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診抉微》~ 卷之七 (4)
卷之七 (4)
1. 緊(陰中之陽)
正偽
《脈訣》言寥寥入尺來,比擬失倫。崔氏言如線,皆非緊狀。或以浮緊為弦,沉緊為牢,亦近似耳。
白話文:
《脈訣》說「緊脈」輕輕地在尺部出現,這種比喻實在不恰當。崔氏說緊脈像一條線,這也不是緊脈的樣子。有人認為浮取的緊脈就是弦脈,沉取的緊脈就是牢脈,這種說法也只是有些相似而已。
2. 緩(陰)
體狀詩
張太素云:如絲在經,不卷其軸,應指和緩,往來甚勻。楊玄操曰:如初春楊柳舞風之象。緩脈阿阿四至通,柳梢嫋嫋颭輕風,欲從脈里求神氣,只在從容和緩中。
相類詩(見遲脈。)
主病詩
緩脈營衰衛有餘,或風或濕或脾虛。上為項強下痿痹,分別浮沉大小區。
分部詩
寸緩風邪項背拘,關為風眩胃家虛,神門濡泄或風秘,或是蹣跚足力迂。
兼脈主病
緩為胃氣,不主於病。取其兼見,方可斷證。浮緩傷風,沉緩寒濕;緩大風虛,緩細濕痹;緩澀脾薄,緩弱氣虛。
分部主病
汪滑合曰:兩寸浮緩,傷風項背急痛。左寸沉緩,心氣虛,怔忡健忘。右寸沉緩,肺氣虛短。左關浮緩,風虛眩暈;沉緩氣虛,腹脅氣結。右關浮緩,腹膨;沉緩,脾胃氣虛少食。從容和緩為平。尺逢浮緩,足痿。左尺沉緩,腎虛冷,小便數,女人月事多;右尺沉緩,泄瀉,腸風入胃。
體象胃氣
蔡氏曰:緩而和勻,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意思欣欣,悠悠揚揚,難以名狀者,此真胃氣脈也。
抉微
方谷曰:凡緩脈之見,不可見於純緩,如緩而兼四時之脈可也,緩而兼五臟之脈可也,否則徒緩而不兼,猶《脈經》所謂但弦無胃氣曰死,肝脈純緩者亦曰死。
又曰:仲景云:傷寒以緩為和,主病退;雜病以緩為遲,主病進。此緩之脈,又不可以例推者矣。
遲緩不相類
李士材曰:緩脈以寬舒和緩為義,與緊脈正相反也。然緩脈遲脈,又絕不相類。緩以脈形寬縱得名,遲以至數不及為義。《脈經》云:小快於遲,以至數論緩,亦一失也。
附:論緩脈主熱(見後管窺。)
白話文:
[緩(陰)]
身體狀況詩
張太素說:緩脈就像絲線在織布機上,軸不捲起,脈搏平和緩慢,往來非常均勻。楊玄操說:它就像初春楊柳在風中舞動的景象。緩脈呈現出四次跳動的節奏,就像是柳梢在輕風中搖曳。如果想要從脈象中探尋生命力,只需在平和緩慢中尋找。
相似狀況詩 (見遲脈。)
主病症詩
緩脈顯示營養不足、衛氣過剩,可能是風邪、濕邪或脾虛。上半身可能出現頸部僵硬,下半身可能出現痿痹。需根據浮、沉、大、小的不同來區別診斷。
部位相關詩
寸脈緩表示風邪影響頸背。關脈緩表示風眩或胃虛。神門脈緩表示泄瀉或便祕。也可能表示行走不便,腳力虛弱。
兼脈主病症
緩脈表示胃氣充足,但不能單獨判斷病症。需結合其他脈象才能確定。浮緩表示風邪,沉緩表示寒濕;緩大表示風虛,緩細表示濕痹;緩澀表示脾薄,緩弱表示氣虛。
部位相關病症
兩寸脈浮緩表示風邪影響頸背疼痛。左寸脈沉緩表示心氣虛,易驚悸健忘。右寸脈沉緩表示肺氣虛弱。左關脈浮緩表示風虛眩暈;沉緩表示氣虛,腹脅氣結。右關脈浮緩表示腹部膨脹;沉緩表示脾胃氣虛,食慾不振。平和緩慢是正常的。尺脈浮緩表示足部痿弱。左尺脈沉緩表示腎虛冷,頻尿,女性月經量多;右尺脈沉緩表示泄瀉,腸風入胃。
胃氣體象
蔡氏說:緩脈平和均勻,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快不慢,愉悅輕鬆,難以描述,這就是真正的胃氣脈。
精微解析
