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診抉微》~ 卷之七 (3)
卷之七 (3)
1. 緊(陰中之陽)
體狀詩
緊脈有力,左右彈人,如絞轉索,如切緊繩。李瀕湖曰:緊乃熱為寒束之脈,故急數如此,要有神氣,《素問》謂之急。
舉如轉索切似繩,脈象因之得緊名,總是寒邪來作寇,內為腹痛外身疼。
相類詩(見弦實。)
《匯辨》云:天地肅殺之氣,陰凝收斂,其見於脈也為緊,較之於弦,更加挺勁之異,仲景曰:如轉索無常;叔和云:數如切繩。丹溪云:如紉箄線,譬如以二股三股糾合為繩,必旋絞而轉,始得緊而成繩。可見緊之為義,不獨縱有挺急,亦且橫有轉側也。
主病詩
緊為諸病主於寒,喘咳風癇吐冷痰。浮緊表寒鬚髮越,緊沉溫散自然安。急而緊者,是謂遁屍;數而緊者,當主鬼擊。
分部詩
寸緊人迎氣口分,當關心腹痛沉沉,尺中有緊為陰冷,定是奔豚與疝疼。
張路玉曰:緊為諸寒收引之象。亦有熱因寒束,而煩熱拘急疼痛者,如太陽寒傷營證是也。然必人迎浮緊,乃為表證之確候;若氣口盛堅,又為內傷飲食之兆。《金匱》所謂脈緊頭痛風寒,腹中有宿食也。
劉河間曰:與洪數相兼者,為熱痛;或微細陰脈相兼者,為寒痛。
分部主病
汪子良曰:左寸微緊傷寒,沉緊心中氣逆冷痛;右寸浮緊,頭疼,鼻塞,膈壅,沉緊滑,肺實咳痰。左關浮緊筋疼,沉緊脅疼,寒鬱緊實痃癖;右關浮緊腹膨,沉緊腹疼吐逆。尺脈浮緊,腰腳痛,按澀則為耳閉;沉緊臍下痛,小便難;細緊小腸疝氣。
慎庵按:傷寒乃風寒傷在營衛,故仲景統診於寸口,未嘗分屬。但云:浮緩為風傷衛,浮緊為寒傷營。今云:左寸浮緊傷寒,況左寸乃君火之位,與寒何涉?此亦汪氏千慮之一失也。
張三錫曰:左三部弦緊,疝瘕痛;右脈弦緊而滑,積滯腹痛。
抉微
或云:傷寒脈緊,病氣脈氣俱有餘,若內傷雜證而脈緊,是正氣與胃氣俱虛,一味邪氣用事。脈氣有餘,病氣不足,法當溫補,正氣復,則邪退而脈自和平,若用攻伐,反傷正氣而危矣。
李士材曰:咳嗽虛損之脈,而得沉緊,謂正氣已虛,而邪已痼矣,故不治。
審形似
緊之與遲,雖主乎寒,遲則血氣有虧,乃脈行遲緩而難前;緊則寒邪凝襲,乃脈行夭矯而搏擊。須知數而流利則為滑脈,數而有力則為實脈,數而絞轉則為緊脈。
《診宗三昧》云:夫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者痙,若伏堅者為陰痙,總皆經脈拘急,故有此象。若脈至如轉索,而強急不和,是但緊無胃氣也,豈堪尚有日乎?
