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診抉微》~ 卷之五 (5)
卷之五 (5)
1. 假陰假陽脈
《至真要大論》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諸陰之反者,脈至而從,按之鼓甚而盛也,逆取而得,治之法也。王啟玄曰:病熱而脈數,按之不鼓動,乃寒甚,格陽而致之,非熱也。形證是寒,按之而脈氣鼓擊於手下盛者,此為熱甚,拒陰而生病,非寒也。寒甚格陽,治熱以熱;熱甚拒陰,治寒以寒,外雖用逆,中乃順也,此逆乃正順也。
若寒格陽而治以寒,熱拒陰而治以熱,外則雖順,中乃逆也,故方若順,是逆也。儲種山曰:凡病寒熱,當以遲數為標,虛實為本。且如熱症見數脈,按之不鼓而虛者,為元氣不足,虛火遊行於外,此非真熱,乃假熱也,作不足治之。如診而實,方為真也。且如寒證見遲脈,診之鼓擊而實,為邪火伏匿於中,亦非真寒,乃假寒也,當作有餘治之,如診而虛,方是真寒。此語既明而且暢矣,此陰證似陽,陽證似陰之脈,故曰假陰假陽脈也。
白話文:
《至真要大論》提到:當脈搏出現且其特性與病症相符合,但輕按卻不見強勁的跳動,所有陽性病症都是這樣。對於那些看似陰性的病症,脈象雖表現正常,但用力按壓卻發現跳動極為強烈,這種逆向診斷的方式正是治療的法則。
王啟玄說:病人發燒且脈象快速,但輕按卻沒有強烈的跳動,這其實是極度寒冷,導致陽氣被阻隔在外所造成的,並不是真的發燒。如果病人的外表症狀顯示出寒冷,但在按壓下脈搏跳動非常強烈,這表示病人的體內有嚴重的熱毒,因抗拒陰氣而引發疾病,這並不是真的寒冷。當身體極度寒冷導致陽氣被阻隔時,應該用熱性藥物來治療熱症;當身體極度熱毒導致陰氣被拒絕時,應該用寒性藥物來治療寒症。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治療方式和病症相反,但實際上是順應病情的,這種看似相反的治療方式,實際上纔是正確的。
反之,如果在身體極度寒冷導致陽氣被阻隔時,卻用寒性藥物治療;在身體極度熱毒導致陰氣被拒絕時,卻用熱性藥物治療,表面上看起來治療方式和病症相符,但實際上卻是相反的,所以,看似順應的治療方式,實際上卻是相反的。
儲種山說:無論是寒症還是熱症,都應該以脈象的快慢作為表面的判斷,以虛實作為根本的判斷。例如,熱症的病人脈象快速,但輕按卻沒有強烈的跳動且感覺到虛弱,這表示元氣不足,虛火在體內流竄,這並不是真正的熱症,而是假熱症,應該按照元氣不足來治療。只有當診斷結果確實為實證,纔可確定是真正的熱症。同樣地,寒症的病人脈象緩慢,但用力按壓卻發現脈搏跳動非常強烈且感覺到實證,這表示邪火隱藏在體內,這並不是真正的寒症,而是假寒症,應該按照實證來治療,只有當診斷結果確實為虛證,纔可確定是真正的寒症。這些道理已經說明得很清楚了,這些看似陰性病症實際上是陽性,或者看似陽性病症實際上是陰性的脈象,所以被稱為「假陰假陽脈」。
2. 奇經八脈
《匯辨》云:奇經者,在十二經脈之外,無臟腑與之配偶,故曰奇。夫臟腑之脈,寸關尺有定位,浮中沉有定體,弦鉤毛石有定形。此則另為一脈,形狀固異,而隧道亦殊,病證不同,而診治自別。
李時珍云:八脈不拘制於十二經,正經之脈隆盛,則溢於奇經,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溝渠溢滿,霶沛妄行,流於河澤。陽維主一身之表,陰維主一身之裡,以乾坤言也。陽蹺主一身左右之陽,陰蹺主一身左右之陰,以東西言也。督主身後之陽,任沖主身前之陰,以南北言也。帶脈橫束諸脈,以六合言也。
〔經論〕督脈尺寸中央,三部俱浮,直上直下。
〔經脈〕張潔古曰:督者都也,為陽脈之都綱。《內經》曰:督脈起於下極之腧,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腦上巔,循額,至鼻柱,極於上齒縫中齦交叉。
〔主病〕為外感風寒之邪(王叔和),為腰脊強痛,不得俯仰,大人癲病,小兒風癇,《內經》謂實則脊強反折,虛則頭痛,寸關尺三部皆浮,且直上直下者,為弦長之象,故主外邪。
〔經論〕任脈寸口脈緊細實長至關。
又曰:寸口邊丸丸。
〔經脈〕任者,妊也,為陰脈之海也,《內經》謂任脈起於中極之下,循腹裡,由關元,上咽,至承漿,下齦交,極目,下承泣穴,為陰脈之都綱也。
〔主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王叔和為少腹繞臍,下引陰中痛。
又曰:苦腹中有氣,如指上搶心,不得俯仰,拘急,又緊細實長者,中寒而氣結也。寸口丸丸,即動脈也,狀如豆粒,厥厥動搖,故主氣上衝心也。
