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診抉微》~ 卷之三 (3)
卷之三 (3)
1. 心鑑按眉端法
小兒半歲者,以名、中、食三指,按於髮際額前眉端之間,兒頭在左,舉右手;頭在右,舉左手。食指為上,中指為中,名指為下。三指俱熱,主傷風邪、鼻塞、氣粗、發熱、咳嗽;三指俱冷,主外感風寒,內傷飲食,發熱吐瀉;食中二指熱,主上熱下冷;名中二指熱,主夾驚之候;食指熱,指胸中氣滿,乳食不消。薛立齋曰:小兒氣血未實,驚則氣散,氣散則脈亂,必當參三部五脈。
三部者,面上氣色,虎口脈紋,寸口一指之脈;五脈者,上按額前,下診太衝,並前三部也。
白話文:
【心鑑按眉端法】
對於六個月大的嬰兒,用大名指(無名指)、中指和食指,放在髮際線額頭前方眉毛之間位置進行觸摸。如果寶寶頭部在你的左邊,使用右手;如果頭部在右邊,則使用左手。其中食指對應上方,中指爲中間,無名指爲下方。
如果三個手指都感覺熱,這可能是孩子受了風邪,有鼻塞、呼吸急促、發燒和咳嗽的症狀;如果三個手指都感覺冷,可能是因爲外感風寒,內傷飲食,導致發熱、嘔吐或腹瀉;如果食指和中指感覺熱,可能表明上熱下冷的情況;如果無名指和中指感覺熱,可能預示着孩子可能受到驚嚇;如果只有食指熱,可能表示孩子胸中有氣,乳食消化不良。
薛立齋說:嬰兒的氣血尚未充實,一旦受到驚嚇則會導致氣散,氣散後脈象會變得混亂,此時應當結合面部氣色、手腕虎口處的脈紋以及寸口一指的脈象進行綜合判斷。
所謂的“三部”,指的是面部的氣色、手腕虎口處的脈紋,以及寸口一指的脈象;而“五脈”則是指額前的觸摸、太沖穴的診斷,再加上上述的“三部”。
2. 審小兒六症
(《活幼指南》)
凡見小兒頭疼發熱,鼻塞聲重,咳嗽,手背熱,惡風寒,皆屬外感。無汗,脈浮緊,傷寒;自汗,脈浮緩,傷風;暑月吐瀉作渴,齒燥脈虛,傷暑;浮腫,泄瀉,身重,小便不利,脈濡細,傷濕;舌乾口燥,唇焦面赤,或聲啞脈數,傷熱。
凡見小兒噯氣飽悶,作酸腹膨,不思食,及惡聞食氣,下泄屍臭,噁心,乍吐乍瀉,或寒熱,或腹中硬塊作痛,手心熱,脈弦滑,俱屬內傷飲食。(以上二症最多。)
凡見小兒發熱無汗,表實;大便閉,裡實。心胸滿悶,腹中膨脹,噁心噯氣,吐出酸水,手足有力,腹痛,手不可按,脈洪實有力。(俱屬實症。)
凡見小兒面恍白無神,懶言氣短,不思食,腹膨不痛,二便不常,喜臥,眼喜閉,手足無力,慢驚;久吐胃虛;久瀉脫肛脾虛;自汗,表虛;自利裡虛;脈來微細無力,及行遲、發遲、齒遲、解顱、鶴節,俱屬腎氣未成,元精不足。(以上俱屬虛症。)
凡見小兒發熱,手足心熱,面紅唇乾,舌乾口渴,口上生瘡,口中熱臭,大便閉,小便赤黃,或痢下黃赤,肛門焦痛,喜飲冷水,喜就涼處,腹中熱痛,脈來洪數。(俱屬熱症。)
凡見小兒面白唇青,手足冷,口中冷氣,或泄利,清白無熱,不渴,腹痛悠悠無增減,或噁心,嘔吐,喜就暖處,脈來沉遲無力。(俱屬寒症。)
以上諸症,每症不必悉具,凡見一二便作主張治之。若二症三症兼見者,須照本條斟酌盡善,自能中病也。
白話文:
【審視兒童六種病症】
如果看到小孩有頭痛、發燒、鼻塞且聲音沉重、咳嗽、手背發熱、怕風怕冷等症狀,這些都屬於外感疾病。若沒有汗出,脈搏浮緊,是感冒;若有自發性出汗,脈搏浮而緩,則是風邪侵襲;夏天出現嘔吐、腹瀉並口渴,牙齒乾燥,脈搏虛弱,這顯示是中暑;身體浮腫、腹瀉、感覺身體沉重,小便不順暢,脈搏柔細,這是濕邪所致;舌頭乾燥、口內乾渴、嘴脣焦裂、面色紅赤,或是聲音嘶啞,脈搏加速,這是熱邪侵擾。
