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診抉微》~ 卷之七 (8)
卷之七 (8)
1. 伏(陰)
體狀詩
伏脈重按著骨,指下裁動(《脈經》),脈行筋下(《刊誤》),三按俱無,推筋而取。(子良)伏脈推筋著骨尋,指間裁動隱然深。傷寒欲汗陽將解,厥逆臍疼證屬陰。
相類詩(見沉脈)
主病詩
伏為霍亂吐頻頻,腹痛多緣宿食停。蓄飲老痰成積聚,散寒溫里莫因循。
分部詩
食鬱胸中雙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當關腹痛困沉沉,關後疝疼還破腹。
滑伯仁曰:伏為陰陽潛伏,關膈閉塞之候,為積聚、為瘕疝、為食不消、為霍亂、為水氣、為營衛氣閉而厥逆。關前得之為陽伏,關後得之為陰伏。
張三錫曰:痛極脈必伏,凡心腹胃脘暴痛皆然。
張路玉曰:有邪伏幽深,而脈伏不出者,雖與短脈之象有別,而氣血壅滯之義則一、凡氣鬱血結久痛,及留飲宿食,霍亂大吐大利,每多沉伏,皆經脈阻滯,營衛不通之故,所以妊婦惡阻,常有伏匿之脈,此又脈症之變耳。若六七日煩擾不寧,邪正交併而脈伏者,又傷寒戰汗之兆,不可以伏為陰脈誤投辛熱。
分診
滑伯仁曰:左寸伏,心氣不足,神不守舍,沉憂鬱郁;右寸伏,寒痰冷積(《鑑》云:胸中氣滯)。左尺伏,腎伏精虛,疝瘕寒痛;右尺伏,臍下冷痛,下焦虛寒。左關伏,血冷,脅下有寒氣;右關伏,中脘積塊作痛,胃中停滯。
抉微
李時珍曰:傷寒一手脈伏曰單伏,兩手脈伏曰雙伏。不可以陽症見陰脈為診,乃火邪內郁,不得發越,陽極似陰,故脈伏必有大汗而解。又夾陰傷寒,先有伏陰在內,外復感寒,陰盛陽衰,四肢厥逆,六脈沉伏,須投姜附,及灸關元,脈乃復出也。若太谿、衝陽,皆無脈者必死。
劉元賓曰:伏脈不可發汗,為其非表脈也,亦為其將自有汗也。乃《偽訣》云徐徐發汗。而潔古欲以麻黃附子細辛湯發之,皆非伏脈所宜也。
《匯辨》云:伏脈主病,多在沉陰之分,隱深之地,非輕淺之劑,所能破其藩垣也。諸症莫非氣血結滯,惟右關右尺,責其無火,蓋火性炎上;推筋至骨而形始見,積衰可知,更須以有力無力,細為分辨,則伏中之虛實瞭然矣。
白話文:
[伏(陰)]
身體狀況詩
伏脈需重按至骨,才能感受到脈動,脈行於筋肉之下,輕按則無脈象,必須推按筋肉才能感知到脈搏。伏脈深藏於骨,手指下方纔能感受到微弱的脈動。傷寒若將出汗,表示陽氣即將解除,而臍周疼痛則屬陰證。
相似症狀詩(參見沉脈)
病症詩
伏脈常見於霍亂,頻繁嘔吐,腹痛大多因爲食物停滯。蓄積的老痰或飲水過多形成積聚,治療時應散寒溫裏,不可拖延。
部位詩
胸部雙寸伏脈,代表食物在胸中鬱結,欲吐又吐不出,常感不適。關處腹痛沉重,關後則是疝氣疼痛,可能需要開腹手術。
滑伯仁說:伏脈是陰陽潛伏,關膈閉塞的表現,常見於積聚、瘕疝、食物不消化、霍亂、水腫、營衛氣閉和厥逆等症狀。關前出現爲陽伏,關後出現爲陰伏。
張三錫說:極度疼痛時脈象必定伏藏,無論心腹胃痛都是這樣。
張路玉說:有邪氣潛伏在深處,脈象伏藏不顯,雖與短脈象不同,但氣血阻滯的含義是一樣的。長期氣鬱血結、久痛、留飲宿食、霍亂大吐大瀉,常常會出現沉伏脈,都是經脈阻塞,營衛不通所致。因此孕婦惡阻時,有時也會出現伏匿脈象,這是脈象與病症變化的一種表現。如果連續六七天煩躁不安,邪正交併,脈象伏藏,則可能是傷寒戰汗的預兆,不能誤認爲是陰脈而使用辛辣熱性藥物。
分別診斷
滑伯仁說:左寸伏脈,表示心氣不足,精神難以集中,情緒低落;右寸伏脈,表示寒痰冷積(《鑑》雲:胸中氣滯)。左尺伏脈,表示腎精虛弱,疝瘕寒痛;右尺伏脈,表示臍下冷痛,下焦虛寒。左關伏脈,表示血冷,脅下有寒氣;右關伏脈,表示中脘積塊作痛,胃中停滯。
精微解析
李時珍說:傷寒一隻手脈象伏藏稱爲單伏,兩隻手脈象伏藏稱爲雙伏。不能因爲陽症出現陰脈就認爲是診斷錯誤,而是火邪內鬱,無法發泄,陽極似陰,所以脈象伏藏必定會伴隨大量出汗而緩解。另外,夾陰傷寒,體內已有伏陰,外再受寒,陰盛陽衰,四肢厥逆,六脈沉伏,需要使用姜附等溫熱藥物,並進行關元灸法,脈象才能恢復正常。如果太溪、衝陽都沒有脈象,患者很可能死亡。