方谷說:緩脈的出現,不可僅看純緩,如果緩脈同時兼有四季的特徵或五臟的特徵則可以。否則單純緩脈而無其他特徵,就像《脈經》所說的,只有弦脈無胃氣表示死亡,肝脈純緩也表示死亡。
他又說:仲景說,傷寒以緩脈為和諧,表示病情改善;雜病以緩脈為遲緩,表示病情惡化。這種緩脈的情況,不能用一般方法推斷。
遲緩不相同
李士材說:緩脈以寬鬆平和為特徵,與緊脈完全相反。然而,緩脈和遲脈卻完全不同。緩脈以脈象寬鬆命名,遲脈以脈搏次數不足定義。《脈經》說,比遲脈稍快的是緩脈,這是錯誤的。
附錄:緩脈表示熱症 (見後續深入探討。)
3. 弦(陽中之陰)
體狀詩
弦如琴絃,輕虛而滑,端直以長,直下挺然。
弦脈迢迢端直長,肝經木旺土應傷。怒氣滿胸常欲叫,翳矇瞳子淚淋浪。
相類詩
弦脈端直如絲絃,緊則如繩左右彈。緊言其力弦言象,牢脈弦長沉伏間。(又見長脈。)
主病詩
弦應東方肝膽經,飲痰寒熱瘧纏身。浮沉遲數須分別,大小單雙有重輕。
滑伯仁曰:弦為血氣收斂,為陰中伏陽,或經絡間為寒所入,為痛、為瘧、為拘急、為寒熱(或云:半表半裡脈弦,主寒熱往來,勞傷脈亦弦,主虛寒虛熱)、為血虛盜汗、為寒凝氣結、為疝、為飲、為勞倦(按:肝為罷極之本,肝脈弦,故主勞倦)。雙弦脅急痛,弦長為積。
分部詩
寸弦頭痛膈多痰,寒熱癥瘕察左關,關後胃寒心腹痛,尺中陰疝腳拘攣。
分部主病
滑汪合曰:左寸弦,頭痛盜汗,浮弦沉大心痛;右寸弦,頭痛痰嗽。左關弦,寒熱癥瘕;右關弦,胃寒腹痛,弦細少食怠惰。尺浮弦急,下部為痛(左尺,少腹腰腳痛),沉弦細澀,陰症寒羈。(右尺,足攣疝痛。)
兼脈主病
李士材曰:弦為肝風,主痛、主瘧、主痰、主飲。弦數多熱,弦遲多寒。陽弦頭痛,陰弦腹痛,痛在少腹。浮弦支飲外溢,沉弦懸飲內痛。弦大主虛,弦細拘急。單絃飲癖,雙弦寒痼。若不食者,木來剋土,病必難治。飲停在上,不在胃,而支留於心胸;飲停在下,不在胃,而懸留於腹脅,故一弦而浮,一弦而沉也。
陽弦者,寸弦也,邪在三陽,三陽走頭,故頭痛;陰弦者,尺弦也,邪在三陰,三陰走腹,故腹痛。
汪子良曰:弦為氣斂,陰虛冷痹。浮弦風邪,弦細少氣。春病無弦,失主非宜;秋深弦盛,木實金虛,弦狀多同。土逢木抑,弦兼濡滑,胃虛痰飲,兼急疼痛。左浮弦澀,夏與秋逢,則為瘧疾,按之即滑,熱多寒少奚疑。弦兼洪盛,先宜解邪散熱;右關虛弱邪輕,補劑方可施用。
抉微
丹溪云:弦為春令之脈,非春時而見者,木為病也;木為病,則肝邪盛矣;肝之盛,金之衰也;金之衰,火之炎也;火之炎,水之弱也,金不足以制木,則土病矣。木賊土敗為病,先哲蓋嘗言之,惟金因火伏,木寡於畏之論猶未明。倘非滋水以降火,厚土以養金,而反以行濕、散風、導郁為之輔佐,邪何由去?病何由安?況弦脈治法,又有隔二隔三之異,故不容於自默也。
若曰不然,何弦屬陽?而仲景列為五陰之數,至於敗散殘賊之脈,又以弦為之首,澀為之中,其意可見。
張路玉曰:凡病脈弦,皆陽中伏陰之象。虛證誤用寒涼,兩尺脈必變弦。胃虛冷食停滯,氣口多見弦脈。在傷寒表邪全盛之時,中有一部見弦,或兼遲兼澀,便是夾陰之候。客邪雖盛,急須溫散,汗下猛劑,咸非所宜,即非時感冒,亦宜體此。
白話文:
弦脈(屬陽中之陰)
外形描述
弦脈摸起來像琴弦一樣,輕虛而滑,感覺細長而挺直。
弦脈歌訣
弦脈摸起來細長又直,代表肝經的木氣旺盛,可能會傷到脾胃的土氣。這種脈象的人容易發怒、胸悶想叫,眼睛會模糊、常常流淚。
相似脈象
弦脈摸起來像絲線般直挺,如果緊實則像繩子一樣彈動。緊脈強調的是力度,弦脈強調的是形狀。牢脈也像弦脈一樣長,摸起來沉在下面,有時甚至感覺伏在裡面。(也像長脈)
主病歌訣
