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診抉微》~ 卷之三 (12)
卷之三 (12)
1. 四問便
二便為一身之門戶,無論內傷外感,皆當察此,以辨其寒熱虛實。蓋前陰通膀胱之道,而其利與不利,熱與不熱,可察氣化之強弱。凡患傷寒而小水利者,以太陽之氣未劇,即吉兆也。後陰開大腸之門,而其通與不通,結與不結,可察陽明之虛實。凡大便熱結,而腹中堅滿者,方屬有餘,通之可也。
若新近得解,而不甚乾結,或旬日不解,而全無脹意者,便非陽明實邪。觀仲景曰:大便先硬後溏者,不可攻。可見後溏者,雖有先硬,已非實熱,色夫純溏而連日得後者,又可知也。若非真有堅燥痞滿等症,則原非實邪,其不可攻也,明矣。
一、凡小便,人但見其黃,便謂是火,而不知人逢勞倦,小水即黃;焦思多慮,小水亦黃。瀉利不期,小水亦黃;酒矧傷陰,小水亦黃。使非有或淋或痛,熱症相兼,不可因黃,便謂之火。余見逼枯汁而斃人者多矣。《經》曰: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義可知也。若小水清利者,知里邪之未甚,而病亦不在氣分,以津液由於氣化,氣病則小水不利也。
小水漸利,則氣化可知,最為吉兆。
一、大便通水穀之海,腸胃之門戶也;小便通血氣之海,衝任水道之門戶也。二便皆主於腎,本為元氣之關,必真見實邪,方可議通議下,否則最宜詳慎,不可誤攻。使非真實,而妄逐之,導去元氣,則邪之在表者,反乘虛而深陷;病因內困者,必因泄而愈虧。所以凡病不足,慎勿強通。
最喜者,小便得氣而自化,大便彌固者彌良,營衛既調,自將通達,即大便秘結旬余,何慮之有?若滑泄不守,乃非虛弱者所宜,當首先為之防也。
白話文:
[四問排泄]
排尿和排便是身體健康的門戶,不管是內傷或是外感,都應仔細觀察,以此判斷身體的寒熱虛實。因為前面的排尿通道連接膀胱,從排尿是否順暢,是否熱度,可以看出身體氣化的強弱。一般來說,如果感冒時小便順暢,表示太陽的氣息尚未劇烈,這是一個好徵兆。後面的大腸排泄通道,則能從排便是否通暢,是否有結塊,看出陽明經絡的虛實。如果大便熱且結塊,腹部堅硬飽滿,這表示身體存在過剩的邪氣,可以考慮通便治療。
但如果剛剛排過便,且並非非常乾硬,或者十天沒有排便,卻沒有任何脹痛感覺,那麼這並不是陽明經絡的實邪。正如張仲景所說,大便先硬後軟,不應該強行通便。這說明,即使前面硬,後面軟,也不代表實熱,如果整體都很軟,連續幾天都是這樣,那就更清楚了。如果不是真的有堅硬、乾燥、痞滿等症狀,那麼就並非實邪,不能輕易地進行通便治療。
一、一般來說,人們看到小便顏色黃,就會認為是上火,但實際上,當人們勞累疲倦,小便顏色會變黃;思考過多,小便顏色也會變黃;瀉肚,小便顏色也會變黃;酒精傷害陰氣,小便顏色也會變黃。除非同時出現疼痛,熱症,否則不能僅僅因為顏色黃,就認為是上火。我見過很多人因為錯誤的治療導致健康嚴重受損。《黃帝內經》說,中氣不足,小便顏色就會變化,道理就在這裡。如果小便顏色清澈,表示體內的邪氣並不是很嚴重,疾病也不在氣分,因為津液是由氣化產生的,氣病則小便不會順暢。
小便逐漸變得順暢,表示氣化功能正在恢復,這是個很好的徵兆。
一、大便控制著水穀之海,是腸胃的門戶;小便控制著血氣之海,是衝任水道的門戶。兩者都由腎臟主管,是元氣的關卡。只有真正發現實邪,纔可考慮通便或下藥,否則必須謹慎,不能輕易使用攻下法。如果不是真正的實邪,而胡亂使用,會消耗元氣,那麼邪氣在表面的,反而會趁虛深入;原本在內部的疾病,會因為洩漏而更加虧損。所以,對於身體虛弱的人,千萬不要強行通便。
最令人高興的是,小便順暢,大便越固結越好,營衛調和,自然會通達,就算大便十多天不通,又有什麼好擔心的呢?如果排泄失控,這對身體虛弱的人來說,應該首先預防。
2. 五問飲食
問飲食者,一可察胃口之清濁,二可察臟腑之陰陽。病由外感,而食不斷者,知其邪未及臟。而惡食不惡食者可知,病因內傷。而飲食變常者,辨其味有喜惡,而愛冷愛熱者可知。素欲溫熱者,知陰臟之宜暖;素好寒冷者,知陽臟之可清,或口腹之失節,以致誤傷,而一時之權變,可因以辨。故飲食之性情,所當詳察;而藥餌之宜否,可以因推也。
