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瀚

《四診抉微》~ 卷之六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5)

1. 澀(陰)

體狀詩

細遲短澀往來難,散止依稀應指間。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蠶食葉漫而難。

相類詩

參伍不調名曰澀,輕刀刮竹短而難。微似秒芒微軟甚,浮沉不別有無間。細遲短散時一止,曰澀。極細而軟,重按若絕,曰微。浮而柔細,曰濡。沉而柔細,曰弱。

主病詩

澀緣血少或傷精,反胃亡陽汗雨淋。寒濕入營為血痹,女人非孕即無經。

分部主病詩

寸澀心虛痛對胸,胃虛脅脹察關中,尺為精血俱傷候,腸結溲淋或下紅。左寸澀,心神虛耗不安,及冷氣心痛;關澀,肝虛血散,脅滿肋脹心疼;尺澀,傷精及疝,女人月事虛敗,有孕,主胎漏。右寸澀,上焦冷痞,氣短臂痛;關澀,脾弱不食,胃冷而嘔;尺澀,大便秘,津液不足,小腹寒,足脛逆冷。(滑伯仁。)

抉微

《匯辨》云:一脈澀也,有外邪相襲,使氣分不利,而成滯澀;衛氣散失,使陽衰不守,而成虛澀;腸胃燥竭,津液亦亡,使血分欲盡,而成枯澀;在診者自為靈通耳。

劉河間曰:汗泄吐利,或血溢血泄,或熱甚耗液而成燥,則雖熱而反澀也。

丹溪曰:澀脈為寒、為濕、為血虛、為汙血、為氣多,然亦有病熱與實者。澀細而遲,又散,皆不足之象,便以為虛寒,而孟浪用藥,寧不誤人?若因多怒,或因憂鬱,或因厚味,或因過服補劑,或因表無汗,氣騰血沸,清化為濁,老痰凝血,膠固雜揉,脈道阻塞,亦見澀狀。若重取至骨,有力且數,驗有實證,當作實熱,可也。

又傷寒脈澀為無汗,以陰邪在表,陽氣不得發越也。

盛啟東曰:如有痛處,是氣逆血滯,或痰挾瘀血;無痛症者,為血虛水竭。

潘鄧材曰:澀有血虛氣滯之分,寒濕之澀,氣分滯也。

張路玉曰:澀主陰血消亡,而身熱無汗之病,又霧傷皮腠,濕流關節,皆脈澀,但兼浮數沉細之不同耳。

又云:婦人因胎病而脈澀者,然在二三月時有之,若四月胎血成形之後,必無虛澀之理。平人無過脈澀,為貧窘之兆,尺中蹇澀,則艱於嗣。《金匱》云:男子脈浮弱而澀,則無子,精氣清冷。

《匯辨》云:肺之為臟,氣多血少,故右寸見之,為合度之診。腎之為臟,專司精血,故右尺見之,為虛殘之候。

審疑似

《診家正眼》曰:蓋澀脈往來遲難,有類乎止,而實非止也。又浮分多,而沉分少,有類乎散而實非散也。

白話文:

[澀(陰)]

體狀詩的現代解讀: 脈搏細小、緩慢、短促且不順暢,斷斷續續地在手指下出現。就像雨水落在沙地上,很容易就散開了;又像病弱的蠶吃著葉子,動作緩慢而困難。

相類詩的現代解讀: 脈搏不規律,這種情況被稱為"澀",就像輕輕刮竹子一樣,短暫且困難。它的感覺有點像微小的刺痛,非常柔和,甚至難以分辨其存在於表面還是深層。它細微、緩慢、分散,偶爾會停止,這就是"澀"。極為細微且柔和,重重按下去幾乎感受不到,這是"微"。浮在表面且柔和細微,這是"濡"。在深層且柔和細微,這是"弱"。

主病詩的現代解讀: "澀"可能是由於血液量少或是精氣受損所導致,也可能出現在反胃、失去體溫或是大量出汗的情況下。當寒濕進入血液中,可能會導致血行不暢,也就是血痹;對於女性來說,如果不是懷孕,那就是月經不調。

分部主病詩的現代解讀: 如果在心臟部位感受到"澀",可能代表心臟虛弱,胸痛;如果在胃部感受到"澀",可能代表胃虛弱,脹脹的,可以從關節中看出。如果在生殖系統感受到"澀",可能代表精血都受損,大腸結石,尿頻或是血尿。如果在左邊心臟部位感受到"澀",可能代表心神虛弱,精神不佳,以及冰冷的氣體導致的心痛;如果在肝臟部位感受到"澀",可能代表肝虛血散,脅肋脹痛;如果在生殖系統感受到"澀",可能代表精氣受損以及疝氣,對於女性來說,可能是月經不調,有懷孕的可能性,但可能會流產。如果在右邊上焦部位感受到"澀",可能代表上焦寒冷,呼吸困難,手臂疼痛;如果在脾臟部位感受到"澀",可能代表脾虛,食慾不振,胃部寒冷且嘔吐;如果在生殖系統感受到"澀",可能代表大腸便祕,津液不足,小腹寒冷,腳踝冰冷。