如果發現小孩打嗝且感到飽脹、腹部脹滿、不想吃東西,或是聞到食物氣味就感到不舒服,排泄物有腐臭味,偶爾會感到噁心,時而嘔吐、時而腹瀉,或有寒熱交替的現象,或是腹部有硬塊且疼痛,手掌心發熱,脈搏弦滑,這都是飲食過度導致的內傷。(上述兩種病症最為常見。)
如果看到小孩發燒不出汗,表示體表實證;若大便不通,表示內臟實證。心胸部位感到滿脹、腹部脹大,噁心、打嗝,嘔吐出酸水,四肢有力,腹部疼痛,手一碰就痛,脈搏洪大且有力。(這些都屬於實證。)
如果看到小孩面色蒼白無神,說話無力、呼吸短淺,不想吃東西,腹部脹大但不痛,大小便不正常,喜歡躺著,眼睛常想閉上,四肢無力,這可能是慢性的驚嚇;長期嘔吐是胃虛;長期腹瀉致肛門脫垂是脾虛;自發性出汗是表虛;自行腹瀉是裡虛;脈搏微弱且遲緩,以及行走、發育、長牙、頭骨縫合、骨節發育緩慢,這都顯示腎氣尚未成熟,先天精氣不足。(上述都屬於虛證。)
如果看到小孩發燒,手掌心腳掌心發熱,面色紅潤、嘴脣乾燥,舌頭乾燥且口渴,口腔內生瘡,口中有熱氣和異味,大便乾結,小便色赤黃,或下痢黃赤,肛門灼熱疼痛,喜歡喝冷水,喜歡待在涼快的地方,腹部熱痛,脈搏洪大且快速。(這些都屬於熱證。)
如果看到小孩面色蒼白、嘴脣青紫,四肢冰冷,口中呼出冷氣,或是腹瀉且排出清白色物質,沒有發熱,不口渴,腹部疼痛但不劇烈,偶爾會感到噁心、嘔吐,喜歡待在溫暖的地方,脈搏沉遲且無力。(這些都屬於寒證。)
以上各種病症,不一定所有症狀都會出現,只要發現一兩個症狀,就可以針對主要問題進行治療。如果同時出現兩種或三種病症,必須根據上述說明,謹慎判斷,這樣才能對症下藥。
3. 面部形色諸證之圖
下頦屬腎水,北
左腮屬肝木,東
額上屬心火,南
鼻準屬脾土,中
右腮屬肺金,西
白話文:
下顎的部分反映的是腎的健康狀況,象徵著水元素,對應方位是北方。
左臉頰的狀況代表肝的情況,象徵著木元素,對應方位是東方。
額頭的狀態反映的是心的健康,象徵著火元素,對應方位是南方。
鼻子的狀況反映的是脾的健康,象徵著土元素,對應於中央位置。
右臉頰的狀況代表肺的健康,象徵著金元素,對應方位是西方。
4. 玉枕腧穴之圖
5. 肢節見於面部之圖
6. 五臟六腑見於面部之圖
此二圖有訣見前一卷察五官下條大人望診同准此
白話文:
這兩張圖關於五臟六腑在面部的反映有其奧妙,這些內容在前面一卷關於檢查五官的部分已經有說明。對於成人進行遠距離診斷時,也應按照這裡的原則來判斷。
7. 經證考
經證,因望而得者居多,間亦有因問而得者,義難分列,姑存其舊。學者自為領悟可也。
白話文:
在診斷病情時,大多數情況是透過觀察病人外表症狀來判斷,偶爾也會透過詢問病人的情況來獲得資訊。這兩種方式在定義上難以明確區分,所以我們暫時保留古法的做法。學習中醫的人可以自行領會這其中的奧妙。
這段話的大意就是:在中醫診斷中,通常會透過觀察和詢問來判斷病情,兩者難以明確區分,故保留傳統做法,讓學習者自行理解。
8. 足太陽膀胱經
小便不通,腹痛,謂盤腸痛,蔥白煎湯熨臍,小便利,痛止。其不痛而寒熱者,在上腹為索澤,在下腹為頹疝。卒然淋閉作楚者,濕熱;瀉痢頻而溲閉者,濕火。病後溲短者,氣虛;渴頻溺短者,精不足。便後即結白翳者,五疳。溺血者,血虛;屎深黃色,久則尿血,臍反出,下體腫。
白話文:
如果出現小便無法順利排出、腹部疼痛,特別是腸胃劇烈疼痛的情況,可以使用蔥白煎煮的湯液敷在肚臍部位,當小便能順利排出,疼痛就會停止。
