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瀚

《四診抉微》~ 卷之七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7)

1. 牢(陰中之陽)

審形似

按:沈氏曰:似沉似伏,牢之位也;實大弦長,牢之體也。牢脈不可混於沉脈、伏脈須細辨耳。沉脈如綿裹砂,內剛外柔,然不必兼大弦也;伏脈非推筋至骨,不見其形;在於牢脈,既實大,才重按之,便滿指有力,以此為別耳。吳草廬曰:牢為寒實,革為虛寒,安可混乎?

辨妄

按《脈訣》云:尋之則無,按之則有,但依稀彷彿,卻不言實大弦長之形象,是沉脈而非牢脈矣。

又曰:脈入皮膚,辨息難更,以牢為死亡之脈,其謬可勝數哉。《脈訣》又云:腎間疼痛,氣居於表。池氏以為腎傳於脾,皆謬妄不經。

宜忌

若夫失血亡精之人,則內虛而當得革脈,乃為正象;若反得牢脈,是脈與證反,可與卜期短矣。扁鵲曰:軟為虛,牢為實。失血者,脈宜沉細,反浮大而牢者死。虛病見實脈也。 體狀相類詩

牢脈似沉似伏,實大而長,微弦(《脈經》)。牢在沉分,大而弦實,浮中二候,了不可得。《正眼》:扁鵲曰:牢而長者肝也。或曰:實脈沉大而長,指下鼓擊,急數往來,動而能移;牢脈沉而有力,動而不移,為陰寒凝固之象,均一動也,只爭移與不移,而主病懸殊。弦長實大脈牢堅,牢位常居沉伏間,革脈芤弦自浮起,革虛牢實要詳看。

主病詩

寒則牢堅里有餘,腹心寒痛木乘脾。疝㿗癥瘕何愁也,失血陰虛卻忌之。張仲景曰:寒則牢堅,有牢固之象。李時珍曰:牢主寒實之病,木實則為痛,主心腹寒痛。柳氏曰:主有積,主疼痛不移其處。

張路玉曰:濕痙拘急,寒疝暴逆,堅積內伏,乃有是脈,治方不出辛熱開結,甘溫助陽之治。設更加之以食填中土,大氣不得流轉,其變故在於須臾,可不為之密察乎?按:牢為氣結、為癰疽、為勞傷痿極、為痰實氣促。牢而數,為積熱;牢而遲,為痼冷。大抵其脈,近乎無胃氣也,故皆指為危脈。

分診

左寸牢者,伏梁為患;右寸牢者,息奔可定。左尺得牢,奔豚為患;右尺得牢,疝瘕痛甚。左關牢者,肝家血積;右關牢者,陰寒痞積。

抉微

李士材曰:牢脈所主之證,以其在沉分也,故悉屬陰寒;以其形弦實也,故咸為堅積。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邪氣深入,牢固而成五積。及一切按之應手者曰癥(癥者,為其有所徵兆於外也),假物成形曰瘕(瘕者謂假氣血以成形也),見於肌肉間者曰痃,結於隱癖處曰癖。《經》曰: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故牢脈咸主之。

白話文:

[牢脈(陰中的陽)]

體狀相類詩的現代解釋:

牢脈的特徵像沉脈又像伏脈,它的脈搏強壯且長,微微帶有弦脈的特性(根據《脈經》)。牢脈在深層的位置,強壯而呈弦狀,但在輕撫和中等力度下卻無法感知。扁鵲曾說,脈搏強壯且長,通常代表肝臟問題。另一種觀點認為,實脈特徵為深層、大且長,手指下的感覺像是被敲打,快速地來回跳動,能夠隨著身體移動;牢脈則是深層且有力,能夠感知但位置固定,代表陰寒凝結的情況。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是否能移動,這對判斷病情有著極大的影響。弦狀、長且強壯的脈搏,牢脈常出現在深層和伏脈之間,與革脈、芤脈、弦脈不同的是,這些脈象都出現在表面,因此在判讀時需特別注意。

主病詩的現代解釋:

當出現牢脈時,通常表示身體內部存在過多的寒氣,可能伴隨腹痛或心臟問題,也可能與肝脾功能失調有關。對於疝氣、癥瘕等問題,牢脈並不是一個壞現象,但對於陰虛出血的情況,牢脈卻是個不好的信號。張仲景指出,寒氣會導致牢脈的出現,具有牢固的特徵。李時珍認為,牢脈主要反映寒實的病症,當肝氣過盛時,會產生疼痛,主要表現為腹痛或心痛。柳氏提到,牢脈通常反映有積聚的問題,以及固定的疼痛。

張路玉指出,濕痙拘急、寒疝、堅硬的內部積聚等情況,都有可能出現牢脈,治療上通常需要使用辛熱開結和甘溫助陽的方法。如果再加上飲食不當,導致脾胃運作受阻,可能會在短時間內產生嚴重的後果,因此必須仔細觀察。牢脈通常反映氣結、癰疽、勞損極度、痰實氣促等問題,如果牢脈伴有快速的脈搏,可能表示有積熱;如果脈搏緩慢,可能代表有寒氣滯留。牢脈的特徵顯示它缺乏胃氣,因此常被視為危險的脈象。

分診的現代解釋:

左寸部位出現牢脈,可能表示伏梁的問題;右寸部位出現牢脈,可能表示息奔的問題。左尺部位出現牢脈,可能表示奔豚的問題;右尺部位出現牢脈,可能表示疝瘕且疼痛嚴重。左關部位出現牢脈,可能表示肝臟有血液積聚;右關部位出現牢脈,可能表示陰寒引起的痞積。

抉微的現代解釋:

李士材指出,牢脈所反映的症狀,由於它位於深層,因此通常與陰寒有關;由於它的形狀堅實,因此通常表示有堅硬的積聚。積聚的形成,通常是因為正氣不足,而邪氣深入,牢固地形成了五種積聚。所有能用手觸摸到的堅硬積聚被稱為癥(癥是指在外表有徵兆的積聚),由其他物質形成的堅硬積聚被稱為瘕(瘕是指由氣血形成的積聚),在肌肉間的堅硬積聚被稱為痃,隱藏在僻靜處的堅硬積聚被稱為癖。《經》中提到,積聚的開始通常是因寒冷而產生,最終發展成堅硬的積聚,因此牢脈通常與這些情況相關。

審形似的現代解釋:

根據沈氏的描述,牢脈的特徵是像沉脈又像伏脈,位置在深層;脈搏強壯且長,呈弦狀,這是牢脈的特徵。牢脈不能與沉脈或伏脈混淆,需要仔細區分。沉脈的特徵像包裹在布中的砂石,內部堅硬而外部柔和,但不一定同時具有強壯和絃狀的特徵;伏脈則需要通過按壓筋骨才能感知其形狀;對於牢脈,脈搏強壯且長,只需要輕輕按壓就能感受到強烈的力量,這就是區別所在。吳草廬認為,牢脈反映寒實,而革脈反映虛寒,兩者不能混淆。

辨妄的現代解釋:

根據《脈訣》的描述,如果脈搏輕撫時無法感知,但用力按壓時才能感知,只有一種模糊的感覺,但沒有描述強壯和絃狀的特徵,那只是沉脈而不是牢脈。

又說,脈搏在皮膚下,很難區分呼吸的變化,將牢脈視為死亡的脈象,這種觀點有多麼荒謬啊。《脈訣》還提到,腎臟疼痛時,氣血停留在表面。池氏認為這是腎臟向脾臟傳遞,這都是錯誤且不合常理的觀點。

宜忌的現代解釋:

對於失血和精氣流失的人來說,他們的體內虛弱,應該出現革脈,這纔是正常的脈象;但如果反而出現牢脈,這與實際病情相反,預示著生命期將會縮短。扁鵲指出,軟脈反映虛弱,牢脈反映實症。對於失血的人來說,脈搏應該是沉細的,但如果反而是浮大且牢脈,那就表示病情已經非常嚴重,這是一種虛弱的病症卻出現了實症的脈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