慎庵按:緊脈似急數而不甚鼓,暴證見之,為腹痛身疼,寒客太陽,或主風痙癇症。若中惡浮緊,咳嗽沉緊,皆主死者,此證與脈反也。又有如緊之脈,乃傷寒陰症絕陽,七日、九日之間,若得此脈,仲景云脈見轉索無常者,即日死。蓋緊本屬病脈,而非死脈,但以新久之異,便有生死之分,不可不察。
白話文:
[緊脈(陰中之陽)]
體狀詩的內容指出,緊脈的特徵是有力度,左右跳動如同被拉緊的繩索,彷彿繩索被扭緊,或是緊繩被切斷的感覺。李瀕湖認為,緊脈是熱為寒束的脈象,所以會如此急促且頻繁,但必須要有神氣存在。根據《素問》的描述,這種脈象被稱為「急」。
舉例來說,緊脈像是被轉動的繩索,或是被切緊的繩索,因此得到「緊」這個名稱。通常這是因為寒邪入侵所導致,內部會有腹痛,外部會有身體疼痛。
相類詩(參見弦實)的內容表示,天地肅殺之氣,陰寒收斂,反映在脈象上就是緊脈。與弦脈相比,緊脈更顯得挺拔且有勁道。張仲景曾說緊脈像轉動的繩索,沒有固定的節奏;王叔和認為緊脈像是切繩子時的快速。朱丹溪則比喻緊脈像縫紉針線,將多股線糾結成繩,必須經過旋轉扭緊才能成為緊繩。由此可見,緊脈的意義不僅僅是縱向的緊急,而且還有橫向的扭轉。
主病詩說明緊脈通常是因為寒冷所引起的各種病症,例如喘咳、風癇、吐冷痰等。如果緊脈浮現,代表表寒,應該發汗治療;如果緊脈沉入,則需溫暖散寒,病人就會感到舒適。脈象急且緊,被稱為遁屍;脈象快且緊,可能代表鬼打。
分部詩的內容解釋,如果緊脈出現在寸脈,可能是人迎氣口的問題;如果緊脈出現在關脈,可能會引起心腹痛;如果緊脈出現在尺脈,可能是陰寒,通常是奔豚或疝氣。
張路玉指出,緊脈代表寒氣收縮的現象。也有因為熱氣被寒氣束縛,而產生煩熱、拘急、疼痛的情況,例如太陽寒傷營的症狀。然而,只有當人迎脈浮緊,才確定是表證;如果氣口脈堅硬,可能是飲食內傷的徵兆。《金匱要略》提到脈緊、頭痛、風寒,可能是因為腹中有宿食。
劉河間認為,如果緊脈和洪脈、數脈同時出現,可能是熱痛;如果緊脈和微細的陰脈同時出現,可能是寒痛。
分部主病的部分,汪子良指出,如果左寸脈微緊,可能是傷寒;如果左寸脈沉緊,可能是心臟氣逆、冷痛;如果右寸脈浮緊,可能是頭痛、鼻塞、膈壅;如果右寸脈沉緊滑,可能是肺實、咳嗽、痰多。如果左關脈浮緊,可能是筋疼;如果左關脈沉緊,可能是脅疼、寒鬱、緊實、痃癖;如果右關脈浮緊,可能是腹部膨脹;如果右關脈沉緊,可能是腹部疼痛、噁心。如果尺脈浮緊,可能是腰腳痛、耳閉;如果尺脈沉緊,可能是臍下疼痛、小便困難;如果尺脈細緊,可能是小腸疝氣。
慎庵表示,傷寒是風寒傷及營衛,所以張仲景在診斷寸口時並未特別區分。只是說浮緩為風傷衛,浮緊為寒傷營。現在說左寸浮緊傷寒,但是左寸是君火的位置,和寒有什麼關係呢?這也是汪氏的失誤。
張三錫指出,如果左三部脈弦緊,可能是疝瘕痛;如果右脈弦緊且滑,可能是積滯腹痛。
抉微的部分提到,有人認為,傷寒的緊脈,病氣和脈氣都有剩餘,但如果內傷雜證出現緊脈,表示正氣和胃氣都虛弱,只有邪氣存在。如果脈氣有剩餘,但病氣不足,應該使用溫補的方法,讓正氣恢復,邪氣就會消退,脈象也會平和。如果使用攻擊性的治療,反而會傷害正氣,使病情更加危險。
李士材指出,如果咳嗽虛損的脈象出現沉緊,表示正氣已經虛弱,邪氣已經深植,因此無法治癒。
審形似的內容表示,緊脈和遲脈雖然都是由寒引起的,但遲脈表示血氣虧損,脈象緩慢且難以前進;緊脈則是寒邪凝襲,脈象扭曲且有搏擊感。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脈象流利且快速,則是滑脈;如果脈象有力且快速,則是實脈;如果脈象快速且扭轉,則是緊脈。
《診宗三昧》提到,如果脈象緊繃,像弦一樣直上直下,可能是痙症;如果脈象堅硬,可能是陰痙症。這些都是經脈拘急的表現。如果脈象像轉動的繩索,強烈且不協調,表示只有緊脈而無胃氣,生命可能無法長存。
慎庵指出,緊脈像急數但不那麼鼓動,如果急性病出現緊脈,可能是腹痛、身體疼痛、寒邪侵入太陽,或是風痙癇症。如果中惡浮緊,咳嗽沉緊,都可能是致命的,因為脈象和症狀相反。還有一種像緊脈的脈象,是在傷寒陰症的七到九天之間,如果出現這種脈象,張仲景說脈象像轉動的繩索,無常節奏,表示即將死亡。緊脈本身屬於病脈,而不是死脈,但根據新舊的不同,會有生死之分,不能不加以分辨。
正偽的部分提到,《脈訣》中的寥寥入尺來的描述,並不符合緊脈的特徵。崔氏說緊脈像線,也不正確。有些人認為浮緊是弦脈,沉緊是牢脈,這種觀點有些接近,但並非完全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