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診抉微》~ 卷之三 (5)
卷之三 (5)
1. 心鑑按眉端法
小兒半歲者,以名、中、食三指,按於髮際額前眉端之間,兒頭在左,舉右手;頭在右,舉左手。食指為上,中指為中,名指為下。三指俱熱,主傷風邪、鼻塞、氣粗、發熱、咳嗽;三指俱冷,主外感風寒,內傷飲食,發熱吐瀉;食中二指熱,主上熱下冷;名中二指熱,主夾驚之候;食指熱,指胸中氣滿,乳食不消。薛立齋曰:小兒氣血未實,驚則氣散,氣散則脈亂,必當參三部五脈。
三部者,面上氣色,虎口脈紋,寸口一指之脈;五脈者,上按額前,下診太衝,並前三部也。
白話文:
【心鑑按眉端法】
對於六個月大的嬰兒,用大名指(無名指)、中指和食指,放在髮際線額頭前方眉毛之間位置進行觸摸。如果寶寶頭部在你的左邊,使用右手;如果頭部在右邊,則使用左手。其中食指對應上方,中指爲中間,無名指爲下方。
如果三個手指都感覺熱,這可能是孩子受了風邪,有鼻塞、呼吸急促、發燒和咳嗽的症狀;如果三個手指都感覺冷,可能是因爲外感風寒,內傷飲食,導致發熱、嘔吐或腹瀉;如果食指和中指感覺熱,可能表明上熱下冷的情況;如果無名指和中指感覺熱,可能預示着孩子可能受到驚嚇;如果只有食指熱,可能表示孩子胸中有氣,乳食消化不良。
薛立齋說:嬰兒的氣血尚未充實,一旦受到驚嚇則會導致氣散,氣散後脈象會變得混亂,此時應當結合面部氣色、手腕虎口處的脈紋以及寸口一指的脈象進行綜合判斷。
所謂的“三部”,指的是面部的氣色、手腕虎口處的脈紋,以及寸口一指的脈象;而“五脈”則是指額前的觸摸、太沖穴的診斷,再加上上述的“三部”。
2. 審小兒六症
(《活幼指南》)
凡見小兒頭疼發熱,鼻塞聲重,咳嗽,手背熱,惡風寒,皆屬外感。無汗,脈浮緊,傷寒;自汗,脈浮緩,傷風;暑月吐瀉作渴,齒燥脈虛,傷暑;浮腫,泄瀉,身重,小便不利,脈濡細,傷濕;舌乾口燥,唇焦面赤,或聲啞脈數,傷熱。
凡見小兒噯氣飽悶,作酸腹膨,不思食,及惡聞食氣,下泄屍臭,噁心,乍吐乍瀉,或寒熱,或腹中硬塊作痛,手心熱,脈弦滑,俱屬內傷飲食。(以上二症最多。)
凡見小兒發熱無汗,表實;大便閉,裡實。心胸滿悶,腹中膨脹,噁心噯氣,吐出酸水,手足有力,腹痛,手不可按,脈洪實有力。(俱屬實症。)
凡見小兒面恍白無神,懶言氣短,不思食,腹膨不痛,二便不常,喜臥,眼喜閉,手足無力,慢驚;久吐胃虛;久瀉脫肛脾虛;自汗,表虛;自利裡虛;脈來微細無力,及行遲、發遲、齒遲、解顱、鶴節,俱屬腎氣未成,元精不足。(以上俱屬虛症。)
凡見小兒發熱,手足心熱,面紅唇乾,舌乾口渴,口上生瘡,口中熱臭,大便閉,小便赤黃,或痢下黃赤,肛門焦痛,喜飲冷水,喜就涼處,腹中熱痛,脈來洪數。(俱屬熱症。)
凡見小兒面白唇青,手足冷,口中冷氣,或泄利,清白無熱,不渴,腹痛悠悠無增減,或噁心,嘔吐,喜就暖處,脈來沉遲無力。(俱屬寒症。)
以上諸症,每症不必悉具,凡見一二便作主張治之。若二症三症兼見者,須照本條斟酌盡善,自能中病也。
白話文:
【審視兒童六種病症】
如果看到小孩有頭痛、發燒、鼻塞且聲音沉重、咳嗽、手背發熱、怕風怕冷等症狀,這些都屬於外感疾病。若沒有汗出,脈搏浮緊,是感冒;若有自發性出汗,脈搏浮而緩,則是風邪侵襲;夏天出現嘔吐、腹瀉並口渴,牙齒乾燥,脈搏虛弱,這顯示是中暑;身體浮腫、腹瀉、感覺身體沉重,小便不順暢,脈搏柔細,這是濕邪所致;舌頭乾燥、口內乾渴、嘴脣焦裂、面色紅赤,或是聲音嘶啞,脈搏加速,這是熱邪侵擾。
如果發現小孩打嗝且感到飽脹、腹部脹滿、不想吃東西,或是聞到食物氣味就感到不舒服,排泄物有腐臭味,偶爾會感到噁心,時而嘔吐、時而腹瀉,或有寒熱交替的現象,或是腹部有硬塊且疼痛,手掌心發熱,脈搏弦滑,這都是飲食過度導致的內傷。(上述兩種病症最為常見。)