抉微的現代解讀: 澀脈有可能是由外部邪氣侵襲,使得氣血運行不順,進而形成滯澀;或者衛氣流失,使得陽氣衰退,進而形成虛澀;或者腸胃乾燥,津液喪失,使得血液將要耗盡,進而形成枯澀。診斷者需要靈活判斷。

劉河間表示:大量出汗、嘔吐、瀉痢,或者大量出血,或者熱氣太重消耗了體液,即使身體熱,也可能出現澀脈。

丹溪認為:澀脈可能代表寒冷、濕氣、血液虧損、污血、氣血過多,然而,也有因熱病和實證導致的澀脈。澀脈細微、緩慢,且分散,這些都是不足的表現,如果單純認為是虛寒,隨便用藥,豈不是誤導他人?如果因為情緒激動,或者憂鬱,或者暴飲暴食,或者服用過多補品,或者表面無汗,氣血沸騰,清潔的氣血轉變為渾濁,老痰和血液凝結,脈絡堵塞,也可能出現澀脈。如果用力按壓,能感受到強烈且頻繁的跳動,那麼就可以判定為實熱。

另外,如果感染風寒,脈搏澀,可能是因為陰邪在表面,陽氣無法充分發揮。

盛啟東說:如果有疼痛的地方,可能是氣血運行不暢,或者是痰和瘀血混在一起;如果沒有疼痛的症狀,可能是血液虧損,水分不足。

潘鄧材認為:澀脈可能代表血液虧損,氣血運行不暢,或者寒濕導致的澀脈,是氣血運行不暢。

張路玉表示:澀脈主要代表陰血消亡,身體熱且無汗的病症,同時,霧氣影響皮膚,濕氣影響關節,都會出現澀脈,只是還需區分浮、數、沉、細的不同。

此外,婦女因為懷孕導致的澀脈,通常只會在懷孕初期的二到三個月出現,一旦到了四個月,胎兒血液成型後,就不會再有虛澀的情況。正常人如果脈搏澀,可能是財富匱乏的徵兆,如果在生殖系統感受到澀,可能會影響生育。《金匱》指出:男子如果脈搏浮弱且澀,可能沒有子孫,精氣清冷。

最後,《匯辨》認為:肺臟氣多血少,因此在右邊上焦部位出現澀脈,是正常的診斷。腎臟專管精血,因此在右邊生殖系統出現澀脈,可能代表虛弱。

審疑似的現代解讀: 《診家正眼》指出:澀脈往來緩慢,有時候看起來像是停止,但實際上並未停止。此外,表面的脈搏多,而深層的脈搏少,看起來像是散脈,但實際上並非散脈。

2. 虛(陰)

體狀相類詩

虛合四形,浮大遲軟,及乎尋按幾不可見。崔紫虛曰:形大力薄,其虛可知。舉之遲大按之松,脈狀無涯類谷空,莫把芤虛為一例,芤來遲大如慈蔥。虛脈浮大而遲,按之無力。芤脈浮大,按之中空。芤為脫血,虛為血虛。芤散二脈,見浮脈。

主病詩

脈虛身熱為傷暑,自汗怔忡驚悸多。發熱陰虛須早治,養營益氣莫蹉跎。

分部詩

血不榮心寸口虛,關中腹脹食難舒,骨蒸痿痹傷精血,卻在神門(尺部也)兩部居。

《經》曰:血虛脈虛,曰氣來虛微為不及。病在內,曰久病脈虛者死。

分部主病

左寸虛者,心虧驚悸。虛在左關,血不營筋;左尺得虛,腰膝痿痹;右寸虛者,自汗喘促;虛在右關,脾寒食滯;右尺得虛,寒證蜂起。汪子良曰:尺虛寸搏,血崩可決。肝腎並虛,則不可治。虛候宜補,右氣左血,浮陽沉陰,寸尺仿例。

抉微

李士材曰,《經》云:血虛脈虛。而獨不言氣虛者,何也?氣為陽,主浮分,血為陰,主沉分,虛脈愈按愈軟,浮分大而沉分空,故獨主血虛耳。虛脈兼遲,遲為寒象,症之虛極者,必挾寒,理勢然也。故虛脈行於指下,則益火之原,可劃然決矣。更有浮取之,而且大且數,重按之,而豁然如無,此內真寒,而外假熱,治以熱藥冷服,內真熱而外假寒之劑。

張路玉曰:叔和以虛脈遲大,每見氣虛喘乏,往往有虛大而數者,且言血虛脈虛。東垣以氣口脈大而虛者,為內傷於氣;若虛大而時顯一澀,為內傷於血。凡血虛之病,非顯澀弱,則弦細芤遲。如傷暑脈,虛為氣虛,弦細芤為血虛,氣血之分了然矣。慎齋有云:脈洪大而虛者防作寫,可知虛脈多脾家氣分之病,大則氣血不斂之故。