〔經論〕衝脈尺寸中央俱牢,直上直下。(牢脈似沉似伏,實大而長,微弦,乃三部之脈皆沉有力,直上直下,弦實之象也。)
〔經脈〕衝脈起於氣街(在少腹毛中兩旁各二寸),挾臍左右上行,至胸中而散,為十二經之根本,故稱經脈之海,亦稱血海。
〔主病〕《靈樞》曰:衝脈血盛,則滲灌皮膚,生毫毛。女子數脫血,不榮其口唇,故髭鬚不生。宦者去其宗筋,傷其衝脈,故須亦不生。越人曰:衝脈為病,逆氣而裡急。東垣曰:凡逆氣上衝,或兼裡急,或作躁熱,皆衝脈逆也,宜補中益氣湯,加知、柏。王叔和曰:衝脈用事,則十二經不復朝於寸口,其人若恍惚狂癡,衝脈與督脈無異,但督脈浮,而衝脈沉耳。
〔經論〕陽蹺脈寸部左右彈。
〔經脈〕陽蹺脈起於足跟中,上外踝,循脅上肩,挾口吻至目,極於耳後風池穴。
〔主病〕越人曰: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王叔和注曰:當從外踝以上急,內踝以上緩。又曰:寸口脈前部,左右彈者,陽蹺也,苦腰背痛,癲癇僵仆,惡風偏枯,𤸷痹體強。左右彈,即緊脈之象。
〔經論〕陰蹺脈尺部左右彈。
白話文:
奇經八脈,是在十二經脈之外的經脈,它們不與臟腑直接配對,所以稱為「奇」。臟腑的經脈,在寸、關、尺三個部位有固定的位置,在浮、中、沉三個層次有固定的脈象,在弦、鉤、毛、石等脈形上有一定的形狀。而奇經八脈則是另外的脈絡,它們的形狀與運行路徑都不同,病症也不同,診斷和治療方法也自然不同。
李時珍說,奇經八脈不受十二經脈的約束,當十二經脈的氣血旺盛時,就會溢流到奇經八脈,就像下雨時,溝渠的水滿了,就會溢出到河流和湖泊一樣。陽維脈主導身體的表面,陰維脈主導身體的內部,可以用「乾坤」來比喻。陽蹺脈主導身體左右的陽氣,陰蹺脈主導身體左右的陰氣,可以用「東西」來比喻。督脈主導身體背後的陽氣,任脈和衝脈主導身體前面的陰氣,可以用「南北」來比喻。帶脈則橫向束縛著所有的經脈,可以用「六合」來比喻。
督脈: 脈象:在寸、關、尺三部中央的脈象,都是浮脈,而且直上直下。 脈絡:張潔古說,督脈是陽脈的總綱。《黃帝內經》說,督脈起始於身體下部的會陰穴,沿著脊椎向上,到達風府穴,進入腦部,再沿著額頭,到達鼻柱,最後到達上牙齦的牙縫交叉處。 主病:主導外感風寒的疾病,也會引起腰背僵硬疼痛,不能彎腰或仰頭,大人癲癇病,小孩風癇。《黃帝內經》說,督脈的實證會導致脊椎僵硬反折,虛證會導致頭痛。寸、關、尺三部都是浮脈,而且直上直下,是弦脈的象徵,所以主要病因是外邪。
任脈: 脈象:在寸口的脈象,是緊細、有力且長的脈。 脈絡:任脈有「妊養」的含義,是陰脈的海洋。《黃帝內經》說,任脈起始於中極穴的下方,沿著腹腔內側向上,經過關元穴,到達咽喉,再到承漿穴,下至下牙齦交接處,最終到眼睛下方的承泣穴,是陰脈的總綱。 主病:男子會出現內結、七疝,女子會出現白帶、腫塊。王叔和認為,會出現小腹繞著肚臍、下引到陰部的疼痛。又說,如果腹中有氣,像手指一樣向上衝到心口,導致不能彎腰或仰頭,拘急,並且脈象緊細有力,是體內寒氣凝結所致。寸口的脈象圓滑如豆,跳動明顯,是動脈的表現,表示氣向上衝到心口。
衝脈: 脈象:在寸、關、尺三部中央的脈象,都是牢脈,而且直上直下。(牢脈的脈象似沉似伏,有力而長,略帶弦脈,是三部脈象都沉而有力,直上直下,而且有弦脈的特徵) 脈絡:衝脈起始於氣街(在小腹毛髮中線兩旁各二寸的地方),沿著肚臍兩旁向上,到達胸部而散開,是十二經脈的根本,所以稱為「經脈之海」,也稱為「血海」。 主病:《靈樞》說,衝脈的血氣旺盛,就會滲透到皮膚,長出毛髮。女子如果經常流血,無法滋養嘴唇,所以不會長鬍鬚。宦官被割除生殖器後,傷到衝脈,所以也不會長鬍鬚。越人說,衝脈的病會導致氣逆上衝,腹部內急。東垣說,凡是氣逆上衝,或是伴隨腹部內急,或是出現煩躁發熱,都是衝脈逆行所致,應該用補中益氣湯,加上知母、黃柏來治療。王叔和說,衝脈發揮作用時,十二經脈不再朝向寸口,病人會出現恍惚、狂亂的症狀。衝脈與督脈很像,只是督脈是浮脈,而衝脈是沉脈。
陽蹺脈: 脈象:在寸部的脈象,左右彈動。 脈絡:陽蹺脈起始於腳跟中部,向上經過外踝,沿著脅肋上到肩膀,經過口角到達眼睛,最後到達耳後的風池穴。 主病:越人說,陽蹺脈的病會導致陰緩而陽急。王叔和解釋說,是指外踝以上的地方是急的,而內踝以上的地方是緩的。又說,寸口脈的前部,如果左右彈動,就是陽蹺脈的表現,會出現腰背疼痛、癲癇、僵仆、怕風、半身不遂、麻痹、身體僵硬等症狀。左右彈動,就是緊脈的表現。
陰蹺脈: 脈象:在尺部的脈象,左右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