如果看到小孩發燒不出汗,表示體表實證;若大便不通,表示內臟實證。心胸部位感到滿脹、腹部脹大,噁心、打嗝,嘔吐出酸水,四肢有力,腹部疼痛,手一碰就痛,脈搏洪大且有力。(這些都屬於實證。)
如果看到小孩面色蒼白無神,說話無力、呼吸短淺,不想吃東西,腹部脹大但不痛,大小便不正常,喜歡躺著,眼睛常想閉上,四肢無力,這可能是慢性的驚嚇;長期嘔吐是胃虛;長期腹瀉致肛門脫垂是脾虛;自發性出汗是表虛;自行腹瀉是裡虛;脈搏微弱且遲緩,以及行走、發育、長牙、頭骨縫合、骨節發育緩慢,這都顯示腎氣尚未成熟,先天精氣不足。(上述都屬於虛證。)
如果看到小孩發燒,手掌心腳掌心發熱,面色紅潤、嘴脣乾燥,舌頭乾燥且口渴,口腔內生瘡,口中有熱氣和異味,大便乾結,小便色赤黃,或下痢黃赤,肛門灼熱疼痛,喜歡喝冷水,喜歡待在涼快的地方,腹部熱痛,脈搏洪大且快速。(這些都屬於熱證。)
如果看到小孩面色蒼白、嘴脣青紫,四肢冰冷,口中呼出冷氣,或是腹瀉且排出清白色物質,沒有發熱,不口渴,腹部疼痛但不劇烈,偶爾會感到噁心、嘔吐,喜歡待在溫暖的地方,脈搏沉遲且無力。(這些都屬於寒證。)
以上各種病症,不一定所有症狀都會出現,只要發現一兩個症狀,就可以針對主要問題進行治療。如果同時出現兩種或三種病症,必須根據上述說明,謹慎判斷,這樣才能對症下藥。
3. 面部形色諸證之圖
下頦屬腎水,北
左腮屬肝木,東
額上屬心火,南
鼻準屬脾土,中
右腮屬肺金,西
白話文:
下顎的部分反映的是腎的健康狀況,象徵著水元素,對應方位是北方。
左臉頰的狀況代表肝的情況,象徵著木元素,對應方位是東方。
額頭的狀態反映的是心的健康,象徵著火元素,對應方位是南方。
鼻子的狀況反映的是脾的健康,象徵著土元素,對應於中央位置。
右臉頰的狀況代表肺的健康,象徵著金元素,對應方位是西方。
4. 玉枕腧穴之圖
5. 肢節見於面部之圖
6. 五臟六腑見於面部之圖
此二圖有訣見前一卷察五官下條大人望診同准此
白話文:
這兩張圖關於五臟六腑在面部的反映有其奧妙,這些內容在前面一卷關於檢查五官的部分已經有說明。對於成人進行遠距離診斷時,也應按照這裡的原則來判斷。
7. 經證考
經證,因望而得者居多,間亦有因問而得者,義難分列,姑存其舊。學者自為領悟可也。
白話文:
在診斷病情時,大多數情況是透過觀察病人外表症狀來判斷,偶爾也會透過詢問病人的情況來獲得資訊。這兩種方式在定義上難以明確區分,所以我們暫時保留古法的做法。學習中醫的人可以自行領會這其中的奧妙。
這段話的大意就是:在中醫診斷中,通常會透過觀察和詢問來判斷病情,兩者難以明確區分,故保留傳統做法,讓學習者自行理解。
8. 足太陽膀胱經
小便不通,腹痛,謂盤腸痛,蔥白煎湯熨臍,小便利,痛止。其不痛而寒熱者,在上腹為索澤,在下腹為頹疝。卒然淋閉作楚者,濕熱;瀉痢頻而溲閉者,濕火。病後溲短者,氣虛;渴頻溺短者,精不足。便後即結白翳者,五疳。溺血者,血虛;屎深黃色,久則尿血,臍反出,下體腫。
白話文:
如果出現小便無法順利排出、腹部疼痛,特別是腸胃劇烈疼痛的情況,可以使用蔥白煎煮的湯液敷在肚臍部位,當小便能順利排出,疼痛就會停止。
若無疼痛但有發燒或畏寒的現象,且症狀出現在上腹部,可能是消化不良導致的;若症狀出現在下腹部,可能是疝氣的問題。突然發生的小便困難並伴隨劇烈疼痛,多是由於濕熱所致;若是腹瀉頻繁並且同時有小便困難的現象,則可能是濕火引起的問題。
疾病康復後小便量減少,通常代表身體氣血不足;口渴頻繁但小便量少,可能表示體內精氣不足。大便後立即出現白色眼翳,這可能是兒童營養不良的五疳症。小便中帶血,多是因為血液供應不足;大便顏色過深呈黃色,時間久了可能會導致尿血,甚至肚臘突出,下身浮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