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瀚

《四診抉微》~ 卷之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1)

1. 卷之五

2. 切診

3. 病分新久易治難治不治

張路玉曰:盛啟東以新病死生,系右手關脈;宿病死生,主左手關尺。蓋新病穀氣猶存,胃脈自應和緩,即因邪鼓大,因虛減小,然須至數分明,按之有力,不至濁亂,再參語言清爽,飲食知味,胃氣無傷,雖劇可治。如脈至濁亂,至數不分明,神昏語錯,病氣不安,此為神識無主,苟非大邪瞑眩,豈宜見此乎?新病而一時形脫者死;不語者,亦死;口開眼合手撒遺尿者,俱不可治。新病雖各部脈脫,中部獨存者,是為胃氣,治之必愈。

久病而左關尺軟弱,按之有神,可卜精血之未艾,他部雖危,治之可生。若尺中弦緊急數,按之搏指,或細小脫絕者,法在不治,緣病久胃氣向衰,又當求其尺脈,為先天之根氣也。啟東又云:診得浮脈,要尺有力,為先天腎水可恃,發表無虞;診得沉脈,要右關有力,為後天脾胃可憑,攻下無虞,與前說互相發明。

又曰:診客邪暴病,應指浮象可證,若虛羸久病,當以根氣為本。如下指浮大,按久索然者,正氣大虛之象,無問暴病久病,雖證顯灼熱煩擾,皆正衰不能自主,隨虛陽發露於外也。下指濡軟,久按搏指,里病表和之象,非臟氣受傷,則堅積內伏,不可以脈沉,誤認虛寒也。下指微弦,按久和緩者,久病向安之象,氣血雖殆,而臟氣未敗也。

然多有證變多端,而脈漸小弱,指下微和,似有可愈之機者,此元氣與病氣俱脫,反無病象發見,乃脈不應病之候,非小則病退之比。大抵病脈,初下指雖見乏力,或弦細不和,按至十餘至漸和者,必能收功;若下指和,按久微澀不能應指,或漸覺弦硬者,必難收效。設病雖牽纏,而飲食漸進,便溺自調,又為胃氣漸復之兆。

《經》云:安穀者昌,漿粥入胃,則虛者活,此之謂也。(此條與前察神氣條參看。)

白話文:

張路玉表示:新病的生死,主要看右手的關脈;舊病的生死,主要看左手的關脈和尺脈。因為新病患者的身體還保留一定的能量,胃部的脈搏自然會呈現平穩狀態,即使因病邪導致脈搏加大,或是因虛弱而脈搏減小,但脈搏的次數仍然清晰可辨,手感有力,不會混亂不清,再加上患者如果說話清晰,飲食仍有胃口,這表示胃氣未損,就算病情嚴重也是可以治療的。但如果脈搏混亂,次數不明,精神混亂,言語錯亂,病態不安,這表示神智無法控制身體,如果不是因為極大的病邪所導致的昏迷,怎麼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呢?對於新病患者,如果突然身體機能喪失,或失去言語能力,或是嘴巴張開、眼睛閉合、手撒開、大小便失禁,這些都是無法治療的情況。然而,即便新病患者各部位脈搏都消失,只要腹部的脈搏還存在,就表示胃氣尚存,治療後一定可以康復。

對於舊病患者,如果左手的關脈和尺脈雖然虛弱,但手感有力,這表示精血尚未完全消耗,即便其他部位狀況危險,還是有機會治癒。但如果尺脈緊繃、快速,手感強烈,或是細小、消失,按照法律規定,這是無法治療的情況,因為舊病患者的胃氣已經衰退,必須從尺脈來評估先天的元氣。啟東進一步指出:如果診斷出浮脈,但尺脈有力,表示先天的腎水可以依靠,不用擔心表面的病狀;如果診斷出沉脈,但右手的關脈有力,表示後天的脾胃功能可以依賴,不用擔心深層的病狀。這兩種情況相互印證,有助於判斷病情。

另外,對於突然的疾病,我們可以根據浮脈來判斷,但如果長期虛弱,我們應該以元氣為基礎。例如,如果手指輕觸時脈搏很大,但長時間按壓後卻無力,這表示正氣已經非常虛弱,無論是突然的疾病或是長期的疾病,即使表面症狀如高燒和煩躁,都是因為正氣衰弱,無法自我控制,而虛假的陽氣在外表現出來。如果手指輕觸時脈搏柔和,但長時間按壓後手感強烈,這表示內在有疾病,但表面卻看起來健康,這並不是臟腑受損,而是有堅固的積聚物潛伏在內,不能單純地根據脈搏沉下去就誤認為是虛寒。如果手指輕觸時脈搏稍微弦狀,但長時間按壓後平穩,這表示長期疾病的患者正在逐漸康復,雖然氣血已經衰竭,但臟腑功能尚未破壞。

然而,有些患者症狀多變,但脈搏卻逐漸變得微弱,手感平穩,似乎有康復的跡象,但這可能是元氣和病氣都已經消失,反而沒有任何病狀表現出來,這是脈搏和病情不符的情況,和病狀減輕不同。總的來說,對於病脈,最初按壓時可能手感無力,或弦細而不平穩,但如果按壓十幾次後手感逐漸平穩,表示一定能康復;但如果最初手感平穩,但長時間按壓後手感微澀,無法回應手指,或是手感逐漸變得弦硬,表示很難康復。然而,如果患者雖然病情纏綿,但飲食漸漸增加,排泄正常,這表示胃氣正在逐漸恢復。

