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診抉微》~ 卷之七 (9)
卷之七 (9)
1. 促(陽)
體狀詩
促為急促,數時一止,如趨而蹶,進則必死。
促脈數而時一止,此為陽極欲亡陰。三焦鬱火炎炎盛,進必無生退可生。
相類詩(見代脈)
主病詩
促脈惟將火病醫,其因有五細推之。時時喘咳皆痰積,或發狂斑與毒疽。
《正眼》云:促因火亢,亦因物停。促為陽獨盛,而陰不能和也,為氣怒上逆、為胸滿煩躁、為汗郁作喘、為血瘀發斑、為狂妄、為癰腫。諸實熱之候,又為血氣痰飲食五者之內,而或有一留滯於其間,則脈因之而促。雖然促而有力洪實,為熱盛,為邪滯經絡;促而無力損小,為虛脫,陰陽不相接之候。雖非惡脈,然漸退漸佳,漸進漸死。
分診
左寸促者,心火炎炎;右寸促者,氣逆痰壅。左尺得位,遺滑堪憂;右尺得促,灼熱為定。促在左關,血滯為殃;促在右關,脾官食滯。
抉微
李士材曰:促脈得之臟氣乖違,稽留凝澀,阻其運行之機,因而歇止者,十之六七也,其止為輕;得於真元衰憊,陽弛陰涸,失其揆度之常者,十之二三也,其止為重。燕都王湛六以脾泄求治,神疲色瘁,診得促脈,或十四五動一止,或十七八動一止,是真元敗絕,陰陽交窮,而促脈呈形,與稽留凝泣而見促者,大不侔矣。法在不治,一月果歿。
辨妄
李時珍曰:《黎氏脈經》但言數而止為促,《脈訣》乃云並居寸口,不言時止者,謬矣。數止為促,緩止為結,何獨寸口哉?
白話文:
【身體狀況描述】
促脈指的是脈搏急促,一段時間會突然停止,就像奔跑中不慎跌倒一樣,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生命就會受到威脅。
促脈特徵是脈搏快速,偶爾會突然停止,這表示身體的陽氣過盛,即將消耗盡陰氣。三焦部位的火氣旺盛,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生命將難以維持,但如果能適時地讓火氣消退,生命就有機會得以延續。
【相似病症】
(參考"代脈")
【主要病症】
促脈通常和火氣旺盛的疾病相關,導致這種病症的原因有多種,需要仔細分析。病人可能經常喘息咳嗽,這可能是因為體內有痰濕積聚。此外,也可能出現精神錯亂、皮膚出疹或毒瘡等症狀。
根據《正眼》一書的說法,促脈可能是由於火氣過旺,或是體內物質無法正常運轉所導致。促脈顯示身體的陽氣過盛,陰氣無法調和,可能是因為肝氣上沖、胸悶煩躁、汗液鬱結導致呼吸困難、血液淤積引發皮膚出疹、精神錯亂或生膿腫。這些都是實熱的症狀,也可能因為血液、氣、痰、飲、食等五種物質中的一種,在體內停留過久,導致脈搏呈現促脈的狀態。如果促脈強烈且頻繁,可能是因為熱氣過盛或邪氣在經絡中滯留;如果促脈弱且稀少,可能是因為虛弱或陰陽無法調和的症狀。雖然促脈不一定代表病情危急,但如果病情逐漸加重,生命就會受到威脅。
【診斷方法】
左寸位置出現促脈,可能代表心火旺盛;右寸位置出現促脈,可能代表氣逆或痰濕堵塞。左尺位置出現促脈,可能代表遺精或尿道問題;右尺位置出現促脈,可能代表體內熱氣過旺。左關位置出現促脈,可能代表血液淤積;右關位置出現促脈,可能代表脾胃功能失調或食物消化不良。
【深入解析】
李士材醫師指出,促脈通常是因為臟腑功能失調,物質在體內停留過久,導致血液流動受阻,因此脈搏會偶爾停止,這種情況佔六到七成,其停止的時間較短;另一種情況是因為身體根本能量衰弱,陰陽失衡,導致脈搏停止,這種情況佔二到三成,其停止的時間較長。王湛六醫師曾治療一名脾臟功能失調的患者,他面色憔悴,脈搏促急,每十四或十八次脈搏就會突然停止一次,這是因為根本能量已經耗盡,陰陽兩者都已達到極限,因此出現促脈。這種情況和因為物質在體內停留過久導致的促脈有很大的不同,按照醫學原則,這種情況是無法治療的,結果患者一個月後就去世了。
【辨別誤解】
李時珍醫師指出,《黎氏脈經》只提到脈搏快速且偶爾停止就是促脈,《脈訣》卻說促脈只出現在寸口位置,沒有提到脈搏會偶爾停止,這是錯誤的。脈搏快速且偶爾停止是促脈,脈搏緩慢且偶爾停止是結脈,為什麼只有寸口位置會出現促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