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瀚

《四診抉微》~ 卷之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2)

1. 弱(陰)

體狀詩

弱脈細小,見於沉分,舉之則無,按之乃得。《脈經》云:弱脈極軟而沉細,不似微脈之按之欲絕,濡脈之按之若無,細脈之浮沉皆細也。

弱來無力按之柔,柔細而沉不見浮。陽陷入陰精血弱,白頭猶可少年愁。

相類詩(見濡脈。)

主病詩

弱脈陰虛陽氣衰,惡寒發熱骨筋萎。多驚多汗精神減,益氣調營急早醫。

分部詩

寸弱陽虛病可知,關為胃弱與脾衰,欲求陽陷陰虛病,須把神門兩部推。

滑伯仁曰:精氣不足,故脈痿弱而不振,為痼冷、為烘熱、為虛汗。

方谷曰:為痿痓,為厥逆,為血虛,為氣少及力乏,為傷精及損血,為耳閉,為眩暈。

分部主病

左寸弱者,驚悸健忘;弱在左關,木枯攣急;左尺得弱,涸流可徵。右寸弱者,自汗短氣;弱在右關,水穀之疴;右尺得弱,陽陷可驗。

抉微

劉河間曰:弱脈虛冷,兼微與遲,然傷風中暑,熱盛而自汗大出,則亦緩弱而遲。

李士材曰:浮以陽候,浮取之而如無,陽氣衰微之驗也。《經》云:脈弱與滑,是有胃氣;脈弱與澀,是為久病。愚謂:弱堪重按,陰猶未絕;若兼澀象,則氣血交敗,生理滅絕矣。

張路玉曰:傷寒首言弱為陰脈,即陽經見之,亦屬陽氣之衰,可見。脈弱無陽,必無實熱之理,祗宜辨析真陽之虛,與胃氣之虛,及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至耳。在陰經見之,雖為合脈,然陽氣衰微已極,非峻溫峻補,良難春回寒谷也。

宜忌

《診宗三昧》云:弱脈惟血痹虛勞,久嗽失血,新產及老人久虛,脈宜微弱,然必弱而和滑,可卜胃氣之未艾。若少壯暴病,而見弱脈,咸非所宜,即血證虛證,脈弱而兼之以澀,為氣血交敗矣。

簡誤

慎庵按:《脈經》云:弱脈為虛熱作病,有熱不可太攻,熱去則寒起。然虛熱,從無用攻之理,攻之不但寒起,恐元氣亦從此而脫,當去此太字。云有熱不可攻,方為中肯之言。

白話文:

【體狀詩】

弱脈特徵為細小,在深層脈位顯現,輕觸摸不到,需用力按壓才能感知。《脈經》描述,弱脈極度柔軟且沉細,不像微脈那樣按下去幾乎消失,濡脈那樣按下去感覺若有若無,或細脈那樣無論在表層還是深層都細微。

弱脈來時力量薄弱,用力按壓才感柔和,細微且深藏,表面不易察覺。這是陽氣深入陰分,精血虛弱的表現,即使白髮老者也會有少年般的煩惱。

【主病詩】

弱脈代表陰虛和陽氣衰退,患者常感到惡寒、發燒,骨骼和肌肉萎縮。他們容易受到驚嚇,出汗多,精神疲憊,必須盡早接受調理營養和增強體力的治療。

【分部詩】

寸部弱脈提示陽虛,關部弱脈則反映脾胃功能衰退。要診斷陽氣深入陰分和陰虛的疾病,應仔細檢查神門和兩側部位。

【分部主病】

左寸弱脈表示心悸、健忘;左關弱脈可能意味肝臟問題,導致肌肉緊繃;左尺弱脈顯示腎臟功能下降。右寸弱脈代表自汗、呼吸短促;右關弱脈反映消化系統疾病;右尺弱脈表明陽氣衰弱。

【宜忌】

《診宗三昧》指出,弱脈在血痹、虛勞、慢性咳嗽、大量出血後,新產婦和長期虛弱的老人身上,適合呈現微弱,但必須伴隨和諧滑順,才能預示胃氣尚存。然而,對於年輕人突然生病出現弱脈,或血液病、虛弱症狀伴有脈象細澀,均為氣血雙敗的徵兆。

【簡誤】

慎庵認為,《脈經》提到弱脈由虛熱引起疾病,有熱不可過度治療,熱退後可能轉為寒。然而,虛熱情況下,過度治療不僅會引起寒象,還可能導致元氣耗竭,應該去除"太"字,改為有熱不可攻,這樣更為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