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診抉微》~ 卷之五 (2)
卷之五 (2)
1. 祟脈
仁齋曰:祟家面色黯慘,脈乍大乍小,乍有乍無。又云:祟家或邪視如淫,脈錯雜不倫,或刮快暴至,或沉伏,或雙弦,或鉤啄,或袞運,或橫格,或促散,或尺部大於寸關,或關部大於尺寸,是皆染祟得之。刮快鉤啄,多見於脾。洪運袞袞,多見於肝。橫格促散,多見於心肺。
大抵祟家,心脈洪散,肝脈洪盛,尤可驗焉。蓋心藏神,肝藏魂,心虛,則驚惕昏迷,神不守舍,而邪氣得以入其魂耳。
皇甫氏曰:初病便譫語,六部無脈,然切大指之下,寸口之上,卻有動脈,謂之鬼脈。李氏曰:脈息遲伏,或為鳥啄,或綿綿不知度數,而顏色不變,皆鬼邪為病也。其狀不欲見人,如有對晤,時獨言笑,或向隅悲泣,是也。
《圖說》曰:凡鬼祟附著之脈,兩手乍長乍短,乍密乍疏,乍沉乍浮。陽邪來見,脈則浮洪;陰邪來見,脈則沉緊。鬼疰客忤,三部皆滑。洪大嫋嫋,沉沉澤澤,或沉而不至寸,或三部皆緊急,但與病症不相應者,皆五屍、鬼邪、遁屍、屍疰之所為也。呂滄州治女子之不月如娠者曰:面色乍赤、乍白者。
愧也;脈來乍大、乍小者,祟也;非有異夢,則靈魂所憑耳,與桃仁煎,下衃血如豚肝狀六七枚,俱有竅如魚而愈。
白話文:
【祟脈】
仁齋表示:受到惡靈纏身的人,臉色通常會顯得陰暗無光,脈象會忽大忽小,時有時無,極度不穩定。另外,受惡靈影響的人可能眼神迷離,彷彿在看不該看的事物,脈象混亂無序,或者突然變得快速而強烈,或者深沉隱蔽,或者雙手脈象呈現弦狀,或者像鈎子一樣猛力地跳動,或者如滾動的球一般,或者橫向阻塞,或者急速散開,或者手腕部位的脈搏比手腕和肘間部位要大,或者肘間部位的脈搏比手腕和手腕部位要大,這些都是被惡靈纏身的徵兆。快速而強烈的脈象以及鈎狀的脈象,多出現在脾臟。滾動的脈象,多出現在肝臟。橫向阻塞及急速散開的脈象,多出現在心臟和肺部。
總的來說,被惡靈纏身的人,心臟的脈象會擴大且散開,肝臟的脈象會增大且強烈,這可以作為判斷依據。因為心臟儲存精神,肝臟儲存魂魄,心臟虛弱,就會出現驚嚇、昏厥,精神無法集中,讓邪氣有機可趁。
皇甫氏表示:一開始生病就胡言亂語,六個脈位都摸不到脈搏,然而在大拇指下方,手腕上方,卻可以摸到脈搏,這種脈象被稱為「鬼脈」。李氏表示:脈搏慢且隱蔽,或者像鳥啄食一樣,或者微弱到無法計算次數,但是臉色沒有改變,這些都是被邪靈影響的症狀。患者通常不想見人,即使有人在面前,也會自言自語,或者在角落哭泣。
《圖說》表示:所有被惡靈纏身的脈象,雙手的脈象會忽長忽短,忽密忽疏,忽沉忽浮。如果是陽性邪靈,脈象會浮動且強烈;如果是陰性邪靈,脈象會深沉且緊繃。如果三處脈位都呈現滑順的脈象,那就是「鬼疰」或「客忤」。脈象如果擴大且細長,深沉且濕潤,或者手腕部位摸不到脈搏,或者三處脈位都緊急且強烈,只要這些脈象與患者的病症不符,那就是被「五屍」、「鬼邪」、「遁屍」、「屍疰」等影響的跡象。呂滄州治療一個月經停止,像懷孕的女子,她臉色忽紅忽白,脈象忽大忽小,如果不是做了奇怪的夢,就是被靈魂附身了,他用桃仁煎藥,排出像豬肝一樣的血塊,每個血塊上都有像魚一樣的小孔,病人因此痊癒。
2. 痰症似祟脈
王隱君曰:病勢消爍殆盡,氣不能相續,脈動無常,固名死證。其或痰凝氣滯,關格不通,則脈亦有不動者,有兩三路亂動,時有時無者,或尺寸一有一無者,或關脈絕不見者,有素稟痰氣不時而然者,有僵仆暴中而然者,皆非死脈也。
慎庵按:先哲云。怪證之為痰。從怪字而推,則痰證之類祟,明矣。況痰脈無常,亦類祟脈,因脈症之形似,人多誤治而不覺。丹溪云:血氣者,身之神也。神既衰乏,邪因而入,理或有之。
若夫氣血既虧,痰客中焦,妨礙升降,不得運用,以致十二官俱失其職,視聽言動,皆有虛妄,以邪治之,焉能愈病?以愚視之,不但不能愈,因而誤治致斃,亦復不少,就丹溪治金氏婦一案可知矣。脈證既已雷同,下手從何辨識,此等關頭,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正難以語言道也。
白話文:
隱君王說:病情嚴重到幾乎完全消失,氣息微弱無法連貫,脈搏跳動沒有規律,這確實可以被視為死亡的徵兆。然而,如果因為痰液凝結,氣血瘀滯,導致經絡不通,脈搏也可能出現異常,有的脈搏在不同部位時有時無,或者有的脈搏在特定部位出現,有的部位則沒有,甚至有的關脈完全消失不見,這些可能是由於長期痰氣影響,或是突然中風倒下所導致的,但這些並不是代表死亡的脈象。
慎庵補充說明:前輩哲人曾說,奇怪的病症往往與痰有關,從「怪」字聯想,痰的症狀就像鬼祟一樣難以捉摸。而且痰的脈象也無常,類似於鬼祟的脈象,因為脈象和病症的相似性,人們常常誤診卻不自知。丹溪先生說:血氣是身體的靈魂,當靈魂衰弱,邪氣便會乘虛而入,這是有可能的。
然而,當氣血已經虧損,痰液滯留在中焦,阻礙了氣血的正常運行,導致全身各器官功能失調,視力、聽力、言語、行動都會出現虛假的現象,用錯誤的方法來治療,怎能治好病呢?我認為,這樣的治療不僅不能治病,反而因為誤診導致病情惡化,這種情況並不罕見,從丹溪治療金氏婦人的案例就可以看出端倪。當脈象和病症如此相似,要如何辨別呢?這種情況需要高超的醫術和洞察力,很難用語言表達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