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診抉微》~ 卷之七 (5)
卷之七 (5)
1. 弦(陽中之陰)
歷診諸病,屬邪盛而見弦者,十常二三,屬正虛而見弦者,十常六七,如腹痛、鼓脹、胃反、胸痹、癥瘕、蓄血、中暍、傷風、霍亂、滯下、中氣鬱結、寒熱痞滿等病,皆有弦脈,總由中氣無權,土敗木賊所致。但以弦多弦少,以證胃氣之強弱;弦實弦虛,以證邪氣之虛實。
以脈和緩為胃氣,虛勞寸口脈多數大,尺弦細搏指者,是但弦無胃氣也,不治。
潘鄧林曰:飲食入於胃,若陽運之力薄,則停留而成飲症,弦為陰脈,斂束急直,無抑揚鼓動之勢,正陽運之不及也(《匯辨》謂:弦主痰,然以飲較痰尚未結聚,故所以弦不似滑之累累替替之有物形也)。或曰弦寒斂束,氣不舒暢,故主痛。
戴同父曰:弦而軟其病輕,弦而硬其病重,深契《內經》之旨。兩關俱弦,謂之雙弦,若不能食,不治。
《脈鑑》云:兩手脈弦為雙,一手脈弦為單,單絃則胸腹痰飲為癖,雙弦則陰寒痼積於內,或脅急疼痛,弦長為積。
按:汪子良云雙弦為飲,並出而細,似一雙弦,又非兩部之謂。
蔡西山曰:陽搏陰為弦,陰搏陽為緊,陰陽相搏為動,虛寒相搏為革,陰陽分體為散,陰陽不續為代。
正誤
李時珍曰:《脈訣》謂弦象,時時帶數,又言脈緊狀繩牽,皆非弦象,今削之。
《脈鑑》云:方谷又謂弦即數也,數即弦也,有弦之處,而無數之句,皆非弦脈,不合經旨,今並正之。
白話文:
在診斷各種疾病時,發現脈象呈現「弦」象的,如果是因為邪氣旺盛而出現弦脈,這種情況十次裡大概只有兩三次;如果是因為正氣虛弱而出現弦脈,這種情況十次裡大概有六七次。像是腹痛、腹脹、胃酸逆流、胸悶、腫塊、瘀血、中暑、感冒、霍亂、痢疾、中氣鬱結、寒熱交替的痞滿等疾病,都會出現弦脈。總的來說,這些都是因為中氣虛弱,導致脾土虛敗,肝木乘虛而入所造成的。但是,我們可以從弦脈的強弱來判斷胃氣的強弱;從弦脈的實虛來判斷邪氣的虛實。
脈象平和舒緩代表胃氣正常。如果是虛勞的病人,寸口脈搏數而大,尺脈細而弦且搏指,這就是只有弦脈而沒有胃氣的表現,這種情況是無法治癒的。
潘鄧林說:飲食進入胃部,如果陽氣運化力量不足,食物就會停滯而形成飲症。弦脈屬於陰脈,有收斂、拘束、急促的特性,沒有抑揚鼓動的趨勢,這正是陽氣運化不足的表現。(《匯辨》認為弦脈主痰,但飲症比痰還沒結成團塊,所以弦脈不像滑脈那樣有明顯的團塊感)。有人認為弦脈屬寒,有收斂拘束的特性,導致氣機不暢,所以會引起疼痛。
戴同父說:弦脈如果軟弱,病情就比較輕;弦脈如果強硬,病情就比較重,這符合《內經》的宗旨。如果兩手的關脈都出現弦脈,稱為雙弦,如果病人不能進食,這種情況也是無法治癒的。
《脈鑑》中說:兩手脈象都是弦脈,稱為雙弦;只有一手脈象是弦脈,稱為單弦。單弦代表胸腹部有痰飲形成的癖積,雙弦則表示體內有陰寒固結,或是脅肋部急痛。弦脈如果細長,代表體內有積聚。
我認為:汪子良說的雙弦是指飲邪,兩條脈象並排而細,像一對弦一樣,並不是指左右兩部的脈象都弦。
蔡西山說:陽氣搏動陰氣,脈象呈現弦;陰氣搏動陽氣,脈象呈現緊;陰陽相互搏動,脈象呈現動;虛寒相互搏動,脈象呈現革;陰陽分離,脈象呈現散;陰陽不相連續,脈象呈現代。
訂正錯誤
李時珍說:《脈訣》說弦脈像繩子一樣,有時會帶數脈,又說弦脈像繩子牽引一樣,這些都不是弦脈的真正現象,現在把它們刪除。
《脈鑑》中說:方谷又認為弦脈就是數脈,數脈就是弦脈,凡是說到弦脈的地方,卻沒有提到數脈的說法,都不是真正的弦脈,不符合經文的旨意,現在把它們一起訂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