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瀚

《四診抉微》~

回本書目錄

1. 卷之七

2. 切診

3. 細(陰)

體狀詩

《素問》謂之小。王啟玄言如莠蓬,狀其柔細也。細素累累細如絲,應指沉沉無絕期。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卻相宜。春夏之令,少壯之人,俱忌細脈,謂其不與時合,不與形合也。

相類詩(見微濡。)

主病詩

細脈縈縈血氣衰,諸虛勞損七情乖。若非濕氣侵腰腎,即是傷精汗泄來。

滑伯仁曰:細者,蓋血冷氣虛,不足以充故也,為內外俱冷,痿弱洞泄,為憂勞過度,為傷濕,為積,為痛,在內及下。

張路玉曰:胃虛少食,冷涎泛逆,便泄腹痛,濕痹腳軟,自汗失精,皆有細脈,但以兼浮兼沉,在寸在尺,分別而為裁決。

分部詩

寸細應知嘔吐頻,入關腹脹胃虛形,尺逢定是丹田冷,泄痢遺精號脫陰。

抉微

李士材曰:嘗見虛損之人,脈已細而身常熱不究其原,而以涼劑投之,使真陽散敗,飲食不進,上嘔下泄,是速之斃耳。《經》云:少火生氣。人非此火,無以道行三焦,熟腐五穀,未徹乎此者,烏可言醫哉?

《匯辨》云:大都浮而細者,屬之陽分,則見自汗氣急等症;沉而細者,屬陰分,則見下血血痢等症。

病忌

虛勞之脈,細數不可並見,並見者必死。細則氣衰,數則血敗,氣血交窮,短期將至。吐利失血,得沉細者生。憂勞過度之人,脈亦多細,為自殘其氣血也。

附論小脈

滑伯仁曰:小脈(非細如髮也),浮沉取之,悉皆損小,在陽為氣不足,在陰為血不足。前大後小,則頭痛目眩;前小後大,則胸滿短氣。

張路玉曰:即仲景來微去大之變辭,虛中挾實之旨。小弱見於人迎,衛氣衰也;見於氣口,肺胃弱也;寸小陽不足,尺小陰不足。若小而按之不衰,久按有力,又為實熱固結之象。總由正氣不充,不能鼓搏熱勢於外,所以隱隱略見滑熱於內也。

慎庵按:小脈,即細脈之別稱,亦猶大脈之與洪脈,同一體也,況其主病皆同,故但附見於此,乃一脈而異名,勿歧視之可也。

審疑似

《診宗三昧》云:小脈者,三部皆小,而指下顯然,不似微脈之微弱依稀,細脈之微細如髮,弱脈之軟弱不前,短脈之首尾不及也。

正誤

《脈訣》言往來極微,是微反大於細矣,與經旨相背。

白話文:

【身體狀況詩】

根據《素問》,這被稱為「小」。王啟玄形容它像莠蓬一樣,指的是它的柔和纖細。細脈綿綿細如絲線,深沉地應指,持續無盡。在春夏之際,對於年輕人來說都不利,但在秋冬時節,對於老人和體弱者來說卻相宜。在春夏的季節,對年輕力壯的人來說,都忌諱細脈,因為它不符合季節,不符合身體狀況。

【疾病相關詩】

細脈綿綿,象徵著血氣衰竭,這是各種虛損、七情失調的徵兆。如果不是濕氣侵蝕腰腎,那就是因傷精而出汗過多。

滑伯仁說:細脈,是因為血液冷凝,氣虛,無法充分供應所致。這可能是內外都處於寒冷狀態,肌肉萎縮,洞泄不止,或是憂慮勞累過度,或是受濕氣影響,或是積聚,或是疼痛,發生在體內或下方。

張路玉說:胃虛、少食、冷涎反逆、腹瀉腹痛、濕痹腳軟、自汗失精,這些病症都會出現細脈,但必須根據脈象是浮是沉,在寸脈還是尺脈,進行判斷和治療。

【部位相關詩】

寸脈細,可知嘔吐頻繁,進入關脈,腹部膨脹,胃虛。尺脈細,肯定是丹田冷,會有泄痢、遺精,這被稱為「脫陰」。

【細解】

李士材說:我曾經見過虛損的人,脈象已經很細,身體卻經常發熱,但沒有深入研究原因,就用寒涼藥物治療,導致真正的陽氣散失,無法進食,上吐下瀉,這就是加速死亡的行為。經典說:「少火生氣」。人如果沒有這種火,就無法讓三焦運行,無法消化五穀。不瞭解這一點的人,怎能稱之為醫生?