弦脈對應東方的肝膽經,主病常見於痰飲、寒熱、瘧疾等疾病。摸脈時要分辨浮沉、遲數、大小、單雙,這些細微差異可以判斷病情的輕重。
滑伯仁的觀點
弦脈代表血氣收斂,是陰中潛藏的陽氣,或是經絡之間受到寒氣侵襲。弦脈主病常見於疼痛、瘧疾、拘急、寒熱等症狀(也有人說,半表半裡的脈象是弦脈,主寒熱往來;勞傷也會出現弦脈,主虛寒虛熱)。弦脈也可能代表血虛盜汗、寒氣凝結、疝氣、飲症、勞累過度(肝臟是疲勞的根源,肝脈弦所以主勞累)。兩側弦脈可能導致脅肋疼痛,弦脈又長又硬則可能是體內有積聚。
分部位描述
寸脈弦:代表頭痛,胸膈多痰。左關脈弦:代表寒熱、癥瘕(腹中腫塊)。關後(寸關尺的關脈之後)脈弦:代表胃寒、腹痛。尺脈弦:代表陰疝、腿腳拘攣。
分部位主病
滑汪合說:左寸脈弦,代表頭痛盜汗;浮脈弦、沉脈大,代表心痛。右寸脈弦,代表頭痛痰嗽。左關脈弦,代表寒熱癥瘕。右關脈弦,代表胃寒腹痛,脈細則代表食欲不振、身體疲憊。尺脈浮弦而急,代表下腹疼痛(左尺脈,代表少腹、腰腿疼痛);沉弦而細澀,代表陰寒之症。(右尺脈,代表腿腳拘攣、疝氣疼痛)。
兼脈主病
李士材說:弦脈代表肝風,主病常見於疼痛、瘧疾、痰飲。弦脈兼數脈,多代表熱症;弦脈兼遲脈,多代表寒症。寸脈弦,代表頭痛(陽弦);尺脈弦,代表腹痛(陰弦),尤其是小腹疼痛。浮弦脈,代表支飲(體內水液停積)外溢;沉弦脈,代表懸飲(體內水液停積)內痛。弦脈大,代表虛弱;弦脈細,代表拘急。單側弦脈,代表飲癖;雙側弦脈,代表寒性頑固疾病。如果食欲不振,代表木氣剋土,疾病難以治愈。水飲停積在上面,不在胃中,而是停留在心胸;水飲停積在下面,不在胃中,而是停留在腹脅,所以會出現一個是浮弦,一個是沉弦的狀況。
陽弦指的是寸脈弦,代表邪氣在三陽經,三陽經循行到頭部,所以會頭痛;陰弦指的是尺脈弦,代表邪氣在三陰經,三陰經循行到腹部,所以會腹痛。
汪子良說:弦脈代表氣機收斂,代表陰虛、冷痛麻木。浮弦脈,代表風邪;弦脈細,代表氣虛。春天生病的脈象不應該出現弦脈,否則就失常了;秋天時弦脈比較明顯,是因為木氣實而金氣虛,所以脈象多相同。土氣受到木氣壓制,弦脈又兼有濡脈和滑脈,代表胃虛、痰飲、疼痛急迫。左脈浮弦而澀,如果在夏天或秋天出現,則代表瘧疾,按壓下去感覺是滑的,則代表熱多寒少。如果弦脈又洪大,應該先解表散熱;如果右關脈虛弱,病情較輕,則可以採用補益的藥物。
精微論述
朱丹溪說:弦脈是春天應有的脈象,如果不是在春天出現,則代表木氣有病。木氣有病,代表肝邪旺盛;肝邪旺盛,代表金氣衰弱;金氣衰弱,代表火氣旺盛;火氣旺盛,代表水氣虛弱。金氣不足以制約木氣,土氣就會出現問題。木氣侵犯土氣導致生病,古代的醫家都曾提及。但金氣因為受到火氣壓制而衰弱,木氣就少了畏懼這點,卻沒有明確說明。如果不用滋養水氣來降火,用培土來養金,反而用行濕、散風、疏肝解郁來輔助治療,邪氣怎麼會去除?疾病怎麼會痊癒?況且弦脈的治療方法,還有隔兩經隔三經的差異,所以不能不仔細思考。
如果說弦脈不是屬陽,那為什麼張仲景把它列為五陰脈之一?而且將敗散殘賊的脈象,以弦脈為首,澀脈為其中,其用意就很明顯了。
張路玉說:凡是脈象出現弦脈,都代表陽氣中潛藏著陰氣的現象。如果虛證誤用寒涼藥物,兩尺脈一定會變成弦脈。胃虛、吃寒涼食物導致停滯,氣口處大多會出現弦脈。在傷寒表邪最盛的時候,如果有一部分脈象出現弦脈,或兼遲兼澀,就代表有夾陰的情況。即使外邪很盛,也要趕快用溫散的方法,汗下等猛烈的藥劑都不適合。即使不是因為外感而生病,也應該依照這個原則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