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診抉微》~ 卷之三 (10)
卷之三 (10)
1. 十問篇
(張景岳先生著)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因脈色察陰陽,十從氣味章神見。見定雖然事不難,也須明哲毋招怨。上十問者,乃診治之要領,臨症之首務也。明此十問,則六變具存,而萬物形情,俱在吾目中矣。醫者為難,難在不識病本,而施誤治耳。
誤則殺人,天道可畏;不誤則濟人,陰德無窮。學者欲明是道,必須先察此要,以定意見,以為階梯,然後再採群書,廣其知識,又何誤焉?有能熟之胸中,運之掌上,非止為人,而為己不淺也,慎之,寶之。
白話文:
這篇文章是由張景嶽先生所寫的,他提到在診斷病人時,應該要問的十大問題:
- 首先問病人是否有感到冷或熱的症狀。
- 接著問病人出汗的情況如何。
- 第三個問題是關於頭部和身體的狀況。
- 第四個問題則是關於排便的情況。
- 進一步詢問病人的飲食習慣。
- 第六個問題是關於胸部的症狀。
- 聽力的問題和第八個問題口渴的情況都需要詳細瞭解。
- 以上七種症狀和口渴的情況都需要辨別清楚。
- 第九個問題是透過脈象和麪色來判斷陰陽平衡。
- 最後一個問題是透過氣味和神色來觀察病人的精神狀態。
確定這些症狀雖然不是困難的事,但醫生仍需具備智慧以免誤診導致病人抱怨。掌握這十個問題,對於診療至關重要,是臨牀診斷的第一步。明瞭這十個問題,就能理解疾病的各種變化,病人的情況也就盡收眼底了。
醫生的困難在於無法準確地找出病因,進而誤診。誤診會傷害病人,這是對生命的不尊重;若診斷正確,就能幫助病人,這種功德無量。想要精通醫術,必須先了解這些基本原則,以建立自己的觀點,作為學習的基礎,然後再廣泛閱讀醫書,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就不會誤診了。若能將這些知識牢記於心,運用自如,不僅能幫助他人,也能保護自己,所以請謹慎對待,珍視這些知識。
2. 一問寒熱
問寒熱者,問內外之寒熱,欲以辨其在表在裡也。人傷以寒,則病為熱,故凡身熱脈緊,頭疼體痛,拘急無汗,而且得以暫者,必外感也。蓋寒邪在經,所以頭痛身疼,邪閉皮毛,所以拘急發熱。若素日無疾,而忽見脈症若是者,多因外感。蓋寒邪非素所有,而突然見此,此表症也。若無表症,而身熱不解,多屬內傷,然必有內症相應,合而察之,自得其真歟。
一、凡身熱經旬,或至月餘不解,亦有仍屬表症者。蓋因初感寒邪,身熱頭痛,醫不能辨,誤認為火,輒用寒涼,以致邪不能散。或雖經解散,而藥未及病,以致留蓄在經,其病必外症多而里症少,此非里也,仍當解散。
一、凡內症發熱者,多屬陰虛,或因積熱,然必有內症相應,而其來也漸。蓋陰者必傷精,傷精者必連臟,故其在上而連肺者,必為喘急咳嗽,在中而連脾者,或妨飲食,或生懊憹,或為躁煩焦渴;在下而連腎者,或精血遺淋,或二便失節,然必倏然往來,時作時止,或氣怯聲微,是皆陰虛證也。
一、凡怒氣七情,傷肝傷臟而為熱者,總屬真陰不足,所以邪火易熾,亦陰虛也。
一、凡勞倦傷脾而發熱者,以脾陰不足,故易於傷。傷則熱生於肌肉之分,亦陰虛也。
一、凡內傷積熱者,在癥痞必有形證,在血氣必有明徵。或九竅熱於上下,或臟腑熱於三焦。若果因實熱,凡火傷在形體而無涉於真元者,則其形氣聲色脈候,自然壯厲,無弗有可據而察者,此當以實火治之。
一、凡寒症尤屬顯然,或外寒者,陽虧於表;或內寒者,火衰於中。諸如前證,但熱者多實,而虛熱者最不可誤,寒者多虛,而實寒者間亦有之,此寒熱之在表在裡,不可不辨也。
白話文:
當我們詢問病人的冷熱感受,實際上是在瞭解他們身體內部和外部的冷熱情況,藉此判斷病症是出現在體表還是體內。人如果受寒,通常會表現為發熱的症狀。因此,如果出現身體發熱、脈搏緊張、頭痛、身體疼痛、肌肉僵硬、無汗且這種狀況只是暫時的,那通常是由於外感風寒所致。因為寒邪入侵經絡,導致頭痛和身體疼痛,同時寒邪封閉皮膚毛孔,引發發熱和肌肉僵硬。如果平時沒有疾病,突然出現這些症狀,大多是因為外感風寒。因為寒邪並不是身體本來就有的,而是突然出現的,這就是所謂的表症。如果沒有表症,但身體發熱的狀況一直沒有改善,多數情況屬於內傷,但一定會伴隨相關的內部症狀,綜合診斷,才能得到真實的病因。
一、有些患者身體發熱的情況持續十天甚至一個月以上仍未好轉,但仍然可能屬於表症。可能是由於最初感染了寒邪,出現身體發熱和頭痛,醫生未能正確判斷,誤以為是火氣過旺,使用寒涼的藥物治療,導致寒邪無法散去。或者雖然使用了疏散寒邪的藥物,但藥效未能達到病竈,導致寒邪殘留在經絡中,這種情況下,外在症狀通常多於內在症狀,這並不是體內的問題,仍需要進行疏散寒邪的治療。
一、對於由內在原因引起的發熱,多數情況下是因為陰虛,或者是因為積熱。但一定會伴隨相關的內在症狀,且這種情況是逐漸發展的。如果是陰虛,必然會損傷精氣,而損傷精氣必然影響到臟腑。例如,如果在上半身影響到肺部,可能會出現喘息和咳嗽;如果在中半身影響到脾臟,可能影響飲食,或者產生煩躁、口渴等症狀;如果在下半身影響到腎臟,可能會出現精血流失、小便失禁等症狀。但這種情況通常是間歇性的,時有時無,或者伴有聲音低弱等症狀,這些都是陰虛的典型表現。
一、由情緒激動或七情傷肝所導致的發熱,總體上都屬於真陰不足,因此邪火容易旺盛,這也是陰虛的一種表現。
一、由勞累和脾臟受損所導致的發熱,是因為脾臟陰氣不足,因此容易受到損傷。一旦脾臟受損,就會在肌肉部位產生熱度,這同樣是陰虛的表現。
一、對於由內在原因導致的積熱,如果在腹部有明顯的症狀,或者在血液和氣血循環中有明顯的徵兆,或者在上下九竅有熱感,或者在三焦臟腑有熱感。如果確實是由於實熱導致的,通常會在身體形態、氣色、脈象等方面表現出強烈的反應,這種情況下,可以按照實火來治療。
一、對於寒症,通常情況比較明顯,如果是外表的寒冷,表示表面的陽氣不足;如果是內在的寒冷,表示體內的火力衰退。上述的各種情況中,發熱多數是由於實熱,但虛熱的情況最難判斷,寒冷多數是由於虛弱,但也有實寒的情況存在。這就是為什麼要區分寒熱在體表還是體內,這是必須要弄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