《匯辨》說:通常來說,浮而細的脈象,屬於陽分,會有自汗、氣急等症狀;沉而細的脈象,屬於陰分,會有下血、血痢等症狀。

【疾病禁忌】

虛損的脈象,細和數不能同時出現,如果同時出現,必定會死亡。細表示氣衰,數表示血敗,氣血雙雙耗盡,生命期限將至。嘔吐、腹瀉、失血,如果脈象沉細,還有生存的可能。過度憂慮勞累的人,脈象也常常細,這是因為他們自己消耗了氣血。

【附加討論小脈】

滑伯仁說:小脈(不是細如髮),無論是浮是沉,都是減弱的跡象,在陽分表示氣不足,在陰分表示血不足。前大後小,會有頭痛眼花;前小後大,會有胸悶、呼吸困難。

張路玉說:這就是仲景「來微去大」的變化詞語,虛中有實的意思。小弱的脈象出現在人迎,表示衛氣衰弱;出現在氣口,表示肺胃虛弱;寸脈小,表示陽不足,尺脈小,表示陰不足。如果小脈在按壓下不會減弱,長時間按壓仍有力度,這又是實熱固結的象徵。總體來說,這是因為正氣不足,無法在外鼓動熱勢,所以在內部隱約可見滑熱的現象。

慎庵按:小脈,就是細脈的另一種稱呼,就像大脈和洪脈,本質上是一樣的,況且它們所代表的疾病也相同,因此只在此附帶提及。這是一種脈象,只是名字不同,不要將它們視為不同的脈象。

【審視相似脈象】

《診宗三昧》說:小脈,三個部位都很小,但是觸摸之下非常明顯,不像微脈那麼微弱模糊,不像細脈那樣細如髮絲,不像弱脈那樣軟弱不前,不像短脈那樣首尾不接。

【糾正錯誤】

《脈訣》說來回非常微弱,這實際上比細脈要大,這與經典的宗旨相悖。

4. 濡(陰,即軟字)

體狀詩

濡脈細軟,見於浮分,舉之乃見,按之即空,叔和比之綿浮水面,時珍比之水上浮漚,皆狀其隨手而沒之象也。

濡形浮細按須輕,水面浮綿力不禁。病後產中猶有藥,平人若見是無根。

相類詩

浮而柔細知是濡,沉細而柔作弱持。微則浮微如欲絕,細來沉細近於微。

浮細如綿曰濡,沉細如綿曰弱。

浮而極細如絕曰微,沉而極細不斷曰細。

主病詩

濡為亡血陰虛病,髓海丹田暗已虧。汗雨夜來蒸入骨,血山崩倒濕侵脾。

分部詩

寸濡陽微自汗多,關中其奈氣虛何,尺傷精血虛寒甚,溫補真陰可起疴。(濡為少氣,為泄瀉、為痰、為渴、為眩暈。)

分部主病

濡主陰虛,髓竭精傷。左寸濡者,健忘驚悸;濡在左關,血不榮筋,左尺得濡,精血枯損。右寸濡者,腠虛自汗;濡在右關,脾虛濕侵;右尺得濡,火敗命乖。

抉微

方谷曰:輕診不知,重按又不可得,稍久隱隱而來,少焉又不可得,存而診之,又復如是,此濡脈也,為濕傷氣血之候。凡形體未見死象,不可便斷死。或曰:濡脈辨內傷外感。氣促力劣,恍惚耳鳴,此虛冷之徵,必見於右手氣口,若人迎濡而氣口有力,中氣脹悶,腰背痠疼,肢體倦怠,當作濕治。

劉河間曰:濡多兼遲,主極冷。然熱泄後,或熱極將死者亦濡弱。

張路玉曰:濡為胃氣不充之象。故內傷虛勞、泄瀉少食、自汗喘乏、精傷痿弱之人,脈雖濡軟乏力,猶堪峻補峻溫,不似陰虛脫血,純見細數弦強,欲求濡弱,絕不可得也。

宜忌

李士材曰:浮主氣分,浮取之而可得,氣猶未敗;沉主血分,沉按之而如無,此精血衰敗,在久病年老之人,尚未至於必絕,為其脈與證合也,若平人及少壯暴病見之,名為無根脈,去死不遠矣。