正訛

《偽訣》云:尋之不足,舉之有餘,是浮脈而非虛脈矣。浮以有力得名,虛以無力取象,有餘二字,安可施之虛脈乎?楊仁齋曰:狀如柳絮,散慢而遲。滑伯仁曰:散大而軟。二家之言,俱是散脈而非虛脈矣。

審疑似

虛脈者,指下虛大而軟,如循雞羽之狀,中取重按,皆弱而少力,久按仍不乏根,不似芤脈之豁然中空,按久漸出;澀脈之軟弱無力,舉指即來;散脈之散漫無根,重按久按,絕不可得也。

宜忌

仲景云:脈虛不可吐。腹滿脈虛復厥者,不可下。脈陰陽俱虛,熱不止者死。惟癲疾而脈虛者可治者,以其神出舍空,可行峻補。若脈實大,為頑痰固結,搜滌不應為難耳。

白話文:

【身體狀態相似詩】

虛脈有四種表現形式,分別為浮、大、遲、軟,當你輕輕觸摸或用力按壓時,幾乎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崔紫虛曾說過,脈形雖大但力度薄弱,由此可知其虛弱。脈搏舉起來遲緩且大,按下後鬆軟,這種脈象沒有邊界,類似於空谷,不要將芤脈和虛脈混為一談,芤脈來時,遲緩且大,就像柔韌的蔥。虛脈浮大而遲緩,用力按壓時感到無力。芤脈雖也浮大,但按壓時中間會空掉。芤脈常見於脫血癥狀,虛脈則通常表示血液虧虛。芤脈和散脈這兩種脈象,都可在浮脈中看到。

【主病詩】

如果脈象虛弱且伴隨體溫升高,這可能是因為中暑。患者可能經常出汗、心悸、驚恐。如果持續發燒且屬陰虛,必須盡早治療,應注重滋養營養,補氣益血,千萬不可拖延。

【分部詩】

如果心血供應不足,寸口脈象會呈現虛弱。關中脈象虛弱可能表示腹部脹滿,消化不良。如果出現骨蒸、痿痹等精血損傷的症狀,這通常出現在神門(尺部)的脈象上。

【分部主病】

如果左寸脈象虛弱,可能表示心臟功能下降,出現驚悸。左關脈象虛弱,表示血液無法充分滋養筋肉;左尺脈象虛弱,可能導致腰膝無力,關節疼痛;右寸脈象虛弱,可能表示自汗、呼吸困難;右關脈象虛弱,可能表示脾胃寒涼,食物滯留;右尺脈象虛弱,可能表示寒性症狀的增加。

【抉微】

李士材提到,《黃帝內經》中說到"血虛脈虛",但卻未提及"氣虛",這是為什麼呢?氣屬於陽性,主要影響表層,而血屬於陰性,主要影響深層。虛脈在深度按壓時會變得更軟,表面大而深處空,所以它主要表示的是血虛。虛脈如果同時伴有遲緩,那遲緩是寒冷的象徵,極度虛弱的症狀,必然會夾帶寒意,這是必然的趨勢。因此,當虛脈在手指下呈現時,我們可以確定需要補充元氣。還有一種情況,表面輕輕觸摸時,脈象既大又快,但深度按壓時,卻像突然消失一樣,這種情況表明內部真實寒冷,外部只是虛假的熱象,應該使用熱性藥物,但要冷服用,以對抗內部的真正寒氣。

【正訛】

《偽訣》中提到:如果輕輕觸摸時感覺不到,但用力按壓時卻能感應到,這其實是浮脈,而不是虛脈。浮脈因有力而得名,虛脈則因無力而形象化,"有餘"這兩個字,怎麼可能用於描述虛脈呢?

【審疑似】

虛脈的特徵是在手指下感覺到虛大而軟,就像撫摸雞羽毛一樣,無論是中等力度按壓還是深度按壓,都會感覺到弱且缺乏力量,但長時間按壓後,仍能感受到脈象的存在,不像芤脈那樣,中間會突然空掉,按壓一段時間後才會重新出現;也不像澀脈那樣,軟弱無力,只要抬起手指就會立即出現;更不像散脈那樣,散漫無根,深度按壓或長時間按壓後,完全感覺不到脈象的存在。

【宜忌】

仲景曾說過:脈象虛弱時,不能進行催吐。如果腹部脹滿,脈象虛弱,並且伴隨四肢厥冷,不能進行瀉下。如果陰脈和陽脈都虛弱,且高熱不止,這是很危險的。然而,如果患者患有癲癇,但脈象虛弱,這是可以治療的,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患者的神志已離體,可以進行強烈的補充。如果脈象實大,這可能是頑固的痰液凝結,搜刮和清理不會太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