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診抉微》~ 卷之七 (6)
卷之七 (6)
1. 芤(陽中陰)
體狀詩
芤乃草名,絕類慈蔥,浮沉俱有,中候獨空。芤草狀與蔥無異,假令以指候蔥,浮候之,著上面之蔥皮;中候之,正當蔥中空處;沉候之,又著下面之蔥皮。見空之為義,兩邊俱有,中央獨空之象。劉三點云:芤脈何似?絕類慈蔥,指下成窟,有邊無中。叔和云:芤脈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
二家之言,已無遺蘊矣。戴同父云:營行脈中,脈以血為形。芤脈,中空脫血之象。(《素問》無芤名。)芤形脈大軟如蔥,按之旁有中央空,火犯陽經血上溢,熱侵陽絡下流紅。
相類詩
中空旁實乃為芤,浮大而遲虛脈呼。芤更帶弦名曰革,芤為亡血革虛寒。(此句《脈鑑》改。)
分部主病詩
寸芤失血病心忪,關芤嘔血腸胃癰。尺部見之多下血,赤淋紅痢漏崩中。左寸芤,主心血妄行,為吐衄;關芤,主脅間血氣痛,肝虛不能藏血,亦為吐血目暗;尺芤,小便血,女人月事為病。右寸芤,肺家失血,為衄為嘔;關芤,腸癰下膿血,及嘔血不食;尺芤,大便血。(《脈鑑》、張三錫曰:關芤,肝血傷,必暴怒動血,胸中脹,仍有瘀血也)
抉微
張路玉曰:凡血脫脈芤,而有一部獨弦,或帶結促澀滯者,此為陽氣不到,中挾陰邪之兆,是即瘀血所結處也,所以芤脈須辨一部二部,或一手二手,而與攻補,方為合法。
辨妄
李士材曰:《脈訣》云:兩頭有,中間無。以頭字易叔和之邊字,則是上下之脈,劃然中斷,而成陰絕陽絕之診。又云:寸芤積血在胸中,關內逢芤腸里癰,是以芤為蓄血積聚之實脈,非失血虛家之空脈矣。
時珍亦祖述其言,豈曾未精思耶?《偽訣》又云:芤主淋瀝,氣入小腸,與失血之候有何干涉?即叔和云:三部脈芤,長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然暴失血者,脈多芤,而謂卒病得之死可乎?其言亦不能無疵也。
白話文:
標題: [芤(陽中陰)]
體狀詩翻譯: 芤是種草的名字,外觀非常像蔥,無論是在表面或是深處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但只有在中間的位置會感覺到空洞。就像用手指按在蔥上一樣,輕輕一按,你會觸碰到蔥的表皮;再加些力氣,你會發現它中間是空的;再用力一些,你的手指又會觸碰到蔥的底層表皮。這就是芤的意義,兩側都有實質的感覺,但中間卻是空的。劉三點曾描述過芤脈的特徵,他說它就像慈蔥一樣,按下去會形成一個洞,有邊緣但中間是空的。叔和也曾提到,芤脈在表面上看來很大且軟,但當你用力按下去,會發現中間是空的,而兩側則是實的。
二位學者的解釋,已經把芤脈的特性描述得淋漓盡致了。戴同父曾經提到,營養物質在血管中運行,而血管的形狀是由血液決定的。芤脈的特徵是中間空,這象徵著血液流失的情況。(《素問》中並未提及芤脈。)芤脈的形狀就像蔥一樣,軟而大,按下去兩側有實感,但中間卻是空的,這表示火氣侵犯了陽經導致血液上溢,或者熱氣侵犯了陽絡導致下部出血。
相類詩翻譯: 中間空洞,兩側實在,這是芤脈的特徵。如果脈搏浮大且緩慢,那可能是虛脈。芤脈如果再帶有弦脈的特徵,那就被稱為革脈。芤脈通常代表血液流失,而革脈則代表虛寒。
分部主病詩翻譯: 在寸脈位置出現芤脈,可能代表心臟出血,造成心悸。在關脈位置出現芤脈,可能代表腸胃出血,或腸胃發炎。在尺脈位置出現芤脈,可能代表下部出血,像是血尿、紅色痢疾、漏尿或崩潰。左寸芤脈,可能代表心血過度流失,造成吐血或鼻血;關芤脈,可能代表肝臟虛弱,無法儲存血液,也可能代表眼睛問題;尺芤脈,可能代表小便出血。右寸芤脈,可能代表肺部出血,造成鼻血或嘔吐;關芤脈,可能代表腸道發炎,排出膿血,或嘔血,無法進食;尺芤脈,可能代表大便出血。
抉微翻譯: 張路玉指出,當血液流失,脈搏呈現芤脈,但其中一部份脈搏獨特呈現弦脈,或帶有結脈、促脈、澀脈等特徵,這可能是陽氣不足,同時夾雜著陰邪的徵兆,這可能是瘀血形成的部位。因此,在治療芤脈時,必須區分出一部份或二部份,或一手或二手的脈搏,才能正確地進行攻補療法。
辨妄翻譯: 李士材指出,《脈訣》中提到"兩頭有,中間無",這裡的"頭"字替代了叔和的"邊"字,這使得上下脈搏之間的連接斷裂,形成了陰脈或陽脈斷絕的診斷。此外,《脈訣》還提到,寸芤脈代表胸部積血,關內芤脈代表腸道發炎,這使得芤脈被誤解為蓄血或積聚的實脈,而非失血造成的虛脈。