比類

《診家正眼》云:叔和言輕手相得,按之無有,《偽訣》反言按之似有,舉之無,悖戾一至此耶?且按之則似有,舉之則還無,是弱脈而非濡脈矣。濡脈之浮軟,與虛脈相類,但虛脈形大,而濡脈形小也;濡脈之細小,與弱脈相類,但弱在沉分,而濡在浮分也;濡脈之無根,與散脈相類,但散脈從浮大而漸至於沉,濡脈從浮小而漸至於不見也。從大而至沉者,全凶;從小而之無者,為吉凶相半也。

又主四體骨蒸,蓋因腎氣衰絕,水不勝火耳。

白話文:

標題: [軟]

軟脈細小柔軟,主要出現在皮膚表面的脈搏,輕輕一摸就能感覺到,用力按壓則會消失,就像綿花飄浮在水面上,或是水上的泡沫,都是形容它一觸即逝的特徵。

軟脈形態浮細,按壓需輕,就像水面上的綿花,禁不起力量。生病後或產後如果出現這種脈象,可能跟藥物有關,正常人如果出現這種脈象,可能表示身體沒有根基。

浮而柔細的脈象,我們稱之為軟脈,若是在深層脈搏發現這種柔細的脈象,我們則稱之為弱脈。微脈在皮膚表面呈現極細近乎消失的狀態,而細脈則是在深層脈搏呈現極細但尚未斷絕的狀態。

軟脈通常代表的是失血或是陰虛的病症,骨髓和丹田的能量已經逐漸流失。在夜晚大量出汗,像被蒸煮一樣深入骨髓,血液流失過多,濕氣入侵脾臟。

在寸部出現軟脈,可能代表的是陽氣微弱,容易出汗。在關部出現軟脈,可能是氣虛的問題。在尺部出現軟脈,可能是精血虛弱,寒冷嚴重,需要溫補真陰來治療。

軟脈主導的是陰虛,骨髓和精氣受損。在左寸部出現軟脈,可能代表的是記憶力衰退和心悸。在左關部出現軟脈,可能是血液無法滋養筋絡。在左尺部出現軟脈,可能是精血枯竭。在右寸部出現軟脈,可能是腠理虛弱,易自汗。在右關部出現軟脈,可能是脾虛,濕氣入侵。在右尺部出現軟脈,可能是火衰,生命運轉異常。

輕診察不出,用力按壓又無法獲得,稍微等待片刻,隱約能感受到,但不久又消失,這就是軟脈,代表濕氣傷害了氣血。如果身體沒有出現死亡的徵兆,不能直接判定死亡。軟脈可以幫助辨別內傷和外感。呼吸急促,力量微弱,耳鳴恍惚,這些都是虛冷的徵兆,會在右手的氣口脈象上顯示出來。如果人迎脈軟,而氣口脈有力,可能是中氣脹悶,腰背痠痛,四肢疲倦,應當按照濕症來治療。

根據《診家正眼》所述,叔和說輕輕一摸就能感覺到,用力按壓則會消失,《偽訣》卻反說用力按壓時能感覺到,輕輕一摸則消失,這是完全相反的觀點。而且,用力按壓時能感覺到,輕輕一摸則消失,這是弱脈而不是軟脈。軟脈的浮動和柔軟,與虛脈相似,只是虛脈形狀較大,而軟脈形狀較小;軟脈的細小,與弱脈相似,只是弱脈在深層脈搏,而軟脈在皮膚表面脈搏;軟脈的無根,與散脈相似,只是散脈從皮膚表面的大脈漸漸變為深層脈搏,而軟脈從皮膚表面的小脈漸漸變為不可見。從大脈變為深層脈搏,預示著兇險;從小脈變為不可見,則是吉凶各半。

此外,軟脈也可能預示四肢骨蒸,主要是因為腎氣衰竭,水不能剋制火。

5. 弱(陰)

