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診抉微》~ 卷之五 (6)
卷之五 (6)
1. 奇經八脈
〔經脈〕陰蹺脈起於足跟,上內踝,循陰上胸,至咽,極於目內眥睛明穴。
〔主病〕越人曰: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叔和注曰:當從內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緩。
又曰:寸口脈後部,左右彈者,陰蹺也,苦癲癇寒熱,皮膚淫痹,少腹痛裡急,腰及髖髎下連陰痛,男子陰疝,女子漏下。張潔古曰:蹺者,捷疾也。二蹺之脈起於足,使人蹺疾也。陽蹺在肌肉之上,陽脈所行,通貫六腑,主持諸表;陰蹺在肌肉之下,陰脈所行,通貫五臟,主持諸里。
〔經論〕帶脈關脈左右彈。
〔經脈〕帶脈起於季脅,周圍一周,如束帶然。
〔主病〕越人曰:帶之為病,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溶溶,緩縱之貌。)。《明堂》曰:女人少腹痛,裡急,瘛瘲,月事不調,赤白帶下。楊氏曰:帶脈總束諸脈,使不妄行,如人束帶而前垂,此脈若固,即無帶下漏經之症矣。
〔經論〕陰維脈尺外斜上至寸。(斜上者,不由正位而上,斜向大指,名曰尺外斜,小指名曰尺內。)叔和曰:寸口脈從少陽斜至厥陰,是陰維脈也。
〔經脈〕陰維起於諸陰之交,發於內踝上五寸,循股入小腹,循脅上胸,至頂前而終。
〔主病〕叔和曰:動苦癲癇,僵仆羊鳴,又苦僵仆失音,肌肉痹癢,應時自發,汗出惡風,身洗洗然也,取陽白、金門、僕參。
又曰:陰維脈沉大而實者,主胸中痛,脅下支滿,心痛;脈如貫珠者,男子兩脅下實,腰中痛,女子陰中痛,如有瘡狀。(金門、僕參,足太陽經穴。陽白,足少陽經穴。)
〔經論〕陽維脈尺寸斜上至寸。
叔和曰:寸口脈從少陰斜至太陽,是陽維脈也。或言從右手手少陽三焦,斜至寸上手厥陰心包之位,為陰維。從左手足少,腎斜至寸上手太陽小腸之位,為陽維也。
〔經脈〕陽維脈起於諸陽之會,發於足外踝下一寸五分,循膝上髀厭,抵少腹,循頭入耳,至本神而止。
〔主病〕叔和曰:動苦肌肉痹癢,皮膚痛,下部不仁,汗出而寒,又苦顛仆羊鳴,手足相引,甚者失音不能言,宜取客主人。潔古云:衛為陽,主表,陽維受邪,為病在表,故苦寒熱。營為陰,主裡,陰維受邪,為病在裡,故苦心痛。陰陽相維,則營衛和諧;營衛不諧,則悵然失志,不能自收持矣。
白話文:
[奇經八脈]
陰蹺脈:起於腳跟,向上經由內踝,沿著陰面向上到胸部,接著到咽喉,最後到達眼睛內側的睛明穴。
主要的病症: 有人說:陰蹺脈發生問題時,會出現身體陽氣不足而陰氣過盛的現象,也就是內踝以上部位會感到緊繃,外踝以上部位則會感覺鬆弛。 也有人說:寸口脈後部,左右兩側有彈動的脈象,代表是陰蹺脈的問題,可能會有癲癇、忽冷忽熱、皮膚麻木、小腹疼痛、裡急後重、腰部及髖部下方連到陰部的疼痛,男性可能有陰疝,女性則可能有漏下(非經期出血)。 張潔古認為:蹺的意思是快捷,陰陽蹺脈都從腳部開始,使人行動快捷。陽蹺脈在肌肉表面,是陽經所運行的路線,聯繫六腑,主管身體的表層;陰蹺脈在肌肉深層,是陰經所運行的路線,聯繫五臟,主管身體的內在。
帶脈: 帶脈的脈象,左右兩側會有彈動感。 帶脈起始於季脅(側腹部),像束帶一樣環繞腰部一圈。
主要的病症: 有人說:帶脈有問題時,會感到腹脹、腰部鬆軟無力,像坐在水中一樣。 《明堂》說:女性會有小腹痛、裡急後重、抽搐、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等症狀。 有人認為:帶脈總束各脈,使其不亂跑,就像人束腰帶一樣。如果帶脈穩固,就不會有帶下(白帶)和漏經(非經期出血)的問題。
陰維脈: 陰維脈的脈象,在尺脈外側斜向上至寸脈處。 有人認為:寸口脈從少陽經斜向厥陰經,就是陰維脈的脈象。 陰維脈從各陰經交會的地方開始,發於內踝上五寸處,沿著大腿內側進入小腹,再沿著脅肋上行至胸部,最後到頭頂前側結束。
主要的病症: 有人說:陰維脈有問題時,會有癲癇、昏倒、發出羊叫般的聲音,或者昏倒失聲、肌肉麻木搔癢、發作有時序性、出汗怕風、身體發冷等症狀。 也有人說:陰維脈沉而有力,會感到胸痛、脅下脹滿、心痛;如果脈像貫珠一樣,男性會有兩脅下脹滿、腰痛,女性則會有陰部疼痛,感覺像長瘡一樣。
陽維脈: 陽維脈的脈象,在尺脈內側斜向上至寸脈處。 有人認為:寸口脈從少陰經斜向太陽經,就是陽維脈的脈象。也有人認為:從右手手少陽三焦經斜向寸上手厥陰心包經,是陰維脈;從左手足少陰腎經斜向寸上手太陽小腸經,是陽維脈。 陽維脈從各陽經交會的地方開始,發於足外踝下一寸五分處,沿著膝蓋上行至大腿,經過少腹,沿著頭部進入耳朵,最後到達本神穴結束。
主要的病症: 有人說:陽維脈有問題時,會有肌肉麻木搔癢、皮膚疼痛、下肢麻木不仁、出汗怕冷、昏倒發出羊叫般的聲音、手腳抽搐,嚴重者會失聲無法說話。 有人認為:衛氣屬陽,主外,陽維脈受邪,病在表,所以會感到忽冷忽熱;營氣屬陰,主內,陰維脈受邪,病在內,所以會感到心痛。陰陽相互維繫,營衛之氣才會和諧;如果營衛之氣不和,就會感到失落,無法控制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