一、凡諸病得食稍安者,必是虛症;得食更甚者,或虛或實皆有之。當辨而治之。
白話文:
在詢問病人飲食情況的部分,我們可以從中觀察到病人的胃氣是否清和,也能看出他體內臟腑的陰陽平衡狀態。如果一個人生病但還能正常進食,這表示他的病情可能尚未影響到臟腑。而他對於食物的喜好與否,可以讓我們判斷出他的病源可能是由於內傷所致。如果飲食習慣突然改變,並且對食物的味道有了特別的偏好或厭惡,我們就可以推測出他可能對冷熱食物有所偏愛。一向偏好溫熱食物的人,可能顯示出他的陰臟需要保暖;若是一直偏好寒冷食物,則可能表示他的陽臟需要清涼。或者,因為日常飲食沒有節制,導致身體受損,那麼從臨時的飲食變化中,我們就能推斷出他的身體狀況。因此,飲食的性質與個人反應,我們都應該詳細地去觀察;從中,我們也可以推測出治療上所需用藥的適宜性。
第一點,所有疾病如果吃了食物後感到稍微舒緩,那通常代表這是虛證;如果吃了食物後病情反而加重,這可能是虛證,但也有可能是實證。我們必須進一步診斷來確定病情,然後才能進行適當的治療。
3. 六問胸
胸即膻中,上連心肺,下通臟腑。胸腹之病極多,難以盡悉。而臨症必當問者,為欲辨其有邪無邪,及宜補宜瀉也。夫胸腹脹滿,則不可用補;而不脹不滿,則不可用攻,此大法也。然痞與滿不同,當分輕重,重者脹塞中滿,此實邪也,不得不攻;輕者但不欲食,不知飢飽,似脹非脹,中空無物,乃痞氣耳,非真滿也。
此或以邪陷胸中者有之,或脾虛不運者有之,病者不知其辨,但見胃氣不開,飲食不進,問之亦曰飽悶,而實非真有脹滿,此在疑虛疑實之間,若不察其真確,未必不補瀉倒施,必多致誤,則為害不小。
一、凡今人病虛症者極多,非補不可。但用補之法,不宜造次。欲察其可補不可補之機,則全在察胸腹之寬否如何,然後以漸而進,如未及病,再為放膽用之,庶無所礙,此用補之大法也。
一、凡勢在危急,難容少緩,亦必先問其胸寬者,乃可驟進。若元氣真虛,而胸腹又脹,是必虛不受補之症。若強進補劑,非惟無益,適足以招謗耳。此胸腹之不可不察也。
白話文:
胸部就是膻中部位,向上連接著心肺,向下通向臟腑。胸部和腹部的疾病非常多,難以一一詳述。但在臨牀診斷時必須詢問的,是為了判斷是否有異常,以及適合補還是瀉的治療方式。如果胸部或腹部出現脹滿的狀況,就不能使用補藥;反之,如果沒有脹滿的情況,就不應該使用攻藥,這是基本的原則。然而,痞和滿的狀況是不同的,我們需要區分其嚴重程度,重度的痞症會讓患者感覺到胸腹脹滿,這是由於實邪造成的,必須進行攻邪的治療;輕度的痞症患者只會感到不想吃東西,不知道飢餓和飽足,有脹感但又不是真正的脹滿,這種狀態實際上是痞氣,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滿。
這種情況可能是由於異常因素影響到了胸部,或是脾虛無法正常運作導致的,患者可能無法自我辨別,只是看到胃氣不順,無法正常進食,問他們的感覺,他們也會說感到飽脹不適,但實際上並非真正的脹滿,這種情況處於虛實難辨的狀態,如果不仔細檢查判斷,很可能誤用補藥或攻藥,這樣容易造成更多的誤解,危害不容小覷。
首先,現在很多人患有虛弱的症狀,必須使用補藥來治療。但是,在使用補藥的時候,不能輕率行事。要判斷是否適合使用補藥,關鍵在於觀察胸部和腹部的舒適度,然後逐步進行,如果治療效果不明顯,再大膽使用,這樣才能避免副作用,這是使用補藥的基本原則。
其次,對於病情危急,不能拖延的情況,也必須先詢問患者的胸部和腹部是否舒適,才能迅速進行治療。如果患者的元氣非常虛弱,而且胸部和腹部又有脹滿的情況,這肯定是虛弱無法承受補藥的症狀。如果強行使用補藥,不僅不會有益,反而可能會招致批評。因此,對於胸部和腹部的狀態,我們必須仔細觀察,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