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診抉微》~ 卷之四 (8)
卷之四 (8)
1. 脈無根有二說
《匯辨》云:一以尺中為根。叔和云:寸關雖無,尺猶不絕,如此之流,何憂殞滅?蓋因其有根也。若腎脈獨敗,是無根矣,安望其發生乎?一以沉候為根。《經》曰,諸浮脈無根者皆死,是為有表無里,孤陽不生,蓋陰陽互為其根,使陰既絕矣,孤陽豈能獨存乎?尺為腎部,而沉候之六脈,皆腎也(滑氏曰:沉候亦腎肝之應,見前)。要知兩尺之無根,與沉取之無根,總屬腎水涸絕,而無資始之原,宜乎病之重困矣。
白話文:
【對於脈無根有兩種解釋】
根據《匯辨》所說,一種是以手腕內側的部位(尺中)作為脈象的根本。叔和認為,就算寸部和關部的脈象消失,只要尺部的脈象還在,這類病人,又何必擔心會立即死亡呢?這就是因為他還有根本存在。但如果腎臟的脈象獨自衰敗,那就是沒有根本了,這種情況下,怎麼可能還有生命力呢?
另一種是以深沉的脈象作為根本。《內經》中說,所有浮動的脈象如果沒有深沉的脈象作根本,病人都會死亡,這代表只有表象而無實質,單純的陽氣無法生存,因為陰和陽本來就互相依賴作為對方的根本。如果陰已經完全消失了,單獨的陽氣又怎能獨立存在呢?尺部是反映腎臟狀況的部位,而深沉的脈象在六脈中都反應腎臟狀況。要知道,兩手尺部的脈象失去根本,以及深沉脈象失去根本,都是腎臟的陰氣已經枯竭,失去了生命初始的能量,病人的病情當然非常嚴重。
以上是對"脈無根"的兩種解讀。
2. 浮中沉候五臟說
王宗正曰:診脈之法,當從心肺俱浮,肝腎俱沉,脾在中州,則與叔和之守寸關尺,寄位以候五臟六腑之脈者,不大相逕庭乎?豈知宗正亦從經文諸浮脈無根者皆死之句悟入,遂謂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心肺居於至高之分,故應乎浮;肝腎處乎至陰之位,故應乎沉;脾胃在中,故以中候候之。然能與叔和之法,參而用之,正有相成之妙。
白話文:
王宗正說:「診斷脈搏的方法,應該是心與肺的脈象都呈現浮象,肝與腎的脈象都呈現沉象,脾臟位於身體的中間部位。這與叔和遵從寸、關、尺三部脈診,定位來觀察五臟六腑脈象的原則,並無太大的差異。豈不知,王宗正也是從經典中的'所有浮脈無根的都會死亡'這句話中領悟,因而認為起源於天的物質會向上升,起源於地的物質會向下沉。心與肺位於身體最高位置,因此其脈象應為浮;肝與腎處於最陰的位置,因此其脈象應為沉;脾胃位於中間,所以我們以中候來診斷。然而,如果能夠將這種方法與叔和的原則結合使用,確實能產生相輔相成的效果。」
3. 診足脈
(衝陽、太谿、太衝三脈)
《匯辨》云:凡傷寒危迫,手脈難明,須察足脈。不知者競相譁矣,予請陳其說焉。
《經》曰:治病必求於本。本之為言根也,源也。而本有先後天之辨,先天之本在腎,而太谿一穴,在足內踝後五分,跟骨上動脈陷中,此足少陰所注為腧地也;後天之本在脾,而衝陽一穴,在足趺上五寸,高骨間動脈,去陷谷二寸,此足陽明所過,為原之地也。診太谿以察腎氣之盛衰,診衝陽以審胃氣之有無,兩脈既在,他脈可勿問也。
婦人則又獨重太衝者,太衝應肝,在足指本節後二寸陷中。蓋肝者,東方木也,生物之始,又婦人主血,而肝為血海,此脈不衰,則生生之機,猶可望也。
白話文:
【診斷腳部脈搏】
根據《匯辨》所述,當遇到病情嚴重且急迫的傷寒病患,手部脈象難以判斷時,我們必須轉而檢查腳部脈搏。對於這一點,很多人可能並不清楚,甚至會有所爭議,讓我來解釋一下這個觀點。
古人說,治療疾病必須從根本著手。所謂的根本,就是疾病的根源和源頭。而根本可以分為先天和後天,先天的根本在腎臟,太谿穴就在腳內側腳踝後方五分處,位於跟骨上方的動脈凹陷中,這是足少陰腎經的重要穴位;後天的根本在脾臟,衝陽穴則在腳背五寸處,高骨之間的動脈,距離陷谷穴兩寸,這是足陽明胃經的原穴。通過診斷太谿穴來判斷腎氣的強弱,通過診斷衝陽穴來評估胃氣的存在與否,只要這兩個脈象存在,其他的脈象就可以不必再詳細檢查了。
對於女性來說,太衝穴的診斷尤其重要。太衝穴對應肝臟,位於腳趾關節後方二寸的凹陷中。肝臟是五行中的木,象徵生命的開始,而且女性的生理特徵主要與血液有關,肝臟被認為是血海,如果這個脈象沒有衰弱,那麼身體的生機就還存在,仍有康復的希望。