根據《經》書記載:飲食正常的患者,喝粥或湯品後,虛弱的患者就能活下來,就是這個道理。(這部分和前面提到的觀察精神和氣色的部分相呼應。)

4. 脈無胃氣

《經》曰:脈實以堅,謂之益甚。又云: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所謂脈不得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肝腎無氣不弦石,與真臟無胃氣等耳。餘三臟亦然,皆不治。)

白話文:

經典上說:若脈搏實且堅硬,表示病情可能更加嚴重。又提到:人如果完全無法攝取水分和食物就會死亡,同樣地,若脈象中沒有胃氣也代表了生命危險。所謂的沒有胃氣,指的是隻能探測到真臟脈,而無法感受到胃氣的存在。所謂脈象中得不到胃氣,具體來說,就是肝脈不應呈現弦狀,腎脈也不該是石狀。(若肝臟和腎臟的氣血不足,其脈象不會呈現弦或石狀,這和真臟脈缺少胃氣是相同的道理。其他三個臟器的情況也一樣,一旦出現這種現象,都是無法治療的。)

5. 無脈

久病無脈,氣絕者死。暴病無脈,氣鬱可治。傷寒痛風,痰積經閉,憂驚折傷,關格吐利,氣運不應,斯皆勿慮。

汪子良曰:傷寒頭痛發熱,一手或兩手無脈,此寒邪在表,不得發越之故,必邪汗也,當攻之。丹溪治一婦病瘧,食少,經不行已三月,診之無脈,作虛治,覘其梳洗言動如常,始悟經不行,非無血,痰所礙也;脈無,非氣血衰,乃積痰生熱,結伏其痰耳,當作實熱治,與三黃丸,旬日食進,脈出,帶微弦,謂胃氣全,不藥瘧自愈,而經自行,令淡滋味果應。有因經滯者,脈法所謂寸關如故,尺脈絕者,此月不利也。

一人喪妻,右手全無,後憂釋脈出。

《經》云:憂傷肺也。一人一手無脈,因詢知打傷所致。古人治一人吐逆,二便不利,厥冷無脈,與大承氣二劑,大便通,脈出安。一疫病,面赤,舌白苔,小便數,大便秘,身如芒刺,六脈俱無,此欲作斑之候,投升麻葛根湯合生脈散,一服斑出,六脈見而安。有內傷,右關弱甚,則隱而不見者。

有中寒而脈無者,蔥熨並灸氣海。此無脈而皆有可生之機,宜致思焉。

慎庵按:凡大吐後,有脈伏二三日不出者。有大痛後,氣血凝滯,脈道壅阻而不出者。吐止痛安,而脈自出,不可因其脈無,而遽斷為死證也。

白話文:

標題:[脈搏消失]

內容:長期患病的人如果脈搏消失,且氣息完全停止,那這個人可能已經死亡。然而,如果突然生病而沒有脈搏,這可能是氣血鬱結,這種情況是可以治療的。像是感冒、痛風、痰多、月經不調、過度憂慮驚嚇、骨折、關節炎、嘔吐腹瀉、氣血運行不順等狀況導致的脈搏消失,這些都不必過於擔心。

汪子良說,感冒導致頭痛發燒,如果單手或雙手脈搏消失,這可能是因為寒氣在外表無法散發所致,這時,身體會自動排汗,我們應該利用這個機會來排除病邪。丹溪曾治療一個女性患者,她患有瘧疾,食慾不佳,且三個月沒有月經,診斷後發現她沒有脈搏。他開始認為這是虛弱所致,但觀察到她梳洗和日常活動如常,才明白她的月經不來不是因為血氣不足,而是被痰阻塞了;脈搏消失也不是因為氣血衰弱,而是因為痰多生熱,使痰凝結。他認為這應該作為實熱來治療,於是給她服用三黃丸,十天後,她的食慾恢復,脈搏也出現了,雖然微弱但仍帶有絃音,表示胃氣已完全恢復,不用再吃藥,瘧疾自然就會好,月經也會自行恢復,只要控制飲食,效果會更好。

有一人因失去妻子悲傷過度,右手脈搏消失,後來心情平復後,脈搏又重新出現。

《經》上寫著:憂慮會傷害肺部。有一個人,他的手脈搏消失,後來發現是因為被打傷所致。古人治療一個人嘔吐不止,大小便不通,手腳冰冷,脈搏消失,他用大承氣湯兩劑,大便通暢後,脈搏就出現了,病情也穩定下來。有一個瘟疫病人,臉色紅潤,舌苔白色,頻繁小便,大便祕結,全身像被針扎一樣,六脈全無,這可能是要發疹子的徵兆,他用升麻葛根湯和生脈散合併治療,服用一次後,疹子出現,六脈也恢復,病情得到緩解。有內傷的人,如果右手脈搏非常弱,可能會隱藏而看不到。

有人因為受寒導致脈搏消失,可以用蔥熱敷和灸氣海穴來治療。這些脈搏消失的情況都有可能活下來,我們應該更深入地思考。

慎庵按語:大嘔吐後,有脈搏可能埋藏二三天不會出現。大疼痛後,氣血凝固,脈絡阻塞,脈搏不會出現。嘔吐停止,疼痛消失,脈搏自然就會出現,不能因為脈搏消失,就立即判斷為死亡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