劉元賓說:伏脈不宜發汗,因爲它不是表脈,而且它自身就會出汗。然而《僞訣》卻建議緩慢發汗。潔古想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來發汗,這都不適合伏脈。
《匯辨》說:伏脈主病,多在沉陰的部位,隱深的地方,不是淺薄的藥劑所能突破其防禦。各種病症都與氣血凝滯有關,唯獨右關右尺,需要責備其沒有火氣,因爲火性向上;推按至骨才能顯現脈象,可以知道積滯的程度,還需根據脈象有力無力,仔細分辨,才能明確伏脈中的虛實。
2. 動(陽)
體狀詩
動無頭尾,其形如豆,厥厥動搖,必兼滑數。汪子良曰:動脈短滑數備。
動脈搖搖數在關,無頭無尾豆形團。其原本是陰陽搏,虛則搖分勝者安。
主病詩
動脈專司痛與驚,汗因陽動熱因陰,或為泄痢拘攣病,男子亡精女子崩。
滑伯仁曰:動則為虛勞體痛,為瀉為崩。
李士材曰:陰陽不和,氣搏擊則痛,氣攛迸則驚也。
分診
左寸動者,驚悸可斷;右寸動者,自汗無疑。左尺得動,亡精失血;右尺得動,龍火奮迅。動在左關,驚及拘攣;動在右關,心脾疼痛。
抉微
《匯辨》云:動脈厥厥動搖,急數有力,兩頭俯下,中間突起,極與短脈相類,但短脈為陰,不數不硬不滑也。動為陽,且數且硬且滑也。
辨妄
李士材曰:按關前為陽,關後為陰。故仲景云: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分明指左寸之心,汗為心之液;右寸之肺,肺主皮毛而司腠理,故汗出也。
又曰:陰動則發熱,分明指左尺見動,為腎水不足;右尺見動,謂相火虛炎,故發熱也。因是而知舊說言動脈只見於關上者,非也。且《素問》曰:婦人手少陰心脈動甚者,為妊子也。然則手少陰明隸於左寸矣,而謂獨見於關可乎?成無己曰:陰陽相搏,則虛者動。故陽虛則陽動。陰虛則陰動。以關前為陽,主汗出;關後為陰,主發熱,豈不精妥?
又曰:《脈訣》云:尋之似有,舉之還無,是弱脈而非動脈矣。
又曰:不離其虛,不往不來,三關沉沉,含糊謬妄,無一字與動脈合義矣。
動脈之義
王宇泰曰:陽升陰降,二者交通。上下往來於尺寸之內,方且沖和安靜,焉睹所謂動者哉?惟夫陽欲降而陰逆之,陰欲升而陽逆之,兩者相搏,不得上下,鼓擊之勢,隴然高起,而動脈之形著矣。此言不啻與動脈傳神。
白話文:
[動脈(陽)]
動脈的形狀像豆子一樣,沒有明顯的頭尾,會不停搖晃,且常伴有滑和數的特徵。汪子良認為,動脈短、滑、數的特性都很明顯。
動脈搖擺不定,位於關脈部位,沒有明顯的頭尾,形狀像豆子。它本質上是由陰陽搏擊造成的,如果身體虛弱,會呈現搖擺的狀態,強壯時則平穩。
[主病]
動脈主要預示疼痛和驚嚇,出汗可能因為陽動,發燒可能因為陰動,也可能表示瀉痢、拘攣等疾病,男性可能出現精虧,女性可能月經過多。
滑伯仁認為,動脈出現可能表示虛勞、體痛、瀉痢、崩漏。
李士材認為,陰陽失調,氣血碰撞會造成疼痛,氣血衝突會造成驚嚇。
[診斷]
左手關脈的動脈表示驚悸;右手關脈的動脈表示自汗。左手尺脈的動脈表示精虧血損;右手尺脈的動脈表示龍火亢奮。左關脈的動脈表示驚嚇和拘攣;右關脈的動脈表示心脾疼痛。
[進一步解析]
《匯辨》指出,動脈搖晃急促有力,兩端低,中間高,與短脈非常相似,只是短脈屬陰,不會快速跳動、硬或滑。動脈屬陽,且快速跳動、硬、滑。
[辨偽]
李士材認為,根據陰陽理論,關前屬陽,關後屬陰。因此張仲景認為,陰陽搏擊,就是動脈。陽動會出汗,特指左手關脈的心臟,汗是心臟的液體;右手關脈的肺,肺主皮毛和腠理,所以會出汗。
再者,陰動會發燒,特指左手尺脈動脈表示腎水不足;右手尺脈動脈表示相火虛炎,所以會發燒。因此,舊說動脈只出現在關脈上的說法是錯誤的。且《素問》說:婦女手少陰心脈動脈表示懷孕。然而手少陰心脈明明屬於左手關脈,怎能只說動脈出現在關脈呢?
[動脈的意義]
王宇泰認為,陽上升,陰下降,二者在尺寸之間互相作用。當二者的互動平和安靜時,我們看不到動脈的現象。只有當陽想要下降卻被陰阻擋,陰想要上升卻被陽阻擋,二者相互搏擊,不能上下,才會形成鼓擊般的態勢,動脈的形態就顯現了。這段話生動地描述了動脈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