若無疼痛但有發燒或畏寒的現象,且症狀出現在上腹部,可能是消化不良導致的;若症狀出現在下腹部,可能是疝氣的問題。突然發生的小便困難並伴隨劇烈疼痛,多是由於濕熱所致;若是腹瀉頻繁並且同時有小便困難的現象,則可能是濕火引起的問題。
疾病康復後小便量減少,通常代表身體氣血不足;口渴頻繁但小便量少,可能表示體內精氣不足。大便後立即出現白色眼翳,這可能是兒童營養不良的五疳症。小便中帶血,多是因為血液供應不足;大便顏色過深呈黃色,時間久了可能會導致尿血,甚至肚臘突出,下身浮腫。
9. 足陽明胃經
口吐涎沫而叫者,蟲痛。吐水不心痛者,胃冷。吐瀉昏睡而不露睛者,實熱。身熱不飲水,表熱,亦屬虛熱。吐沫及痰白、綠水,虛寒。頻食善飢者,實火。善飢少餐者,虛火。狂厥氣逆者,宿垢未清。咳噫噎氣,積熱,口穢唇腫者,熱盛宜下。天瘹,心胃有惡物,吐涎痰熱者,實熱宜下。
牙痛者,實火。吐涎痰冷者,虛寒宜溫。顏黑脛腫,牙疳口氣,氣上蒸結毒,喉中常有涎飲,心胃傷客風。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
如果一個人口吐泡沫並尖叫,可能是因為腸胃內有寄生蟲造成的疼痛。若只是單純吐水而無心痛感,這表示胃部可能受寒。若一個人持續嘔吐、腹瀉,且昏睡不醒,眼珠不外露,這可能是身體內部有嚴重的熱症。即使身體發熱卻不喝水,這可能是表面的熱症,也有可能是虛弱的熱症。吐出泡沫或白色、綠色的痰,這可能是虛弱與寒冷的症狀。如果一個人頻繁進食但還是感到飢餓,這可能是身體內有實火。若雖感覺飢餓但食量不多,則是虛火的表現。如果出現精神亢奮、氣息倒轉的現象,這可能代表身體內有舊疾未清。咳嗽、打嗝、吞嚥困難,這些都是熱積在體內的症狀,若口氣臭、嘴脣腫脹,則表明熱症嚴重,需進行治療。若有皮膚病,心臟和胃部有異物,口吐泡沫和痰且伴有熱感,這是實熱的症狀,需進行治療。
牙痛,這可能是因為身體內有實火。若吐出的痰液偏冷,這可能是虛弱與寒冷的症狀,需要溫暖治療。若面色暗沉、小腿浮腫,有牙齦炎、口氣,這可能是因為氣血上升導致毒素聚集,喉嚨常有痰,心臟和胃部受到風邪侵擾。
10. 足少陽膽經
怔忡者,血虛。目直而青,身反折,生驚。多怒而癲屬陰,傷肝。多喜而狂屬陽,傷脾。口苦,體無膏澤,搖頭,反張,目攛,肝有餘。
白話文:
患有心悸怔忡的人,是因為血液不足。眼睛瞪得很大且眼白泛青,身體會向後反弓,易產生驚嚇反應。常怒氣沖沖並且有癲狂傾向的人,這屬於陰性反應,對肝臟有所損傷。常常過度開心而顯得瘋狂的人,這屬於陽性反應,對脾臟有所傷害。如果感到口中有苦味,皮膚乾燥無潤澤,經常搖頭,肌肉僵硬,眼睛不自主地眨動,這可能是肝臟功能過盛。
11. 足太陰脾經
瀉黃紅赤黑。屬火,呵欠面黃。脾虛驚。瀉青白,完穀不化,傷極宜下;小便不通,久則脹滿,足太陽傳足太陰,稍導利後,即扶脾。晝相安,夜頻起,成洞瀉注下,交寅時,每瀉一二次,為腎瀉。恆瀉不渴,色青善餐者,肝火,木來剋土,土益虛矣;時渴時瀉者,胃火。弄舌者,脾熱。
雀目,脾積聚。白日多睡,積熱成痔。虛黃浮腫,食癥。啖能兼人,體瘦黧黑,食疳。四肢多瘡,脾家濕火。水腫面白,脾虛。體重,脾痹。唇腫硬者,脾傷,甫食即出悶痰,宿食作祟。腸鳴腹脹,虛。足胻腫若水,脾痿。心下若痞,脾傷。出胎拭臍不幹,風入成瘡,撮口,臍風發搐,脾經受虛。
白話文:
[足太陰脾經]