李時珍也跟隨這種說法,難道他未曾深入思考嗎?《偽訣》還提到,芤脈主導小便頻繁,這與失血癥狀有何關係呢?即使叔和曾說,三部脈都呈現芤脈,長期疾病患者獲得此診斷可能是生存的徵兆,但急性疾病患者獲得此診斷可能是死亡的徵兆,然而對於突然大量失血的患者來說,他們的脈搏多數呈現芤脈,難道可以說急性疾病患者獲得芤脈診斷就一定是死亡的徵兆嗎?這種說法也是有瑕疵的。
2. 革(陰)
體狀主病詩
革脈弦而芤(仲景),如按鼓皮(丹溪),浮弦大虛,內虛外實(子良),革大弦急,浮取即得,按之乃空,渾如鼓革。
仲景曰:弦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曰革。男子亡血失精,婦人半產漏下。《脈經》曰:三部脈革,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慎庵按:芤乃邊有中空,革為上下實而中虛也。《正眼》云:革主表寒,亦屬中虛。革脈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脈寒虛,女人半產並崩漏,男子營虛或夢遺。
相類詩(見芤牢)
滑伯仁曰:革為中風寒濕之診。
李士材曰:表邪有餘,而內則不足。
分診
左寸革者,心血虛痛;右寸革者,金衰氣壅。左尺得革,精空可必;右尺得革,殞命為憂,女人得之,半產漏下。左關革者,疝瘕為祟;右關革者,土虛而痛。
抉微
《診家正眼》曰:按《甲乙經》云:渾渾革革,至如湧泉,病進而危;弊弊綿綿,其去如弦絕者死。謂脈來渾濁,革變急如泉湧,出而不返也。觀其曰湧泉,則浮取不止於弦大,而且數且搏且滑矣;曰弦絕,則重按之不止於豁然,而且絕無根蒂矣,故曰死。
辨妄
李時珍曰:弦芤二脈相合,故為亡精失血之候,諸家皆以為牢脈,故或有革無牢,有牢無革,混淆不辨,不知革浮牢沉,革虛牢實,形證皆異也。
李士材曰:王貺以為溢脈者,因《甲乙經》有湧泉之語,而附會其說也。不知溢脈者,自寸而上貫於魚際,直衝而上,如水之沸而盈溢也,與革脈奚涉乎?滑氏以革為變革之義,誤矣。若曰變革,是怪脈也,而革果怪脈乎?則變革之義何居耶。
白話文:
【身體狀況與主要病症詩】
革脈的特性像弦又帶芤,就像仲景所描述的,手感如同按在鼓皮上(丹溪),在表面上感覺到的是弦、大、虛,代表內在虛弱而外表似實(子良)。革脈大、弦且急,輕輕一摸就能感受到,但再用力按下去就顯得空洞,整體感覺就像按在鼓皮上一樣。
仲景提到:弦脈通常表示寒症,芤脈則代表虛弱,虛弱和寒症相互作用,這就是所謂的革脈。男子可能出現失血或精液流失的情況,婦女則可能出現流產或月經不調。《脈經》指出,如果長期疾病患者出現革脈,預示著死亡;但如果是急性病患者出現革脈,則預示生存。
慎庵進一步解釋:芤脈是在邊緣有空洞感,而革脈則是上下實而中間虛。《正眼》一書提到,革脈多主導表面的寒症,同時也反映內部的虛弱。革脈的形態就像按在鼓皮上,芤脈和絃脈相結合,呈現出寒且虛的脈象,婦女可能出現流產或月經不調,男子則可能出現血液營養不足或遺精。
【相似病症詩】(詳見芤脈和牢脈)
滑伯仁認為,革脈通常與中風和寒濕相關。
李士材指出,表面看來邪氣過剩,但實際上卻是內部虛弱。
【分類診斷】
左寸部位出現革脈,可能是心臟血液不足導致的疼痛;右寸部位出現革脈,可能是肺部功能減退,氣血不暢。左尺部位發現革脈,可以確定精氣空虛;右尺部位出現革脈,可能危及生命,婦女出現這種脈象,可能出現流產或月經不調。左關部位出現革脈,可能是疝氣或腫瘤;右關部位出現革脈,可能是脾虛導致的疼痛。
【深入解析】
《診家正眼》一書指出,《甲乙經》中提到:渾渾革革,如湧泉般強烈,病情正在惡化且危險;弊弊綿綿,如弦絕般細弱,病情已經到了極點,預示死亡。當脈象混亂且快速如湧泉般湧出,卻不再回流,這是死亡的前兆。觀察其形容詞「湧泉」,可知浮取的脈象不僅是大且弦,而且還快速、搏動且滑順;「弦絕」則代表深按下去,脈象不僅消失,而且毫無根基,因此預示死亡。
【辨別謬誤】
李時珍認為,弦脈和芤脈的結合,通常表示精液流失或失血,許多專家都認為這是牢脈,因此有的案例只有革脈沒有牢脈,有的案例只有牢脈沒有革脈,造成混淆不清,無法辨別。事實上,革脈浮而牢脈沉,革脈虛而牢脈實,兩者的形態和症狀都有所不同。
李士材指出,王貺認為革脈就是溢脈,這是因為《甲乙經》中有「湧泉」的描述,他以此附會自己的理論。然而,溢脈是指從寸部向上延伸到魚際,直線上升,就像沸騰的水溢出,與革脈有何關係呢?滑氏認為革脈具有變革的意思,這是錯誤的。如果說革脈代表變革,那它就是一種奇怪的脈象,但革脈真的是奇怪的脈象嗎?那麼,變革的含義又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