體狀詩

弱脈細小,見於沉分,舉之則無,按之乃得。《脈經》云:弱脈極軟而沉細,不似微脈之按之欲絕,濡脈之按之若無,細脈之浮沉皆細也。

弱來無力按之柔,柔細而沉不見浮。陽陷入陰精血弱,白頭猶可少年愁。

相類詩(見濡脈。)

主病詩

弱脈陰虛陽氣衰,惡寒發熱骨筋萎。多驚多汗精神減,益氣調營急早醫。

分部詩

寸弱陽虛病可知,關為胃弱與脾衰,欲求陽陷陰虛病,須把神門兩部推。

滑伯仁曰:精氣不足,故脈痿弱而不振,為痼冷、為烘熱、為虛汗。

方谷曰:為痿痓,為厥逆,為血虛,為氣少及力乏,為傷精及損血,為耳閉,為眩暈。

分部主病

左寸弱者,驚悸健忘;弱在左關,木枯攣急;左尺得弱,涸流可徵。右寸弱者,自汗短氣;弱在右關,水穀之疴;右尺得弱,陽陷可驗。

抉微

劉河間曰:弱脈虛冷,兼微與遲,然傷風中暑,熱盛而自汗大出,則亦緩弱而遲。

李士材曰:浮以陽候,浮取之而如無,陽氣衰微之驗也。《經》云:脈弱與滑,是有胃氣;脈弱與澀,是為久病。愚謂:弱堪重按,陰猶未絕;若兼澀象,則氣血交敗,生理滅絕矣。

張路玉曰:傷寒首言弱為陰脈,即陽經見之,亦屬陽氣之衰,可見。脈弱無陽,必無實熱之理,祗宜辨析真陽之虛,與胃氣之虛,及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至耳。在陰經見之,雖為合脈,然陽氣衰微已極,非峻溫峻補,良難春回寒谷也。

宜忌

《診宗三昧》云:弱脈惟血痹虛勞,久嗽失血,新產及老人久虛,脈宜微弱,然必弱而和滑,可卜胃氣之未艾。若少壯暴病,而見弱脈,咸非所宜,即血證虛證,脈弱而兼之以澀,為氣血交敗矣。

簡誤

慎庵按:《脈經》云:弱脈為虛熱作病,有熱不可太攻,熱去則寒起。然虛熱,從無用攻之理,攻之不但寒起,恐元氣亦從此而脫,當去此太字。云有熱不可攻,方為中肯之言。

白話文:

【體狀詩】

弱脈特徵為細小,在深層脈位顯現,輕觸摸不到,需用力按壓才能感知。《脈經》描述,弱脈極度柔軟且沉細,不像微脈那樣按下去幾乎消失,濡脈那樣按下去感覺若有若無,或細脈那樣無論在表層還是深層都細微。

弱脈來時力量薄弱,用力按壓才感柔和,細微且深藏,表面不易察覺。這是陽氣深入陰分,精血虛弱的表現,即使白髮老者也會有少年般的煩惱。

【主病詩】

弱脈代表陰虛和陽氣衰退,患者常感到惡寒、發燒,骨骼和肌肉萎縮。他們容易受到驚嚇,出汗多,精神疲憊,必須盡早接受調理營養和增強體力的治療。

【分部詩】

寸部弱脈提示陽虛,關部弱脈則反映脾胃功能衰退。要診斷陽氣深入陰分和陰虛的疾病,應仔細檢查神門和兩側部位。

【分部主病】

左寸弱脈表示心悸、健忘;左關弱脈可能意味肝臟問題,導致肌肉緊繃;左尺弱脈顯示腎臟功能下降。右寸弱脈代表自汗、呼吸短促;右關弱脈反映消化系統疾病;右尺弱脈表明陽氣衰弱。

【宜忌】

《診宗三昧》指出,弱脈在血痹、虛勞、慢性咳嗽、大量出血後,新產婦和長期虛弱的老人身上,適合呈現微弱,但必須伴隨和諧滑順,才能預示胃氣尚存。然而,對於年輕人突然生病出現弱脈,或血液病、虛弱症狀伴有脈象細澀,均為氣血雙敗的徵兆。

【簡誤】

慎庵認為,《脈經》提到弱脈由虛熱引起疾病,有熱不可過度治療,熱退後可能轉為寒。然而,虛熱情況下,過度治療不僅會引起寒象,還可能導致元氣耗竭,應該去除"太"字,改為有熱不可攻,這樣更為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