出現黃、紅、赤、黑色的瀉下物。這與火相關,會有打哈欠、臉色泛黃的現象。脾臟虛弱會引起驚嚇。若瀉下物是青白色,且食物完全未消化,表示身體受到極度傷害,適合用下法治療;如果小便不順,長時間下來會導致腹部脹滿,此症狀是由足太陽經傳至足太陰經,稍微導引排泄後,應立即調理脾臟。白天病情穩定,但夜晚頻繁起身,形成劇烈且持續的瀉下,特別在寅時(凌晨三點到五點)每次瀉下一兩次,這是腎瀉。長期瀉下但不口渴,面色蒼白且食慾旺盛,可能是肝火過旺,肝屬木剋制脾屬土,使得脾更虛弱;若時常口渴並瀉下,則可能是胃火。如果孩子玩弄舌頭,表示脾臟有熱。
有如夜鷺般的夜盲症,可能與脾臟積聚有關。白天嗜睡,長期積熱可能形成痔瘡。臉色虛黃且浮腫,可能是飲食引起的病症。雖然食量大得可以抵得上兩人,但身體卻瘦弱且皮膚黧黑,這可能是食疳。四肢多瘡,表示脾臟有濕火。如果面部水腫但面色蒼白,顯示脾臟虛弱。身體沉重,可能是脾痹。如果嘴脣腫脹且堅硬,表示脾臟受傷,剛吃完飯就出現悶痰,這是未消化的食物在作怪。腸鳴及腹脹,顯示身體虛弱。小腿腫脹像有水份,顯示脾臟萎縮。如果胸口感覺像有塊石頭壓著,顯示脾臟受傷。新生兒出生時,如果臍帶沒有擦乾,風邪進入造成瘡,口角收縮,臍風發作,脾經受到虛弱影響。
12. 足少陰腎經
聤耳,腎中風毒攻上。走馬牙疳,腎中風熱。咬牙甚者發驚,心腎並見。小便下血,腎閉。牙根出血,名宣露腎疳。小便白澀作楚,濕火。牙根腐壞,名腐根腎疳。面黑咳血,腎火。四肢不能收舉,腎痿。下腫足胻,寒而逆腎。
白話文:
【足少陰腎經】
- 聤耳:這是因為腎臟中的風毒向上攻擾所導致的。
- 走馬牙疳:這是由於腎臟中的風熱所引起的。
- 咬牙很厲害,甚至會發作驚嚇,這通常是心臟和腎臟都有問題的現象。
- 小便時出現血尿,這可能是腎功能障礙。
- 牙齒根部出血,這種情況被稱為宣露腎疳。
- 小便顏色變白且排尿時有刺痛感,這可能與濕熱有關。
- 牙齒根部腐爛,這種情況被稱為腐根腎疳。
- 面色發黑並且咳嗽帶血,這可能代表腎臟有火氣。
- 四肢無力,難以舉起,這可能是腎虛的表現。
- 下肢浮腫,小腿部位尤其明顯,且感覺寒冷,這可能是腎氣逆亂所致。
13. 足厥陰肝經
癇厥,痓瘛筋攣,心脈滿大,肝脈小急。怒視者,肝氣有餘。攛視者,伏痰。目直聲鋸者,發搐。呵欠面赤,多筋,肝火。呵欠面青,驚悸,心肝並見。眼赤多淚,積熱。頭眩不能俯視,肝火。血枯發豎者,肝虛。羞明怕日,肝腎並見。瀉頻青白,肝氣有餘。頰腫痛,脅下痛,面青,足逆冷,眩瞀,嘔厥,轉筋,筋攣,遺瀝,淋,善恐,胸中喘,罵詈,俱肝火。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
- 癲癇、抽搐、肌肉痙攣,心臟搏動強烈,肝臟相關的脈象細而緊。
- 眼睛常瞪大,顯示肝氣過盛。
- 眼睛斜睨,可能是潛藏的痰濕問題。
- 目光呆滯且聲音嘶啞的人,可能會發生抽搐。
- 打哈欠且臉色泛紅,伴有肌肉抽動,可能是肝火旺盛。
- 打哈欠臉色蒼白或青綠,感到驚慌和恐懼,是心肝兩臟都有問題的表現。
- 眼睛紅且易流淚,顯示體內有累積的熱毒。
- 頭暈無法低頭看,是肝火的症狀。
- 血液乾涸導致頭髮豎起,是肝臟虛弱的跡象。
- 害怕光線,特別是在白天,可能是肝腎兩臟都出了問題。
- 大便頻繁且色澤偏青白,表示肝氣過旺。
- 顴骨腫痛,脅肋部位疼痛,臉色青綠,腳部冰冷,感到頭昏眼花,嘔吐,肌肉抽搐,肌腱收縮,尿失禁,頻尿,容易恐懼,胸部呼吸困難,口出惡言,這些都是肝火旺盛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