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瀚

《四診抉微》~ 卷之三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1)

1. 二問汗

問汗者,亦以察表裡也。凡表邪盛者,必無汗。而有汗者,邪從汗去,已無表邪,此理之自然也。故有邪盡而汗者,身涼熱退,此邪去也。有邪在經,而汗在皮毛者,此非真汗也。有得汗後,邪雖稍減,而未得盡去者,猶有餘邪。又不可因汗,而必謂其無表邪也,須用脈症而詳察之。

一、凡溫暑等症,有因邪而作汗者,有雖汗而邪未去者,皆表症也。總之表邪未除者,在外則連經,故頭身或有疼痛;在內則連臟,故胸膈或生躁煩。在表在裡,有症可憑;脈緊脈數,有脈可辨。須察其真假虛實,孰微孰甚,而治之。

一、凡全非表症,則或有陽虛而汗者,須實其氣;陰虛而汗者,須益其精。火盛而汗者,涼之自愈;過飲而汗者,清之可寧。此汗症之有陰陽表裡,不可不察也。

白話文:

詢問病人出汗的情況,主要是為了判斷病在表還是裡。通常來說,如果表邪(即身體表面的邪氣)很旺盛,病人就不會出汗。反之,若病人出汗,表示邪氣正隨汗排出,這代表表邪已經不多了,這是自然的生理反應。因此,當邪氣完全排出時,病人會感到身體涼爽,發燒的症狀也會減輕,這就表示邪氣已被清除。然而,有些情況下,邪氣藏於經絡中,而出汗只發生在皮膚表面,這種汗並非真正能排邪的汗。還有一些情況,病人出過汗後,雖然邪氣有所減少,但並未完全清除,這表示邪氣仍有殘留。我們不能因為病人出了汗,就認為他已經沒有表邪,仍需通過脈象和症狀來詳細判斷。

首先,對於溫熱、暑熱等疾病,有的是因為邪氣導致出汗,有的即使出汗,邪氣也未能完全排出,這些都是表證的表現。總的來說,只要表邪尚未完全消除,就會影響到經絡,造成頭痛或身體疼痛;影響到臟腑,引發心煩或躁動。病在表還是裡,可從症狀判斷;脈象緊或數,也能提供參考。醫生需要仔細分辨病情的真假、虛實,以及嚴重程度,再進行治療。

其次,對於完全不是表證的疾病,有的可能因為陽氣不足而出汗,需要補充元氣;有的因為陰氣不足而出汗,需要滋養精氣。如果因為火氣太旺而出汗,降火即可康復;如果因為飲食過量而出汗,調整飲食就能安穩。由此可見,出汗的問題涉及陰陽平衡和表裡之別,這一點不可忽視。

希望這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歡迎隨時向我提出。

2. 三問頭身

問其頭,可察上下;問其身,可察表裡。頭痛者,邪居陽分;身痛者,邪在諸經。前後左右,陰陽可辨;有熱無熱,內外可分。但屬表邪,可散之而愈也。

一、凡火盛於內,而為頭痛者,必有內應之症。或在喉舌,或在耳目,別無身熱惡寒,在表等候者,此熱盛於上,病在裡也。察在何經,宜清宜降,高者抑之,此之謂也。若用輕揚散劑,則火必上升,而痛愈甚矣。

一、凡陰虛頭痛者,舉發無時,是因酒色過度,或遇勞苦,或逢情欲,其發則甚,此為里症,或精或氣,非補不可也。

一、凡頭痛屬裡者,多因於火,此其常也。然亦有陰寒在上,陽虛不能上達,而痛甚者,其症則惡寒嘔惡,六脈沉微,或兼弦細,諸治不效,余以桂附參熟之類而愈之,是頭痛之有陽虛也。

一、凡雲頭風者,此世俗之混名,然必有所因,須求其本,辨而治之。

一、凡眩暈者,或頭重者,可因之以辨虛實。凡病中眩暈,多因清陽不升,上虛而然。如丹溪云:無痰不作暈。殊非真確之論,但當兼形氣,分久暫以察之。觀《內經》曰:上虛則眩,上盛則熱痛,其義可知。至於頭重,尤屬上虛。《經》曰: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頭為之苦傾,此之謂也。