4. 脈以胃氣為本
《玉機真藏論》云:脈弱以滑,是有胃氣。
《終始篇》云:邪氣來也,緊而疾;穀氣來也,徐而和。(是皆胃氣之謂。)
張景岳曰:大都脈代時宜,無太過,無不及,自有一種雍容和緩之狀,便是胃氣之脈。《平人氣象論》曰: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夏胃微鉤曰平,鉤多胃少曰心病,但鉤無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長夏胃微軟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無胃曰死,軟弱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無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石而有鉤曰夏病,鉤甚曰今病。(秋病至秋而病,以胃尚存;今病,即病也,無胃氣故也,余仿此。)
《玉機真藏論》云:胃者五臟之本。臟氣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致於手太陰也。(無胃者,非無胃也,邪奪之也,邪奪之,則胃不至,而真臟反至也)凡脈緩而和勻,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不長不短,應手中和,意思欣欣,悠悠揚揚,難以名狀者,此真胃氣脈也。
盛啟東曰:舉按堅強,搏擊有力,或微渺在骨,按不可得,胃氣絕也。
朱改之曰:脈健旺者,按之柔和;微弱者,按之應指,便是胃氣;合微弦微鉤以觀,自得之矣。
白話文:
【脈以胃氣為本】
《玉機真藏論》提到:如果脈象呈現出弱且滑的特徵,這代表有胃氣的存在。
《終始篇》亦提及:當邪氣侵入時,脈象會變得緊繃且快速;而當穀氣(即正氣)充足時,脈象則會顯得緩慢而和諧。(以上所描述的,都是胃氣的表現。)
張景嶽解釋:通常來說,脈象若能適應當時的環境和狀態,既不過於旺盛也不過於衰弱,呈現一種和緩、寬裕的樣態,這就是所謂的胃氣脈象。《平人氣象論》記載:春天,脈象帶有微弱的弦象為正常,若弦象過多而胃氣不足,則表示肝臟有病;只有弦象而無胃氣,則病情嚴重;若有胃氣卻出現毛象,預示秋季可能發病;毛象過於明顯,則表示即將生病。夏天,脈象帶有微弱的鉤象為正常,鉤象過多而胃氣不足,則表示心臟有病;只有鉤象而無胃氣,則病情嚴重;若有胃氣卻出現石象,預示冬季可能發病;石象過於明顯,則表示即將生病。長夏季節,脈象帶有微弱的軟弱象為正常,軟弱象過多而胃氣不足,則表示脾臟有病;只有軟弱象而無胃氣,則病情嚴重;若有胃氣卻出現石象,預示冬季可能發病;石象過於明顯,則表示即將生病。秋天,脈象帶有微弱的毛象為正常,毛象過多而胃氣不足,則表示肺臟有病;只有毛象而無胃氣,則病情嚴重;若有胃氣卻出現弦象,預示春季可能發病;弦象過於明顯,則表示即將生病。冬天,脈象帶有微弱的石象為正常,石象過多而胃氣不足,則表示腎臟有病;只有石象而無胃氣,則病情嚴重;若有胃氣卻出現鉤象,預示夏季可能發病;鉤象過於明顯,則表示即將生病。(秋季可能發病,是因為胃氣尚存;即將生病,則是因為缺乏胃氣,其他情況以此類推。)
《玉機真藏論》提到:胃是五臟的根本。五臟的氣血無法自行到達手太陰經絡,必須藉助胃氣的運轉,才能到達手太陰經絡。(所謂「無胃」,並非真的沒有胃,而是被邪氣奪去胃氣。一旦邪氣奪取了胃氣,胃氣就無法運轉,而真正的臟腑氣血反而會受到影響。)所有脈象緩慢而和諧均勻,既不浮也不沉,不大也不小,不快也不慢,不長也不短,在手感上非常和順,令人感到愉悅且難以言喻,這種脈象正是真胃氣脈象。
盛啟東認為:如果脈象堅硬強烈,搏動有力,或者極其細微地存在於骨頭附近,用手按壓時不易感受到,這代表胃氣已經耗盡。
朱改之則表示:脈象強健的人,用手按壓時感覺柔和;脈象微弱的人,用手按壓時可以感受到脈動,這都是胃氣的表現;再結合微弦、微鉤等特徵來觀察,就能夠理解其中的道理。