會出現停頓的現象,這種脈象看起來很像代脈(一種在診斷疾病時會出現的脈象),但是從小到老都不會改變。這是他們天生的正常脈象,我們不要誤以為是疾病所導致的代脈。

古時候的智者曾經提到過這種現象,我也親自見證了好幾個這樣的人,他們都活到了很老的年紀纔去世。對於學習醫術的人來說,應該要謹記這種情況,千萬不要輕易地誤判,隨意開出藥方,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困擾。

2. 緩脈主熱

慎庵按:《脈訣》云:三部俱緩脾家熱,口臭胃翻長嘔逆,齒腫齦宣注氣纏,寒熱時時少心力。李時珍謂其出自杜撰,與緩無關。然余間嘗稽之於古,在《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云:緩者多熱。仲景曰:緩者陽氣長。

又曰:緩則胃氣有餘。《海藏》云:緩大而長為熱。張景岳曰:緩者縱緩之狀,非後世遲緩之謂。故凡縱緩之脈,多中熱,而氣化從乎脾胃也。由是而知《脈訣》以緩脈主熱之說,是有本之言,非杜撰也。若論其全書,固多舛錯,往哲已正其失矣。予自閱歷以來,他症無論,獨於溫熱證,邪熱轉入陽明,診多縱緩之脈,人多錯認為虛脈,妄投溫補之劑,未有不覆人於反掌者。其所以錯認之故,蓋亦有因,以縱緩之脈類於虛,然亦不難辨也。

虛大之脈,浮候按之,浮大而空;重按之,則微細欲絕。縱緩之脈,浮中沉三候,按之皆軟大,表裡如一,不若虛脈之沉候微細欲絕也(再詳拙輯《溫疫萃言》)。或問熱則脈當數,何反縱緩耶?殊不知熱在血分則脈數,以陽旺陰虛,陽主捷故數;熱在氣分,則熱能傷氣,故脈反緩,但緩必兼長大耳,長大而加之以軟,即此可以想見其縱緩之形矣。凡診得至數調勻,而去來舒徐,有此從容和緩之象,此之謂平脈,是即胃氣也。

諸脈之宜兼見者也。若來去舒徐,而至數遲慢不前,是曰遲緩,主於虛寒,治宜溫補者也。若脈形長大而軟,來去寬縱不前,即張太素所謂如絲在經,不卷其軸之謂,是曰縱緩,病主於熱,治宜清降者也。同一緩脈,而有曰和、曰遲、曰縱三者之分,而其主病,有虛實寒熱之不同,三者之義瞭然,再參合於證,自無遁情矣。

白話文:

慎庵評述:根據《脈訣》的記載,如果全身各部位的脈搏都呈現出緩慢的情況,這通常暗示著脾臟有熱,會出現口臭、胃部不適、長期嘔吐等症狀,牙齦腫脹,身體常感到寒熱交錯,且精神疲憊。但是李時珍認為這種說法是偽造的,與緩脈無關。然而,我通過對古代文獻的研究,《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提到緩脈者多熱,張仲景也說緩脈是因為陽氣旺盛。

同時,他也指出緩脈表示胃氣充足。《海藏》認為緩大而長的脈象代表有熱症。張景嶽解釋緩脈是指脈搏的鬆弛狀態,而非現代所說的遲緩。因此,凡是鬆弛的脈象,多伴有內熱,與脾胃的氣化功能有關。由此可知,《脈訣》認為緩脈主熱的說法是有根據的,並非憑空捏造。雖然整本書中存在許多錯誤,過去的學者已經糾正了這些錯誤。

就我的經驗而言,除了其他疾病,對於溫熱病,當邪熱轉入陽明階段,診斷時常會遇到鬆弛的脈象,很多人誤以為這是虛弱的脈象,隨意使用溫補藥物,往往造成病情惡化。之所以會誤判,是因為鬆弛的脈象與虛弱的脈象相似,但區別並不難。

虛大的脈象,輕觸時感覺到脈搏大而空洞,用力按壓則會發現脈搏細微幾乎消失。而鬆弛的脈象,無論輕按還是深按,都能感受到脈搏寬大,表裡一致,不像虛脈那樣在深按時會變得細微幾乎消失(詳細內容請參考我編纂的《溫疫萃言》)。

有人可能會問,熱症應該脈搏快,為什麼反而會出現鬆弛呢?實際上,熱在血液中則脈搏會加速,因為陽氣旺盛,陰氣不足,陽氣主導快速;如果熱在氣分,熱能傷氣,所以脈搏反而緩慢,但緩慢的脈搏一定會伴隨著大和長,加上脈搏的柔軟,可以想像其鬆弛的特徵。

診斷時,如果脈搏頻率均勻,來去緩慢,有種從容和緩的感覺,這被稱為平脈,即胃氣的存在,這是正常脈象應有的表現。如果脈搏來去緩慢,頻率慢且不前進,這被稱為遲緩,通常與虛寒相關,治療應以溫補為主。如果脈象長大而軟,來去寬鬆不前進,就像絲綢在織布機上,沒有捲起軸線,這被稱為鬆弛,病情與熱有關,治療應以清熱降火為主。

同樣是緩脈,但有「和」、「遲」、「縱」三種情況,其主病有虛實寒熱的不同,這三種情況的意義清晰可見,結合具體病症,病情自然不會被掩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