一、凡身痛之甚者,亦當察其表裡,以分寒熱。其若感寒作痛者,或上或下,原無定所,隨散而愈,此表邪也。若有定處,而別無表症,乃痛痹之屬,邪氣雖亦在經,此當以里症視之,但有寒熱之異耳。若因火盛者,或肌膚灼熱,或紅腫不消,或內生煩渴,必有熱症相應,治宜以清以涼。

若並無熱候,而疼痛不止,多屬陰寒,以致血氣凝滯而然。《經》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必溫其經,使血氣流通,其邪自去矣。

一、凡勞損病劇,而忽加身痛之甚者,此陰虛之極,不能滋養筋骨而然,營氣憊矣,無能為也。

白話文:

當詢問患者頭部的狀況,可以瞭解身體上下的健康情況;詢問患者身體的狀況,可以瞭解體內外的健康情況。頭痛通常表示邪氣影響了身體的陽分;身體疼痛則可能代表邪氣已進入各條經絡。頭痛的部位(前後左右)可以幫助判斷陰陽失調的情況;是否有發燒可以協助分辨邪氣是在體內還是體表。如果邪氣在表層,通常使用散邪的方法就能使病情好轉。

  1. 如果內火旺盛導致頭痛,一定會伴隨著其他相關症狀,比如喉嚨、舌頭、耳朵或眼睛的問題,但不會有發燒、怕冷等表層症狀。這表明熱氣集中在上半身,病在體內。需要根據具體的經絡來決定治療方式,通常是需要清熱和降火,對於高熱的情況要控制它。如果使用輕浮的散劑,可能會讓火氣上升,頭痛更加嚴重。

  2. 如果頭痛是由於陰虛引起,可能隨時發生,通常與過度飲酒、性生活、勞累或情緒波動有關。這種頭痛通常很嚴重,屬於體內的病症,需要補充精氣才能治療。

  3. 頭痛如果是體內的問題,大多數情況下是由於火氣過旺引起的。然而,也有例外,例如上半身有陰寒,陽氣無法上升導致嚴重頭痛的情況。這種情況通常伴有怕冷、噁心嘔吐的症狀,脈搏微弱且可能帶有弦細的特徵。一般的治療方式可能無效,我曾用桂附參熟等藥物治療,發現頭痛可能也與陽虛有關。

  4. 所謂的「頭風」,是民間對頭痛的模糊稱呼,但一定有其原因,需要找出根源,對症下藥。

  5. 眩暈或頭重的情況,可以藉此判斷是否虛弱。眩暈通常是因為清氣不能上升,上半身虛弱所致。丹溪曾經說過:「沒有痰就不會產生暈眩」,但這並非絕對,需要結合患者的身體狀況和病程來判斷。根據《內經》,上半身虛弱就會導致眩暈,上半身火氣過旺就會導致頭痛和發熱,其含義由此可知。頭重尤其表示上半身虛弱。《經》中提到:「上半身氣力不足,大腦就感到不滿足,頭部會感到沉重,這就是頭重的含義。」

  6. 身體劇烈疼痛的情況,也需要判斷是否由寒熱引起。如果因感受寒氣而疼痛,可能在身體的任何部位,但一旦散去,疼痛就會消失,這表示邪氣在表層。如果疼痛部位固定,且無其他表層症狀,可能是痛痹的一種,雖然邪氣也在經絡中,但應該視為體內的病症,只是有寒熱的不同罷了。如果是因火氣旺盛導致的,可能伴有皮膚發熱、紅腫不退或內部煩躁口渴,一定會有相關的熱症,治療時應該使用清熱和涼血的藥物。

如果沒有熱症的徵兆,但疼痛仍然持續,可能屬於陰寒,導致血液和氣息凝滯。《經》中說:「疼痛是因為寒氣過多,有寒氣才會痛」,必須溫暖經絡,讓血液和氣息流通,邪氣自然就會消失。

  1. 如果勞累損傷導致疾病加重,並且突然出現嚴重的身體疼痛,這可能是陰虛到了極點,無法滋養筋骨,營氣已經耗盡,無法再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